谭震林为何错失大将?1984年粟裕一件遗物,或许揭开当年部分原因

2023-10-08 17:08:3319:59 1.2万
声音简介

谭震林是我军历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奇人。

有人说过,谭震林的官越做越小,建国后连个军衔都没混上。之所以这样,大概因为谭震林脾气太大,不讨人喜欢。这说法很片面。

谭震林真正的官职不小,国务院副总理,与开国将领们相比,至少相当于大将。

事情奇就奇在这里,谭震林前半生一直在军队,主要成就也在军事领域,建国后却迅速转向到经济建设,一夜之间脱军装,与部队再无瓜葛。

是什么原因,把他一竿子划到行政系统了呢?

众说纷纭,未有确论。

1984年2月,在谭震林去世几个月后,他的老战友粟裕大将也去世了。粟大将家人在清理将军的遗物时,发现了一份电报草稿,这是1947年粟裕向中央发的一封电报。

这封电报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曾做过解说,其中关涉到当年华野主要领导人之间的一段纷争,主角就是粟裕和谭震林,粟裕向中央发的电报,可以说是受谭震林批评而引发的。

众所周知,粟裕是华野名义上的二号、实际上的一号人物,陈毅自己都承认过,华野的事主要依靠粟裕。谭震林居然能批评粟裕,他的资历很高吗?

一、功劳有多大

谭震林将军不论是资历还是功劳,都非常深厚。之所以在军史圈并不十分出名,主要是被粟裕的光环所掩盖。

下面我们回顾一下谭老板的辉煌过往,看看他的资历和功劳到底有多狠。

谭震林生于1902年,1926年入党。比粟裕早8个月。

谭震林参加了我军三大起义中的秋收起义,这方面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的粟裕持平。

随后一叶浮萍归大海,谭震林来到井冈山,与粟裕基本一样。但此后谭震林的发展历程,仿佛开了挂一样。

谭震林在伟人一手创建的红四军担任纵队的党代表,当时红四军三个纵队,每个纵队一名党代表。另外两位分别是陈毅和蔡协民。蔡协民可能大家都不太熟悉,他是红军早期的元老之一,领导过湘南暴动,湘南暴动是红一方面军发展的源头之一,所以蔡协民是什么分量,大家应当有概念了吧。

由此类推,谭震林和陈、蔡二位共同当党代表,可见他的地位。

后来成立中革军委,朱德担任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为副主席,谭震林等15人为委员。

红一方面军成立了一个总前委,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育帅、谭震林都是总前委委员。

这个排位之高,甚至远远掠过叶剑英、聂荣臻、刘伯承老几位。

政府系统地位也相当高,在当时的苏维埃政府中,谭震林是中央执行委员。

列位,谭震林何德何能,能居于如此高位呢?反倒是后来叱咤风云的战将们没有谭老板这么显眼,这就得说说谭震林独特的技能点了。

那时是红军草创时期,也是党的工农武装割据政权草创时期。那时有两大任务,第一,扩大人力,发展力量。第二,战争。

两相对比,第一条尤为困难,也尤为重要。怎么能让老百姓信你,拥护你,加入你?不是靠书本上的理论,而是靠深入老百姓的宣传、讲解、劝说、发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伟人一再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把指导理论中国化,谭震林就是这方面的好手。

比如,解决井冈山根据地的土客矛盾。

所谓土,就是当地人,客,就是外来人。井冈山相当一部分革命军民是从湖南、广东杀过来的,本地豪绅和地主对他们怀有很深的戒心,土、客之间互有成见,就连成立党的支部,都是以一姓、一族为单位。毛泽东对这事都头疼不已。

伟人感叹:“在这种情形下,‘斗争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真是难得很。各县之间地方主义很重,一县内的各区乃至各乡之间也有很深的地方主义。”

谭震林针对这种矛盾做了大量的说服、解释工作。一天,茅坪的客籍人聚众到五里路远的茶陵去抓土籍豪绅尹其中,尹其中不在,就把尹的小老婆及村里的土籍群众40多人抓起来,弄到茅坪要求袁文才将这些人杀掉。这40多人吓得嚎啕大哭。

这场大乱,弄不好就会闹出大乱子,彻底破坏党的政策和革命纪律。当时谭震林正在病中,听到动静连忙翻身起来,拄着拐杖走出房门,问是怎么回事。

得知事情的原委后,他立即要求放人,一边讲政策,一边雷霆万钧地宣布政策,今后土不准杀客,客也不准杀土,谁敢违令就军法从事。

在谭震林恩威并施之下,这个顽疾慢慢消除了。

这件事说起来简单,就几句话的事,背后概括的是谭震林不辞劳苦,冒着两边得罪人的风险长久地做工作。

很多事回过头看固然简单,但身处当时环境中,有几个人能第一时间判断清楚形势制定对的政策呢?很显然谭震林属于这种人。

草创时期谭震林能走上高位,就是因为他这种强大的组织能力为时所需,为党所需,为红军所需。谭震林当过一段时间的红军组织科长,这是对他能力特点最准确的标识。

丈夫处世,若锥处囊中,其末立见。用来形容红军时期的谭震林再合适不过。

二、谭震林的脾气

红军长征离开江西苏区后,谭震林是留下来领导红军进行游击战的三大领导人之一,另外两位是张鼎丞和邓子恢,后来三人并称南方红军“三杰”。

中央当时是怎么考虑留他们三人,现今已不得而知。但这三人有一个共同点,组织领导能力都非常强。

留在江西的红军高级领导还有不少人,这三位也不是中央刻意打造的三人组,但这三人和陈毅一同活了下来,说明一个问题,他们能力特点能胜任南方游击战的需要。

全面抗战爆发后,南方红军改编为新四军,谭震林进入新四军系统。

当时南方三杰都委以了重任。邓子恢担任第一任政治部副主任。谭震林、张鼎丞都担任了一个支队的司令员。那时粟裕还是支队副司令员。

抗战后期,成立华中局后,在27人委员中,张鼎丞、谭震林、邓子恢、粟裕依次排位为第八至第十一。

抗战胜利后,华东局成为华东解放战场的最高领导机关,在淮海战役结束刘邓加入华东局之前,该局共设12名常委,邓子恢、谭震林、粟裕、张鼎丞依次排位为第六至第九。

在华东野战军内部,三巨头分别是司令员兼政委陈毅,第一副政委谭震林,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委粟裕。1948年5月,粟裕受中央重托,代理华野司令员兼政委。到1949年初改编为三野,粟裕又恢复为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委。

从这一系列对比,大家估计能看出谭震林与粟裕微妙的对比。论军事,谭震林绝对比不过粟裕,但论综合地位,在绝大部分时间里是稳压粟裕半分的。

所以说,1947年七月分兵粟裕南临战役失利后,谭震林敢冷着脸批评了粟裕一顿。

这是本文的重点部分,所以展开说一说。

南临战役失利后,粟裕立即亲自起草了一份电报,准备向中央作检讨,由于是以陈粟谭署名,所以写完初稿给陈毅、谭震林看,待他们共同审签后报中央。

战役失利作检讨,本是寻常之事,谁知陈毅、谭震林都不同意。

原来,粟裕在电报中分析南临战役失利,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战略指导有问题,二是战术组织有问题。

第二点,陈、粟、谭都同意。但对第一点,陈毅和谭震林都不认同。因为七月分兵是华野根据中央指示,进行集体决策作出的分兵行动。而粟裕在战略指导分析中说,正是因为分兵前华野指挥决策层对形势估计有些乐观,才导致鲁中战场兵力不足,导致啃硬核桃失败。

谭震林对这一点反对比较激烈,认为这一条不成立。

粟裕当时估计也有些接受不了,他不是一个讳败为胜、推卸责任的人,自己的锅从不让别人背。大概带着一些意气的成分,粟裕当即改写电报,发了一个极短的电报,以个人名义上报中央。

为什么说有意气的成分?大家看看两封电报的对比就明白了。

第一封讲的很细,是标准的战役检讨式的电文,内容长达4100字。

第二封则只有134字。

电报内容变了,第一封是讲事情的,第二封则不能战役失利原因,只请中央给予处分。

署名也变了,前一封是陈粟谭合署,后一封则只有一个字:粟。

谭震林当时要带兵去胶东,临走之前给粟裕留了一封长信,信的主旨是给粟裕提提意见,列举了自二战涟水以来,宿北、鲁南、莱芜、蒙泰、孟良崮等几场战役中,粟裕指挥上存在的不足。

有一句话很能展露谭震林的脾气,他说粟裕“在军事上常粗心大意,缺乏远见。”

又说“数十万大军的指挥,如果不能看远是很危险的。”

粟裕看后感觉很难接受,想找谭震林谈一谈,但后者已经率部开拔。

粟裕就给谭震林回了一封信,信中仍然不能放下电报争论之事,他坚持南临战役我军之所以失利,主要还是过分乐观,自己有乐观的成分,但谭和陈军长乐观的成分恐怕更多。

粟裕当然不是一味与谭震林争论,他再度承认,南临战役战术组织确实很低劣,军事部署上确实有错误。

信末,还做出了态度,请谭震林继续给他提出批评意见,多提供帮助。显示了一位卓越的军事家、革命家虚怀若谷的胸怀。

这次争论令陈毅和毛泽东都颇是紧张。

陈毅替谭震林转交这封信时,或许是感到谭震林说的有些激烈,邀请粟裕进行了一次彻夜长谈。

之后陈毅为了帮助粟裕减轻压力,向中央和华东局发电,一方面谈他对几仗未能打好的看法,另一方面重点为是给粟裕说好话。

陈毅的电报中说:“我认为我党二十多年来创造杰出军事家并不多。最近粟裕、陈赓等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刘、林并肩前进,这是我党与人民的伟大收获。”又说:“我们对战役指导部署历来由粟负责。过去常胜者以此。最近几仗,事前我亦无预见,事中亦无匡救,事后应共同负责,故力取教训以便再战。”

三、建国后地位其实地位不低

毛泽东对此事感到很欣慰。

仗打的不好,有争论是正常的,没争论反倒不正常了。

另一方面,华野几位主要领导人能够互相指出缺点——粟裕在南临战役中没打好是勿庸多言的,这也是一个好的班子该有局面。

但是伟人也非常清楚地意识到,粟裕承受的压力太大,对于这员爱将,他历来是鼓励多于批评的。

伟人当即亲自起草复电说:“粟裕同志,几仗未打好并不要紧,整个形势仍是好的。请安心工作,鼓励士气,以利再战。”

另一封电报又说“七月几仗虽减员较大,并未妨碍战略任务,目前整个形势是有利的”。

华东局复粟裕并报军委的电报更是洋溢着一片同志关切之情。电报说:“二十年革命战争中,你对党对人民贡献极大。近两个月来的战斗,虽末能如五月以前那样伟大胜利,却已给敌强大杀伤。近月来伤亡均较大,主观上虽可能有些缺点,但也有客观原因。只要善于研究经验,定能取得更大胜利。自七十四师歼灭后,你头晕病久未痊愈,我们甚为怀念,望珍重。”

这段争论到此划了一个令人满意的句号。批评和自我批评,历来是党内通用的一项思想武器,对陈粟谭都是很好的激励,粟裕和谭震林之间并没有留下什么个人恩怨,粟、谭二位的关系一直维持的非常亲密,战争年代如此,新中国成立之后一直如此,直到两人去世,都是密不可分的好战友,这是需要说明的。

但这件事也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影响。

关于七月分兵的对与错,伟人其实是看的很明白的,分兵导致失利。粟谭二人的看法有区别,其实反映出两人在军事水准上的差异。

谭震林作为秋收起义时就跟着伟人走的老部下,能力有,也非常全面,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红军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的功劳,足以说明他的能力素质。

然而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解放战争的实践反映出,谭震林并非一流的战将。

大家都能意识到,越到战争后期,善于指挥、善于打仗的将领们的光芒,越来越比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这类善于组织、善于做全面工作的人夺目。

道理在哪呢?战争进入越来越专业化的高度了,解放战争中步炮协同、大兵团作战,其烈度、专业度、复杂度,已远非红军游击战时代的战术难度所能比拟。

张震之所以后来居上,担任华野参谋长,风头压过老参谋长陈士榘,就是因为专业化程度高了,需要更专业的人才。

这种趋势延续到建国后,特别是经过抗美援朝战争的检验,我军对军事专业化人才的需要更高了。

在这种形势下,谭震林这种善于做组织工作的全面型人才,转到经济建设和行政领域,更能发挥他的特长。

包括李先念、陈云、李富春、张鼎丞、邓子恢在内,这些人才,都与谭震林有差不多的特性。

那时新中国百废待兴,把这么一大批优秀人才转入经济建设领域,比把他们继续留在军队,更能发挥作用。

这既是时代的选择,也是伟人慧眼如炬,把最合适的人用到了最合适的地方。

事实证明,这样的安排是非常正确的。

谭震林建国后相继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为新中国建设事业呕心沥血,做出了不逊于战争年代的贡献。

1955年评定军衔,伟人亲自定调,谭震林等转入地方工作的,不再评定军衔。

若是参加,以谭震林的老资格和功劳,评上大将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不过盖棺定论,谭震林的历史地位和身后评价,即使没有大将军衔,也是非常辉煌的。

向伟大的人民英雄、开国功臣致以崇高敬意。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大将传记-肖劲光大将

本剧由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海军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联合摄制,是为纪念肖劲光大将诞辰100周年而摄制的一部史诗性的人物传记片,描绘了革命军事家肖劲光大将光辉的一...

by:谋食在人

十大将军

日更5集,不定期爆更!订阅可以收到更新提醒哦~【内容简介】《十大将军()》一书中十大将军是共和国灿烂的将星,选择他们人生历史上最精彩的篇章、最传奇的...

by:大吕文化AI电子书

海贼之银狐大将

先让核弹头飞一会儿。怎么就成了那个猥琐卑鄙的银狐福克西呢?还是想办法先整容吧!

by:文抄大佬的日常

大将军的背诵

每一首诗歌都来自于认真的背诵。愿意一起学习的加好友,一起学习!!!

by:山那边的回应

海贼之手术大将

主角是一个公然在天龙人前面装逼的手术果实能力者。用天龙人的资源为天龙人培养最强的敌人。

by:文抄大佬的日常

三国大将全接触

乱侃三国的武将们~

by:江东奇遇

戏台上的大将军

王文华给孩子的艺术童话音乐建筑绘画戏剧轻松品味趣味哲理想象力

by:城市书房Q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