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1.2013—2015年的TMT

2023-11-20 21:32:1207:54 9.7万
声音简介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34,今天分享的内容叫2013—2015年的TMT,来自荒原资产凌鹏。


2013—2015年的TMT行情并非空穴来风、一蹴而就,而是早有酝酿。此前就有两件大事,分别是2009年3G建设和2010年的IPhone 4。工信部在2009年1月7日发放了3G牌照,并且一发就是三张、三大运营商各占一张。3G建设有重大意义,4G只是升级,3-4G的全面建成使图片、语音和影像传输成为可能。


如果说3-4G是高速公路,那IPhone 4无疑就是这条公路上最好的车。IPhone 4的出现带来了两个变化:其一改变了电子股的估值,出现了消费电子的概念。电子本来就是强周期品,由于其波动性估值一直比较低,而智能机浪潮系统性提升了其估值。其二使智能机的渗透率迅速提升,短短三年就达到90%。


实际上,智能机对功能机的替代速度之快、幅度之大,在人类科技史上都非常罕见。蒸汽船代替帆船、汽车代替马车都花了70多年的时间,而且“旧技术”都残留着相当的份额。因此,智能机是一个“异常值”,不能将其视为常规。这么快、这么大的替代最终使应用迅速出现,以微博的月活跃用户数为例,在那几年也出现明显提升。


从行情的角度看:2009年的3G建设使中兴通讯成为一个大牛股,但此后几年业绩却屡屡低于预期;2010年出现一批依附苹果的电子零部件公司,市场统称“苹果皮”,其中典型代表就是歌尔声学和莱宝高科,只是一个走到最后、一个中道夭折。到了2011年,虽然行业还在演进、渗透率快速提升,但这批成长股却遭遇了“倒春寒”,原因是当年通胀高企、市场熊市,最终银行地产凭借低估值笑到了最后。2012年是个切换之年,虽然货币政策开始放松,市场也处于底部区域,但周期股再也起不来了,统治2005—2011年的“投资时钟”褪去光环。


在大家对宏观和周期失去兴趣的时候,有一批股票却在默默上涨,它们隶属新产业,有着新的商业模式,如环保、中药、苹果皮、杰瑞、富瑞、海康等。这些公司市值不大、估值不离谱,虽然后面多有证伪,但当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到了2012年底,3-4G网络已经全线建成、智能机的渗透率达到90%,并且此时基于移动互联的各种应用也蔚然成风。地铁上随处可见年轻人拿着手机打游戏、影院屏幕的增多使2012年底出现了第一部票房超10亿的电影《泰囧》···这里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各种APP的增多使CDN的需求大增,网宿科技成为移动互联时代的“卖水人”,后面一度成为机构第一大重仓。因此,到2012年底、2013年初,TMT的行情已经箭在弦上,有着长时间地酝酿。


可即便如此,2012年底率先启动的还是银行地产,到2013年春节后创业板才体现出相对优势。2013年的行情分为两个阶段,以6月中的“钱荒”为界,“钱荒”之前炒根正苗红的成长股、“钱荒”之后市场朝着更虚的方向行进。


“钱荒”之前,市场的主流还是2012年就已经启动的成长股,再陆续加入影视、手游等,白酒正式陨落、跑出来的资金散落到食品饮料的其他领域如调味品、乳制品等。不管如何,这个阶段的“成长股”还是教科书式,有成熟的商业模式、有日常可跟踪的高频数据、景气能很快体现在报表上,最终这批成长股选手在“钱荒”之前最多取得了将近30%的收益。


“钱荒”之后,这批龙头股暂时见顶了,市场朝着“主题”的方向扩散,当时最著名的主题就是“自贸区”。“钱荒”是一个重要分水岭,TMT四个板块也出现了明显的轮换。从2008年开始,市场偏好硬件,最开始是中兴通讯及各种相关设备、后面是“苹果皮”,所以通讯和电子跑赢;到了2013年上半年传媒成为最热的子板块;“钱荒”以后计算机开始成为引领。


到2013年11月底,成长股选手连续二年跑赢,周期股沦为僵尸股、主板像心电图一样在底部横了一年。12月开始,周期股选手要么下岗、要么换仓,从2013年12月至2014年春节,主板从2260点跌破2000点、而创业板指数却从1200点涨到1571点。这个过程,钱源源不断流向新锐,这批新锐拿到钱以后就把自己的组合复制一遍,所以在这短短的一个多月诸如飞利信、上海钢联、卫宁软件等股票涨了很多。


2月25日网宿科技跌停引发了创业板近三个月的调整,这应该是创业板整个牛市时间最长、幅度最大的一次调整,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创业板牛市已经结束了。5月21日一则新闻“部分央企将禁用WINDOWS 8系统”引发了“去IOE”类股票的反弹,网络安全、斯诺登、去IOE成为当时最热门的话题,当时A股基金经理对斯诺登行程的关注可能超过美国的FBI。由于这些股票散落在TMT和创业板中,所以它们的上涨复燃了创业板和TMT。


从5月到10月,创业板指数又接近前期高点,这个阶段就是各种APP、数据、被BAT包养,而外延并购重组加剧了这一过程。但此时一个更重要的趋势就是主板和蓝筹的默默上涨,终于在11月21日降息后爆发,当时证券股全行业天天涨停。TMT在蓝筹的暴动中受到了明显的“风格压制”,最终只剩下互联网金融,而这些股票之所以不跌不是因为“互联网”、而是因为“金融”,被证券股的超级强势带动起来。所以2014年最终胜出的是蓝筹,不是TMT。


2015年第一个交易日市场依然延续2014年底的格局,第二天一则“央行建设征信系统”的新闻不胫而走,银之杰应声涨停,此后才进入了创业板和TMT封神的阶段。也就是说,即便忽略之前的铺垫,从2012年底开始,创业板指数也是经过了近两年的酝酿才封神,而TMT的成交量占比从始至终都很少突破30%。


3月以后,市场才盛传互联网+的概念,这又是一个分水岭。在这之前,不管行情有多虚幻,总归还是要有点基本面的,只是这个基本面不是正统选手的标准,新锐看重的是“数据”、“流量”等高频数据,不能马上兑现在报表上。但互联网+后就扩散到所有的东西,有的没的都可以。行情到了这个程度,已经严重脱离基本面,离最终的崩盘也就不远了。


回顾整个2013—2015年的TMT:之前就经过多年的酝酿,产业渗透率已经很高,一开始就有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有日常可密切跟踪的高频数据,虽然越炒越虚、但在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完全脱离基本面。因此,这样的行情容易成为主线,而不仅仅是主题。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油草堰的丹顶鹤

苹果皮是什么

督军196

我喜欢的话题,不一样的烟火

hello9990

暂且听听

观海2022

不明所云

祭奠死去得我

不明白你想表达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