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东西狼吞虎咽,容易得胰腺癌?医生:发病原因和这4个因素有关

2023-09-07 17:23:2304:53 1418
所属专辑:药师方健谈健康
声音简介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癌症的发病率也在逐年提高了。可能大家对于肝癌、肺癌、乳腺癌及宫颈癌等常见癌症听说过比较多,但其实还有一种癌症,恶性程度比肝癌、肺癌、宫颈癌等更高,具有高度侵袭性和转移性,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10%,许多患者在确诊后半年到一年内死亡,它就是被称为癌中之王的胰腺癌!

胰腺位于我们的左上腹部,与肝脏的体积相比的话胰腺简直算微不足道,但为何会发生如此凶险的癌变呢?是什么原因诱发胰腺癌的发生呢?还有人说吃东西狼吞虎咽容易得胰腺癌,到底是真的吗?看看专家怎么说。

吃东西狼吞虎咽容易得胰腺癌?

虽然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胰腺癌发病与吃东西狼吞虎咽有确切关系,但吃东西狼吞虎咽也并非是一个好的饮食习惯。狼吞虎咽会使食物没有经过口腔充分嚼碎和唾液充分消化就进入消化道到达胃部,也影响胃和小肠的消化吸收,长期下去会引起营养不良。而且食物颗粒过大过粗糙,也更容易造成消化不良。

同时,吃东西速度过快,容易导致食物卡住咽喉或气管,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或危险,如果食物本身很热,吃东西狼吞虎咽则会让食管黏膜容易受到热损伤,如果长时间这样,可能诱发食管癌,但不是胰腺癌,到底胰腺癌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胰腺癌发生的常见4种病因

1. 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10%-15%的胰腺癌可归咎于遗传因素,一些家族存在胰腺癌聚集现象,5%-10%的胰腺癌患者有该病家族史。

胰腺癌的遗传风险大致分为2类:胰腺癌相关的遗传易感综合征;FPC,即家族中有一对一级亲属(first-degree relative, FDR;即父母-子女或兄弟姐妹)患有胰腺癌,但不符合已知胰腺癌相关遗传易感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大多数遗传性胰腺癌的主要致病基因尚不清楚。乳腺癌易感基因(breast cancer associated, BRCA)1和2的种系突变是目前与FPC最密切相关的突变,在FPC家族中的发生率为13%-19%。

2.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其实有着共同的病理特征,在慢性胰腺炎患者中观察到腺泡-导管化生,被认为是胰腺癌的先兆。慢性胰腺炎可通过促进氧化应激和胰腺细胞炎症反应从而加速胰腺上皮内瘤变导致胰腺癌发生。

3. 糖尿病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早已证实,糖尿病是胰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患胰腺癌的风险比非糖尿病患者可增加1.5-2倍。虽然糖尿病诱发胰腺癌的确切机制还不十分明确,但推测与高血糖和自身高胰岛素血症引起的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以及全身慢性炎症有关。

4.生活方式以及环境因素

如今环境因素与癌症发病之间的关系早已被人所熟知,包括吸烟、酗酒、高脂高蛋白饮食等,都可以增加胰腺癌的发病风险。在诸多环境因素当中,吸烟算是其中影响胰腺癌发病最大的危险因素,香烟中含有大量可致癌的有害物质,诸如尼古丁、丁二烯、醛类、多环芳烃以及烟草特异性亚硝胺等,都会诱导胰腺的炎症反应及胰腺细胞纤维化,并刺激细胞非正常增殖,从而诱发胰腺癌发生,而高脂饮食也同样会刺激胰腺分泌增加,细胞增殖而诱发胰腺癌。另外,肥胖者也更容易患急慢性胰腺炎,因此发生胰腺癌的风险也更高。

总之,胰腺癌一旦发生,治疗非常棘手,我们需要意识到胰腺是我们非常重要的消化器官,它可以分泌胰液和胰岛素,帮助消化食物以及控制血糖,而预防胰腺癌,关键是早防早治,积极改善生活方式,预防胰腺癌的发生。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容易学粤语|容易讲白话

通过本专辑的学习,让你练就一口流利的广东话。

by:读书观天下

庶的容易

身为颜家小庶女,颜明沅表示很淡定.嫡母重身份正人品,只要老实不作死.比着前面几个庶姐,她嫁得肯定不错.嫡女大姐病重咳血?侯爷姐夫眼看单身!庶出亲妹动了...

by:香薷紫苏

死是容易的

阮海彪,笔名人梓。祖籍浙江绍兴,生于上海。1988年毕业于上海电视大学新闻系。1973年上海建光中学毕业后参加工作。上海市作协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1982年...

by:燕胜_云上有声

从容易学

《易经》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含盖万有,纲纪群...

by:奇亿

流年容易把人抛

品鉴诗词之美,回味千古情愁。大千世界,我们不可能永远做懵懂无知、未谙世事的青涩少年,岁月必然会让我们经历很多冲动和很多激情。感情的更替并非一定就会减退爱情的纯质...

by:苏墨读书

声音主播

158337043

简介:三甲医院主任药师,神经内科临床药师;2006年获中山大学药理学硕士研究生学位;任广东省药理学会合理用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药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2020年获得中国医师协会“感谢状”表彰;广东省药学会药学科普创作“优秀奖”;于《家庭医生》、《家庭医药》、《医食参考》等杂志发表数十篇科普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