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日,我们如何走出心灵的孤岛 《少年抑郁症》

2023-09-13 12:44:2511:29 12万
声音简介

5·25心理健康日,这份书单带你走出孤岛>>

原文 


解读全球热点,读懂世间好书,你好,这里是“热点讲书”。


5月25日是一年一度的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它源自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节。2004年,教育部和团中央将这一天正式确定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

5月25日,谐音"我爱我”,为的是呼吁青少年学生们珍爱生命,了解自我,关注自己的心灵健康和精神成长。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患抑郁症的人数逐年增加,2019至2020年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中显示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也就是说,几乎每五个青少年中,就有一个人经历过或正在经历抑郁症的折磨。


现如今,抑郁症正在呈现一种明显的低龄化倾向,在2022年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发布的《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中,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抑郁症患者总人数的30%,其中五成抑郁者为在校学生,有41%的学生曾因抑郁休学。抑郁症将他们的世界染成了灰白,也让这些孩子的父母痛苦不堪。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由知名自媒体“真实故事计划”和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主治医生于宏华合著的《少年抑郁症》这本书,来谈一谈青少年抑郁症的表现,以及应该如何让他们走出心灵孤岛,拥抱健康人生。


《少年抑郁症》全本有声书在喜马拉雅已经上线,感兴趣的听友可以点击文稿头部链接,或者评论区第一条链接,收听全本内容。


我们先来讨论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青少年患抑郁症的比例会如此之高呢?

首先,从生理结构上来讲,青少年正处于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阶段,其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尤其是前额叶皮层,这个部位,恰巧就是大脑负责情绪调节和决策制定的部分,因此,对比成年人,他们可能更难应对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从而容易陷入情绪低落和抑郁状态。除此之外,青春期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也会诱发情绪的巨大波动。因此,相较成年人来讲,青少年本身就更易被情绪左右。


学业压力也是导致青少年抑郁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现如今的青少年们所面临的学业压力也在不断加大。他们不仅要应对来自学校和父母的高期待,同时也要和同龄人竞争。重压之下,往往容易滋生抑郁情绪。然而,一部分青少年在向父母反映学业压力时,会得到这样的回答:学习哪有不累的,你和所有的同学都处在同样的环境之下,为什么别人不觉得痛苦,而只有你觉得痛苦呢?


这里便引出了青少年患抑郁症的第三个重要原因——父母的不理解和家庭支持的匮乏。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的严厉惩罚、过度干涉和保护都将导致或加重青少年的抑郁症状。与此同时,如果父母不了解抑郁症这样的心理疾病,或者对抑郁症这样的心理疾病存在着羞耻感,都会拖延对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甚至是加重其病情。成长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课题,父母既要随时在孩子身边给予关怀,帮助和支持,又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去探索世界。


接下来我们来聊第二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及时发现和预防青少年的抑郁症,抑郁症的表现究竟有哪些?在这本《少年抑郁症》中,作者记载了许多青少年抑郁症的案例,也为我们说明了一些抑郁症的早期症状。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初二女生郭彤的例子,在郭彤被确诊为重度抑郁之前,她曾经向父母说出不想上学的愿望,这样的话却被郭彤妈妈一口回绝。然而,接下来她就发现,自己的女儿对原本最喜欢的羽毛球课失去了兴趣,甚至央求母亲取消羽毛球课。


郭彤妈妈虽然觉得奇怪,但只是简单地将这样的情况归因于女儿的青春叛逆。而接下来,女儿的情况仿佛越来越严重,直到两周以后,她接到了学校老师给她打来的电话。老师说,郭彤在学校身体不舒服,让她赶紧来接女儿。老师正说着,女儿就自己拿过电话,亲口说:“我心里真的很难受,很难受。”她只能把女儿接回了家。


回家之后,郭彤一直躺在床上,有时会拿起手机看一看,有时又一动不动。心急的郭彤妈妈忍不住质问女儿:“你到底有没有病?”这时,郭彤情绪一下子爆发,她走到客厅里,开始历数父母从小对自己的伤害,情绪渐渐失控。当天晚上,郭彤表现出了严重的自杀倾向。而郭彤妈妈也终于意识到,女儿的问题并不是简单的"青春叛逆”。在医院里,郭彤被确诊为"重度抑郁",她一直在默默地承受着疾病带给她的痛苦,直到这种痛苦超出了她的承受极限。而她之前发出的每一个信号,爸爸妈妈都没有接收到。


抑郁症本身是一种心理疾病,其早期症状十分具有迷惑性。首先,是情绪的低落和消沉,对原本喜爱的东西失去兴趣,有些家长会将这种情况归因于孩子的"三分钟热度”。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要结合孩子的情绪状况来看,如果伴随着明显的情绪低落,家长就需要格外注意。

其次是睡眠与食欲问题,在抑郁早期,患者可能会出现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质量下降、食欲减退或增加,导致体重变化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抑郁症患者可能会通过暴食来缓解痛苦,而当这种状况发生时,家长们往往会觉得:这孩子吃嘛嘛香,看起来完全不像有病的样子。殊不知,暴饮暴食或许正是孩子试图逃离痛苦的表现。


最后是注意力和记忆力问题:患者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决策困难、记忆力下降等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给孩子的学习成绩带来影响,所以当我们发现孩子在学习上出现了一些障碍时,最好不要将这些原因简单地归于孩子"懒惰、不勤奋"而去责备他们,要关注孩子们的心理状况。



最后我们来讨论第三个问题,如果孩子们已经表现出明确的抑郁情绪,家长们应该怎么做呢?在这本书中,作者也讲述了一个女孩在家人帮助下成功战胜抑郁症的案例。女孩名叫瑞莎,在高中时被诊断为抑郁症。一开始,她的父母并不理解她,当她向家人求助,希望父母可以带她去见心理咨询师时,父母的回应却总是:小小年纪看什么咨询师?


在瑞莎被确诊为"重度抑郁,轻度焦虑"后,瑞莎的父母如同"当头一棒",原来自己的女儿已经经受了如此沉重的痛苦。为了缓解女儿的压力,瑞莎父母在慎重考虑之后,温和而平静地向瑞莎提出了休学的建议,而瑞莎也表示接受。但是,休学意味着与同龄人的生活脱节,当在朋友圈看到同学纷纷晒出入学通知后,瑞莎也想要复学。瑞莎决定一边吃药,一边在父亲的陪同下出国读预科,然而对未知的恐惧却实在让瑞莎崩溃。

一天,瑞莎的父亲听见女儿在电话里让自己赶紧回家,到家后,他看到家里的碗碟碎了一地,看女儿这样,父亲难过,又感到释然,他明白这也是女儿释放痛苦情绪的一种方式。事后,瑞莎父亲独自去附近的树林里散步,让心情平静下来。回到家里,他只让女儿看到他的笑脸,他用这种积极的情绪感染着瑞莎,也让瑞莎明白,不管她做什么,家人都会站在她的身边。

最终,瑞莎成功地完成了预科学习,拿到了大学的正式入学通知。她选择了心理学作为自己的专业,亲身的经历让她更加了解心理疾病,更能够理解患者的痛苦,她从被治愈者变成了能够治愈他人的人,而这一切与家人的陪伴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当孩子因为抑郁而向父母求助时,家长要首先做的是立刻带孩子去医院,接受正规的心理治疗。我们要绝对明确的一点是,抑郁症不是"矫情”,它是和感冒发烧一样的“疾病”,正视抑郁症,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理解和支持。


其次,多倾听孩子的话语,哪怕是他痛苦之下的语无伦次,只有与孩子建立信任和沟通的渠道,才能让他知道自己不是孤单的,有人关心他并愿意帮助他,除此之外,我们可以为孩子创建一个安全而舒适的环境,让孩子远离使他焦虑和痛苦的地方,这样可以减少他的压力。如果孩子的情况有了一些好转,我们可以试图引导孩子积极地应对情绪,例如,学会放松,学会积极思考,学会主动表达情感等。最后,我们要明白,抑郁症的治疗并非一朝一夕,它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作为家长,应该保持耐心和持久性,持续提供支持和帮助,才能使孩子真正渡过难关。


目前,中国已确诊的抑郁症患者已超过5000万,了解抑郁症,理解抑郁症患者的痛苦,为身边的抑郁症患者提供宽容与关怀,是整个社会所共有的课题。我们要相信,抑郁症并不可怕,它就像是一次"心灵的感冒”,好好治疗就会痊愈,即使有反复也不怕。世界灿烂盛大,愿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力量。


好了,《少年抑郁症》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里,文稿在音频的下方。欢迎您关注“热点讲书”,我们与你一起收获新知,通过热点,了解一本经典书籍。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清吟琅诵

最大的财富就是活着;最大的幸福就是健康;爱惜身体才是智者;身体健康才是赢家!🤗

生如逆

为孩子建立一个安全的环境,持续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慢慢打开孩子的心扉!倾听孩子的抱怨!试着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了解孩子的感受!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我们与心理暴力的距离|反PUA|消除心理暴力

本书这本书对于心理暴力的描述非常全面,从定义心理暴力、心理暴力的形成和机制,以及心理暴力带来的后果,到心理暴力的治疗。对于遭受过或正在经历心理暴力的...

by:星语月听

~待续~,《心理讲堂》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待续~~~解开心灵密码,享受完美人生!以心理案例为引,从人的性格、人格、情绪、意志、习惯、思维定式等方面剖析人的心理,解读心灵的迷茫,助您认识自我,主动科...

by:壹个艺

心理与健康(2023年第6期)|心理与健康

《心理与健康》是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国家级期刊,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收录。心理与健康旨在提高我国人口心理健康素质、增进大众心身健康。

by:听友470263704

心理健康

基础开发经费

by:心桥老钱

心理健康

如何和自己相处、如何和孩子相处、如何和伴侣相处、如何和朋友相处……这你也许有你想要的、或许能帮助到你的,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声音、一段故事!!!

by:呼唤生活

心理健康

健康个体心理是积极社会心态的重要构成部分,也直接关系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要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做好人文关怀。主动做好心理辅导,守护人民心理健康!创作...

by:有声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