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报道麦收手记:在有些地方,靠天收仍是不变的规律

2023-07-01 08:10:2906:50 521
所属专辑:九派新闻
声音简介

又是一年夏收时。

金色田野,风吹麦浪。正午日头高悬,汗流浃背的农民赤膊在田间地头一下下挥着镰刀,是我对麦收的全部想象。

我是小城里长大的孩子,没和土地打过交道,却偏偏读了中文系,读文学作品中不厌其烦描述的麦收:1939年,冀中解放区小麦黄梢的时候,二梅在收割与打场的声音中给八路军伤员庄严地念着妇教会慰问信。孙少平的煤矿上,人人想着偷跑回家收麦,除了惩罚麦收期间私自回家的矿工,还用上保勤奖励办法……

那点向往的心随着离开文学院很快就被遗忘,麦收仍旧是一个离我遥远的名词。

安徽西北收麦现场。图/九派新闻 王怡然

【1】雨

按计划5月28日开始收割,我提前两天跑去等着,到了却被告知下雨,推迟到5月30日。随后推到了31日,再到6月2日,最后定在6月3日。

没几天,新闻铺天盖地的报道今年“烂场雨”与部分地区麦收关键期高度吻合,雨成了今年麦收的关键词。

我每天都为这天气提心吊胆的,睁眼就摸手机看天气预报成了习惯,而本地人好像习以为常,依旧笑呵呵的。我们的采访时间一下变得充裕起来,天天跑去和农民们聊天。

农民还没有我们着急。我不停追问着下雨怎么办,回答也就那一句话:等啊,等雨停了。

开始我以为他们在搪塞,或者是压根不想搭理我们这些外来人。一路的教育经历都告诉着我,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就是要找出一二三四条解决办法并选择最优解。而他们的“等”,把命运交给老天,很难说服我。一遍遍问,一遍遍答,直到我最终接受了,在种地这事儿上,没有人定胜天,靠天收仍是农业的主要规律。

【2】收割机

雨停后两天,高速路口的外地收割机接待站,围满了来找收割机的农户。每个人手里都拿着支烟摆弄着,眼睛直直望着高速路口的收费站。

一个大哥早上4点来的,等到了下午四点,一辆收割机都没等来。他指了指旁边的人:“他来得比我还早”。两人对视一眼苦笑。

第二天我们直播收割时,评论区不断跳出“xx地方也缺收割机”,我不得不一遍遍回复:是的,现在全国都缺收割机,各地政府都在努力调度。直播那片地的主人提前联系好了,搞到了四台收割机,干得热火朝天。而隔着一条小沟渠的另一边,麦子还在风中摇晃着,他们没有机器。

正直播,一个奶奶拉住了我,她不会说普通话,手不停指着沟渠对面的地,叽里咕噜半天我才明白,她是在问:这边收割机收完,能不能去那边把我家地也收了?

这有点为难。我试图解释,收割机是别人的,不是我能指挥调动的,奶奶可能没听懂,拉着我继续说着。田边一个人看到把我拉上来,用普通话说,你别管她,她们看见一个外面来的陌生人就觉得能帮她。

我就这么走了,不记得奶奶那张脸上是失望抑或是什么别的神情,但回来了好几天,总是想到奶奶拿着竹篓,像拉着希望一样扯着我,粗花布衣裳里,裹着佝偻的身子和急切的脸。

【3】土地的时间

离开安徽,我们北上来到河南。

那里,有“豫北粮仓”之称。出了县城,路两边就全是大片麦田。天空湛蓝,麦穗金黄,偶尔有一两台收割机在劳作,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吐出白色烟雾,所过之处,留下崭新整齐的麦茬。

载我们去村里的出租车师傅戏称自己是“老农民”。为了方便小孩上学,五六年前,他来到县城跑车,自家的一亩多地,包给了种植大户。他表示,开车回村种地成本太大,不如承包出去省心。

焚烧秸秆的横幅已经悬挂在路边,村干部们在田埂上值守。从田埂往远处望去,风车、麦田、水泥路,很少能看见人。有无人机在上空盘旋着喷洒农药,村干部介绍,这是“一喷三防”,一次喷药,有三种功效。

如今,播种、喷药、收割,一切都由机械化操作,人在其中,也只是辅助作用。一位村民告诉我们,以前收麦前后要忙上一个月,现在一年到头,其实也就忙这几天。

精细化管理、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经营……农业变得更好的同时,新的问题不可避免出现了。

抢收小麦之后,用秸秆打捆机收走秸秆,接着就要在光秃秃的地里播种、然后灌溉、施肥。

农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始终是这片土地,而土地,有自己的时间表。

【4】“最后一站农民”

50、60后的人对土地有执念,要种地到种不动为止;70、80后的人知道怎么种,但是不想种地;90、00后,压根就不知道什么叫种地。

这话似乎不假。在那里,我们看到的年轻农户,都是“新型农民”,家里承包了千八百亩地。60岁以上的人,大多不去揽这“大生意”,但也不愿把土地承包出去,埋头种着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

这种做法让当地挺犯难。规模化经营才能提高经济效益,而守着地的老农民好像一颗钉子扎在地里,东一小块,西一小块的田经营权握在手上,让几百亩的大田连不成片。

老农民种地是不讲经济效益的。有人拉着两位老农民给我们算经济账,两三亩的小地块,除去种子、化肥、农药、收割等成本,都不算人力,哪怕丰年也捞不到什么余钱,遇到亏年更是笔赔钱买卖。

“那能挣到啥钱嘞。”老农刘伯憨厚一笑。他今年75岁,还在种地。“你干不动了怎么办?”“干不动了就把地包出去呗。”

我们心情有些复杂,没有大农场时代即将到来的雀跃。我们是读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从小学课本上,就看着农民伯伯在麦田里汗流浃背的劳作的插画。

此行去的最后一个村庄是河南的一个村。正午日头毒辣,我们被晒得走得摇摇晃晃,路过一个老农家里,他正在家门口的院子里晒麦。

他赤着脚,把小麦一圈一圈地在地上摊开,铺满了整个院子。他说,这才是几分地的麦子,也就千八百斤。他又说,今年收成不好,赶不上去年,往年的产量,多的一亩地有一千六百斤。

我们就在这样一片金黄中和他道别。

【爆料】请联系记者微信:linghaojizhe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文化记者的双刃剑|新闻记者手记

向云驹从事文化新闻工作多年,在此期间的文章,多能见出他新闻职业的眼光。书中许文章的选材新颖别致,有一定的新闻价值,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据他本人说,很多作品采...

by:溪禾月

我在纽约当记者

十多年前,当我的记者生涯刚刚开始时。我接触的都是纽约各行各业的“小人物”。有警察、社区名人、左派侨领,还有偷渡的非法移民,在川菜馆打工却染上毒瘾的大厨。每一个都...

by:晓有所得

记者在扶贫一线

利用广播特点,用好声音元素,发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脱贫致富的典型人物,讲述脱贫攻坚的故事。

by:湘潭之声

刑侦记者手记 | 双男主推理探案【多人有声剧】

每个人都有心魔,也就是心结,压力,愤怒和黑暗面。只是大多数人在愤怒压抑的时候,选择了善良。但是心魔,无时无刻不再伺机而动,破土而出!玫瑰渗出了鲜血,在杀人中热烈...

by:失控剧场

汽车记者

汽车记者:作者:晨风,演播:晨风。这部小说以一位女士的记者梦为线索,展开了一幅酸甜苦辣的人生画卷,融入了风云变幻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更难能可贵的是,小说在女记...

by:晨风茶室

外星记者

《外星记者:1稀奇古怪的地球》内容简介小外星人古斯塔夫·高尔奇被派到地球出差,任务是搜集地球人的信息并且寻找失踪的外星人Y9。他变成笔跟着地球人去学校,帮地球人...

by:风中文竹

记者下班

我们是三位专业记者,把新闻背后的真实经历、多元人物命运、采访所见所想、个人成长故事……串烧成独特体验,还原鲜活生动的故事。2021年,我们创建了“原汤话原食”...

by:津津乐道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