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母亲的“层次”决定了整个家庭的高度?答案很简单

2023-06-26 03:47:0106:56 478
所属专辑:布谷妈妈
声音简介

大家好,我是布谷妈~

一直看我文章的宝爸宝妈们,应该对我说的“依恋”、“安全感”等词不陌生。

那我就继续来说说,在依恋关系里,母亲是如何影响孩子的一生,甚至影响整个家庭的高度。

一:程序性记忆

孩子在出生的头几年,他真的什么都没做吗?

不,他几乎时刻在观察、注意着妈妈。

妈妈跟他说话的态度、语气、语调,是常温柔带着笑意,还是不耐烦、苛责得多?

妈妈跟他眼神交流时,是欣喜还是厌恶?

他哭泣、烦躁时,妈妈是接纳,还是不理,或者是发脾气?

这些互动,都进入到了孩子的大脑里,编织成程序性记忆。这类记忆不是回忆的具体画面,更像是一种下意识的指导。

就像你学会骑自行车后,再骑时,不需要再回想是先左脚用力还是右脚用力,左手该怎么放,右手该怎么放。你就那样无意识地,保持了身体平衡,让自行车走起来。

而孩子与妈妈的互动方式,就成为了他的程序性记忆,在未来的时间里,像指导他骑自行车一样,指导他的人生。

那这种记忆,是如何决定孩子的行为和性格的呢?

二:好妈妈、坏妈妈

精神分析领域有一个词,叫“分裂”。

妈妈在带孩子时,不可能时刻保持耐心、温柔、好脾气,有时也会忍不住情绪烦躁。或者孩子哇哇哭时,妈妈忙着手上的事,不能及时回应。

这时候,孩子就会形成2个养育者的形象:

好妈妈:她在我饿的时候喂我,冷的时候给我加衣,我孤单的时候陪我玩,还时常带我出去溜达。

坏妈妈:她朝我发脾气,我哭的时候不理我,我困了还不哄我睡觉,我饿了不给我奶喝。

小婴儿不知道,这个好妈妈和坏妈妈,其实就是同一个人。他更不可能理解,妈妈也有自己的烦恼,她晚上为了照顾宝宝要醒好几次,白天还得应付生活琐事。

为了这个“好妈妈形象”不被“坏妈妈形象”污染,他便通过叫“分裂”的概念,将妈妈看成2个人。当好妈妈出现时,坏妈妈就不见了。而当坏妈妈出现时,好妈妈自然也消失了。

所有发展中的婴儿,他的主要目标,都是让好妈妈出现,让坏妈妈离开。

即便孩子以后慢慢长大,知道这个好妈妈和坏妈妈就是同一个人,但他为了让这个好妈妈陪着自己,他们就会去做好妈妈认为“正确”的事情。

三:适用一生的保护策略

咱们再回到依恋关系中。

孩子为了避免“坏妈妈”出现,他会发展出一种保护策略,并且通过程序性记忆来影响一生的行为。

我们也可以叫它“核心敏感性”。在不安全依恋的人群中,他们的核心敏感性可以分为3类。

①自尊敏感性

这类家长,优先考虑的,是孩子的表现和成就。

孩子刚出生时,我们不会因为他做了什么而爱他,而仅仅因为那个婴儿是他,是我们的孩子,所以我们爱他。

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们表达爱意的时机,不再因为“你是谁”,而因为“你做了什么”。

你考得好、比赛拿了奖、钢琴过了级、被人人夸赞,我就笑意相迎,表现得我非常爱你。而当你让我没面子、让我丢脸时,我对你的讨厌之情,溢于言表。

孩子渐渐就明白,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他的成就。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过分专注于成就或完美,他的自尊往往很脆弱。

他害怕失败,害怕被质疑。当你表达跟他不一样的观点时,他就觉得自己受到了挑衅,被批评了。

当他表现不错时,哪怕100个人里有99人认可,但只要有1人轻视,他也会因此难过很久。

因为在他看来,只有自己表现完美时,才是有价值的,才是值得被爱的。

②分离敏感性

有一类妈妈,由于自身的不安全感非常强烈,她总是害怕分离和被抛弃,所以在育儿过程中,她表现得非常需要孩子。

对于孩子的事,她喜欢包办、处处插手,希望孩子表现得依赖她、粘着她、没有她就无法自立。

当孩子表现得“长大了”、自己的事可以自己做、能独立时,这类妈妈会非常失落,甚至责怪孩子。

孩子就学会了,我只有不停地需要妈妈、依赖妈妈时,好妈妈才会出现。这类孩子长大后,很容易就长成我们所说的“妈宝”。

③安全敏感性

还有一类妈妈,控制欲比较强,她希望孩子甚至丈夫“必须听我的”。

这类家庭很容易出现的情况是,夫妻、父母子女间情感很淡漠。因为一旦过于亲密,你就会有种界限被侵犯的感觉。

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很容易不合群,不爱与人交往。因为亲密关系会让他感觉不自在,别人的一句关心或建议,都可能被他看成是“控制”或者“侵犯”。

四:给妈妈更多的支持

当孩子出现不好的行为时,我们习惯性第一时间揪出那个养育人:“你看你,把孩子教成了什么样?都是因为你的失职,才让孩子变成这样。”

但其实,妈妈受到的伤害,是系统性的。

因为成为一个好母亲,不仅仅跟她自身行为模式有关,还跟她得到的支持与帮助有关。

在以前,甚至现在很多地方,都还有轻视女孩的现象。女孩在幼年成长经历中,就是备受伤害的那一个。

一个没有被善待、不被全身心爱过的女孩,她长大后,又从哪里获得能力去善待、全身心爱另一个人?

即便有着母性的本能,但她的程序性记忆,依然会时刻指导着她与孩子怎样相处、与家人如何相处。

另外就是,在我们的文化里,女孩结婚,不是和爱人独立出来成立小家庭,而是进入到另一个家庭中。

男孩可以留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这就导致,女孩既要承受来自原生家庭的痛,还要被迫卷入到丈夫的原生家庭中。

如果女孩无助时得不到支持、愤怒时得不到排解、情绪低落时得不到帮助,那么,我们还期待她时刻保持温柔、理性、好心态,确实就强人所难了。

北京大学心理学院讲师易春丽说:“希望我们的社会能越来越善待孩子,尤其是女孩,因为她们是未来的母亲。”

我也希望,我们的社会、家庭,能越来越善待母亲,因为她是孩子的安全基地,是家庭的安全港湾。

为什么说,母亲的“层次”决定了整个家庭的高度?

答案,真的很简单。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

作者简介:布谷妈妈,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婚姻情感咨询师,专注儿童心理,读懂孩子轻松养育,喜欢就关注吧~

后台回复“1”,进育儿群,和布谷妈一起读点儿童心理学,等你~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猜你喜欢
为什么为什么

本书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推荐书目。

by:猫等等

为什么有这么多为什么

hi,我是琥爷,关注我的公众号littlexiaomuma,一起感受这奇妙的世界吧~

by:琥爷奇语

什么为什么

妈妈在怀孕打架时算群殴吗?眼镜没发明之前眼镜蛇叫什么?为什么手机可以联网?如何问一个让AI也答不出的问题?.............?

by:有声至尊宝

为什么

我想过为什么我知道那答案或许是我的幼稚对你有所隐瞒抱歉我又一次的让你再哭泣我本来可以不放你走再拥抱你...

by:华语音乐

为什么

当我放开你的手滚烫的泪肆意流落当你转身离开我翻腾的心日夜折磨别再问为什么我用沉默送你远走

by:华语音乐

你为什么有那么多为什么丨奇葩问

一个人的所知道的任何事情或事物都是有限的,所以就有了很多的“为什么”。如果没有了“为什么”那一个人对外界事情或事物的了解就回停留在某一个区域,而不能向更高的方面...

by:全自动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