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617期:低层次的父母,喜欢不断挑剔孩子,而高层次的父母,只会做这件事

2023-07-18 12:33:4713:34 461
声音简介


给女儿打扫房间,看到书桌上贴着一张便条:

“从此以后,放弃理想。”

作为父母,看到这样的文字,心里像被蜂蛰了一样难受。


前一天晚上,我看她做题磨蹭,为了帮她提高效率,我叫她把二郎腿放下,把手机音乐关了,没想到她竟一动不动。


我有些生气:

“你知不知道女孩子体态很重要?看你这歪歪扭扭的样子,还想当艺术家?


手机放在旁边,能安心做题吗?妈妈先收走,你做完了再来找我拿。”


看她没反对,我收走了她的手机,没想到她竟用这样的一纸“宣言”来气我。


晚上,我又找到女儿,告诉她,看到字条我很痛心,想知道她到底怎么想的,是在威胁妈妈吗?


没想到她不但不认错,还很骄傲地说:


“就这意思啊,还能有什么意思?


反正在你眼里,我就是这也不对,那也不好,那我干脆啥也不做算了,这下你满意了吧!”


什么叫我满意了吧?说这些,难道是为了我自己吗?


我压抑着怒火反驳道:

“妈妈没有觉得你哪里都不好,只是该提醒的,还是得提醒……”

没想到我好声好气对她,话还没说完,她“砰”一声就把门关了!


那天晚上,我辗转难眠,担心孩子摆烂,但也为自己委屈。


我一直以为,在孩子心中,我是个温柔、负责任的妈妈,没想到在她眼里,我竟然是个只会“纠错”的妈妈?


可孩子犯错,家长难道不应该纠正吗?


为什么我这样“温和而坚定”,还是把孩子养“废”了?


01


我温柔地纠错

快把女儿逼疯了……


这件事后,我一直在反思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直到看到复旦大学沈奕斐教授讲的一个案例,我才意识到,我可能也快把女儿给逼疯了……


沈教授说,有次,她与一个非常温柔的朋友一起吃饭,当时,朋友读四年级的儿子也在。


从落座开始,朋友就一直在提醒孩子:

“你要把餐布铺在自己桌子上,然后盖住你的大腿,这样能防止汤汁溅到身上。”

孩子拿起筷子,她也说:

“筷子要往上拿一点点,不然你用着不方便。”

当孩子拿勺子喝汤,她又说:

“你拿的时候要小心一点,不要敲桌子,也不要敲杯子,发出声音不礼貌……”

虽然,整个过程,朋友都在跟沈教授聊天,但注意力时不时就会拉回孩子身上,提醒这儿,关心那儿。


后来,男孩不耐烦地冲朋友大喊“你很烦呢”!


这位妈妈都还没停下,反驳说:

“我怎么烦啦?你怎么跟妈妈说话呢……”

这个案例,让我像照镜子一样看到我自己。


原来,我也一直用同样的方式,对待着女儿。


小时候,她喜欢走花坛边沿,喜欢追着男孩疯跑,我就喊:

“悠悠,停下来!


你看到这石头尖没,磕到了怎么办?


女孩子留疤可不好看,你以后要后悔一辈子。” 


女儿上学,我也事无巨细地“关心”:

“书包收拾好了吗?橡皮怎么能乱放呢,要爱收拾。”
“你口算完了,要留一点时间检查。”
……

现在回想起来,女儿也曾不止一次说:“妈妈,我知道我知道!你能不能别说啦!”


可我都自以为是地回复:“你要是知道,妈妈才懒得说呢,我这是关心你,对你负责!”


我一直以为自己很少批评孩子,也没像其他家长一样,总盯着孩子的成绩。


每次都轻言细语,提醒孩子做好每一件事情的要点。


可这种温柔的提醒,就是在不停地“纠错”。


父母脑海中总存在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或者一个所谓的“正常孩子”、“完美孩子”,才会在看自己孩子时,总是用挑剔的眼光。


是啊,我以为自己是在表达关心,但实际孩子接收到的,只有我对她的不满。


所以,她才会说,我觉得她“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才会想摆烂。


我们纠错,本是想帮助孩子成长,可一直不停地“纠错”,换来的却是孩子的反感、叛逆,甚至愤怒。


挫伤的是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积极性,甚至破坏了亲子关系。


这与最初的目的,早已背道而驰。


02


想要纠孩子的错

我们千万别在错误的道路上狂奔


总去纠正孩子的错误,竟然是错的!


得到这个结论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为了更充分地说服自己不再在错误的道路上狂奔,我问了自己2个问题:


1.我们为什么总忍不住要“纠错”?


“孩子犯了错,不去纠正,难道听之任之?难道去鼓励犯错?”


相信很多父母和我的第一反应一样。


成为父母后,我们总是很紧张,担心一个小问题,如果不重视,就会演变成严重的大问题。




刘擎教授说:

“这是陷入了一种虚假的‘多米诺骨牌’恐惧,也叫‘滑坡谬误’。”

当我们武断地将每个推断中的“可能性”,转化为“必然性”,并串联起这些不合理的因果关系时,推断出的其实是一个不合理的,甚至毫无关联的结论。


比如,案例中的“纠错妈妈”,她联想到的可能是:

“孩子餐具用不好,吃饭发出声音会导致孩子从小没有好习惯;
没有好习惯,那长大也会没教养,以后走到哪里都不受欢迎,将来肯定会成为一个被社会嫌弃的人。”

而我总盯着孩子的作业,潜意识里也认为:

作业做不好,成绩就不好;
成绩不好,就考不上好学校;
考不上好学校,就找不到好工作;
没有好工作,人生就废了。

这样一环扣一环地推下去,我们不自觉地就将孩子的每一个小问题,放到很大,并绑上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完全忽略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这背后还有很多其它的作用因素。


在这种认知支配下,父母的教育方式也变成:


抓住孩子的问题不放,不断地纠错、讲道理,甚至惩罚,一定要他认识到错误,并及时改正,才能放心。


可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真那么绝对吗?


父母常常坚信为孩子提前设计好一条正确的道路,只要孩子照着走,就会很顺利。


这样的道路并不存在!


我们不断纠错的实质,是希望能控制孩子的成长轨迹。


抱着这样的心态,哪怕你采取的方式再“温和”,都免不了对孩子过度“控制”。


2.为什么“纠错”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更可怕的是,“纠错”并不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这种我们认为“实事求是”的教育方式,太过“简单粗暴”,往往并没有触及真正的“事实”。


《儿童教育心理学》中提出了“人格的统一性”原理:

“儿童的所有行为都会展现他们的整体人格,如果对隐藏其中的背景信息没有了解,就很难理解这些行为。”

我们平时批评、纠正,都是单挑出孩子的某一个行为“错误”。


仿佛这些“错误”是独立存在的,完全忽略了形成这些行为的背景,根本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


比如,我女儿经常跷二郎腿,平时也经常弯腰驼背,我不厌其烦地纠正“腿放下,背挺直”。


她记不住,我就很生气,觉得是态度问题。


可后来咨询专业老师才知道,跷二郎腿是因为坐着时,腿并不省力,会不自觉翘起来休息,这时加个脚垫就可以解决。


而经常弯腰驼背,是背部肌肉无力,根本不是一句“背挺直”就能做到的,需要通过锻炼去改善。


同样的,我们经常说老大不懂得照顾老二,可能是孩子觉得自己的爱被分走了,心里很委屈;


孩子经常丢三落四、做作业磨蹭,可能是专注力不够,或者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没有成就感;


孩子说话不算数、爱说脏话、爱打架惹事,可能是我们也曾经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过他们……


每个问题行为背后,都必定有更深层的原因。


父母如果只经过片面的观察,就去干涉、判定孩子,只会舍本逐末,忽略掉根本原因。


哪怕费尽力气,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03


停下来,换个思路养孩子


每个孩子、每段成长,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父母能掌控的,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想清楚这点后,我决心停下来,换个思路养孩子:


1.减少“纠错”频次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一书中说,在孩子“工作”的过程中,父母要做到不打扰、不评论、不夸奖、不纠错。


除了非常必要的安全问题,父母都也可以找到合适的时机,再提示或给出建议。


了解这点后,我改变了以前“以纠错来帮助孩子成长”的逻辑,甚至给自己量化了“不纠错”指标。


以前我习惯时时指出孩子的“错误”,但现在,我规定自己,每月只有两次纠错机会。


我会坐下来和女儿聊天,先谈最近的“收获”、“惊喜”,然后再指出发现的问题。


每次提出前,我也会先问自己:

“孩子的这种表现,是‘问题’,还是人之常情?真的需要指出吗?


什么才是问题行为背后的更深层原因?孩子此时需要的是帮助,还是批评?”


每次这样一问,我发现很多问题,根本不需要开口。


当女儿发现我不再对她“上纲上线”后,抵触情绪也减少很多,我的话反而更有“分量”了。


2.将“纠错”权还给孩子


谷爱凌妈妈曾在采访时说,她从不纠正孩子的错别字。


看到这个采访时,我曾想,这算哪门子教育方法?


但现在我明白了:高层次的父母,很少盯着孩子的错误。


他们会鼓励孩子试错,让孩子承担犯错的自然后果,并等孩子自己发现问题。


以前女儿非常马虎,我一直以为没我指出来不行,但现在我发现,她的马虎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依赖我。


当我不管她,她发现自己“没指望”时,反而开始对自己“负责”。


3.接受孩子“犯错”


著名教育改革家李希贵校长认为,学生时期,是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过渡,是可以让孩子犯错,又不会有严重后果的时期。


控制安全边界,让孩子体验“犯错”的自然后果,才是这个阶段教育的核心。


青春期的孩子是容易犯错,但他们也有强大的自我反省和纠错能力。


在“自我纠错”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实现“自证预言”,收获强烈的自主感和自信心,培养出成长型思维,和建立起自我驱动机制。 


沈祖芸老师曾问父母:

“假如孩子真的能按照父母的心意,掌握好一切分寸,特别听大人的话,从不闯祸惹麻烦,做作业从不拖拉,永远在我们问他之前,就把整洁又不出错的作业送到我们手上。
那我们的烦恼和困扰,是不是就该解除了呢?
这是我们想要,甚至满意的结果吗?”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我们又会想:

“他还是个孩子吗?这样的孩子,是‘复制’了父母的意志,还是成为了他自己?
在看不见的地方,我们又封锁了孩子多少潜在的可能性?”

人哪能保证一辈子不犯错。


人类很多伟大的创造,都是在“错误”中诞生的。


当我们不再用“犯了错就必须纠正”的教条去对待孩子时,他们的思维才能更开阔;


当我们不再用“正确”的单一尺子来衡量孩子时,他们的心才能更坚韧和笃定!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往期

如果你今天睡前没有学到什么东西,那你就不能入睡

by:长颈鹿的路

2023年暑期积累

就是我们班小朋友的暑期积累。

by:一张月

期待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从今,进取!无愧于天,无愧于地。无怍于人,无惧于鬼。这样,人生!

by:米娅0513

后期

法医,或者,刑侦支队,赶赴现场,现场有无关人员。被害人女性,前一天夜晚未归,家人寻找,不料~被害。警方办案现场

by:CV文浩_Lz

后期

后期小白的华丽变身大家好,我是晚风觅星河是个后期小白,正在慢慢成长

by:晚风觅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