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李叔同禅说第四集

2023-07-15 21:55:1330:35 29
所属专辑:第一集个人成长
声音简介

要晓得我们出家人,就所谓“僧宝”,在俗家人之上,地位是很高的。所以品行道德,也要在俗家人之上才行!
倘品行道德仅能和俗家人相等,那已经难为情了!何况不如?又何况十分的不如呢?……咳!……这样他们看出家人就要十分的轻慢,十分的鄙视,种种讥笑的话,也接连地来了。……
记得我将要出家的时候,有一位在北京的老朋友写信来劝告我,你知道他劝告的是什么,他说:“听到你要不做人,要做僧去。……”
咳!……我们听到了这话,该是怎样的痛心啊!他以为做僧的,都不是人,简直把僧不当人看了!你想,这句话多么厉害呀!
出家人何以不是人?为什么被人轻慢到这地步?我们都得自己反省一下!我想这原因都由于我们出家人做人太随便的缘故;种种太随便了,就闹出这样的话柄来了。
至于为什么会随便呢?那就是由于不能深信善恶因果报应和诸佛菩萨灵感的道理的缘故。倘若我们能够真正生信,十分决定地信,我想就是把你的脑袋斫掉,也不肯随便的了!
以上所说,并不是单单养正院的学僧应该牢记,就是佛教大学的学僧也应该牢记,相信善恶因果报应和诸佛菩萨灵感不爽的道理!
就我个人而论,已经是将近六十的人了,出家已有二十年,但我依旧喜欢看这类的书!——记载善恶因果报应和佛菩萨灵感的书。
我近来省察自己,觉得自己越弄越不像了!所以我要常常研究这一类的书:希望我的品行道德,一天高尚一天;希望能够改过迁善,做一个好人;又因为我想做一个好人,同时我也希望诸位都做好人!
这一段话,虽然是我勉励我自己的,但我很希望诸位也能照样去实行!
关于善恶因果报应和佛菩萨灵感的书,印光老法师在苏州所办的弘
化社那边印得很多,定价也很低廉,诸位若要看的话,可托广洽法师写
信去购请,或者他们会赠送也未可知。以上是我个人对于僧教育的一点意见。下面我再来说几样事情:我于一九三五年到惠安净峰寺去住。到十一月,忽然生了一场大
病,所以我就搬到草庵来养病。这一回的大病,可以说是我一生的大纪念!我于一九三六年的正月,扶病到南普陀寺来。在病床上有一只钟,
比其他的钟总要慢两刻,别人看到了,总是说这个钟不准,我说:“这是草庵钟。”别人听了“草庵钟”三字还是不懂,难道天下的钟也有许多不同的么?现在就让我详详细细的来说个明白:我那一回大病,在草庵住了一个多月。摆在病床上的钟,是以草庵的钟为标准的。而草庵的钟,总比一般的钟要慢半点。
我以后虽然移到南普陀,但我的钟还是那个样子,比平常的钟慢两刻,所以“草庵钟”就成了一个名词了。这件事由别人看来,也许以为是很好笑的吧!但我觉得很有意思!因为我看到这个钟,就想到我在草庵生大病的情形了,往往使我发大惭愧,惭愧我德薄业重。
我要自己时时发大惭愧,我总是故意地把钟改慢两刻,照草庵那钟的样子,不止当时如此,到现在还是如此,而且愿尽形寿,常常如此。以后在南普陀住了几个月,于五月间,才到鼓浪屿日光岩去。十二
月仍回南普陀。到今年一九三七年,我在闽南居住,算起来,首尾已是十年了。回想我在这十年之中,在闽南所做的事情,成功的却是很少很少,
残缺破碎的居其大半,所以我常常自己反省,觉得自己的德行,实在十分欠缺!
因此近来我自己起了一个名字,叫“二一老人”。什么叫“二一老
人”呢?这有我自己的根据。
记得古人有句诗:“一事无成人渐老。”清初吴梅村(伟业)临终的绝命词有:“一钱不值何消说。”这两句诗的开头都是“一”字,所以我用来做自己的名字,叫做
“二一老人”。因此我十年来在闽南所做的事,虽然不完满,而我也不怎样地去求他完满了!
诸位要晓得:我的性情是很特别的,我只希望我的事情失败,因为事情失败、不完满,这才使我常常发大惭愧!能够晓得自己的德行欠缺,自己的修善不足,那我才可努力用功,努力改过迁善!
一个人如果事情做完满了,那么这个人就会心满意足,洋洋得意,反而增长他贡高我慢的念头,生出种种的过失来!所以还是不去希望完满的好!
不论什么事,总希望他失败,失败才会发大惭愧!倘若因成功而得
意,那就不得了啦!我近来,每每想到“二一老人”这个名字,觉得很有意味!这“二一老人”的名字,也可以算是我在闽南居住了十年的一个最
好的纪念!

最后之□□
佛教养正院已办有四年了。诸位同学初来的时候,身体很小,经过四年之久,身体皆大起来了,有的和我也差不多。啊!光阴很快!人生在世,自幼年至中年,自中年至老年,虽然经过几十年之光景,实与一会儿差不多。
就我自己而论,我的年纪将到六十了。回想从小孩子的时候起到现在,种种经过,如在目前。啊,我想我以往经过的情形,只有一句话可以对诸位说:就是“不堪回首”而已。
我常自己来想:啊,我是一个禽兽吗?好像不是,因为我还是一个人身;我的天良丧尽了吗?好像还没有,因为我尚有一线天良,常常想念自己的过失。我从小孩子起,一直到现在都埋头造恶吗?好像也不是,因为我小孩子的时候,常行袁了凡的功过格;三十岁以后,很注意于修养;初出家时,也不是没有道心。虽然如此,但出家以后,一直到现在,便大不相同了。因为出家以后二十年之中,一天比一天堕落——身体虽然不是禽兽,而心则与禽兽差不多;天良虽然没有完全丧尽,但是昏愦糊涂,一天比一天利害。抑或与天良丧尽也差不多了!讲到埋头造恶的一句话,我自从出家以后,恶念一天比一天增加,善念一天比一天退失,一直到现在,可以说是醇乎其醇的一个埋头造恶的人——这个也无须客气也无须谦让的了。
就以上所说看起来,我从出家后已经堕落到这种地步,真可令人惊叹。其中到闽南以后十年的工夫,尤其是堕落的堕落。去年春间,曾经在养正院讲过一次,所讲的题目,就是《南闽十年的梦影》。那一次所讲的字字之中,都可以看到我的泪痕。诸位应当还记得吧?
可是到了今年,比去年更不像样子了。自从正月二十到泉州,这两个月之中,弄得不知所云。不只我自己看不过去,就是我的朋友也说我:以前如闲云野鹤,独往独来,随意栖止,何以近来竟大改常度?到处演讲,常常见客,时时宴会,简直变成一个“应酬的和尚”了——这是我的朋友所讲的。啊,“应酬的和尚”——这五个字,我想我自己近来,倒很有几分相像。
如是在泉州住了两个月。以后又到惠安,到厦门到漳州,都是继续前稿:除了利养还是名闻;除了名闻还是利养。日常生活总不在名闻利养之外。虽在瑞竹岩住了两个月,稍少闲静,但是不久又到祈保亭,冒充善知识,受了许多的善男信女的礼拜供养,可以说是惭愧已极了!
九月又到安海,住了一个月,十分的热闹。近来再到泉州,虽然时常起一种恐惧厌离的心,但是仍不免向这一条名闻利养的路上前进。可是,近来也有一件可庆幸的事,因为我近来得到永春十五岁小孩子的一封信,他劝我:以后不可常常宴会,要养静用功。信中又说起他近来的生活,如吟诗,赏月,看花,静坐等——洋洋千言的一封信。
啊!他是一个十五岁的小孩子,竟有如此高尚的思想,正当的见解。我看到他这一封信,真是惭愧万分了。我自从得到他的信以后,就以十分坚决的心谢绝宴会。虽然得罪了别人,也不管他。这个也可算是
近来一件可庆幸的事了。
虽然是如此,但我的过失也太多了。可以说是从头至足,没有一处无过失,岂只谢绝宴会,就算了结了吗?!尤其是今年几个月之中,极力冒充善知识,实在是太为佛门丢脸。别人或者能够原谅我;但我对我自己绝对不能够原谅,断不能如此马马虎虎的过去。所以,我近来对人讲话的时候,绝不顾惜情面。决定赶快料理没有了结的事情,将“法师”、“老法师”、“律师”等名目,一概取消;将“学人侍者”等,一概辞谢。孑然一身,遂我初服。这个——或者亦是我一生的大结束了!
啊!再过一个多月,我的年纪要到六十了。像我出家以来,既然是无惭无愧,埋头造恶,所以到现在,所做的事大半支离破碎,不能圆满。这个也是份所当然。只有对于养正院诸位同学,相处四年之久,有点不能忘情。我很盼望养正院,从此以后能够复兴起来,为全国模范的僧学院。可是我的年纪老了,又没有道德学问,我以后对于养正院也只可说“爱莫能助”了。
啊,与诸位同学谈得时间也太久了,且用古人的诗来作临别赠言。诗云:
□□□□□□□
万事都从缺陷好;
吟到夕阳山外山,
古今谁免余情绕。


佛法十疑略释
戊寅十月六日在安海金墩宗祠讲
欲挽救今日之世道人心,人皆知推崇佛法。但对于佛法而起之疑问,亦复不少。故学习佛法者,必先解释此种疑问,然后乃能着手学习。以下所举十疑及解释,大半采取近人之说而叙述之,非是讲者之创论。所疑固不限此,今且举此十端耳。
一、佛法非迷信
近来知识分子,多批评佛法谓之迷信。
我辈详观各地寺庙,确有特别之习惯及通俗之仪式,又将神仙鬼怪等混入佛法之内,谓是佛法正宗。既有如此奇异之现相,也难怪他人谓佛法是迷信。
但佛法本来面目则不如此,决无崇拜神仙鬼怪等事。其仪式庄严,
规矩整齐,实超出他种宗教之上。又佛法能破除世间一切迷信而与以正信,岂有佛法即是迷信之理。
故知他人谓佛法为迷信者,实由误会。倘能详察,自不至有此批评。

二、佛法非宗教
或有人疑佛法为一种宗教,此说不然。
佛法与宗教不同,近人著作中常言之,兹不详述。应知佛法实不在宗教范围之内也。

三、佛法非哲学
或有人疑佛法为一种哲学,此说不然。
哲学之要求,在求真理,以其理智所推测而得之某种条件即谓为真理。其结果,有一元、二元、唯心种种之说。甲以为理在此,乙以为理在彼,纷纭扰攘,相非相谤。但彼等无论如何尽力推测,总不出于错觉一途。譬如盲人摸象,其生平未曾见象之形状,因其所摸得象之一部分,即谓是为象之全体。故或摸其尾便谓象如绳,或摸其背便谓象如床,或摸其胸便谓象如地。虽因所摸处不同而感觉互异,总而言之,皆是迷惑颠倒之见而已。
若佛法则不然,譬如明眼人能亲见全象,十分清楚,与前所谓盲人摸象者迥然不同。因佛法须亲证“真如”,了无所疑,决不同哲学家之虚妄测度也。
何谓“真如”之意义?真真实实,平等一如,无妄情,无偏执,离于意想分别,即是哲学家所欲了知之宇宙万有之真相及本体也。夫哲学家欲发明宇宙万有之真象及本体,其志诚为可嘉。第太无方法,致罔废
心力而终不能达到耳。
以上所说之佛法非宗教及哲学,仅略举其大概。若欲详知者,有南京支那内学院出版之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一卷,可自详研,即能洞明其奥义也。

四、佛法非违背于科学
常人以为佛法重玄想,科学重实验,遂谓佛法违背于科学。此说不然。近代科学家持实验主义者,有两种意义。一是根据眼前之经验,彼如何即还彼如何,毫不加以玄想。二是防经验不足恃,即用人力改进,以补通常经验之不足。佛家之态度亦尔,彼之“戒”“定”“慧”三无漏学,皆是改进通
常之经验。但科学之改进经验重在客观之物件,佛法之改进经验重在主观之心识。如人患目病,不良于视,科学只知多方移置其物以求一辨,佛法则努力医治其眼以求复明。两者虽同为实验,但在治标治本上有不同耳。
关于佛法与科学之比较,若欲详知者,乞阅上海开明书店代售之佛法与科学之比较研究。著者王小徐,曾留学英国,在理工专科上迭有发见,为世界学者所推重。近以其研究理工之方法,创立新理论解释佛学,因著此书也。

五、佛法非厌世
常人见学佛法者,多居住山林之中,与世人罕有往来,遂疑佛法为消极的、厌世的。此说不然。
学佛法者,固不应迷恋尘世以贪求荣华富贵,但亦决非是冷淡之厌
世者。因学佛法之人皆须发“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乐为苦乐,抱热心救世之弘愿,不惟非消极,乃是积极中之积极者。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具耳。与世俗青年学子在学校读书为将来任事之准备者,甚相似。
由是可知谓佛法为消极厌世者,实属误会。

六、佛法非不宜于国家之兴盛
近来爱国之青年,信仰佛法者少。彼等谓佛法传自印度,而印度因此衰亡,遂疑佛法与爱国之行动相妨碍。此说不然。
佛法实能辅助国家,令其兴盛,未尝与爱国之行动相妨碍。印度古代有最信仰佛法之国王,如阿育王、戒日王等,以信佛故,而统一兴盛其国家。其后婆罗门等旧教复兴,佛法渐无势力,而印度国家乃随之衰亡,其明证也。

七、佛法非能灭种
常人见僧尼不婚不嫁,遂疑人人皆信佛法必致灭种。此说不然。
信佛法而出家者,乃为僧尼,此实极少之数。以外大多数之在家信佛法者,仍可婚嫁如常。佛法中之僧尼,与他教之牧师相似,非是信徒皆应为牧师也。
八、佛法非废弃慈善事业
常人见僧尼惟知弘扬佛法,而于建立大规模之学校、医院、善堂等
利益社会之事未能努力,遂疑学佛法者废弃慈善事业。此说不然。
依佛经所载,布施有二种,一曰财施,二曰法施。出家之佛徒,以法施为主,故应多致力于弘扬佛法,而以余力提倡他种慈善事业。若在家之佛徒,则财施与法施并重,故在家居士多努力作种种慈善事业,近年以来各地所发起建立之佛教学校、慈儿院、医院、善堂、修桥、造凉亭乃至施米、施衣、施钱、施棺等事,皆时有所闻,但不如他教仗外国慈善家之财力所经营者规模阔大耳。

九、佛法非是分利
近今经济学者,谓人人能生利,则人类生活发达,乃可共享幸福。因专注重于生利。遂疑信仰佛法者,惟是分利而不生利,殊有害于人类,此说亦不免误会。
若在家人信仰佛法者,不碍于职业,士农工商皆可为之。此理易明,可毋庸议。若出家之僧尼,常人观之,似为极端分利而不生利之寄生虫。但僧尼亦何尝无事业,僧尼之事业即是弘法利生。倘能教化世人,增上道德,其间接直接有真实大利益于人群者正无量矣。

十、佛法非说空以灭人世
常人因佛经中说“五蕴皆空”“无常苦空”等,因疑佛法只一味说空。若信佛法者多,将来人世必因之而消灭。此说不然。
大乘佛法,皆说空及不空两方面。虽有专说空时,其实亦含有不空之义。故须兼说空与不空两方面,其义乃为完足。
何谓空及不空。空者是无我,不空者是救世之事业。虽知无我,而能努力作救世之事业,故空而不空。虽努力作救世之事业,而决不执着有我,故不空而空。如是真实了解,乃能以无我之伟大精神,而作种种之事业无有障碍也。
又若能解此义,即知常人执着我相而作种种救世事业者,其能力薄,范围小,时间促,不彻底。若欲能力强,范围大,时间久,最彻底者,必须于佛法之空义十分了解,如是所做救世事业乃能圆满成就也。
故知所谓空者,即是于常人所执着之我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然后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作种种之事业。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之建设乃得实现。
信能如此,若云牺牲,必定真能牺性;若云救世,必定真能救世。由是坚坚实实,勇猛精进而作去,乃可谓伟大,乃可谓彻底。
所以真正之佛法先须向空上立脚,而再向不空上作去。岂是一味说空而消灭人世耶!
以上所说之十疑及释义,多是采取近人之说而叙述其大意。诸君闻此,应可免除种种之误会。
若佛法中之真义,至为繁广,今未能详说。惟冀诸君从此以后,发心研究佛法,请购佛书,随时阅览,久之自可洞明其义。是为余所厚望焉。


佛法宗派大概
戊寅十月七日在安海金墩宗祠讲
关于佛法之种种疑问,前已略加解释。诸君既无所疑惑,思欲着手学习,必须先了解佛法之各种宗派乃可。
原来佛法之目的,是求觉悟本无种种差别。但欲求达到觉悟之目的地以前,必有许多途径。而在此途径上,自不妨有种种宗派之不同也。
佛法在印度古代时,小乘有各种部执,大乘虽亦分“空”“有”二派,但未别立许多门户。吾国自东汉以后,除将印度所传来之佛法精神完全承受外,并加以融化光大,于中华民族文化之伟大悠远基础上,更开展中国佛法之许多特色。至隋唐时,便渐成就大小乘各宗分立之势。今且举十宗而略述之。
一、律宗又名南山宗
唐终南山道宣律师所立。依法华、涅经义,而释通小乘律,立圆宗戒体正属出家人所学,亦明在家五戒、八戒义。唐时盛,南宋后衰,今渐兴。

二、俱舍宗
依俱舍论而立。分别小乘名相甚精,为小乘之相宗。欲学大乘法相宗者固应先学此论,即学他宗者亦应以此为根底,不可以其为小乘而轻忽之也。
陈隋唐时盛弘,后衰。

三、成实宗
依成实论而立。为小乘之空宗,微似大乘。六朝时盛,后衰,唐以后殆罕有学者。以上二宗,即依二部论典而形成,并由印度传至中土。虽号称宗,
然实不过二部论典之传持授受而已。以上二宗属小乘,以下七宗皆是大乘,律宗则介于大小之间。
四、三论宗又名性宗又名空宗
三论者,即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是三部论皆依般若经而造。姚
秦时,龟兹国鸠摩罗什三藏法师来此土弘传。
唐初犹盛,以后衰。

五、法相宗又名慈恩宗又名有宗
此宗所依之经论,为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唐玄奘法师盛弘此宗。又糅合印度十大论师所著之唯识三十颂之解释而编纂成唯识论十卷,为此宗著名之典籍。此宗最要,无论学何宗者皆应先学此以为根底也。
唐中叶后衰微,近复兴,学者甚盛。
以上二宗,印度古代有之,即所谓“空”“有”二派也。

六、天台宗又名法华宗
六朝时此土所立,以法华经为正依。至隋智者大师时极盛。其教义,较前二宗为玄妙。
隋唐时盛,至今不衰。

七、华严宗又名贤首宗
唐初此土所立,以华严经为依。至唐贤首国师时而盛,至清凉国师时而大备。此宗最为广博,在一切经法中称为教海。
宋以后衰,今殆罕有学者,至可惜也。
八、禅宗
梁武帝时,由印度达摩尊者传至此土。斯宗虽不立文字,直明实相
之理体。而有时却假用文字上之教化方便,以弘教法。如金刚、楞伽二
经,即是此宗常所依用者也。唐宋时甚盛,今衰。

九、密宗又名真言宗
唐玄宗时,由印度善无畏三藏、金刚智三藏先后传入此土。斯宗以《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三部为正所依。
元后即衰,近年再兴,甚盛。
在大乘各宗中,此宗之教法最为高深,修持最为真切。常人未尝穷研,辄轻肆毁谤,至堪痛叹。余于十数年前,惟阅密宗仪轨,亦尝轻致疑议。以后阅大日经疏,乃知密宗教义之高深,因痛自忏悔。愿诸君不可先阅仪轨,应先习经教,则可无诸疑惑矣。

十、净土宗
始于晋慧远大师,依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而立。三根普被,甚为简易,极契末法时机。明季时,此宗大盛。至于近世,尤为兴盛,超出各宗之上。
以上略说十宗大概已竟。大半是摘取近人之说以叙述之。
就此十宗中,有小乘、大乘之别。而大乘之中,复有种种不同。吾人于此,万不可固执成见,而妄生分别。因佛法本来平等无二,无有可说,即佛法之名称亦不可得。于不可得之中而建立种种差别佛法者,乃是随顺世间众生以方便建立。因众生习染有浅深,觉悟有先后。而佛法亦依之有种种差别,以适应之。譬如世间患病者,其病症千差万别,须有多种药品以适应之,其价值亦低昂不等。不得仅尊其贵价者,而废其他廉价者。所谓药无贵贱,愈病者良。佛法亦尔,无论大小权实渐顿显密,能契机者,即是无上妙法也。故法门虽多,吾人宜各择其与自己根机相契合者而研习之,斯为善矣。



佛法学习初步
戊寅十月八日在安海金墩宗祠讲
佛法宗派大概,前已略说。
或谓高深教义,难解难行,非利根上智不能承受。若我辈常人欲学习佛法者,未知有何法门,能使人人易解,人人易行,毫无困难,速获实益耶?
案佛法宽广,有浅有深。故古代诸师,皆判“教相”以区别之。依唐圭峰禅师所撰华严原人论中,判立五教:
(一)人天教
(二)小乘教
(三)大乘法相教
(四)大乘破相教
(五)一乘显性教
以此五教,分别浅深。若我辈常人易解易行者,惟有“人天教”也。其他四教,义理高深,甚难了解。即能了解,亦难实行。故欲普及
社会,又可补助世法,以挽救世道人心,应以“人天教”最为合宜也。人天教由何而立耶?常人醉生梦死,谓富贵贫贱吉凶祸福皆由命定,不解因果报应。或
有解因果报应者,亦惟知今生之现报而已。若如是者,现生有恶人富而善人贫,恶人寿而善人夭,恶人多子孙而善人绝嗣,是何故欤?因是佛为此辈人,说三世业报,善恶因果,即是人天教也。今就三世业报及善恶因果分为二章详述之。
一、三世业报三世业报者,现报、生报、后报也。(一)现报:今生作善恶,今生受报。(二)生报:今生作善恶,次一生受报。(三)后报:今生作善恶,次二三生乃至未来多生受报。由是而观,则恶人富、善人贫等,决不足怪。吾人惟应力行善业,
即使今生不获良好之果报,来生再来生等必能得之。万勿因行善而反遇
逆境,遂妄谓行善无有果报也。二、善恶因果善恶因果者,恶业、善业、不动业此三者是其因,果报有六,即六
道也。恶业善业,其数甚多,约而言之,各有十种,如下所述。不动业
者,即修习上品十善,复能深修禅定也。今复举恶业、善业别述如下:恶业有十种。(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言(五)两舌(六)恶口(七)绮语(八)悭贪(九)嗔恚(十)邪见造恶业者,因其造业重轻,而堕地狱、畜生、鬼道之中。受报既
尽,幸生人中,犹有余报。今依华严经所载者,录之如下。若诸“论”
中,尚列外境多种,今不别录。(一)杀生……短命、多病(二)偷盗……贫穷、其财不得自在(三)邪淫……妻不贞良、不得随意眷属(四)妄言……多被诽谤、为他所诳(五)两舌……眷属乖离、亲族弊恶(六)恶口……常闻恶声、言多诤讼(七)绮语……言无人受、语不明了(八)悭贪……心不知足、多欲无厌(九)嗔恚……常被他人求其长短、恒被于他之所恼害(十)邪见……生邪见家、其心谄曲善业有十种。下列不杀生等,止恶即名为善。复依此而起十种行
善,即救护生命等也。(一)不杀生:救护生命(二)不偷盗:给施资财(三)不邪淫:遵修梵行(四)不妄言:说诚实言(五)不两舌:和合彼此
(六)不恶口:善言安慰
(七)不绮语:作利益语
(八)不悭贪:常怀舍心
(九)不嗔恚:恒生慈悯
(十)不邪见:正信因果
造善业者,因其造业轻重而生于阿修罗人道欲界天中。所感之余报,与上所列恶业之余报相反。如不杀生则长寿无病等类推可知。
由是观之,吾人欲得诸事顺遂,身心安乐之果报者,应先力修善业,以种善因。若惟一心求好果报,而决不肯种少许善因,是为大误。譬如农夫,欲得米谷,而不种田,人皆知其为愚也。
故吾人欲诸事顺遂,身心安乐者,须努力培植善因。将来或迟或早,必得良好之果报。古人云:“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即是此意也。
以上所说,乃人天教之大义。
惟修人天教者,虽较易行,然报限人天,非是出世。故古今诸大善知识,尽力提倡“净土法门”,即前所说之佛法宗派大概中之“净土宗”。令无论习何教者,皆兼学此“净土法门”,即能获得最大之利益。“净土法门”虽随宜判为“一乘圆教”,但深者见深,浅者见浅,即惟修人天教者亦可兼学,所谓“三根普被”也。
在此讲说三日已竟。以此功德,惟愿世界安宁,众生欢乐,佛日增辉,法轮常转。

佛教之简易修持法
我到永春的因缘最初发起在三年之前。性愿老法师常常劝我到此地来,又常提起普济寺是如何如何的好。
两年以前的春天,我在南普陀讲律圆满以后,妙慧师便到厦门,请我到此地来。那时,因为学律的人要随行的太多,而普济寺中设备未广,不能够收容,不得已而中止。是为第一次欲来未果。
是年的冬天,有位善兴师——他持着永春诸善友一张请帖,到厦门万石岩去,要接我来永春。
那时,因为已先应了泉州草庵之请,故不能来永春。是为第二次欲来未果。
去年的冬天,妙慧师再到草庵来接。本想随请前来,不意过泉州时,又承诸善友挽留,不得已而延期至今春。是为第三次欲来未果。
直到今年半个月以前,妙慧师又到泉州劝请——是为第四次。因大众既然有如此的盛意,故不得不来。其时在泉州各地讲经,很是忙碌,因此又延搁了半个多月。今得来到贵处,和诸位善友相见,我心中非常的欢喜。
自三年前就想到此地来,屡次受了事情所阻,现在得来,满其多年的夙愿,更可说是十分的欢喜了。
今天承诸位善友请我演讲,我以为:谈玄说妙,虽然极为高尚,但于现在行持,终觉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讲的,且就常人现在即能实行的,约略说之。
因为专尚谈玄说妙,譬如那饥饿的人来研究食谱,虽山珍海味之名纵横满纸,如何能够充饥?!倒不如现在得到几种普通的食品,即可入口,得充一饱,才于实事有济。
以下所述的分为三段。
一、深信因果
因果之法,虽为佛法入门的初步,但是非常的重要,无论何人皆须
深信。何谓因果?因者——好比种子,下在田中,将来可以长成为果实。果者——譬如果实,自种子发芽渐渐地开花结果。我们一生所作所为,有善有恶,将来报应不出下列:桃李种:长成为桃李——作善报善;荆棘种:长成为荆棘——作恶报恶。所以,我们要避凶得吉,消灾得福,必须要厚植善因,努力改过迁
善,将来才能够获得吉祥福德之好果。如果常作恶因,而要想免除凶祸灾难,那里能够得到呢?所以第一要劝大众深信因果,了知善恶报应,一丝一毫也不会差的。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露梅雨子

一楼大平层耐心坚持不懈的学习

猜你喜欢
李叔同谈禅论道 李叔同著

不是大道理,而是大师自己点点滴滴的日子,感动。我每读一篇,都会感觉大师坐在对面聊天,他说着说着,我的心就平静下来...所以我想把这些读出来。

by:读给你听的小二

《李叔同说佛》

本书收录有《弘一大师讲演录》、《格言别录》、《李叔同诗集》等,主要为大师晚年开示佛徒的讲稿。大师的佛学思想体系,以华严为境,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他平生重践...

by:唯一雅号

《李叔同说佛》

演讲稿与辑录的处世格言被梁实秋、林玉堂等作家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by:需要能量的摩羯三

李叔同与苏曼殊之李叔同传记

红尘最深处的才子,世外最慈悲的大师;李叔同,一代天才,琴棋书画无不精通;苏曼殊,才名满天下,他们又是如何踏入僧门,终成一代大师的呢?情路坎坷?禅路渺渺。

by:江山照月

李叔同传

李叔同传奇的一生

by:yoyo102

李叔同传

他可以是乱世才子,妙笔丹青,诗情画意;也可以是方外高人,闲云野鹤,笑看红尘。风起的时候,他在风里,云过的时候,他在云里。他就是李叔同。由随缘散人著作,叶落十三播...

by:叶落十三Q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