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出造成雪崩的每一片雪花

2023-07-31 14:26:5610:23 55
所属专辑:阑夕的笔记本
声音简介

抖音出了一份反网暴联合倡议,我签名的时候,是排在30万左右,刚又去看了一下,差不多有100万人参与了。

几天时间100万人响应,如果仅看数字增长,确实很不错,但是相比抖音日活乃至网民规模的整个基本盘,只能说是路险且长。

当然,路险且长的下句是,行则将至,对抗网络暴力这件事情,值得也必须持久的做下去,如果善良是西西弗斯的那块巨石,那么无论它滚落多少次,人类都还是会再次把它推向山巅,千百年来,莫不如是。

也许我们见过了太多的正义虽迟必到,却多少有些忽视法不责众的细小恶意,互联网的价值和缺陷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正面在于表达的平权,话筒不再被少数媒体垄断,反面在于人人都获得了将言语「武器化」的权力,置身于群体的庇护里随意射击。

如果我们真要迎接所谓的数字生活,那么也就必须如同对待真实生活那样,为数字空间的行为规范划定一些底线,它甚至可以是一种常识:那些在和一个陌生人面对面时你说不出口话,在网络上你也不该说出来。

这很难理解么?

· · ·

根据百度指数的统计,「网络暴力」这个关键词在2014年9月达到了最高峰,所以那个月究竟发生了什么?

其实是汕尾中级人民法院做出了一场裁决,以侮辱罪判处被告人蔡某有期徒刑一年。

蔡某是汕尾陆丰市一家服装店的老板,因为怀疑高三女生徐某偷了店里的衣服,于是把店内监控拍到的徐某进店片段发至网上,并配上了「小偷」的字样,希望网民帮他找人。很快,徐某的个人隐私被扒得一览无余,铺天盖地的羞辱和谩骂,击溃了她的心理防线,最终选择跳河自杀。

案件审判的结果,第一次在社会层面引起巨大震动,被称作为「广东人肉搜索第一案」,那些构成网络暴力的声音,其实都是出自朴素的正义感,出自人们对于偷窃行为的深恶痛绝,但在素未谋面的网络上,正义有时也与刺刀无异。

是的,在大多数的辩解里,都可以说是正义被误导了、被利用了,所以法律真正能够追究的,往往都是始作俑者,也就是发起动员的人,就像没有任何一片雪花会承认是自己造成了雪崩,受害者的感受更非如此。

事实上,从影响来看,自2014年以来,那场刑事判决并未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相反,随着互联网的渗透率进一步增长,加上社交媒体的交互性不断丰富,网络暴力反而趋于普遍化,这是非常恶劣的发展。

有人因在网上寻亲而被卷入撕裂的舆论,有人只是染了头发就遭恶语相向,有人分享了打赏外卖小哥的故事却被讥讽给的太少,有人轻生念头打消反被曾经的关心者斥责假死博关注,这些事情的最后结局,都以受害者的死亡结束,而每一次的悲剧尾声,都已形成了教条式的反思呼吁。

反思来反思去,到底反思出了什么结果呢?其实谁也不知道。

· · ·

在抖音的反网暴联合倡议里,能看到除了反思之外,互联网平台还能做哪些事情来遏制网络暴力的泛滥趋势。

最核心的功能,有两个,一个是一键开启保护模式,一个是对于某个时间段的私信批量举报。

安迪·沃霍尔说过,每个人都有15分钟的成名时间,只是他没说的是,要在这15分钟走红网络,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甚至很多人并非主观意义上的「想红」,而是因为流量潮水的随机汹涌,在不知情中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所以抖音推出的一键防护,非常适合那些突然成为网暴靶心的素人,开启之后,相当于进入了一种「隐身模式」,不但不再接受任何人的评论和私信,也不会在其他用户的列表里公开出现,这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帮助受害者抵御来势最凶的那一波冲击。

而对私信的批量举报,在我测试之后,发现这是一个非常体贴的产品设计,如果只有技术,那么很简单,就像其他平台那样,在每天私信里添加一个举报按钮就好了。

但在实际体验中,这种举报方式的感受是非常糟糕的,因为它相当于要逼迫用户去一条条的重新阅读那些伤害他的言论,如果技术没有温度,就会出现这样的设计,从功能上,它当然没问题,但从人性上,它是机器化、任务化的。

抖音采取的方案,是用户直接设置收到私信的起始时间,然后授权平台读取这个时间段里的所有私信,剩下的事情,会由平台介入排查,判断哪些私信可以被归咎于网暴范畴,进而作出处理,在最大程度上杜绝了用户受到二次伤害的可能。

这要是不给产品经理的午饭加鸡腿,我是不接受的。

我的意思是,在对抗人性之恶的时候,技术和温度是缺一不可的,若是只有技术,产品很难共情到用户真正的苦衷,只有温度的话,也很容易陷入束手无策的空谈,抖音的解法,堪称示范。

· · ·

「三联生活周刊」曾经报道过一个研发工程师的故事,这个34岁的男人事业成功,家庭幸福,周末经常带着妻儿和父母出去玩,还烧得一手好菜,不忙的时候就下厨做饭,如果单独把这一面拍摄出来,搞不好在今天都能成为短视频里的优质素材。

但他有一个秘密,就是每天晚上入睡之前,都会打开枕边的平板,在各大社交媒体里的女性照片底下发表「荡妇」「杀猪盘」等留言,然后心满意足的入睡,没人知道他的这个睡前习惯,包括他的妻子,他甚至用不同的邮箱和手机注册了多个账号,避免在被封禁时无法骂人的憋屈。

在「三联生活周刊」的采访里,很多网暴者实际上都并认为自己是在施暴,在现实世界,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再正常不过的普通人,回到网上切换人格的原因大同小异,不是释放生活里无从倾泻的压力,就是自视见义勇为,亲自惩罚那些应到遭受惩罚的人。

每个人都相信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站在刺眼的阳光下,在社会心理学家的解释里,这是认知失调的典型症状。

我曾在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后看到有人在施暴者之一的社交媒体帐号下评论说「你信不信有人会对你的女儿做同样的事情」,我问他为什么要如此威胁伤害一个与本案无关的人时,他的回答很是轻松:「我又不会真的这样做,我只是想让他感受到痛苦。」

以暴易暴,正是对自身行为合理化的调节手段,互联网的虚拟特征,让它失去了现实空间的抑制能力,网络暴力的成本低到发起者自己都可能转瞬即忘,既不会被问责和追究,也难以形成污点。

所以,平台除了尽到救济义务之外,也能提供反攻的手段,为弱者赋予「还手权」。

· · ·

2016年,密歇根州的一个母亲在Facebook上求助,自述自己7岁的女儿因为常被邻居家的男孩欺凌而多次受伤,以致于变得不敢出门。

这个消息最后传到了一家摩托俱乐部耳中,于是几十个花臂壮汉骑着轰鸣的哈雷摩托来到这个女孩的社区里,带着她浩浩荡荡的巡视一圈,最后站在那个欺凌她的男孩家门口,确保他能看到这个场面,壮汉们还公开给小女孩写了一封信,表示要定期知道她的情况「是否变糟」,后来,这个小女孩再也没有受到欺负。

我不认为那个欺负她的男孩彻底洗心革面了,他只是不敢再那么做了,因为看起来后果会很严重,有一股远远强过他自己的力量在力挺弱者,所以不得不管住自己的手。

有的时候,让所有施暴者都能意识到,被他们攻击的对象,永远都将获得社会制度、资源乃至整个系统的支持,这反而是最容易让人学会好好说话的方法。

抖音的反网暴联合倡议底下,比较显眼的是来自各地公检法账号,由身穿制服的警察叔叔/姐姐出来告诫网络暴力将会受到怎样的待遇,说服力顿时拉满。

更重要的是,很多网暴者的侥幸心理在于,我国的法律机关可能不至于为了「网上骂人」这点小事做出反应,而@平安江苏 则以权威角色给社会普及了遭受网暴后的标准流程:保存侵权证据,可以向平台反馈,也可以向公安机关保安处理,人民法院的刑事自诉流程也接受一切相关求助。

最后,平安江苏 的视频以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收尾:「那些躲在网络背后实施网络暴力的小丑终将被追责。」

为弱者保留一扇反制的门,就是对施暴者的最大威慑,但从根本上,没有人希望互联网的交流总是走到这个死胡同里,人生可以有很多乐趣,伤害他人也绝不是其中之一。

在电影「白雪公主杀人事件」里,一名记者自行判断了他心中的嫌犯,并在网上发动了舆论审判的声势,真相水落石出后,记者迫于压力前去造访被诬陷者道歉,两人在路上遇到,相向而行却又擦肩而过,因为互相都没认出对方。

这也是对所有网络暴力事件的最大讽刺,那些夹枪带棒刀刀见血的仇恨,其实出自互不相识的陌生人,还有比这更闲得慌的吗?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雪崩

主人公是个微不足道的披萨速递员,但在虚拟空间中,他是首屈一指的黑客,擅长使用双刀的高手。这样的人拥有毁灭世界的力量--也可以拯救这个世界……

by:哈默林吹笛人

《Snow Crash》 雪崩

《雪崩》是第一本以网络人格和虚拟现实的初步暗示为特色的塞伯朋克小说。主人公HiroProtagonist,是一名天生的黑客和武士兼披萨饼快递员,靠为黑手党递送...

by:大块头不要虚度年华

雪崩 赛博朋克科幻经典

提醒:不是专业的播音人员,读这个仅出于个人兴趣。背景乐可能有点大,我也没法改了,介意的您还是看原著吧。中央情报局成了中央情报公司,国会图书馆成了中央情报公司数...

by:Lydia心好累好想退休

一片情公版书

四卷十四回存不题撰人。刊本,四卷十四回,首序,后署“沛国樗仙题于西湖舟次”。半叶八行,行十八字。【藏日本千叶掬香。今归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双红堂...

by:善意流传

爱上一片海

“我要拥你入怀,让你在我胸口听海”知名歌手刘至佳携最新单曲《爱上一片海》温柔来袭。《爱上一片海》歌中的海可以是朝思暮想的爱人,也可以理解为令人激昂的梦想...

by:华语音乐

雪崩|赛博朋克|元宇宙开山之作

故事发生在21世纪初期的美国的洛杉矶,在这个未来中美国联邦政府将大部分权力给予了私人企业家和组织,国家安全交付给了雇佣军队,公路公司之间也相互竞争来吸引司机来上...

by:悬疑师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