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帮丨大自然一直在悄悄地爱着我们

2023-08-06 16:20:2717:10 179
声音简介

大自然是如何悄悄地爱我们?花花草草是否可能救人一命?生物物种多样性有多么重要?为什么要保护好森林、尤其是巨型森林?这些也许都是很日常、并非十分深奥的问题。然而,对一种现象的了解不等于能自然而然地深入理解之,只有理解了它发生、存在的原理和内在逻辑,才能更深切地了解之。笔者读了三本科普译著,得以从实践与理论两个层面体会和理解园艺、绿植与人类身心健康、社会发展的关系,惊叹于生物力量的神奇,提升了亲近大自然的自觉。

逃亡被救战俘的长寿奇迹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土耳其的加里波利半岛及达达尼尔海峡地区打了近一年的海战与登陆战,极为惨烈。英法海军计划闯入达达尼尔海峡,打通博斯普鲁斯海峡,直捣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但预期目标没有能实现。话说1915年春,英法16艘战舰初探达达尼尔海峡。期间,英国皇家海军一艘潜艇在海峡搁浅,大部分士兵被俘送进了“劳动营”。相信一战史著述都会对这次大规模战役有所述评,但不知对这批被俘士兵的下落会花多少笔墨;至于是否会关心到其中一个年轻人的命运就更难说了。孰料百余年后,他的外孙女在科普著作《花花草草救了我》中讲述了外祖父的传奇经历:他从海路逃出劳动营,在海上漂泊,靠饮水生存,最终获救并在英国医疗船上得到初步治疗。当他经陆路回到老家与未婚妻团聚时,原先精壮的小伙体重仅30多公斤!体检诊断他只能活几个月。幸有未婚妻不离不弃的照料,几个月后命还是保住了,但战俘营经历留下的恐惧心理却如影随形。能否好好活下去,是个严峻的问题。不久,他参加了一个园艺课程,后来夫妻俩买了一块地,种植花卉蔬果,养猪养鸡养蜂。他竟又健康地活了50多年,长寿的奇迹被认为是得益于园艺与农活、走进大自然疗愈的结果。

本书曾入围英国自然与旅行写作最高奖——温赖特文学奖。作者苏·斯图尔特·史密斯,医生出身的精神病学家、热衷于园艺的心理治疗师,潜心研究园艺对人类身心健康的作用并致力传播相关知识的科普作家。

《花花草草救了我》[英]苏·斯图尔特-史密斯 著 王巧俐 译 文汇出版社出版

花花草草抚慰人心的秘密

当然,园艺一般并非与救命相关联,书中讲述的各式各样故事,更多地是说明园艺可以疗愈精神创伤。比如纽约园艺学会与纽约市惩教局、教育局有一个合作项目,计划每年为400名男女提供学习栽培和照顾植物的机会,这给他们带来了希望和动力,使他们在离开里克斯岛后,绝大部分人没有再次犯罪。原本,这类人获释后通常有一段很难熬的时期,三年内再犯罪的比率高达65%。而那些加入过纽约园艺学会项目的人,其再犯罪率只有10%到15%。这被认为在过去几十年里最有说服力的一个园艺可以改善情绪,提高自尊,有助于缓解抑郁和焦虑的案例。

作者坦陈她本人在求学从业的道路上遇到困境时,也曾通过养花植树来疗愈自身;她匿名采访过世界各地的囚犯、社区负责人和受过创伤的退伍军人;梳理历史名人与花花草草之间的故事。以亲历与大量调研所得的不同类型案例为依据,运用植物学、神经学、生理学、心理学、精神分析等领域的科学原理,揭示花花草草“撩拨或抚慰人心”的秘密,综合解读园艺的疗愈、养生功能。

人类最初生活在非洲大草原,本是草原物种,自然界中植物的繁盛与人类的繁荣之间存在着与生俱来的联系。古往今来,在东西方,花园都被当作可为人们提供一个远离世界喧嚣和内心动荡的庇护所。人类文明伊始,植物就影响了人类对生死的理解:年复一年的春去春来、花落花开、荣枯交替,让我们觉得美好的一切会一直存在。这就是“花园带给我们的永恒慰藉”。

人过中年,往往会感慨人生苦短,甚至产生死亡渐渐逼近之感。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认为,50多岁的人也会感受到创造力的迸发,他把这种现象称为“繁殖感”。埃里克森认为,人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八个阶段,“成年中期”即30岁到60岁为第七阶段,它被命名为“繁殖停滞阶段”,但又是繁殖PK停滞的阶段。发展心理学理论中所谓“繁殖感”不仅指繁殖下一代的需要,还指通过创造性的生产活动造福于下一代带来的体验。“繁殖感”,英文可能是reproductive sense,也有译作“繁衍感”; reproductive意为繁殖的、再生的。这里的“繁殖感”,主要是指创造能力,“能从超越自身生命的”、“再生的”视角看待人生。哈佛大学一项有关老龄和生活品质的心理学研究,令人震惊地发现,50多岁时找到各种方式维持“繁殖感”的男男女女,在80岁时依旧生机焕发的几率比一般人高出三倍。精神病学家乔治·维兰特是这一为期三十年、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心理学研究项目带头人,他在《优雅地老去》一书中写道:应对生活带来的逆境,主要途经之一是要有“繁殖感”,要有各种“创意游戏”。方法很多,园艺无疑是其中之一。

“时空医学”:常常到户外去

作者把园艺演绎为一门“时空医学”:户外活动有助于拓展心灵空间,植物生长周期可以改变我们与时间的关系。“花园给了你一个受保护的物理空间,有助于增强你的心理空间感;花园也给了你一份平静,因此你可以聆听自己的心声”。“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对技术越来越依赖,也许,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亟需了解心灵与花园的种种互动方式”……

1950年代以降,新型特效药的使用彻底改变了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法,重点转移到药物治疗,环境的重要性明显减弱。新建医院的户外绿地就变得很少了。在作者看来,城市生活破坏人们健康的一面,首先表现为焦虑症和抑郁症带来的危害。她引用上世纪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荣格的一个说法:自然界是一个活生生的连续体,现代生活中人们饱受“无根之痛”,正是因为城市居民不再有机会与大地连接。

到户外去,也是《地球之肺与人类未来》倡导的理念。该书作者是两位美国人——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经济学家约翰·里德和被誉为“生物多样性之父”的环保主义者托马斯·洛夫乔伊。书中写道:常常到户外去,哪怕只是找一片叶子,看看它的“叶脉三角洲”,也会让你心驰神往。有些树木,即使是一小簇,“也能释放出单萜类物质来帮你减压、降低你的血压和心率……”单萜类化合物具有令人愉快的气味,它是精油的主要成分。

挪威生命科学大学教授、挪威自然研究所科学顾问、著有多部科普畅销书的女科学家安妮·斯韦德鲁普-蒂格松在《神奇生物的力量,大自然如何悄悄爱人类》中“宅人——自然与健康” 一节,提及2008年英国的《每日邮报》有篇文章就1926年曾祖父开始的四代人中8岁儿童拥有的户外活动“权利”做了对比,结论是每况愈下;成年人大多数也过着“宅人”生活。而远离大自然会导致我们生病。反之,经常与土壤、植物和动物接触,有助于建立免疫系统。生物多样性环境的丧失与非传染性慢性病,尤其与免疫系统失控导致的诸如类风湿关节炎、哮喘、过敏、肠炎和I型糖尿病等发病率增加有着明显联系。长期活跃在绿色环境中还是防治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措施。作者在Web of Science 和Google上分别检索到百余条和超过百万条的结果表明,“在森林中游荡”,即日本人所说的“森林浴”,对人体各方面都有好处。

《神奇生物的力量:大自然如何悄悄爱人类》[挪威] 安妮·斯韦德鲁普-蒂格松 著 陈雅涵 译 文汇出版社出版

人类食物之源与“大药房”

蒂格松指出:人类“都被编织进了大自然的经纬之中”,“没有大自然来支撑我们,我们的文明就会衰落”。在植物范围内怎样解析如此宏大的题目呢?

首先,人类吃的东西大部分属于植物界,牛羊吃草的茎和叶,而我们吃草的后代——种子;人类消耗的卡路里中大约一半来自禾草类植物。植物还是其他所有生命的基础。“人类不能基于无生命的化学物质合成我们吃的食物”,而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它们合成为有机分子。人类生命得以存在和延续还得益于植物是一个“货源充足”的无比硕大的“药房”。对此,中国人应该不会陌生:从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百草纲目》,都展示了这个大“药房”的功用。蒂格松这本2021年面世的著作,及时地让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创制的新型抗疟疾药物青蒿素在书中占有一席之地。提取青蒿素的物种中文学名为黄花蒿,屠呦呦及其团队在长期研究中,不仅发现了黄花蒿这种植物“含有有趣的活性成分”,更关键的是,他们发明了“从这种植物中提取活性物质的重要技巧”。

红豆杉材质结实而又有韧性,几千年前,在地球上的一些地方,它被用来制作工具与武器。红豆杉带有一点毒性,而中医认为只要适当使用,它是疗效挺好的药材,多用于通经利尿消肿、能治肾病、肠胃病、糖尿病,还有养生、健体作用。因为它有毒,西方人曾称之为“死亡之树”。莎士比亚名剧《麦克白》中,女巫三姐妹用它制成了致命的魔药。而古代凯尔特人又相信红豆杉可以将亡灵的的低语悄悄带入人间。英国诗人艾略特的作品云:“这是死亡与诞生之中一个紧张的时刻……当这棵紫衫摇下的声音飘远/让另外的紫衫震动并且回答。”诗句表达了红豆树象征着生命的终结和重生的神圣意义。这种诗人笔下和民间传说中“神圣的树”,其济世价值,在红豆杉的提取物紫杉醇制成抗癌药物后得到了现实的体现。红豆杉用于癌症治疗的研究始于1960年代初,直到1990年,基于红豆杉的活性物质才被批准治疗卵巢癌与乳腺癌的临床使用,此后陆续用于治疗其他癌症。

其次,蒂格松从物种多样性的角度进一步讲述了植物作为人类食药之源这个显而易见却被常常忽视的事实。地球上至少有5万种植物可以食用,但人类历史上被培育成食物来源的仅约7000种;时至今日,作为食物来源的植物只剩一二百种,而作为食物主要来源的植物更是少至几种——60%来自水稻、玉米、小麦。这可不是值得人类乐观的趋势:完整的生态系统及其原生生物的多样性能减少传染病的传播范围,但现在许多有利于净化环境或可为人类医药开发利用和食用的生物并未受到应有的关注;“食源食物的野生近缘种正在衰退”,其中五分之一濒临灭绝,本可以利用这些“野生近缘种”培育出更为强健的作物。农作物产量增加了,固然是好事,但由于物种大量减少,大自然对对食品生产的支持能力却减弱了!

护林“少修路”需因地制宜

按《地球之肺与人类未来》的说法,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巨型森林只有巴西的亚马孙雨林、主要分布在刚果盆地的非洲雨林和俄罗斯境内的大片针叶林等五座,其中最完整的核心部分被称为“未受侵扰的原始森林”。

气候变暖的原因之一,是人类活动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森林,特别是未经侵扰的原始森林能留住大量的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碳转化为生物物质。“在热带森林中存储碳物质的成本只是在美国或欧洲减少能源和工业碳排放成本的1/5。与砍伐森林后重新种植的成本相比,它的成本是重新种植的1/7”。这种环保经济学的思路值得重视。

《地球之肺与人类未来》[美]约翰·里德 [美]托马斯·洛夫乔伊 著 王志彤 译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巨型森林曾经或正在受到不同程度的侵扰、破坏。本书专辟一章名为“少修一些路,无路化是巨型森林生存的核心”。其理由是,森林地区道路的修筑,便于林木的大量砍伐和疯狂的狩猎活动,“传播了一种灭绝动物的瘟疫”;道路的过量修筑还会阻断溪流,引发更多林火。

作者认为,环保这件事,首先要从“那些挖掘和搜刮全球最偏远地区的企业开始”。然而,“对企业进行泛泛的指责无济于事”,消费者的选择也很重要。比如,买房盖房、购汽车,考虑小一点的,少开汽车、多骑自行车等等,以减少材料和能源的消耗。

这些见解是正确的。笔者以为还需要指出的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在处理环保和开发两者之间关系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政策、措施不应该也没必要完全一致。以修路为例,前者目前需要也能够实现某些森林地区的“无路化”,而后者更具实际意义的举措是对道路修筑进行合理选择,并努力做好道路附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谋划和管理。诚如作者所言:伐木并不一定意味着森林的毁灭。在收获后关闭伐木道路,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偷猎者接触野生动物的机会,因而降低政府的执法成本……”政府还可通过航空补贴,在不修路的情况下帮助偏远森林社区发展。在互联网时代,可凭藉网络把教育、医疗保健和银行等服务传送到偏远居民点。又如太阳能船的开发,替代了原先与高价燃料挂钩的陆上交通。换而言之:道路修筑已非必需。

一些新兴国家提倡使用再生纸、抵制一次性木筷子,着力荒漠化治理,不断提高城市绿化率、建造 “口袋公园”等等,与“少修路”实际上都出于同样的考量。

科普书的诗意与哲理

当下,科普著作叙事讲道在以学科细分与多学科融合为遵循的同时,大多十分注重话语的文学化和哲理性。这在三本书里不乏其例,文学化、哲思性的呈现,译者功不可没。

如《花花草草救了我》描述病人不得不面对巨大伤痛,花园的象征寓意起着重要治愈作用时写道:“果园里被截掉树梢的老甜栗树总是引得她的病人津津乐道,他们有时会说,想爬到粗大的树桩上,想象自己坐在那儿,周围簇拥着重新生长起来的树枝。这些截头树是活生生的存活的象征。它们遭受了砍伐,经历了挫折,却找到了继续生长的办法。这些负伤的军人也一样,他们也必须设法让自己修复、成长。”

《神奇生物的力量,大自然如何悄悄爱人类》在说明荷叶为什么能“出淤泥而不染”的原因前,先描摹了出水莲花:“它的茎挺立出水面,把叶子和淡粉色的花朵举到雨中,离水面半米。这创造出一个水中版本的童话森林……落在荷叶和荷花上的雨滴,只是反弹开来。它们像亮闪闪的银色球一样在叶子上翩翩起舞……”植物界这些智能的微观细节,有助于材料技术专家设计出“能根据实际需要自助引导、控制水的太阳能电池板或其他表面”。作者赞美红豆杉属的物种经由紫杉醇制成治癌良药给许多人带来了新生命,紧接着深情地设问:“如果我们能保护好它们,这世上的红豆杉还会在我们耳边低声倾吐多少秘密呢?”字里行间流淌着汨汨的诗意与爱。

《地球之肺与人类未来》强调保护森林的紧迫性:失去这个星球上完好无损的巨型森林,数百万种生命形态会消失,“而人类则会成为一支更加整齐划一的两足动物大军,在一块越来越死气沉沉的岩石上狂欢。”“植树是一种精神行为,是一种给予生命、确认亲属关系的祈祷仪式,它让人们立即切实地扮演起看护人、家长和保护者的角色。”这不是故弄玄虚之语,而是包含着哲思、有震撼力的醒世箴言。

这样的表述,受众乐于入眼易于入脑,在常识基础上,轻松地从感性的体验上升到理性的认知,这也是优秀科普著作具有的阅读愉悦感之所在。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一直剧透一直爽

剧透一时爽,一直剧透一直爽。爽完还能爽,一爽顶上加一爽。不要跟我说什么破坏剧情,老夫做群主就是要剧透。那个盖聂,你赶紧和端木蓉成亲不好吗?那个葛小伦,大剑糊脸啊...

by:所以我服

拆书帮线下活动

读书难,没时间、没精力、看不懂、记不住?一起来拆书帮,速读书,精读书,知行合一。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图片来自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删除。

by:悦读知行

一直在路上

节目主题:兴趣娱乐分享主播介绍:一个月有想法的主播主播寄语:做生活中的小太阳更新频率:随时

by:花儿朵朵a

一直在路上

歌曲名称:一直在路上演唱:陈近楠/葡小映/蓝小雨词:陈近楠曲:陈近楠...

by:华语音乐

大自然在说话

“大自然不需要人类,人类需要大自然”——这是大自然的声音,虽然平凡,但具润物细无声的力量。通过”大自然母亲、海洋、天空、土地、水、雨林、红木、花、冰、家园、山...

by:岩哥讲故事

你一直在我心里

喃喃细语,只说给你听……

by:Christina敏恩

大自然之声-大自然之声

大自然之声大自然之声大自然之声大自然之声大自然之声

by:NewAge新世纪

音效丨大自然的声音

大自然的声音动物情感人声器乐配音器乐、动物、情感、大自然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里,短短几秒给您非凡的欣赏。优美的浸入式场景效果。交流学习之用。您使用中出现任何问题...

by:兔子的早茶

我一直在路上

记录自己有声演播学习的心路历程,见证成长

by:程程无处不在

一直在一起好吗

“风尽管吹的轻云尽管变透明我唱歌给你听你温柔的眼睛胜过闪烁繁星心动怎么喊停”《一直在一起好吗》携手走过爱情的路,相拥看过专属的风景,一起聆...

by:华语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