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2023-08-24 06:00:5016:19 51
声音简介

我是卓言,我们一起终身学习,第735天。

每天一本书,今天我们来读《城市的胜利》(上)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城市如何让我们变得更加富有、智慧、绿色、健康和幸福。而这也就是本书所要讲述的主要内容。作者纠正了许多人对城市的固有偏见,认为我们应该正视城市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说起我们今天所生活的城市,你会想到什么?可能是大量涌进城市的人口,让城市变得更加拥挤,房价高涨、交通拥堵;或许是无处不在的污染,爆表的雾霾,传染病的流行;它也许还会滋生犯罪,产生贫民窟。有人批评城市不够绿色、不够健康、不够安全,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不幸福,于是便有了《瓦尔登湖》这种崇尚大自然的思潮,也有了中国式逃离北上广的现象。所以,城市的发展史,也往往伴随着反城市化,在全球很多城市的历史里,都曾频繁出现限制城市扩张的政策。

但与此同时,在当今世界,绝大多数的GDP、知识生产、发明创新都是在城市中产生的。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全球1.5%的土地面积聚集了一半的经济活动,而这些地区全都是城市区域。2012年,中国的前十大城市群占了15%的国土面积,但聚集了4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72%的 GDP。城市不仅集中了各类经济生产活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还意味着一个更为文明的社会,人们向城市涌入,向大城市涌入,他们用行动证明城市比乡村好,大城市比小城市更有希望。

这本《城市的胜利》就是一部研究城市问题的作品,作者爱德华·格莱泽是哈佛大学的教授,也是国际公认的城市经济学权威。在这本书中,他以最近十几年内城市经济学的论文为基础,同时也吸收了各种经典理论,带领我们在城市发展的历史中穿梭,打破对城市的种种偏见。他用事实告诉我们,城市中的贫民窟并不贫穷,并且正在消灭贫穷。柏油路比原始森林更加环保,文学作品中的田园牧歌看起来让人心动,但想要过上更高质量的、更低碳的、更环保的生活,城市才是不二的选择。由此,他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宣言,他认为: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说说这本书的核心内容,看看作者是怎么给城市“正名”的。

今天,我们跟上作者,纠正一些对城市的偏见,并说说,人们为什么要居住在城市里,居住在城市里都有哪些好处。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传统观念对城市的认识。只有破除这些认识的偏见,才能理解为什么城市才是人们更好的选择。

很多人认为城市规模应当控制,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城市太大就会有“城市病”。我们要说的第一个关于城市的偏见就是所谓“城市病”的典型代表:贫民窟。像香港早期的九龙寨城、印度的孟买、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尼日利亚的首都拉各斯,都有很多规模很大的贫民窟。这些地方拥挤、脏乱,到处都是违章建筑,只有凌乱破旧的棚屋,没有电力供应和下水道。看起来,在这些地方生活的人是很艰难的,人生看不到希望。

所以,很多人觉得,城市里到处都是不平等,一面是豪华的大楼、社区,一面是贫民窟,城市里的人好像更容易贫困;相反,美国的郊区都是舒适宜人的,看起来更平等。数据统计也有类似的结果,美国城市的贫困率是17.7%,而郊区只有9.8%。

但是我们要想一想,从其他地方来到城市的人,不是傻瓜,他们到城市里,自然是因为城市比他们原来居住的地方有更多的好处。我们在对比贫困的时候,不应该把贫民窟的人和城市的原住民放在一起比较,而应该把贫民窟的人和他们出身的农村比较。1996年的时候,里约热内卢的居民中,有90%的人月收入在85美元以上,但巴西东北部农村地区只有30%的人口有这么多收入。尼日利亚的首都也是这样,虽然它的极端贫困率很高,但只有尼日利亚农村的一半。

所以,城市里有贫困,不是城市导致了贫困,而是城市吸引了贫困。城市里有贫困,恰恰说明城市是有优势的,不然贫困人口不会来到城市。刚刚进入城市的人口,他的贫困率当然会比原来的常住人口高一些。

不仅如此,贫民窟里的人,不会一直贫穷,这个地方往往是穷人向中产阶层的跳板。人们从农村进入贫民窟,他们的下一代在城市里接受教育,挤进中产阶层的圈子。他们如果一直待在农村,可能比城市的贫民窟里要安全一些,压力也会小一些,但他们会世世代代受穷。这种状态对国家来说,并不是好事。

大家对城市的另一个担忧是环境污染,以及由此导致的健康问题。早期的城市公共卫生不好,环境脏乱,很容易让传染病流行;现在的城市空气污染,雾霾重,生活压力大,也会降低人们的健康。比如,在孟买,经常有人在路上小便,得肺结核的人也多,孟买的人均寿命比印度的其他地区要低7岁。怎么办呢?有人就提出来,应该让人们留在农村的棚屋里。

但这真的是最佳的解决方案吗?二十世纪早期的纽约,市民的健康情况也不太好,预期寿命也比全国其他地方要低7岁,这是因为有传染病。后来,纽约大力改善街道的环境,使用了沥青,让城市清洁起来,城市里的人也健康起来。纽约只用了十年时间就让纽约男性的预期寿命提高了4.7岁。从发达国家的历史来看,公共供水、清洁的环境和公共卫生防疫可以有效地促进市民的健康。因为城市的人口更密集,提供这些服务也更容易,成本更低,所以城市居民的寿命很容易超过农村。所以,城市是可以健康的,但健康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需要城市有所作为。

很多人对城市犯罪多的认识,也有不少错误。很多人认为贫穷的地方犯罪率也更高,但事实上,贫穷和犯罪往往没有直接的联系。孟买的贫民窟很多,但它的总犯罪率大大低于印度城市的平均水平。城市的犯罪往往和青年人多、陌生社会的互不关心、单亲子女等因素联系在一起,美国20世纪60年代以后,一些有意无意的政策,都大幅降低了城市里的犯罪率,像堕胎合法化、大幅降低失业率和社区增加互动。

除了上述对贫穷、污染和犯罪等“城市病”的误解之外,随着时代的进步,有些人因为一些新的原因讨厌城市,实际上,这些原因同样出于对城市的偏见。比如,不少人认为,城市都是钢铁水泥,不够绿色自然,不利于生态环境。梭罗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写了一本《瓦尔登湖》,描写自己的隐居生活,他那富有感染力的文字,让很多人羡慕或者效仿这种离群索居的生活,到深山老林、田野乡村去洗涤心灵、触发灵感。不过梭罗没告诉你全部的故事,瓦尔登湖其实离城市很近,所以他可以定期去城市的家里获取生活用品;他没有告诉你他在城市里获得了很多同事的帮助,和很多睿智的人交流过,所以他才能写出吸引人的文字;他没有告诉你他在森林里粗心大意,点燃了一把火,把300英亩的林地烧成了灰。

事实上,城市本身是非常绿色的,居住在城市的大楼里,冬天保温,夏天防热,使用的电费远远小于田野乡村里孤零零的一栋房子。在乡村里,为了到城里买生活物资,需要开车,垃圾的收集和处理成本更高,因为人居住的分散,通水、通电、通网络的成本都远远高于城市,享受大自然不仅仅不绿色、不环保,而且非常奢侈。所以,环保主义都是在人类富裕起来以后,才开始流行的。美国的郊区看起来是很绿色的,独栋的house,绿树、草坪环绕,但独栋房子耗费的能源远高于城市的公寓,他们还需要开车到城里工作、购买食物,浪费汽油、造成拥堵,他们的碳排放要比一个城市居民高的多。如果你是一个环保主义者,你关注气候变化的危害,那其实你更应该待在城市里,生活在更加密集、更加城市化的地区,这样会产生更少的碳排放。

另一种反对现代化城市的理由是,现在的城市不断地拆除历史建筑,黑心的房地产商和无能的政府没能保护好地标建筑,在它们被拆除的地方,建了一些毫无美感的摩天大楼,影响了采光和天际线,也让城市的历史韵味全无。在一些人眼里,只有少数像巴黎这样的城市,才值得赞赏。这样的城市,历史建筑保护得比较好,人们便能透过建筑感受一座城市的历史。

看似不那么美观的摩天大楼,其实是在有限的地段内向天空要建筑面积。增加的面积,可以抑制房价,让中心城区不再是少数富人的玩物。它让更多的人居住在城市里,人多了,自然就会有多样性,不同的人碰撞出火花,而这正是一座城市保持活力的基础。

当然,这并不代表,城市的历史建筑不需要保护,只是应该适度,我们始终要记住的是,保护旧建筑的权利,可能会剥夺潜在移民的权利,后者可能是城市保持繁荣的关键,我们需要在两者之间做好权衡。

以上就是第一部分内容,我们应当正确的看待所谓的城市病,包括城市中的贫民窟、污染和犯罪问题,不必将这些问题妖魔化,不仅如此,城市也比一般人想象的更加绿色和环保,合理的建设也有利于维持一座城市的活力。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城市有什么好处,为什么人们要居住在城市里。

在讨论城市的好处之前,我们先回忆一本书。托马斯·弗里德曼写过一本很有名的书,叫《世界是平的》,他认为在全球化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不同地区间的差距缩小,世界正在被抹平。这个看法并不新鲜,交通方式的进步,电话和网络的发明,都曾让人觉得技术可以克服一切距离。那么距离是不是就真的不重要了呢?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

《城市的胜利》告诉我们,世界并不是平的。从人口密度来看,大部分地方是乡村,是平坦的,少部分地方是城市,是高耸的,城市和乡村的基本差异之一就在于人口密度。这些高耸的城市区域,虽然地方小,但聚集了大多数的人口,绝大多数的经济活动,以及几乎全部的知识和创新。人口密度高不仅是城市的重要特征,也是城市让人类的生活变的更美好、更富裕的关键。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本书告诉我们,高人口密度通过三种机制对城市生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三种机制分别是:共享、匹配和交流。

我们都知道,大型建筑是城市的标志物之一,其中就包括很多公共建筑,比如歌剧院、博物馆等。它们的建设、运营成本都很高,这就需要吸引大量人流,才可能分摊成本,达到盈亏平衡。举办大型活动同样如此,比如办一场明星的演唱会,它的成本也非常高,需要召集很多观众才能弥补成本。所以,只有在城市里,甚至只有在常住人口非常多的大城市里,才有可能建造这些设施、举办这些大型活动。

不仅如此,共享对个人的专业发展也大有好处。城市里,因为人特别多,每个人可以专注于特别窄的职业,并获得很高的收入。一名专业的眼科医生,要接受多年的专业培训,才能开始从医,成本很高。假设他在人口密度很小的乡村,能诊治的病人有限,遇到的疑难杂症也不会太多,不仅个人赚不到多少钱,也浪费了人才。因此,眼科医生的专业要到大城市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样,职业的厨师和职业的调酒师都只能在城市里出现,城市把这些原本属于少数私人才能享受的技艺变成了大众都能享受到的服务,而拥有这些技能的个人,也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使自己的专业得到了精进。

在城市里我们不仅更容易找到另一半,我们也能接触到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有一些人有奇怪的、罕见的兴趣,比方说,只有千分之一的人会喜欢cosplay,在一个有1000万人的城市里,会有1万人有同样的兴趣,他们可以支撑起一个产业。但如果城市只有1万人,那么就只有10个人有同样的兴趣,他们就什么都做不了,喜欢 cosplay 的人,甚至会隐瞒自己的喜好,不敢说出来。

最后一种机制是学习。城市为面对面的交流学习和知识更新提供了有效的场所。比如,在纽约华尔街,两个写字楼可以容纳上百家公司,不同公司的员工在楼下咖啡馆碰个头喝杯咖啡,就可以交换看法,碰撞出新的火花,这种交流是网络、电话无法替代的。其原因在于,一次充分的观点交流是非常复杂的,需要结合神态、举止来洞察对方的心理,从而理解和感受他真实的所思所想,建立信任,减少隔空传播导致的误会,这些都是远程交流难以实现的。因此,在跨文化、跨种族、跨学科等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思维惯性的人群之间,面对面的沟通极为重要。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信息技术的进步没有替代面对面的沟通,相反,技术越发达,这个世界的信息就越密集,传播越复杂,面对面的沟通就显得愈加重要。这是个人获得讯息和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社会的观念及知识不断更新的基础。充分的交流更有助于产生有价值的思想和观念,也有助于知识的更新和技术的进步。而城市为不同人群间的面对面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参考资源:得到听书《城市的胜利》回响工作室解读,欲读原文或电子书请移步得到App。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最伟大的作品

通过叙述东华派弃徒金泽丰的江湖经历,反映了武林各门各派争霸夺权的历程,折射出东方人独特的政治斗争状态,同时也表露出对这种争斗的哀叹,具有一定的政治寓意。小说情节...

by:牵着猪漫步

《最伟大的力量》

伟大的力量,励志文章,羊皮卷丛书系列。一个人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专心聆听书籍中的骗人智慧。定会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过好每一天,成就每一天。

by:天天月读

美国最伟大的演讲

学习英语,练习口语,其中有一种很好的方法就是练习演讲。这些演讲,每一个演讲对美国来说都是非比寻常的,甚至改变了历史进程。这个专辑可以帮助小伙伴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环...

by:英文经典之声

最伟大的电影演讲

课程说明:最伟大的电影演讲,都走留学新概念四段-六段课堂!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非注明原创内容都来自于网络搜索引擎,只用作公益传播读书理念,促进国人养成阅读习惯,...

by:奥斯卡读书会

《最伟大的作品》的作品

用白话讲你知周董的新歌《最伟大的作品》的作品里面的各种梗背后的人物同故事。

by:米安老师

美国100个最伟大的演讲

本音频专辑仅供学习交流,不做任何商业用途。本专辑收集了美国100个最伟大的演讲,演讲名单及大部分音频及文稿来源:AmericanRhetoric,其余资源来...

by:阿文有点呆

学习《最伟大的力量》

运用最伟大的力量,掌握自己的幸福和成功。

by:Annie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