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 . 剑南战局的石破天惊(上)

2023-09-06 07:30:0025:19 5819
所属专辑:通俗西藏史
声音简介

通俗西藏史(二百零九)——剑南战局的石破天惊(上)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

从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开始,吐蕃的进攻方向出现了变化,陇山方向的战事明显减少,与此相对剑南方向的战争烈度激增。

对于这种变化,老布认为唐蕃在陇山地区的战争态势出现了变化,蕃军的优势地位逐渐削弱,唐军从之前被打得出不了门,转而开始建城筑堡将防线向西推进。

其中,李元谅连筑良原、崇信两城的行动最具代表性。但唐军的拓展并不仅限于上述两城,也不仅限于李元谅。

在贞元四年正月,邠宁节度使韩游瑰尝试筑丰义城(宁夏彭阳故城)未果。但在三月,泾原节度使刘昌重筑被吐蕃拆毁的连云堡获得成功。一个月后,李元谅也在良原发动筑城。同年七月,新任邠宁节度使张献年在义仓,方渠等县筑烽堡。

贞元七年(791年)泾原节度使刘昌筑平凉城、保定城、彰义堡等八城二堡,开地二百里,扼住了弹筝峡的东口。

贞元九年(793年),灵州大都督杜希全重筑盐州城(陕西定边县)。这次军事行动是安史之乱后,唐军首次脱离山地的保护,在平原旷野地带与蕃军直接对抗,因此具有转折点的性质,我们以后会拿一个单篇出来详细讲述。

贞元十三年(797年)邠宁节度使杨朝晟筑方渠、木波、合道三城,阻塞蕃军进攻通路。筑城刚完,吐蕃发兵袭击,双方相持数日,蕃军撤离。杨朝晟又带兵筑马岭城,开地三百里。


唐军向西拓展的案例,王效峰老师在论文《唐代中期战争问题研究》里已经整理出来了,截图贴在了文稿里。

为了表现的更清楚,我把这些地点在地图上标注了出来,大家可以在文稿里看到。

地图上的黄色图钉代表唐军控制的州县;

青色的图标代表吐蕃控制的州县;

蓝色的图标代表唐代宗大历年间的战争爆发地点;

红色图标代表唐德宗贞元年间的战争爆发地点;

红色图钉代表唐军在贞元年间筑城的位置。

这张地图可以很清楚的表述两个现象:

代宗大历年间的战争爆发地更靠近关中平原,有些地点实际上已经突破了陇山防线,比如凤翔、永寿和奉天。而德宗贞元年间的战争爆发地点则远离关中平原,以陇山西部为主。

这说明,蕃军进攻的威胁在降低。

唐军筑城的位置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泾州(甘肃省泾川县)以西的泾河谷地,从连云堡开始,到潘原城,再到平凉县、彰义堡,一路向西推。直达弹筝峡东口。李元谅修筑的良原城、崇信城,相当于是在保护泾州到平凉县的侧翼。另一路是从庆州(甘肃省庆城县)沿着环江(马莲河上游)河谷向西北推,经马岭镇、木钵镇,直到环县。这条路夹在陇山(六盘山)与子午岭之间,向西北延伸可直达灵州(宁夏吴忠市),故称灵州道。

也就是说,唐军在贞元年间已经有能力顶住吐蕃的压力,沿着古道走向,用步步为营的计策,来增加自己的防御纵深。

这种现象足以说明,唐军正逐渐从安史之乱后的颓势中解脱出来。

但我们也要承认,吐蕃依旧掌控着战争的主动权,他们作为战役的发起方,依旧拥有选择战场的权力。他们逐渐失去的,只是战场上的碾压能力。

网上有很多人都在争论到底是唐朝强,还是吐蕃强,其实实力的强弱是相对的,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很多时候,单纯说谁强谁弱没有任何意义,拿张地图出来看一下,就能一目了然。




除了地图以外,表格也很能说明问题。

王效峰老师在论文里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统计,肃宗时期外地入侵的数量为14次、代宗时期为27次、德宗时期为25次,宪宗时期为11次,穆宗时期为4次,整体上呈现递减态势。

在战争烈度上,德宗时期也处在下降通道里,肃宗时期双方参战人数超过十万的战役有9次、代宗时期有8次、到了德宗时期锐减到只有2次了、宪宗时期也是2次,穆宗时期干脆是1次都没有。

也就是说,从代宗时期的最高峰开始,之后吐蕃进攻的频次和烈度都在下降。[1]

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呢?

吐蕃已经不能再像一样那样快速扩张领土,这就是意味着吐蕃发动战争的成本在上升,而战争收益在下降。

吐蕃社会从增量博弈,转向了存量博弈。

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吐蕃开始内卷了。

赤松德赞时期,卷得还不太明显,真正惨烈的是赤德松赞和赤祖德赞时期。

前辈史学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陈寅恪先生在谈及唐、吐蕃、南诏关系时指出:“吐蕃之国势自贞元时开始衰弱,文宗以后愈见不振,中国自韦皋帅蜀,定与南诏合攻吐蕃之策,南诏屡得胜利,而中国未能增强,大和三年南诏遂陷邛、戎、巂三州,入掠成都,西川大困。”[2]

陈先生的意思是说,吐蕃国运的转折点在唐德宗贞元年间,到唐文宗时期(826年—840年在位)愈见衰弱。唐朝在韦皋治蜀期间,联合南诏攻击吐蕃,屡获胜利,但唐朝并没有因此而复兴,反倒是南诏做大了。到了唐文宗的大和三年(829年),南诏攻陷邛州(邛崃)、戎州(宜宾)、嶲州(西昌),大掠子女、百工数万人而去。

大家可以打开地图看一下,邛崃和成都之间的距离,只有六十多公里。

唐朝和吐蕃这对倒霉兄弟都在衰落的路上狂奔,比的不是哪个能复兴,而是哪个先垮掉。

陈先生在这段文字里特别提到了韦皋和他在四川期间的政绩。

确如陈先生所言,韦皋是执行困蕃之策最好的唐朝官员,他做剑南节度使期间,彻底改变了川西滇北的战争格局。

我们之前说过,南诏本来是唐朝的盟友,在唐朝的扶持下统一了洱海地区。但南诏始终有颗做大之心,这与唐朝借南诏之手管控云南相悖。终于在天宝年间,二者关系破裂,唐朝两次发兵实施征伐,南诏联合吐蕃大败唐军,史称“天宝战争”。

天宝之战期间,南诏王阁逻凤为联合吐蕃,派国中贵族60余人,入拉萨朝觐吐蕃赞普。

赤德祖赞倒履相迎,砸下大把政治筹码,封阁逻凤为南国大诏,号东帝,给金印,约“兄弟之国”,改南诏纪年为赞普钟(意为"赞普之弟")。

然后又娶南诏公主为妃,结秦晋之好。

再授阁逻凤之子凤伽异“大瑟瑟告身、都知兵马大将”,南诏朝中之官吏,皆受吐蕃封赏。

但当就像唐朝与南诏联盟一样,吐蕃与南诏的联盟也很脆弱。

吐蕃的目的是借南诏之力,向东进攻染指蜀中平原。南诏的目的是依托吐蕃的军事力量,加强云南的统治,二者之间一样存在利益冲突。

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剑南方向的战局也发生了逆转,吐蕃与南诏联军在西南方向攻城拔寨,予取予求。

天宝十五载(756年),吐蕃军队从丽江出发,沿古商道东进,克昆明城(四川盐源县)后,沿沟谷继续向东,渡雅砻江直插四川西昌。

南诏军队则是从南向北打,他们从姚州(云南省姚安县)出发,越泸津关,克会川县(四川凉山州会理县)后与吐蕃合兵。而后大军继续北上,连克台登(四川盐源县泸沽镇)、嶲州(四川西昌市越西县),进据清溪关(大渡河南),矛头直逼成都。

此战之中,南诏闷声发大财,在会川设都督府,会川以南地区均归南诏所有。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阁逻凤率军向西开进,兵至独龙江流域。

次年,他巡游到滇池,被眼前景象惊呆了,认为此地“山河可作藩屏,川陆可养人民”,于是命儿子凤迦异于滇池之北筑拓东城,称“东都”,寓南诏“开拓东境”之意。

至此,南诏正式一统云南全境,成了实至名归的“云南王”。

南诏攻陷嶲州时俘虏了一个名叫郑回的唐朝官员,他学识渊博,深得阁罗凤重视,被任命为王室的专职教师。

《新唐书·南蛮传》记载:“阁罗凤重其悖儒,号‘蛮利’,俾教子弟,得棰搒 [chuí péng],故国中无不惮。”

这话的意思就是郑回受命考察教育王室子弟,有权揍调皮捣蛋的孩子,国中之人无不忌惮。

说起南诏对中原文化的仰慕,那还真是由来已久。

在南诏和唐朝关系好的时候,每次遣使长安必携带学子百人,随后又

发展到每5年派50人就读于长安。并在国内建了官学,学习好的就分批派去成都深造,学成归来分配到各地为官。国内的各种文献、文书、史料都用汉字记载,形成了“以孔孟治世,以礼乐治国”的传统。

郑回主持国家教育以后,在南诏确立了“三教并立,儒学为先”的文教政策,以儒学为立国之本。

现在立于大理太和城遗址内的《南诏德化碑》,碑文作者即为郑回。碑文中反复申明,叛唐乃迫不得已,依旧有归化之心。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日后南诏重新倒向唐朝埋下了伏笔。

等到南诏王异牟寻即位后,郑回被委任为清平官(宰相),同时继续教育下一代王子。

这种国王老师的特殊身份让郑回在做清平官的时候,显得非常强势。

据《旧唐书·南蛮传》记载:“蛮谓相为清平官,凡置六人。牟寻以回为清平官,事皆咨之,秉政用事。余清平官五人,事回卑谨,或有过,回辄挞之。”

这种强势到也好理解,王子他都敢揍,揍个大臣自然也不在话下。

在南诏与吐蕃紧密联合的十几年里,至少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进攻,只有第一次(天宝十五载)取得了成果,其余几次都被唐军击败。

渐渐的南诏开始怀念起唐朝了,跟唐朝混的时候,既不用交税,也不用征兵,跟着唐军打仗还能捞到好处,送点土特产到长安,就能换来大把的好东西,属于稳赚不赔的好买卖。可跟着吐蕃,每年赋税得花钱,吐蕃军队数量不足,还从南诏征兵,最远时甚至要从云南开赴西域作战。

这种征调就跟唐朝人不愿意去边关当兵一样,去一趟就得一年半载,对南诏的生产造成了很大影响。战争打赢了还好,万一打输了,南诏还得背锅。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八》里有一段记载:“云南有众数十万,吐蕃每入寇,常以云南为前锋,赋敛重数,又夺其险要立城堡,岁征兵助防,云南苦之。回因说异牟寻复自归于唐,曰:“中国尚礼义,有惠泽,无赋役。”

这段记载很好的解释了南诏国内心态上的变化,这种不划算的感觉逐渐蔓延,最终的结果就是南诏完成了一次从弃唐投蕃,到弃蕃投唐的轮回。

这种轮回的直接推手,主要表现在大历十四年(779年)十月的战争。

在这年六月,唐代宗李豫驾鹤西游,李适成了新皇帝。

也是在这一年,南诏王阁罗凤去世,因儿子凤迦异早死,立其孙异牟寻为王。

当年十月,吐蕃联合南诏发十万大军,兵分三路进攻蜀川。

这场战役,我们在《大历年间的战局变化》里仔细讲过了,不再赘述。

总而言之,这是唐军一次难得的大胜,从李晟带着禁军、曲环带着陇山边兵飞马驰援。

史载“范阳兵追及于七盘,又破之,遂克维、茂二州。李晟追击于大渡河外,又破之。吐蕃、南诏饥寒陨于崖谷死者八九万人”。《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二》

这场惨败直接导致南诏与吐蕃裂痕的加深,吐蕃将领迁怒于南诏,杀了南诏向导,赤松德赞也下令改南诏国王异牟寻为“日东王”。

要知道,以前双方约为兄弟之国,要不然也不会有“赞普锺”的年号。

可现在南诏王成了“日东王”,关系从兄弟之国降为臣属关系了。

这种降级处理,让南诏也很郁闷,异牟寻将都城从太和城迁至羊苴咩城固守。

关于这次迁都,《资治通鉴》给出的理由是“异牟寻惧,筑苴咩城,延袤十五里,徙居之。”

对于这个论断,我一直都有疑惑,估计司马光同志没去过云南。他要是去洱海边瞅一眼,保准不会这么写。


我们先来看看地图,太和城遗址在今天大理市下关镇的太和村,羊苴咩城遗址在今天大理古城的西侧。

两座古城所在的区域为西依苍山,东傍洱海的冲积平原,南北长约50公里,东西最宽处6公里,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

此地背山面水,气候平和有“夏不甚暑,冬不甚寒,四时略等 ”的称誉。西侧的点苍山是横断山脉云岭南部最雄伟的山峰,山上植被茂密,史料上的记载是“松林荫翳,株直而高”。在苍山十九座山峰之间,垂下了十八条溪水,史称“苍山十八溪”。

在这些溪水的滋润下,整块冲积平原都是肥沃的农田,号称“大理之田,无一垅半亩无过水者 ”。[3]

冲积平原的最北端有龙首关扼住孔道,最南端有龙尾关控制古道。羊苴咩城、太和城居于两关之间,羊苴咩城在北,太和城在南。

但问题是两城相距只有七公里,如果迁都是因为“异牟寻惧”,想找个更安全的地方。

那七公里前您守不住,退七公里您就守得住啦?!

再有一点“异牟寻惧”,他到底惧的是谁?

是惧吐蕃吗?

吐蕃在南诏的北边剑浪诏(云南剑川县),离您确实不远,也就百八十公里。

结果您迁都往北迁了七公里,往吐蕃人身边凑了凑。

您是嫌吐蕃的大棍子有点够不着是吗?!

要不就是惧唐朝?

唐朝边境在黎州(四川汉源县清溪镇)离洱海有好几百公里呢,您迁七公里有啥意义吗?!

还有一点很重要,在洱海之滨的这块平原上并不只有羊苴咩城、太和城,还有一座大厘城。它的位置在羊苴咩城以北十八公里处,在今天的喜洲镇附近。

按照《滇史》的记载,早在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皮罗阁就修筑太和城,但并未居之,而是率王族入驻了大厘城,两年后至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才正式移都太和城。

这也就是意味着,南诏国都的迁移是从大厘城迁到太和城,再迁到羊苴咩城。而且迁都之后,南诏王室也不是就在一个都城居住,而是在

大厘城和羊苴咩城之间轮替居住。[4]

知道上面这些内容,再回头来看《通鉴》的记载,您还觉得异牟寻迁都是因为恐惧吗?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长时间,直到我看见了一篇论文,我感觉为什么迁都可能有一个比较圆满的答案。

到底是因为什么迁都,迁都之后的南诏国又会有什么举动呢?咱们下期接着说。

参考书目:

[1]、《唐代中期战争问题研究》_王效峰;

[2]、《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_陈寅恪;

[3]、《试析地理环境对大理古都形成发展之影响》_吴晓亮;

[4]、《南诏国初期洱海区域城镇体系的建置研究》_李宇舟、王曙文;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骟客

文稿文稿,到底文稿在哪里啊?死活找不到

白发布衣 回复 @骟客

内容简介啊

1538939mgkb

有书吗?

白发布衣 回复 @1538939mgkb

过不了出版审核啊

yecloud 回复 @1538939mgkb

不利于民族团结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隐形设局人|商战局中局

【强烈推荐】环环相扣的大局、惊心动魄的情节铺垫,一部商业悬疑大片就此上演!做局人、旧爱、上司、对手…局中人如履薄冰,观局者爱恨交织!了解所有的阳谋阴谋,看破现代...

by:蓝耳故事会

职场商战三部曲1战局篇

主要讲述ICE中国区的代理首席代表洪钧在事业和感情处于巅峰时,在合智集团项目中掉进昔日好友俞威的圈套中,陷入职场与情场双重深渊,不得已跳槽维尔西。...

by:Mr泡泡龙

【精品多人有声剧】蛊俑丨民国异能丨谍战局中局

在一桩蹊跷的绑架案之后,劫匪神秘失踪,这一切都绕不开一尊神秘的壬辰武士俑……一杯毒药,一颗悬而不决的心,迫使我不得不调查下去……我是游子轩,从小就在古董行里泡大...

by:秦淮周星星

破晓:抗日之铁血猛将 | 免费 | 异士逆战局

生吞徐福最后一炉丹药跳海,试丹童子赵扬沉睡两千年,苏醒在1928年。他以修行者之力,带领一群山贼,闯入乱世,进省城,做豪强,铸就不屈的心灵,举起反抗侵略的旗。侵...

by:吾声涯

大国系列 | 金灿荣胡锡进窦国庆谈国际战局、中美中俄

经典大国系列合集:大国不易+大国转型+大国来了,为了解当今大国格局和未来国际趋势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更广阔的视野。国家战略问题如何定位?中美对决何时方休?中日冲...

by:去听FM

扭转战局的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内幕|绝密档案全景纪实

斗智斗勇的战场大较量运筹帷幄的幕后大秘密气势磅礴,场面宏大,史事详尽,精彩纷呈时空纵横台前幕后地全景展现抗美援朝运动新中国轰轰烈烈的伟大立国之战现代战争史以弱胜...

by:沧羽晓

战神粟裕|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 改变解放战争战局的人

在同时代的军事将领中,粟裕是当之无愧的“战神”级人物从警卫到开国首位大将,粟裕大将到底是如何一战封神的?毛泽东说:粟裕最会打仗;被朱德称为“青年战术家”;林彪自...

by:大吕说文史

越南-还剑湖

票价详情暂无适宜四季皆宜电话暂无简介嗨,您好,很高兴为您介绍颇具传奇色彩的还剑湖。还剑湖位于河内市区东南部,它的形状略呈椭圆形,您可以看到这里的湖...

by:恋景旅行APP

剑网三,南屏山

剑网三树洞故事,故事来源于剑网三百度贴吧。//事与愿违的事太多,如愿以偿的事又太少,而最美好的事往往都是在你不抱有任何期待的时候闪亮登场。其实两情相悦很简单,你...

by:挽袖听风剧社

巴以冲突再开战局:世界战争全纪录|正在更新:中东战争风云全纪录|历史总在重复上演

战争不止是战争,战争背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冲突才是一场战争最值得深挖的部分,战争只是一系列问题之后的结果而已,也只是一系列新问题的开始。战争能解决问题,又...

by:蒙头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