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我们终其一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2023-10-02 09:14:2213:10 19.9万
声音简介

有人说人这一辈子不过是活几个瞬间,其实则不然。


我们一生遇到的每个人,经历的每件事,每个感悟,每一次欢笑,每一次痛苦,共同构成了我们人生的全部。


我们终其一生,最重要的是什么?读完你会得到想要的答案。


无止境的付出,只会绑架了别人,作贱了自己


阿米尔是阿富汗喀布尔市的富家公子,哈桑是阿米尔家仆人的孩子。


两人年龄相当,是主仆,也是玩伴。


哈桑对阿米尔呵护备至,他照顾阿米尔的生活,陪伴他玩耍,当有危险降临时敢于挺身而出。


为你,千千万万遍!正是哈桑内心情感最真挚的流露。


哈桑无止境的付出,并没能换来阿米尔等价的友谊。


哈桑是哈扎拉人,在阿富汗代表着阶级地位很低的种族,经常遭受区别对待。


阿米尔也被这种偏见影响,他更愿意和其他少爷玩耍,在孤独的时候,才会和哈桑一起玩。


哈桑就像是一个宠物,主人是他的全世界,而对于主人来说,宠物只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哈桑遭受恶棍侵犯,阿米尔亲眼目睹却只是默默躲起来观望,他本以为哈桑会失望、怨恨自己。


哈桑却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仍然无条件地默默付出。


阿米尔并没有被哈桑的大度和善举感动,哈桑对他越好,内心的愧恨和自责越重。


他故意激怒哈桑,想让哈桑在盛怒之下暴揍自己一顿,用皮肉上的痛苦救赎内心的不安。


然而无论他如何羞辱哈桑,哈桑都不会伤害阿米尔。


阿米尔决定赶走哈桑,让不堪的往事随哈桑的离去而消散。


哈桑单方面的付出,并没能赢得对等的友谊,反而绑架了阿米尔,作贱了自己。


《一句顶一万句》中,牛爱国和庞丽娜结婚多年,两人关系平淡。


为了讨好妻子,牛爱国学着说话,专挑庞丽娜爱听的话说。


为庞丽娜洗衣服、擦皮鞋、学着做她最爱吃的鱼,只为博得妻子一笑。


牛爱国感动了自己却没能感动妻子,庞丽娜在丈夫外出期间出轨,给了牛爱国当头一棒。


任何一段不对等的关系,都很难有好的结局。


有时人应该多为自己着想,这样对方才敢长久地和你相处。


无止境的付出,只会造成两种结局:


对方无条件的接受并且提出更多要求;对方良心不安,只能和你保持距离。


快乐是一种能力,并不是每个人都有


阿米尔的父亲是喀布尔市的商业大佬,他给阿米尔创造了优渥的生活条件。


阿米尔居住在豪华的别墅中,有仆人照料生活,玩具零食不计其数。


富足没能使阿米尔快乐,他总是期待父亲更多的关注。


一旦落空,阿米尔怅然若失,仿佛身边的一切都变得没有意义。


哈桑作为仆人,只能和父亲阿里居住在破败的窝棚里,床上铺着破旧的被褥,屋里没有像样的家具。


他拥有和阿米尔一样的年龄,却要不停地忙碌,甚至没有上学识字的机会。


但这并不能阻止哈桑乐观地生活,忙碌之余,他会去玉米地和山坡上玩耍;


没有钱买玩具,他把阿米尔送的旧玩具视若珍宝;


不识字也没有关系,阿米尔读书的时侯,他在旁边听着也很开心。


所有的问题在哈桑这里,仿佛都不成问题。


他总能化腐朽为神奇,把平淡的日子过成欢乐的模样。


阿米尔和哈桑的生活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见快乐和物质、环境无关。


快乐是一种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即便遭遇逆境,身陷囹圄,也能泰然自若,自娱自乐。


没有快乐能力的人,纵然一路坦途,家财万贯,也会患得患失,顾影自怜。


为自己而活,是人一生最重要的觉醒


阿米尔的父亲作为成功的商人,敢打敢拼,他对阿米尔的期待很大。


然而事与愿违,阿米尔并没有变成父亲期待的样子。


为了博得父亲的关注,阿米尔极力讨好父亲。


他本不喜欢足球,却在看台上故意大喊大叫,向父亲展示他假装出来的足球热情。


父亲带他观看比武大赛,阿米尔却被血腥的场面吓哭。


阿米尔越想讨好父亲,却离父亲越远。


多年以后,阿米尔在大学选专业时,才第一次决定为自己而活。


他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文学,而不是父亲期待的医学或法律专业。


父亲嘴上没有赞同却在别人面前夸赞阿米尔的成绩。


阿米尔终于明白,原来父亲一直希望他能做自己,而不是靠着讨好别人,委曲求全。


《无声告白》中,玛丽琳从小被母亲灌输要为家庭付出的思想。


母亲告诉她,女人要学会做各式各样的美食,要懂得照顾孩子、打理家务、迎合丈夫。


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到出类拔萃,才能得到一个女人最大的满足。


玛丽琳却不以为然,她努力学习想要成为一名医生,为自己而活。


遗憾的是,在读大学期间怀孕休学,没能实现梦想。


为了弥补遗憾,她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莉迪亚身上。


她督促女儿学习近乎病态,莉迪亚不想让母亲失望,极力讨好母亲。


只要母亲期待的事情,她总会微笑着答应。


莉迪亚压抑自己的想法,把生活过成母亲想要的样子,却永远丧失了快乐。


最终莉迪亚不堪重负,投湖自尽。


人生最大的悲剧是委屈自己,迎合别人,无论对朋友还是家人。


只有先取悦了自己才能影响他人,很多人却本末倒置。


为了工作榨干最后一丝自由,为了孩子把生活质量压缩到极致。


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而且美其名曰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如果孩子可以选择,他更想要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


而不是每天面对忧心焦躁、郁郁寡欢,好像稍不留神就对不起他们的父母。


要记住自己才是一切的本源,我们终其一生,只为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自己。


《平凡的世界》中说:

“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个人的命运。”

为自己而活,是人一生最重要的觉醒。


等待,是一生最大的遗憾


阿米尔目睹哈桑被侵犯,没有挺身而出,这成为了他的心病。


内心的愧疚和对自己懦弱的鄙视让阿米尔如芒在背。


为了逃避不安,他选择用更多的谎言来掩盖。


阿米尔让父亲解雇哈桑,父亲暴跳如雷,他说,这里是他的家,哈桑哪也不去!


既然如此,那只能让哈桑自己离开。


阿米尔悄悄把一沓现金和一只手表塞到哈桑的床下,伪装成偷窃的样子,并向父亲告密。


哈桑面对指控,并没有否认,这令阿米尔大感意外,他甚至想好了和哈桑对质的办法。


哈桑还像往常一样,对阿米尔的要求照单全收,哪怕遭受栽赃,也哑口不言。


哈桑如果否认,所有人都会相信他,矛头就会指向阿米尔。


他不想让阿米尔受到伤害,即便牺牲清白,他也在所不惜。


更出乎阿米尔意料的是,对盗窃深恶痛觉的父亲,选择原谅哈桑,既往不咎。


阿里却决定带着哈桑离开他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


家里没有哈桑的身影,阿米尔并没有觉得好过很多。


内心的愧疚如同陈年顽疾,时不时冒出来刺痛心扉。


阿米尔有无数次的机会改变这一切,却只选择了漠然的观望。


最终本应在小时候解决的问题,在一次又一次的错过后,拖了二十六年。


哈桑已故,阿米尔的心病再也得不到解药,幸运的是,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还在喀布尔。


不幸的是喀布尔正处在战乱之中,如同人间地狱。


阿米尔远在美国,已成为知名作家,住着豪宅,有娇妻作伴,前途无量。


这一次阿米尔没有犹豫,这是他最后的机会。


阿米尔只身前往喀布尔营救索拉博,即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正如哈桑当年为他一样,他也要为哈桑奋不顾身一次,洗涤自己的罪恶,和过去做个了断。


有段时间买了很多书,却一直没看,我想哪天有了书桌,再去翻阅;


想养些花草,又觉得没有独立的阳台,还是等有了自己的房子再去布置吧;


厌倦了食堂和外卖想亲自下厨,却又觉得做一个人的菜不好把握,等有人聚在一起再说吧。


想法很多,却一样没有实现,日子一天天过着,直到有了书桌,有了房子,还有家人陪伴。


书桌成了摆设,阳台空空如也,食堂依然是家常便饭。


原来我一直在等待,等待一个空洞的设想。


在做一件事之前,我总能找到充分的借口,以便使不做这件事看起来冠冕堂皇。


等待的另一层意义是逃避,逃避到最后只剩下遗憾。


不要让你的人生停留在等待上,想要做的事立即去做。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猜你喜欢
追风筝的少年

南京独立原创民谣歌手翁大涵的最新单曲《追风筝的少年》于3月8日由独立音乐推手【太声文化】全网发布。翁大涵继《一盒南京》、《梦都大街》之后,将视野转向了饱受战争折...

by:华语音乐

《追风筝的人》丨90天听书计划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Hosseini)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译者李继宏,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是美国2005年的排...

by:圆柱文化

《追风筝的人》| 喜马讲书

想听更多好书解读?请直接搜索关键词“喜马讲书”风筝隐喻了一切,每个人已经拥有的、向往追寻的、厌恶唾弃的、遗憾的、怀念的、痴心妄想的一切。所以,我的答案是,千人千...

by:喜马讲书

追风筝的人-阿米尔的自我救赎之路

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展开,讲述了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的故事。[1]小说属于成长类文学范畴的作品,描写了主人公阿米尔寻求灵魂救赎...

by:云水天镜

灿烂千阳|胡赛尼|照耀追风筝的人

《灿烂千阳》照耀《追风筝的人》旅美阿富汗裔畅销书作家卡勒德·胡赛尼以一部《追风筝的人》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之后,又推出了温暖人心的力作《灿烂千阳》。

by:阁楼上的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