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靶向分子+偶联药物”模式(XDC)由靶向分子、连接体 (linker)、效应分子(payload)组成,识别肿瘤细胞后内吞进入溶酶体后释放药物,通过诱导微管抑制、DNA损伤引起细胞凋亡,同时也通过旁观者效应杀死周围肿瘤细胞。


抗体偶连药物 (ADC)中使用的payload一般是细胞毒性化合物。目前最常用的payload主要针对DNA或微管蛋白,针对DNA的有:卡利霉素、双卡霉素、PBD、SN-38和DXd,针对微管蛋白的有 Auristatins(MMAE、MMAF) 和美登素衍生物(DM2,DM4)。


Linker的设计在ADC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Linker必须保证ADC在血液循环中的稳定性,使其能够完整地到达癌细胞,但在内化时必须容易裂解,以便释放有效载荷。从广义上讲,Linker可分为两类:可裂解或不可裂解Linker。可裂解Linker依赖于细胞中的生理条件来切割Linker,并可以进一步细分为酸敏感、蛋白酶敏感或谷胱甘肽敏感Linker。不可裂解Linker与mAb的氨基酸残基形成不可还原的键,因此在血液中应该更稳定,半衰期更长,脱靶毒性更低。不可裂解Linker需要ADC被溶酶体裂解后才能释放payload。


本期节目,我们会聊一聊毒素分子一般怎么分类,linker有哪些种类?linker具体是怎么把效应分子偶连到抗体端的?有哪些偶联技术。以及ADC的载药量DAR值分布和DAR值的测定。


备注

ADC: antibody drug conjugate 

PDC: peptide drug conjugate

PROTAC: proteolysis targeting chimera

TM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Bystander effect 旁观者效应

DAR:drug antibody ratio


本期人物:

钰沐菡 ,「钰沐菡 」平台创始人,「Biotech Bar 」主播

旺德福,「Biotech Bar 」联合策划人、常驻嘉宾

乔晶博士,国内某top3老牌药企的高级研发人员,乔博士进入工业界后在ADC早研领域有5年的开发经验,专注于从靶点发现到临床候选化合物确定的这个阶段。

季鑫剑博士,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博士后研究员

丁燕超博士,清华大学药学院博士在读


时间线

00:01:17    效应分子payload(毒素)有哪些类?

00:04:45    XDC中的毒素分子可以单独成药的吗?

00:06:30    XDC药物的毒素分子主要靶向胞内的哪些靶点?

00:12:59    不同payload的选择会对靶向分子端的选择有影响吗?

00:15:23    早期化疗药物做成ADC为什么没有成功?

00:24:35    ADC药物的DAR值分布

00:30:17    ADC药物的DAR值测定


关于「钰沐菡 」:

积水为川,聚木成林,金玉汇智,茹古涵今。

致力于生物医药领域的专业知识分享,方便更多从业者学习交流。

你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和bilibili同名频道找到我们,那里有很多相关领域的课程资源。

回复@ChaunceyWU
表情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