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 人是不断趋于“无限”的“有限存在” | 孔子的性情与志趣篇 | 北大杨立华讲《论语》

2023-12-18 14:37:2720:05 4455
声音简介

一、本集选篇:



二、逐字文稿

前面我们的这个课的第一个大部分,我们讲了生活中的孔子。那么生活中的孔子我们更主要是从比较客观的方面,从他人的视角,来看孔子在生活当中是一个什么样的样态。我们会非常琐细地去关注孔子怎么穿衣服、孔子怎么吃饭,也会对于孔子在日常生活当中,包括他如何用财,就是如何面对自己的经济生活这方面的一些态度,以及他在家庭生活当中,他跟孔鲤他的儿子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部分可以说是比较客观的一个旁观者的记述。

那么我们下面要讲的这个部分其实是我们理解孔子更关键的部分。虽然跟前面那个部分是有关系的,互相是可以发明的。这个部分我们放在孔子的性情和志趣上。我们要看孔子的精神是如何次第展开的,我们要去看孔子他的志向和趣味所在,我们要去理解孔子的性格,比如孔子的幽默感等等这些。比如孔子说话其实是很激烈的,有很多地方是很激烈的。因为《论语》作为书面文字,它其实是把口头表达当中的很多激烈的那个方面,其实是把它给弱化。但是我们读过去我们就会知道,我们会感受到孔子那个非常强烈的性格。

这些部分是我们第二个部分要来讲授的。这个部分内容其实是我们这个课程当中非常核心的一个部分,或者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我们下面进入到这个理解孔子的第二个部分,就是讲孔子的性情与志趣。

那么在这个部分,我第一个要选的当然是孔子的自述。在那个时代,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学者,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自己描述自己讲述自己精神展开和成长的次第,这实际上是非常之难得的。就是《为政》篇的,也是大家熟知的“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那么从"十有五而志于学"这件事开始,历代的注家里面一般会先讨论"十有五而志于学"为什么是十有五,一般认为古代十五岁入大学,当然那个时候的大学跟我们今天的大学、小学之别还是有一个根本的分别的。

我们今天是一个非常清晰的一个学制,那个时候是一个所谓的小学,是指日常规矩的养成、扫洒应对,养成日常生活的好习惯。

比如如何跟长辈说话,这个在《礼记·曲礼》篇当中我们可以看很清楚,包括跟长辈一块走路,你到底应该怎么走路。《曲礼》篇里有一个讲法叫肩随,就是你不能跟长辈年辈高的人并排走,你要跟长辈落后一点,大概有一肩的距离,因为你落后的太远,长辈说话你听不到,你如果跟长辈并排,这是非常失礼的表现。

所以小学培养的是这个扫洒应对,到了十五岁开始入大学,那么入大学当然是学的君子的全能的技艺,这个君子的全能的技艺当然重点放在个人之成德,个人之成就,既培养君子的德性,也培养君子的才能。

所以孔门的这个六义:礼、乐、射、御、书、术,这是孔子的教育。这个时候你要注意,礼、乐、射、御、书、术实际上就可以理解为古代的这个高等学问,那么这种高等学问是孔子是把它开放给普通人的,那么所以说"十有五而志于学"这个“学”前辈的注家是讲这是入大学,当然是不是如此,这个其实大部分此前的注家也是根据那个时代的相关知识所做的猜测。

无论如何,孔子讲说自己从十五岁开始就有志于学,这是立志之初。那么学的内容我个人的理解就是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道”,所以“道”这个字,当然根本原则、价值核心以及治理国家的根本精神,比如礼乐精神等等这些。那么“三十而立”,这个立在《论语》当中,一般我们知道它对应着一个宾语,这个立对应的那个宾语是立于礼。所以我认为孔子说三十而立,不是说我三十就成家了,我三十就立业了,而是说三十而立于礼。那么礼对人的塑造跟成就的作用。

所以我很多年前就讲,我说孔子作为我们这个文明数千年罕见的伟大圣人,伟大的文化英雄、伟大的人格成就的这样一个达成者,那么他在讲述自己精神成长次第的时候,他用的这些词其实不宜用到我们身上,所以我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有人问我这个贵庚,我有的时候就讲而立,后来等我这个深入理解《论语》和孔子之后,我这个此后就是你,你问我多大,我就说这个三十了,你问我多大?我现在说这个,我五十多岁了,我一小老头了,不能把这个这样的词往自己身上招呼。这个我到三十岁以后,我其实就开始感受到这个有点僭越,这词跟我没什么关系,我觉得我若五十而立已经算不错了。


【孔子圣迹图 手卷 设色绢本】

孔子所达到的精神高度,我们不能说我们到这个年龄自动的就会有这样的精神高度,但是孔子确实也揭示出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人一般情况下到了一定年龄,他会有一个比较成形态的一个变化,这个年龄的变化对,每个人到了一定年纪,我们都会感受到,四十而不惑,是与人生的大道理,与人生的大方向无所迷失。就这个都是到孔子说我自己到四十岁的时候,我已经无所迷失。

五十而知天命,那么这个地方天命二字引出来,那么这个天命,“命”这个字本身在《论语》当中主要是三层意思,一层意思这个命由令也,那命是一种指令,那这样的一个天命,你看中庸开篇第一句话,天命之谓性,那么朱子在注那个天命那个命字的时候,朱子就讲命由令也,那也就是说上天。

这个上天当然不是人格意义上的,就是作为那个万物的统一的根源和根据的那个实体,这个是我们这个文明讲这个最高实体,所以一切万物之根源根据的这个最高实体,我们是用天来支撑的。那么上天,或者说在我们作为有限的个体之上的那个普遍者、绝对者赋予我们一种倾向,这个叫做天命。所以这个天命落在每个个体身上,其实就是人性,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性命是一致的。所以先秦儒家传统当中,《论语》中庸孟子就整个思孟学派这个脉络是讲天人一贯性命一致的,所以这是天命的一种理解。也就是说既然了解上天对我们作为个体的有限的存在的那个赋予的那个本质的倾向,那也就充分的理解了人性,这是一种可能的理解。那么另外命还有别的含义,其中有个特别重要的含义就是人的被给定的那个限度。当然这个命的另外两层含义我们还会在别的地方再讲,都跟这个有关系,甚至包括我们说的人的这种命运感,冥冥中若有安排的这种命运感,包括这个不测的偶然感。

但是无论如何到五十,孔子也知道了个人的可能的奉献,每个人一生都在努力超越,我们永远有超越的可能性,所以我们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我们可以把人理解为有限的存在,但这个有限的存在是不断的趋向于无限。趋向于无限就意味着我们不断的试图超越我们的有限性,我们始终有这种可能性超越我们的有限性。但是无论你怎么超越,你那个有限的基础都是你超越的前提,你每一步的超越都包含着你前面的那个有限性。就好像我们每个人的这个生命的起点,我们每个人出生之后被给定的不是你选择而来的那些确定的基础,那些基础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你的超越,不断指向无限的那个奉献所在。所以到五十而知天命,我个人更倾向于后一种这个比较朴素的解释,因为性命一贯,这个思想在孔子这儿即使有应该也不会那么明显和突出,这个我个人认为还是到子思、孟子那儿才得到更充分的揭示的。

六十而耳顺,这个耳顺有一个问题,宋代的传本当中就有一个传本就是六十而顺,耳字没有,所以今天在解释这个耳顺这个词的时候,就有一种比较强的声音认为这个耳字是眼门,因此说这个就是六十而顺。很多人一听觉得挺好,这个六顺跟我们民间的这个讲法和习惯都一致。这个地方我是不同意的,因为我们看宋代的大部分传本是强调六十而耳顺的,而朱子在解耳顺这个词的时候,解的是极具神采。《朱子论语集注》大处我有很多地方不同意,但是那个小注都极精彩,就有些地方你一看到他的那个解释,我就一种感觉,就觉得啊,就是这个,那当然这个我是我自己的感觉,我觉得有些解释那真是颠扑不破的解释。

其实这种小词有的时候特别难解,你比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那个愤跟悱这两个字到底怎么解?有历代解的最好的,我个人觉得还是诸子解的好,耳顺诸子讲就是这个声入心通。什么叫声入心通?就是我们每天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语言说理解对方,希望得到对方的理解,这是我们生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甚至是决定性的那个部分。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每天在听各种各样的人在说话,那么什么叫声入心通?就是孔子到了六十,他说我听到任何人说话,我马上就知道他字面的意思,他背后的意思,他为什么这么讲?他这么讲体现出他个人的什么样的性情特质,他这么讲又体现出他什么样的性格上的不足,甚至他这么讲能体现出他什么样的一个生活处境?声入心通时,理解了所有这一切以后,同时又有一种包容包含的态度。

所以我常解这个耳顺的时候,常解就是这个比较成熟的心智,面对比较幼稚的心智的时候,常有的一种态度就是我们面对小孩子的时候,小孩子爱吃糖,父母因为怕他这个牙齿被吃坏了,吃糖太多了,对牙齿不好,然后父母就会限制他吃糖。有的时候小孩子嗯一丁胆大,三四岁他去偷那个糖,被父母发现了,他就会说个假话,他为什么说这个假话?他这个明确的是假话。但有的时候大部分父母也不会板起面孔去训他,也就是假装不知道,淡然一笑。

所以我自己体会这个耳顺的时候,到了三十多岁体会这个耳顺就老觉得这个智者嘴角的那个一丝微笑就是无伤大雅,这有一种包含的意思,其实活的都不容易啊,这就叫声入心通,七十而从心所欲不予举。到了七十岁,孔子就达到了一个精神自由的一个境界,从心所欲不允许,也就是外在的规范性和内在的自主自由已经高度统一。孔子卒于七十三岁,大致他没有更长的时间,比如他没有达到八十岁,我相信到了八十岁,孔子一定会达到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只不过这个精神境界因为天不假年,我们看不到。

好在我们看到了这个到了孔子七十岁的时候,孔子达到的这样的一个内在的自主自由和外在的规范的高度统一,这可以说是我理解,是人作为一个个体能达到的最高的自由之境,那么这一章我刚才也讲孔子精神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其实跟我们普通人啊是不能画等号的,也就是说不见得孔子到这个年龄达到了你就达到了,所以不要到了五十就觉得自己知命了,不要到了四十就觉得自己不惑了,对吧?有很多朋友我看到四十都不知道自己其实很迷惑,所以我常常讲一个人到四十而知惑,不要到四十而不惑,就四十而知惑其实这个人都挺不得了的。

所以我认为这一章孔子的自述,它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应该在哪?它告诉我们,人最怕的是精神停顿,人的一生就应该是精神不断成长的一生,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精神高度,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精神强度,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的广度,在这样的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精神高度、精神强度、精神广度的过程当中,人才能体会到,人才能感受到那个无可比拟的,那个内在的风足的、饱满的,那个喜悦,这个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个你若自己不去努力,不去寻求这种精神成长,恐怕你感受不到。

人最怕精神停顿,特别怕的是精神停顿在相当年轻的阶段,所以有的时候我有一个感慨,这个过往见过很多人,经历过很多事,然后我会感慨,有的人他精神就停顿在了二十多岁,有的人好一点精神停顿在了四十岁,那其实如果一个人精神停顿在了二十岁,此后他在面对他四十岁的时候,五十岁的时候,六十岁的时候的人生,他如何能够更好的面对呢?我们今天看很多人你二十四岁的时候做得很好,那仅仅是因为你二十岁就应该这个样子,但是你四十岁的时候还像二十岁一样的去生活,去判断、去选择,那这种呢?我们一般就把它称为叫不着调,或者叫不靠谱,那你就会觉得,嗯,这个不行。

而我还有一个体会,就是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四十岁、 五十 岁以后慢慢的精力开始衰退,如果一个人不能保持内在精神高度的不断提升,如果不能保持自己的精神的那个饱满的成长,我们就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对抗因精力衰落带来的各种各样的毛病和问题。人精力足够强的时候,我们对自己各种各样的毛病是可以靠精力来控制和把持的,但是到了一定年纪,你的精力寄衰以后,你会发现这些毛病不再能够用你的精力来控制和把持,你的精力不够了,不足以来照管这个事情。所以这个时候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内在的对道理的深刻理解,那内在精神强度得和那个足够的精神高度才能弥补甚至克服,这是我觉得这一章对我们的启迪。


四、延展阅读:

代指老人年龄的词汇:

花甲: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花甲即一甲子。

古稀[gǔ xī]:典出杜甫古诗《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 [mào dié]:耄,年纪约八十至九十岁。耋,年纪为八十岁。耄耋指年纪很大的人。

期颐 [qī yí]:一般指一百岁老人。期是期待,颐是供养,意谓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别人供养或照顾。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一间花坊

值得反反复复的聆听

一个国学的小学生

杨老师对孔子态度平和,客观公允!

兰有秀兮菊有芳sm

中华书局的诵读本

猜你喜欢
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进步!

常常提醒自己,只能前进,没有退路!

by:关耳观心

人生就是在不断的进步不断的自我提升

节目主题:情感生活主播介绍:霹雳-pi主播寄语:心简单,生活就简单。你微笑,生活就溢满阳光。愿你每一天都能微笑面对生活。更新频率:

by:霹雳_pi

不断攀登

不断攀登高峰,欢迎赏鉴,共同加油!有声小说、音频节目、音乐等,为大众提供了丰富的娱乐休闲选择。在忙碌的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听有声内容来放松身心,享受片刻的宁静...

by:菲儿酒

隔不断的爱

隔不断的爱:楚天交通广播特别节目《隔不断的爱》每天20:10-21:30FM92.7蒋程、小宁用温暖的话题、音乐的力量、温情的故事给黑夜点亮一盏灯。(编辑:...

by:楚天交通广播

扯不断理还乱

一部经典作品!人物刻画细腻!情节起伏吸引人。根据听众的喜好而精选,声音清晰,感染力强。感情色彩浓厚。。就是对我们的最大支持和厚爱。每天加班很辛苦,您就动动手指支...

by:晓侠在线

各种试音(不断学习,不断实践)

方向选定,继续前行!!!!

by:欣欢悦

人生就要不断精进

精进不懈才可以无事不成:自我学习、不断改进、不断变通,未来就会更美好。在人生的舞台上,无论扮演什么角色,都应以主角的心情尽力演出。一个人之所以不会进步,往往是因...

by:TinaSuc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