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原文与翻译之德篇.aac

2023-10-16 13:56:3643:23 58
声音简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rǎng)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

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废;

神无以灵,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jué)。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

不欲琭(lù)琭(lù)如玉,珞(luò)珞(luò)如石。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lèi)。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yú)。

大方无隅(yú);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nè),。

躁胜寒,静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kuī)牖(yǒu),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xī)歙(xī)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ì)虎,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mò)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yāng),是为习常。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wú),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

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chuò)。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shì),猛兽不据,攫(jué)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pìn)牡(mǔ)之合而朘(zui)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chún)淳(chún);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qí),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gui),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sè)。

夫唯啬,是谓早服;

早服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dǐ),长生久视之道。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lì)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pìn)。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sì)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shèn)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jī)式。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rǎng)无臂,仍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pī)褐(hè)而怀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xiá)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zhuó)。

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gǎo)。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shì),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

“受国之垢(gòu),是谓社(shè)稷(jì)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qì),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zhòng)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yú),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道德经原文加翻译

与你一起学习道德经,道德经是老子的作品,原文加翻译,原来道德经里的东西如此的出名,耳熟能详的语句比比皆是。

by:爱美的小西瓜

道德经原文翻译|白话版

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除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

by:跟着老师提升记忆力

道德经翻译

得道多动,失道静默,生命在于运动,不在于静止,龟虽寿,人非龟也

by:拯救世界的神霄

道德经原文

此文可越浩瀚之海,一本《老子》助人度过苍茫无知的幻境,圣人有言,甚易知,甚易行,请您慢慢听,劝君细细品,人生本如是,大道泛兮,莫急莫恐。从来就没有什么内卷的世界...

by:light_in

道德经原文

学习《道德经》的内容。觉得应将原文熟记在心。录制原文为自己听,也未有源的听众们听。

by:呼吸自在

《道德经》 原文翻译及白话解读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曾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我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

by:飞去侠

道德经原文与译文赏析

《道德经》作者是老子,著书上下篇。春秋末期已有老子其人。据道教典籍记载,老子曾任周守藏史,后来迁为柱下史。周朝衰落之际,老子辞官离去,经函谷关时,县...

by:能荣川海

《道德经》原文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by:如是心语

《道德经》原文

学习老子《道德经》的智慧与创新

by:经典润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