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结婚还是恋爱?都不要!

结婚人数又下跌了。

毫不意外。

民政部最新公布的《202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全年依法登记办理结婚的人数为683.5万对,同比下降10.6%。

从结婚人数来看,自2013年达到1346.9万对最高峰后,中国结婚人数连续9年下滑。

具体来说,2020年跌破900万对,2021年跌破800万对,到2022年则跌破了700万对大关。

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已经形成:

中国未来5到10年,结婚人数会持续下降,而且无法逆转。

与此同时,还有两件事正在发生。

一是幼儿园生源荒。

二是老龄化加剧。

我们之前写过一篇有关幼儿园生源荒的文章。

从大约两三年前开始,三四线城市的幼儿园招生难度变得越来越大,老师们从曾经的接待家长忙不过来,变成了现在的主动出击寻找适龄生源。

幼儿园生源荒的源头就是出生率下降,再往上追溯就是人们决定不结婚了。

这一批幼儿园入学的孩子们,还是在2019、2020年出生的新一代。

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人口出生率已经降到千分之6.77,新生人口数首次跌破千万,只剩下956万人。

上海社科院的相关专家已经做出预判:

2021到2035年,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适龄人口将经历一个短期缓慢上升,到长期逐步下降的过程。

除此之外,老龄化程度加剧,也是不可避免的。

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8004万人,占总人口的19.8%,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978万人,占总人口的14.9%。

于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又出现了:

中老年人的消费能力,越来越强了。

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2022“银发族”消费趋势报告》显示,2022年前八个月“银发族”的成交单量、购物用户数、人均单量分别达2018年的3倍、1.8倍、1.7倍。

银发族不仅爱网购,而且短视频玩儿得比年轻人更溜,不仅有更多的时间体验生活,而且还有强大的储备资金。

这种消费趋势,在老龄化程度更深的东亚其他国家,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比如日本有专门针对中老年女性的健身房品牌Curves,坐拥1760家门店,会员平均年龄61岁,年收入超过13亿。

反观年轻人的精神状态,远不如大家想象中那么好。

不结婚也就算了,根本连恋爱都不想谈。

2021年,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份婚恋观调查覆盖了全国22个省份、9775个大学生。

结果显示,超过40%的大学生没有恋爱的打算,知乎上讨论有关不婚、不恋爱的问题,网友们给出的理由包括但不限于:

1.没时间精力

2.懒得付出怕麻烦

3.担心三观不合

4.害怕结婚生子

5.觉得自己不够优秀

6.男生都跑去赚钱了

年轻人中最流行的一件事:好好爱自己。

于是他们也找到了无数种取悦自己的方法:旅游、上学、上班、剧本杀、看电影、打游戏、吃饭喝酒、撸猫撸狗。

除了精神上的转变,剩下的就是无情且残酷的现实因素。

比如北上广深五六百万一套的房子,似乎永远买不起,又比如结婚大几十万的彩礼,吓退了无数对爱情有美好幻想的年轻人。

还有来自于原生家庭、亲戚姐妹的各种压力与催婚。

东亚社会文化圈中,年轻人的恋爱、婚育难题,几乎都很相似。

年轻人凭实力单身,那就单着吧。

单着总比强行结婚,要好得多得多。

女人漂亮又有钱 且不生娃

2023年10月9日,新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

得主是哈佛大学教授克劳迪娅·戈尔丁。

她首次全面研究几个世纪以来,女性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过程。

简单来说,她揭开了有钱女人不生娃的真相。

克劳迪娅做了一项持续时间近百年的女性职场研究,随后写成著作《事业还是家庭?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旅程》。

她按照出生时间安排了五组女性,最早的一代出生于十九世纪90年代,最晚的一代出生于二十世纪80年代。

这些群体按照出生年月和时间跨度,第一组观察期跨越20年,第二组为26年,第三组为20年,第四组为14年,第五组为21年。

第一组在1900到1920年代大学毕业,属于典型的成家立业二选一。

她们之中近三分之一终身未婚,一半的人没有生育过孩子。大学文凭使她们可以获得收入丰厚的工作来养活自己、保持独立。

另一半结婚生娃的女性中,很少有人能在婚后继续工作,婚姻歧视、社会潜规则和招聘剥夺了已婚女性的职业生涯。

海量的家务琐事让他们无法兼顾职业发展和照顾家庭。

第二组则是先立业再成家。

她们大约是在1920到1945年大学毕业。

这一组女性在一开始很像第一组,结婚率极低,随后却和第三组相似,结婚率高,初婚年龄低,养育很多孩子。

有了冰箱、洗衣机、烘干机等现代化设施,女性花在家务上的时间远远降低,经济革命极大地增加了对白领和销售员的需求,提高了识字和识数等人力资本的回报。

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提高了女性的就业率与教育回报,但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使女性失业。

在大萧条恶化期间,已婚女性的工作率大幅度降低。

第三组变成了先成家再立业。

这一组女性大学毕业生中90%以上都结了婚,而且大多数结得很早,有孩子的比例很高。

这组女性毕业后甚至结婚后基本都有工作,但在有了孩子并要抚养孩子时,她们纷纷离开了劳动力大军。

因为孩子而离开职场的女性后来大多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尤其是教师和白领,还有些人由于生活需要或职业志向根本没有离开职场。

第四组又变成了先立业再成家。

这一组女性在1960到70年代大学毕业。

这些女性明显从前辈的经历中吸取了教训,年轻时恰好赶上了女性无声革命,也就是避孕药的出现和推广,单身女性主动推迟婚育,然后在事业上投入更多时间。

第四组是第一批渴望从事律师、医生、高管等报酬最高、最有威望职业的女性。

第五组终于发展成了事业与家庭兼顾。

这一批女性1980年陆续完成大学课程。

她们宣告事业不再成为家庭的绊脚石,进入专业院校和研究生院深造,甚至在数量上超越了男性。

一方面,这一批女性持续了晚婚晚育策略,生育率却大幅上升,并且有了一系列现代医学辅助,最终的目的是事业与家庭的共赢。

克劳迪娅教授的研究成果,既适用于美国女性,也同样适用于中国女性。

如果上海的一对夫妻,两人都是研究生毕业,男生选择成为知名律所的律师天天加班,女生选择成为短视频博主。

一个人从事长时间、不规律、经常要加班的工作,另一个人选择从事时间灵活自由的职业,然后承担一部分照顾子女的责任,那么家庭整体状况必然会更好。

克劳迪娅教授把这种情况称之为:贪婪的工作。

长期以往,这只会增加夫妻不公平性和男女不平等性。

于是乎一大批北上广深的高学历精英女性,在看清楚了前辈们的人生历程后,选择不妥协、不迁就,然后渐渐变为剩女,婚育率不断下滑。

如果说,结婚人数下跌,反而能让每一位男性、女性变得更好,工作分配更加均衡,生活更有乐趣。

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在讨论恋爱、婚姻、生育之间,先把人当做一个完整的人看。

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中国女性是不是有很多在结婚生娃后,主动、被动地放弃了升职加薪,转而以家庭为重心?各位檀香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案例?男性与女性,谁应该在家庭生活中付出更多?

xu小飞

其实都一样的 男女一个样

回复@xu小飞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强哥_pF

结婚后是男女双方利益最大化,如果结婚后有任何一方觉得不如一个人过来得好,就不结婚了。

一一点点点点点点点

适婚年龄的结婚率更准确

1371548rqvl

主要是很多家庭,女性因为家而放弃升职加薪,人到中年后往往会经历丈夫背叛,出轨的事,离婚也得不到相应的补偿,甚至孩子的抚养权都争取不到,因为你没有经济收入,这个社会对女人太残酷

xu小飞 回复 @1371548rqvl

其实都一样的 男女一个样

Xx南北

真人播报更好

沃德world 回复 @Xx南北

毕竟 叶老师生病康复中还需要恢复。

虹口涩猫猫

女性收入多了?所以不结婚不生孩子好,可以更多时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