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今年肺炎支原体感染突增?背后原因有3点

2023-10-19 22:09:1903:26 9815
所属专辑:药师方健谈健康
声音简介

近日,全国多地医院如北京和上海等地的肺炎支原体感染病例数量明显增加,“支原体肺炎”也成为了热搜词汇,不断刷屏!

事实上,肺炎支原体既不是细菌也不是病毒,而是一种非典型病原。它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肺炎支原体感染后主要导致支原体肺炎,主要症状有2个:咳嗽和发热。一般咳嗽比较剧烈,而且持续时候比较长,在发热退后咳嗽还可能继续1-2周。发热则为中高热,如果持续发热,则可能感染较重。

但肺炎支原体感染其实并非新鲜事,支原体肺炎是儿童常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通常在秋冬季爆发,但今年的爆发时间提前,且患者数量较往年明显上升。那么问题来了:为何今年肺炎支原体感染突然增多了?

今年肺炎支原体感染突然增多的原因有3点

1)疫情3年导致“免疫负债”

有研究表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低流行率可能导致儿童对肺炎支原体的免疫力降低,形成所谓的“免疫负债”。

“免疫负债”是医学上的一种通俗形象表述,也可称为“免疫差距”,它指的是人们长期低接触某种特定病原体后,导致病原体免疫刺激不足,从而形成易感人群增加的现象。

在3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们倍加警惕,出门戴口罩,随时随地消毒,几乎没有机会接触肺炎支原体,这导致了易感人群的增加。

如今疫情放开,人们再次接触肺炎支原体时就会出现免疫过激反应,从而导致暴发流行。

2)疫情放开后人们防护意识松懈

和疫情期间个人防护意识的极大增强相比,疫情放开后,情况戏剧性反转,如今大街上环顾四周,甚至很难找到戴口罩的人。

同样,对环境方面消毒、通风也没有之前那么重视,这些无疑也会增加肺炎支原体感染扩散。

3)疫情后医疗机构病原体检测手段增多

新冠疫情后,各级医疗机构检测病原体意识增强以及检测手段增多,这也导致支原体肺炎感染更多被诊断出来,继而统计结果呈增多趋势。

目前,支原体肺炎没有可针对性预防的疫苗,治疗上首选药物是阿奇霉素、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虽然阿奇霉素不需要进行皮试,但它并非无副作用。早在2012年5月,著名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与其他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相比,有糖尿病或心脏病的患者使用阿奇霉素可能会导致更高的猝死风险。虽然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少数患者身上,但该报告强调,对于这类患者,使用阿奇霉素可能会带来过高的风险,因此医生应考虑改用其他抗生素。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支原体感染后可能有类似感冒的症状,不可自行随意使用感冒类药物,防止药物成分叠加以及多种药物之间发生不良相互作用,一定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制定用药方案。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如何面对来势汹汹的支原体肺炎?

近期支原体肺炎突发流行,不同年龄段人群均有感染,为尽快向全社会传播疾病科普知识,增强人们主动预防和就诊意识,帮助医疗机构加强科普宣教工作,特别推出支原体肺炎专题...

by: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今年勇

近来发行第六张创作专辑《青年晚报》及单曲《江湖》大获好评后,许嵩接着发行了最新单曲作品《今年勇》。常言道:“好汉不提当年勇。”那什么才值得取得过战绩的好汉...

by:华语音乐

新冠肺炎防护

点击收听更多精彩内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知识读本》(网络版)由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金发光,陕西省传染病院院长郭雅玲、副院长许优领衔主编。分常识篇、...

by:有声西安

玉支玑

《玉支玑》四卷二十回,醉花楼刊本扉页注“烟水山人编次”,而在正文第一页则题“天花藏主人述”。真实撰著者为何人,实已难考,好在这也并不重要。才子佳人小说的作者,笔...

by:善意流传

支点

一本看了还想看、看了忘不了、用了就有效的保险实战书籍.汇集国内最先进、最实战的保险沟通理念、保险实战案例;来自叶云燕、王萍等近二十位MDRT中国区域主席在M...

by:保险人书房

肺炎健康管理

长期专注慢性疾病防治问题的健康管理干预。主讲人张政毕业于陕西中医药大学,专修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养生之道》栏目主讲嘉宾,世卫联合(北京)健康管...

by:疾病防治问答

新型肺炎疫情下的感动瞬间

用声音记录这段特殊时期的温暖。在未来希望有一天,当你渐渐忘却了这场疫情,疲于为生活奔波/为琐事怒吼/为蝇头小利苟且/为所谓的不公而呐喊,再来听一听,这些声音这些...

by:文涛学员

感谢您的支持欣赏

感谢您光临欣赏!我的专辑包括相声,音乐,儿歌故事,戏曲等。欢迎关注!

by:敏行讷言立正位

声音主播

158337043

简介:三甲医院主任药师,神经内科临床药师;2006年获中山大学药理学硕士研究生学位;任广东省药理学会合理用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药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2020年获得中国医师协会“感谢状”表彰;广东省药学会药学科普创作“优秀奖”;于《家庭医生》、《家庭医药》、《医食参考》等杂志发表数十篇科普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