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的无上毅力

2023-10-28 01:36:3420:46 8
声音简介
玄奘的无上毅力
玄奘一人走在荒无人烟的沙漠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只有孤零零的影子和身边的枣红马与他相伴。八百里黄沙漫天飞舞,横无际涯,日出之时气温暴热,日落之后空气骤冷,只有漫不经心的沙暴肆无忌惮地逍遥。天上死寂一般,地上枯骨成山,没有一朵云能够在这样干燥的沙漠现身,也没有一丝宁静能在这样凌烈的狂风之中独善其身。
这里是黄沙满天的沙漠,叫做莫贺延碛,处在罗布湖泊和玉门关之间。莫贺延碛以西,自汉朝以来统称为西域。
浩荡天涯的远景之中,若隐若现的一人一马沿着沙丘的脊线艰难跋涉,恍惚之间身后的脚印早已不见踪迹,消失于茫茫的沙海之中。玄奘和枣红马相依为命,像一叶孤舟,在随时都可能陷入流沙的绝境中踽踽独行。中午的曝晒实在非常人所能忍受,只得躲在一处岩石背后,等待烈日偏西,再行赶路。玄奘在岩石背后的阴影里打坐,枣红马在岩石背后的阴影里站立。阴影,为他们在生死之地的煎熬带来一丝丝的舒爽。阴影,原来还可以休憩生息。玄奘打坐的时候,不禁想起了从13岁因为聪慧被破格剃度成为国家官方认可的僧人,一直到游历了大唐的大半江山遍访高僧大德,而后对于唐朝混乱的知识,还有寺院之间谁也不服谁的没有意义的高下争论,玄奘感到了东土大唐高深知识的局限与零碎,令很多有学识的高僧耗费一生在无休止的争辩上,而没有把知识向前推进一步。玄奘在长安的寺院中,听闻一位来自古印度的僧人讲课,发现大唐经书多有不全或义理不顺,毕生追求知识的玄奘,打小就是孤苦伶仃的孤儿,每当青灯黄卷下的苦读,会让他格外欣喜,有种家人炉火围绕的亲切,也有一种良师益友相伴的温暖。于是,28岁的玄奘立下宏大的愿望,决心要前往古印度求取真经,让大唐的国度充满着人类的智慧结晶。一千多年后的历史证明,古印度的文化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了。英国的大学者们根据玄奘口述的书《大唐西域记》,找到了古印度的诸多遗址,从而证明了人类文化进程中曾经有过古代印度文明的留存。
玄奘是中国古代第二位依靠文脉而活的人,活得气韵丰满,是一位贯穿百代而毅然挺立的君子。28岁的玄奘,正处在大唐的与突厥的战乱之际。此时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不久,况且国内遭遇天灾,瘟疫横行,大唐颁布国家法令:“严令禁止任何人偷越边境,一经发现违令者,就地处斩。”
玄奘从长安走到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才走到大唐的边境。如今面临着自然环境恶劣和大唐禁边国令的双重围困,29岁的玄奘第一次动摇了西行的决心。因为玄奘深刻的明白单凭一己之力,确实没有办法度过玉门关。玄奘此时在莫贺延碛沙漠中,背靠着一处巨大的岩石,在阴影中打坐休息;身旁是站立在阴影中的枣红马。枣红马从长安出发,一路上陪着玄奘绕过重重关卡,留宿每个寺庙。这一次枣红马在阴凉的阴影中想起了一年前出发的时候,自己的小伙伴——一匹黑骏马。这一年以来,黑骏马每天都在推磨,马不停蹄地在磨坊里转圈圈,从来都不偷懒,从来也不知道停歇。每天被牵到磨盘旁边,头上套上一个黑色罩布,被蒙住眼睛之后,一步接着一步走下去了。其实,黑骏马在这一年之间,比枣红马走过更多的路程。枣红马陪着玄奘从长安一路沿着丝绸之路,向西走,经历了风雨,看见过旷野,抬头见过云朵在山头的低低徘徊,也眺望过压过林梢翻滚的山峦。甚至,枣红马不能保证一日三餐的准时开饭,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这怎么能跟黑骏马按时到底有口粮相比呢?
大唐采取“禁边政策”,玄奘连长安都不能离开半步,枣红马只得陪着28岁的玄奘静观其变。此时恰逢关中地区大旱,长安百姓流离失所,玄奘牵着枣红马混入逃难的人群,就这样离开了长安城,直奔西边凉州而来。在凉州寺庙挂单(暂时借住)一个多月,每天开课讲经,听者络绎不绝。由于玄奘对高深莫测的知识进行了显浅的讲解,使得凉州人们变得善良孝顺。足足一个多月,为寺庙赢得了大量的布施。而玄奘只留下极少的一部分,作为西行的口粮,绝大多数布施钱财留给了凉州的寺庙作为修缮庙宇和赈济灾民。就在此时,玄奘决意西行的意图被凉州太守知晓,作为太守理应奉公守法,按照国家法律将玄奘捉拿入狱。而凉州太守深深地折服于玄奘的宏大志向,偷偷地放玄奘西行。太守为了不牵连无辜,只得将玄奘的官牒(身份证)没收销毁。至此,玄奘成了一个被大唐遗弃的人,没有了官牒(身份证),玄奘和枣红马相依为命,昼伏夜出,绕过关哨,悄悄地前往边境。就这样,枣红马陪着玄奘途径甘肃瓜洲,直奔西域的咽喉要道玉门关。
瓜洲和玉门关的两位守将,同样发现并且抓捕了玄奘,也同样被玄奘的无上毅力所感动,因为这些守官都知道,相比于国家的“禁边政策”,玄奘西行将要面临更为艰巨的人类生存极限的挑战与磨难,前途叵测,九死一生。几位守将从不后悔私放这样一位追求真理的僧人,反倒担心自己的好意会把玄奘送入死亡之地。西出玉门关,玄奘和枣红马潜入了八百里茫茫无际的莫贺延碛沙漠。
玄奘在巨大岩石背后打坐,实属无奈之举。白天在焦灼之中,他竟然失手打翻了盛有续命之水的皮囊。整整一天,玄奘滴水未进。没有水,想要穿越沙漠简直是天方夜谭,于是玄奘只好牵着枣红马向东返还,大约走了十多公里,一路上太阳曝晒,又无水源,连人带马躲在巨石的阴影中舒缓着生命的最后一口气。盘腿打坐的玄奘,终究因为体力不支陷入深度昏迷,凉爽的夜晚,玄奘从昏迷中醒来,看着身旁的枣红马,玄奘下定决心:此生西行,不取回真经,却不东返一步。就算死,也要死在西行的路途之上。
玄奘此生的无上毅力支撑着最后一口气,一步一步向西走去。四天五夜滴水未进的玄奘,终于在一个明朗的下午,被身旁枣红马歇斯底里地的嘶鸣声,唤回最后一丝丝的神志。枣红马敏锐的嗅觉,探查到前方湿润的空气,一定是源自青草熙熙的池塘。展开马蹄,跃跃而去。玄奘在后步履蹒跚地跟随,翻过一片山丘,清泉冽冽,水草丰茂,玄奘以没有眼泪的痛哭一头扑向池水之中。
走出莫贺延碛沙漠,来到了一个叫做伊吾的西域小国,其中有一处寺庙。寺庙的主持也是大唐人士,听闻玄奘来此,激动得鞋也顾不得穿,连忙其身相迎。两位大唐的僧人,在异国他乡相逢,都是经历了生死磨难才存活下来;都是因为同样的信仰和同样无上的毅力,来到了不毛之地;都是对知识同样的孜孜不倦的追求才舍弃了原本舒适的庭院生活。两位僧人相顾无言,相互扶持,早已泣不成声。此时,只有伊吾小国的主持懂得玄奘向死而生的决绝与毅力;此时,也只有玄奘体会的到主持对高深知识的顶礼膜拜与虔诚钻研。
之后的路途,玄奘在高昌国被高昌王奉为国师,礼敬有加,举国奉养。而高昌王只有一个愿望,希望玄奘留下来,把文明的火种留在自己的国土之上。玄奘更加真切体会到伊吾小国里主持的心志——要在文明有开化地方传播文明。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壮举。可是玄奘一心西行求法,面对高昌王诚恳强留的倔强,他选择绝食来换取西行的路途。不知过了几天,玄奘昏迷倒下,高昌王族震惊不已,只得悲痛不舍地放玄奘西行,并且为他准备了足够20年用度的金银,派遣一支马队护送玄奘西行求法。
玄奘一路上经历的西域国家,无一不对拿出最高规格的礼仪款待玄奘,这就形成了一个历史上有趣的悖论:一个大唐偷渡越境的僧人,反倒成为了西域诸国的座上宾。而玄奘学成归来,唐玄奘竟然将这位偷渡者奉为御弟,长安城民众夹道迎接,举国欢庆。玄奘用一己之力的跋涉与夜以继日的刻苦学习,成为了整个大唐的无上荣耀,照耀着中华民族千古坚毅的执著与质朴。


千辛万苦,终于到了古印度的文化中心——那烂陀学院。在这里102岁的佛学顶级学者戒贤大师,为了这位东方而来的学生重新开课讲经,整个古印度轰动一时,万人空巷。听课的学生和普通民众,将庭院里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玄奘更是以勤奋刻苦深刻戒贤导师的喜爱,成为戒贤大师坐下十大弟子。寒来暑往,十多个春秋转瞬即逝,此时的玄奘不仅成为那烂陀学院顶级的学者,而且足迹几乎遍及整个古印度,山川地理,风土人情,十四年见,玄奘走遍了当时的一百一十七个国家,见闻多大数十个国家,是古代首屈一指的顶级学者型探险家。古印度的文化中没有保持记录的习惯,更没有像司马迁一样的史学家或史官。现如今研究古印度历史的学者,仍然以玄奘的口述由弟子抄的《大唐西域记》为研究文献。
数年游学回到那烂陀学院的玄奘,以自己孜孜不倦的钻研和常人难以企及的脚步,成为博学多闻、逻辑敏健、文字隽秀学贯汉梵两种古文明的顶级大学者,备受尊崇,地位显赫。就在此时,东印度国王和戒日王同时派兵到那烂陀学院争夺玄奘,两位国王都以能够奉养玄奘而倍感荣幸。两位国王不知道的是,十四年游学之旅,玄奘知道该是自己返回大唐的时候了。中国文人中一条不成文的默契:顶级留学生总是会千方百计地投入祖国的怀抱,即便生前不能叶落归根,也要死后魂归故里,比如钱学森、杨振宁、季羡林、胡适、鲁迅、蒋百里......这条不成文的默契,始于玄奘。
得知玄奘要东归大唐,两位国王极力挽留,用最谦卑的话语强硬地将玄奘留在那烂陀学院。不过玄奘的决心与毅力,两位国王早有耳闻,也知道软禁终究不是挽留的手段。为了将玄奘留下来,两位国王为玄奘摆下来了一场经辩擂台,这场经辩大会,邀请了两个国家的每所寺庙的主持和得道高僧。两位国王制定规则:“若玄奘的立论能够守住擂台,则来去自由,悉听尊便;若玄奘的观点被打破,则玄奘继续留在那烂陀学院。”
玄奘看着东方渐渐升起的朝阳,低头听完,双掌合十,强烈要求增加了一条,以表明似箭矢一般的归心:“若玄奘的立论被攻破而败下阵来,以死谢罪。”
辩经大会如期召开,古印度的诸多学者大师,应邀前来,安静的会场,只有玄奘一个人坐在高台,随即手书自己的观点,令人抄于经幡之上,悬挂在王城城头。玄奘虽为一介出家之人,却在遥远的异国他乡燃起一个念头——回家。大唐对于这位留学生来说,那是一个故乡。大唐已经没有亲人的盼望与牵挂,那为何玄奘会在学成之后汲汲切切地东返大唐呢?那是玄奘看得比性命还要重要的无上毅力:“此生不取回真经,决不东返;此生取得真经,决不留恋。”心中的信念激烈着玄奘坐在高台之上,坦然淡定的面对着挑战。此时天空笼罩着一层浓厚的云,压得低低的,王城街道上飘扬的经幡像燃烧的火焰,随风飘舞。僧侣学者们时而抬头凝思玄奘的立论,时而低头苦思冥想,王城的压抑比天上的云层更令人窒息。时不时还有一些企图挑战玄奘立论的学者,在顷刻之间忽然晕厥——那是他们深度沉思于玄奘的观点而找不到半点破绽。此时的玄奘,用毕生所学在那烂陀的高台上,张开了一张天罗地网。学者们绞尽脑汁得想要挣脱出玄奘的立下的观点,极力地想要找出哪怕一丝丝的破绽,却总是在玄奘的天罗地网中碰得晕头转向,最终只得心悦诚服地接受玄奘的醍醐灌顶。
五天过去,无人应战;又五天过去,依旧无人应战......
整整18天之后,王国不得不宣布玄奘获得了经辩大会的胜利。此时,古印度各种宗教,和各种文化的流派,公认玄奘为“大乘天”和“解脱天”。玄奘用十四年的光阴,修得了普通的生命可以获得苦难解脱与绝对幸福的秘密。关于这个秘密铺展开的天罗地网,当时无人能及,无人能破,无人能敌。玄奘这位斯文柔弱的僧人,展现了数十年苦心修行的实力——一种大无畏的勇敢,面对千军万马气定神闲的气概。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场经辩大会之后,玄奘不仅赢得了自己返回大唐的机会,而且还被戒日王的妹妹芳心暗许。长公主原本信奉小乘佛教,因为倾心于玄奘深厚的博学和非凡的气度,故而拜玄奘为师。这是在玄奘的信仰里,长公主唯一一种离玄奘最近的方式。
准备启程回归的日子里,日日夜夜都是焦急欣喜的心。那烂陀庭院里的花朵已经在玄奘面前开落了十五个春秋,酥油奶酪,香料干果的奉养使得玄奘扫除了一切钻研学习的后顾之忧。天空中的云朵好像知道玄奘的忧心忡忡的心事,从古印度的山脉之间,汲汲地飘向大唐所在东方。向来浮云游子意,怎知落日故人心。
玄奘带领着跟随者,携带了数百部合几千卷经书、数十种奇花异果的种子、数十种古印度闻名遐迩的香料、以及治疗眼睛的奇效药方,浩浩荡荡的朝着葱岭(帕米尔高原)进发。翻越雪山的艰难,玄奘已经经历过一次,人员死亡过半。天色骤白(雪盲症),不敢高声言语,常有暴龙(暴风雪)翻滚而来。葱岭的大雪山上刮过脸颊的风,犹如刀割,在这天寒地冻的苦寒之地,没有什么性命能够存活下来。每当玄奘看到一个又一个跟随者倒在大雪之中,他只能默默地念诵经文,让逝去的生命走得安详一些。恶劣的暴雪环境和艰难的人性煎熬,是玄奘翻越这座雪山的必经之路。有些路,明明知道生死未卜,凶险万分,痛彻心扉,刻骨难愈,但,仍旧以五上的毅力,绝然前往,这是极其浩瀚的内心定力才能展现出来的人格魄力。生死都在脚下,一路默然前行。玄奘的毅力,战胜了大雪山上的暴龙,也战胜了无边无际的死寂和千年岁月的堙埋。
至此,站在茫茫无际的雪上之上,玄奘想起了自己童年的凄楚和这一十五年游学的悲壮。童年时期的,玄奘是一位孤儿,吃百家饭长大。所谓“百家饭”是指周遭四邻施舍的饭菜。玄奘在很小的时候,失去双亲,沦为孤儿,最终被送到寺院。在寺院的环境中,玄奘第一次见到了干净的衣服,和每一顿都是热乎乎的饭菜。早早地受难,使得玄奘从小就尝尽了人间的冷落、白眼、鄙切与厌恶,进入到寺院的环境中,天性善良和天赋敏睿的玄奘,自然地展露出他的悲悯情怀。学习,似乎成为了玄奘忘记痛苦,享受快乐的最佳方式。寺院里几百年的老梨树花开花落,暮鼓晨钟,鸟语花香,没有了外面世界的诱惑,玄奘可以专心致志地投入学习之中。青年时期的玄奘开始把用脚步去丈量大唐国土上的知识,因此他的疑惑也就越来越多。正是这些疑惑,把玄奘引向了更为关于人类终极知识的真理。到了古印度的玄奘,依旧保持着童年时期的勤学好问与刨根问底的习惯。在大自然面前的无上毅力,帮助玄奘走出了不毛之地,尸横遍野的绝境;而在知识面前的无上毅力,帮助玄奘走进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圣境。
翻越雪山的玄奘,早已没有了当初枣红马的相伴,而枣红马的小伙伴黑骏马也已早经老死于户牖之下。玄奘还担心唐太宗会怪罪他这个违反禁边国令的偷渡者,在西域诸国停留好许久。直到接到唐太宗派来的使者,宣读迎接玄奘返回长安的诏书,这颗孤悬异国的赤子之心,才算真正地尘埃落定。
终于,大唐原谅了玄奘;
终于,大唐承认了玄奘;
终于,大唐拥抱了玄奘。
玄奘为中华民族的文脉中增添了逻辑、推理、演绎为主的理性精神,并且使得这种严密的理性精神涌动在我们民族的血液里,流传后世一千三百多年,直至如今。
2022年3月18日清晨6点17分
写于茉莉书院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玄奘

(简明读本)玄奘(600年-664年),河南缑氏县人,原名陈袆,13岁被朝廷破格录取为僧,取僧名为玄奘。由于精通佛教经、律、论(三藏),学界尊称为三藏法师。又因...

by:深优古莉儿

玄奘传

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陈祎(yī),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市)人,其先颍川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

by:阿文有声故事

玄奘唯识

分享对于佛道唯识义理的个人理解。

by:异滔

玄奘取经

《玄奘精神》第一节:前言原作者:墨川

by:零露瀼瀼禅依

玄奘西行

公元七世纪,一个大唐僧人,踏上了丝绸之路,他要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大漠雪山,他命悬一线;城堡森林,他九死一生。怀着坚定的信念,他终于抵达,心中的圣地。19...

by:寒钓讲故事

行者玄奘

【内容简介】玄奘,俗名陈祎,出生在关中一个官宦家庭。大业八年,朝廷下诏在洛阳剃度十四名僧人,十一岁的陈祎用自己的方式争取到了机会,破格剃度为沙弥,法号玄奘。隋末...

by:不太老的老季头

玄奘之路

倾听一个僧人的冒险之旅公元七世纪,一个大唐的僧人踏上了丝绸之路,他要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大漠雪山,他命悬一线,城堡森林,他九死一生,怀着坚定的信念,他终于...

by:悦声阅色

玄奘的精神

玄奘三藏不仅在佛教史上有着仰之弥高的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及中外文化交流,也有着不可取代的影响。但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社会民众却颇多误解。因为小说...

by:觉观_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