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国北方地区脑梗发病率比南方高?背后主要的原因有这4点!

2023-11-02 23:30:3103:54 1827
所属专辑:药师方健谈健康
声音简介

脑梗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在我国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北方地区的脑梗发病率普遍较南方高,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笔者认为北方地区脑梗发病率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点。

北方地区脑梗发病率高于南方的原因

1.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是导致北方地区脑梗发病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干燥,气温较低,这种寒冷的气候条件容易引起人体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从而增加了脑梗的风险。

此外,北方地区冬季气温较低,人们往往室内活动较多,缺乏户外运动,导致体内脂肪代谢紊乱,血脂水平升高,进一步增加了脑梗的发生概率。

室内外温差大也容易诱发脑梗,北方冬季室内有暖气,而室外温度往往很低,这种较大的温差可能导致血管急剧收缩和扩张,从而增加脑梗塞的风险。

2.饮食习惯

饮食习惯也是导致北方地区脑梗发病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北方地区的饮食以高脂肪、高盐、高热量为主,而南方地区的饮食以低脂肪、低盐、低热量为主。

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脑梗的风险;高脂肪饮食会导致血脂升高,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进而增加脑梗的发生概率。因此,北方地区人们的饮食结构与南方地区相比更容易导致脑梗的发生。

北方气候寒冷也导致北方人喜欢喝酒御寒,而长期大量饮酒也是脑梗发病危险因素之一。酒精在人体内也会转化为脂肪,而喝酒同时往往会大块吃肉,摄入较多脂肪,这些都可能导致高血脂进而诱发脑梗。

3.医疗保健意识

南方地区的医疗保健意识相对较强,居民更注重预防和保健措施。而在北方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导致居民对疾病的预防和保健意识相对较弱。因此,北方地区的居民可能在疾病的早期未能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导致发病率上升。

4.性格刚与柔的差异

大多北方人性格热情奔放火爆,而大多南方人相对细腻温柔。一般而言,性格火爆的北方人更容易罹患心脑血管疾病,比如脑血栓。道家说,以柔克刚,就是类似道理,好比牙齿和舌头,人老了,刚的牙齿没了,但软的舌头还在。

此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是导致北方地区脑梗发病率高的原因之一。北方地区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工作压力大,生活压力大,容易导致精神紧张、情绪波动,进而增加脑梗的风险。此外,北方地区的空气质量较差,大气污染严重,长期暴露在污染环境中会增加脑梗的发生概率。

结语

北方地区脑梗发病率高的原因主要包括气候因素、饮食习惯、医疗保健意识、性格等多个方面。对于北方地区的居民来说,要预防脑梗的发生,首先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心理健康;其次,要加强对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的管理,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相关疾病;最后,要重视改善生活方式,注意劳逸结合、放松心情,通过综合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脑梗的发生风险!

当然,上述观点为笔者个人观点,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脑梗康复中医

脑梗康复中医专辑声音还是挺不错的,内容通俗易懂,并举例说明,精选了热门问题,进行分析思考,然后回答。希望大家可以订阅我的专辑,并关注我,欢迎评论、转发、收藏、点...

by:孙华贵

脑梗的预防和治疗

脑梗的预防和治疗专辑声音还是挺不错的,内容通俗易懂,并举例说明。希望大家可以订阅我的专辑,并关注我,欢迎评论、转发、收藏、点赞,投月票,希望让更多的人看到,帮助...

by:孙华贵

《脑梗大叔的人生感悟》(原创)

原创一个脑梗恢复期的大叔一个热爱生活的打工人有故事有情怀心怀期待心怀爱醒了好好努力躺下好好做梦

by:三格成长

脑梗塞吃什么

脑梗塞吃什么专辑声音还是挺不错的,内容通俗易懂,并举例说明。希望大家可以订阅我的专辑,并关注我,欢迎评论、转发、收藏、点赞,投月票,希望让更多的人看到,帮助到更...

by:孙华贵

生命为何|北方锅巴演播

【内容简介】生命为何呢?这是一个天大命题,我不敢轻易作答。但我很想为瞎子摸象的故事展开一点联想。如果当初摸象的几位盲人不急于做出判断,而是能够手拉手的交流一翻,...

by:北方锅巴

爆笑热梗&催眠洗脑

抖音热梗✔洗脑神曲✔动漫卡点✔其他内容✔每日准时更新❤️喜欢的朋友点点关————————————

by:鸽子_万千白

得了脑梗死不用怕

目前我国脑卒中已达1300多万,而且发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了,所以通过靠谱的医学科普,是目前我们医生朋友急需所要做的工作。

by:神经内科曾大夫

声音主播

157136976

简介:三甲医院主任药师,神经内科临床药师;2006年获中山大学药理学硕士研究生学位;任广东省药理学会合理用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药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2020年获得中国医师协会“感谢状”表彰;广东省药学会药学科普创作“优秀奖”;于《家庭医生》、《家庭医药》、《医食参考》等杂志发表数十篇科普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