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章》| 保民然后能王矣 主播:Shadow

2023-06-08 01:19:0940:10 2158
声音简介

《齐桓晋文之事章》

主播:Shadow  文稿:小卓子  剪辑:Shadow



【原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于?”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齐宣王问孟子道:“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迹,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门徒中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事情的,因此后世没有流传下来。我也就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一定要我谈一谈,那就谈谈王天下之道吧!”


齐宣王问:“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


孟子说:“保护百姓、施行王道,就没有人能抗御,从而无敌于天下。”


齐宣王问:“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问:“你从哪儿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hé)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经过。您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杀了用它的血涂在钟上来行祭。’您说:‘放了它!我实在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被杀掉。’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需要废弃祭钟这种仪式吗?’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代替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件事。”


孟子说:“有这样的恻隐之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啬一头牛。但是我知道您是出于不忍心的缘故。”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小,我又何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毫无罪过却被送去杀掉,所以用羊替换了它。”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用小羊换下大牛,他们怎么能体会到您的深意呢?您如果可怜牛没有罪过却要被杀死,那么杀牛和杀羊又有什么不同呢?”


齐宣王笑着说:“我这是什么心理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用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也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百姓有误解没有关系,您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只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们活着,便不忍心看到它们死;听到它们临死前的哀鸣,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是不接近厨房的。”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上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虽然那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这样一说,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您说我这种心情合乎王道,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向大王报告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孟子接着说:“如今您的恩德能施舍给禽兽,却不能使老百姓得到您的恩惠,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拿不起一根羽毛,是不肯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肯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大王不肯施行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您不肯做,而不是您做不到啊!”


齐宣王说:“不肯做与做不到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这个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给长辈按摩,告诉别人说:‘这个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您不能行王道,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您不能行王道,属于为长辈按摩一类的事。


“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就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上说:‘做国君的,要先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再教育自己的兄弟,进而治理好家国。’说的就是要把这样的仁爱之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便能够保国家,不推广恩德,甚至连自己的妻子和儿女都保全不了。古代的圣人之所以远远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就是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能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恩惠,这是为什么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还是说大王您要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您的心里才痛快么?”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才痛快呢?我只是想用这种方式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笑却不说话。


孟子又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吗?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悦目的色彩不够看吗?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机灵乖巧的侍从不够用吗?这些,大王您手下的大臣们都能尽力为您提供,难道大王就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最想得到的东西就可以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这些大国都来向齐国朝贡,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周围的少数民族。但是,以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齐宣王说:“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不会有什么后患;以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做,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么您认为谁会打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会打胜。”


孟子说:“这样看来,小国本来就敌不过大国,人少的国家本来就敌不过人多的国家,弱国本来就敌不过强国。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共有九块,齐国的土地算起来也只占其中的一块。以九分之一去征服九分之八,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上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上来耕作,做买卖的都想到您的集市上来做生意,来往的旅客都想从您的道路上经过,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国君的百姓都想跑到您这儿来申诉。如果能做到这样,谁还能抵挡得了您呢?”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达到这个程度。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教导我,我虽然不聪明,也愿意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而有坚定的道德观念,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就没有坚定的道德观念。如果没有坚定的道德观念,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再加以刑罚,这等于是预先设下罗网来陷害百姓。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做出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贤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够赡养父母,下能够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老百姓自然容易听从。如今,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还要饿死。这样,连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回来还恐怕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老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和猪狗这些家畜,不要错过喂养繁殖的时节,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就可以有肉吃了;给每家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有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用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嘱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就不至于再背着或头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上丝织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统一天下,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解读】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记录了孟子与齐宣王的一番对话,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集中体现了孟子的王道仁政思想。在对话中,齐宣王想效法春秋时期的霸主,询问孟子称霸诸侯的事,孟子却利用这个机会,把话题引到王道上来。他采用迂回战术,先从齐宣王不忍心杀牛这件事情上,肯定对方有“仁爱之心”,鼓励齐宣王舍“霸”图“王”,将自己的“不忍之心”“推恩”于百姓,实行仁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可使天下运于掌上。孟子反对以武力征服天下,主张“保民而王”,以王道统一天下。通过“缘木求鱼”一喻,阻断齐宣王企图通过武力征服天下的念头,最后水到渠成地托出一套施行“仁政”的具体方案:先减轻剥削,“制民之产”,使百姓生活富足,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使“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从而阐明了孟子“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与富民、教民的社会理想。


这是一篇对话式的论辩散文,不仅表现了孟子“好辩”的性格,也展示了孟子“雄辩”的才能。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孟子始终占据主动,针对对方的心理,巧妙地寻找突破口,步步深入,层层推进,把对方自然地引入自己的话题和结论中。孟子善于设喻,而且多用生活小事作比喻,进行启发诱导。孟子又善于类推,由小到大,由近及远,从一个小问题引出一番大道理,说理透彻。在语言风格上,孟子的对答,或设问,或反诘,步步紧逼,锐不可当,一连串的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很有感染力。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舊雨一簑

军师联盟的bgm

楽咿李

小姐姐的朗读太震撼了

拿刀少女爱和平

主播的声音用1.5倍速听像个小正太的声音,哈哈,读的很好了!

大王叫我来吃饭_z0

放辟邪侈 (chi侈的三声)

大王叫我来吃饭_z0

保民而王(wang的四声)

猜你喜欢
白话左传:春秋之事齐桓晋文

【内容简介】《左传》的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作品中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

by:国学新知

溪谷脱口秀之齐桓公

春秋属于五经之一,尤其春秋五霸最精彩。结合着春秋三传《左转》、《公羊传》、《谷梁传》,展开了巨幅历史画卷。按照出场顺序,齐桓公和管仲首先出场,我尽量细致的还原历...

by:鱼无知

晋文公传

在春秋五霸中,晋文公最具有传奇色彩。在贵公子与王座之间,是一段天将降大任的炼狱历程:祸起萧墙,亡命天涯,坎坷尝尽,柳暗花明。诡诈与忠厚本来是水火不同、冰炭异质,...

by:赵青初

山村诡异之事

有人相信这个世上,有科学无法解释的怪事马?山村诡异之事,落水、捞尸、鬼上身、.....行走在人群和俗世之外,经历一件件常人难以窥见的隐秘诡异事件,一件件一桩桩都...

by:迷离的睡眼

晋文公(重耳)

晋文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姬姓晋氏,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

by:每一日都在喜雅

称霸:齐恒篇 ——“齐桓霸业”,讲解春秋政治故事

本书跳出“礼崩乐坏”的旧视角,从国际政治博弈和国内政治演化的视角来解读春秋历史,是一部讲解春秋政治故事的大众历史读本。《齐桓篇》围绕“齐桓霸业”这个关键词,从西...

by:中华书局

中国历史齐桓公,楚庄王,赵武灵王

齐桓公首霸诸侯庄,楚王一鸣惊人,赵武灵王励志兴邦,燕昭王求才若渴……这些贤明的君主渴望国家崛起,于是有了管鲍之交、问鼎中原、胡服骑射、黄金台招贤的典故。孔子为了...

by:青山空音

盐铁论-桓宽

《盐铁论》是西汉时期的一本政论性散文集。由西汉桓宽所著。西汉后期政论文集。原为汉昭帝时盐铁会议的文献,后经桓宽整理而成此书。桓宽,字次公。汝南(今河南上蔡)人。...

by:狙公赋予

重生之宇桓&子安

如果可以重生,如何撑起一个风雨飘摇的家?苏子安回到1995年的除夕夜前,面对尚且年幼的弟妹和未曾瘫痪的母亲,这一次他决定不再软弱,一定要让她们过上好日子。只是要...

by:慕染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