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郑州丨申不害:从小吏到丞相,一部 “打工人”奋斗史

2023-12-01 10:30:0407:30 144
声音简介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群雄并起。经过长时间的争霸战争,最终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暂时稳定了局面,后世称之为“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前六个国家地盘广、势力大,韩国身居“弹丸之地”且四面受敌,为何能跻身“七雄”,与其他六国并列呢?

论其中原因,除了韩国锋利的兵器外,最重要的在于一个人——申不害。

申不害,图源网络,下同

郑之贱臣,韩之贵臣

申不害,亦称申子,郑国人,战国时期思想家、韩国丞相,是法家重要创始人物之一,百家争鸣中的代表人物。

虽然有着众多头衔,但实际上申不害在史书中的记载并不算多。《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写道:“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相。内脩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短短几行字,说尽了申不害跌宕起伏的一生。

申不害原本是郑国人,出身低贱,好不容易当上了个小官,可惜并不为郑国国君重视。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在此之前,郑国就已经因内乱而衰败,韩国此时灭郑也算捡了个便宜。

在古代,国家灭亡,就算是君王也会沦为阶下囚,更别说普通的官员小吏。好在申不害没有自哀自弃,沉湎于国家灭亡的苦闷中,而是以“换个老板”的心思积极表现,努力在“新公司”升职加薪。

韩昭侯

关于申不害如何摆脱“亡国之奴”的身份,走到韩昭侯面前,《战国策》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公元前354年,魏国围韩,魏国比韩国实力强大,打是打不过了,就在韩昭侯及众大臣束手无策之际,申不害站了出来。申不害当时只是韩国的一名小官,他提出让韩昭侯执珪去见魏惠王。申不害解释说:“我执珪于魏,魏君必得志于韩,必外靡于天下矣,是魏弊矣。诸侯恶魏必事韩,是我免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人之上也。夫弱魏之兵,而重韩之权,莫如朝魏。”

拜见魏国,让魏王得意,再利用其它国家压制魏国,这招“捧杀”确实很妙。之后,韩昭侯听从申不害的计谋,果然化解了这次危机,申不害也愈发受韩昭侯重视,直至封相。

善弄权术,围魏救赵的“配角”

史书记载,申不害之所以能当韩国丞相,是因为他“学术以干韩昭侯”。这里的“学术”,和今天的“学术”意思完全不同,并不是指申不害学识渊博,他的“学术”指的是“权术”。

申不害是重要的法家创始人之一,提倡以“法”治国。在“法”的基础上,申不害强调君主应该掌握“术”。申不害的“术”,是君主的专有物,是驾驭臣下的方法。用现在的话说,“术”是一种治国手段、政治手腕、领导艺术和谋略方法。现在小说或者电视剧中的“帝王之术”,就跟申不害的思想有相同之处。

当然,申不害不仅强调君主应该掌握“术”,同时他自己就把这套运用得非常熟练。

公元前353年,魏国派将军庞涓发兵8万,以突袭的办法将赵国的都城邯郸包围。赵成侯派人向齐国和韩国求援。齐国的孙膑说服齐王派兵攻打魏国,从而解救赵国,历史上称为“围魏救赵”。实际上,参与这场战争的并不只有赵、魏、齐三个国家。

战国时期七国分布图

赵国被围,同时还找韩国求救。韩昭侯犹豫再三,拿不准是否帮忙,就去询问申不害。申不害非常狡猾,此时的他刚被重视不久,要是一不小心答错可就前功尽弃了。于是他说:“此安危之要,国家之大事也。臣请深惟而苦思之。”

趁着这段“苦思”的时间,申不害火速找到韩国能言善辩的名臣赵卓和韩晁,不露声色地游说他们分别向韩昭侯进言,陈述是否出兵救赵的意见,自己则察言观色。当得知韩昭侯想出兵的意图时,申不害便进谏说:“我想好了,应当联合齐国,伐魏救赵。”

影视剧中的申不害

伴君如伴虎。君主有时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只是需要臣子的肯定。申不害这样先去打探韩昭侯心思再进谏,虽有失谏臣的风度,但非常好用。

围魏救赵成功后不久,韩昭侯便力排众议,将与自己“心灵相通”的申不害封为丞相。申不害从此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变法改革,让韩国“国治兵强”。

变法图强,昙花一现的强盛

早期的法家中有三派: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

秦国商鞅变法富国强兵,申不害作为法家创始人之一,同样用自己“术”的思想在韩国进行变法改革,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申不害的变法,首先在于整顿吏治,加强君主集权统治。一方面,在韩昭侯的支持下,他向挟封地自重的侠氏、公厘和段氏三大强族开刀,收回特权,并清理其府库财富充盈国库。这些举措不但稳固了韩国的政治局面,而且使韩国实力大增。

另一方面,申不害大行“术”治,通过韩昭侯整顿官吏队伍,对官吏加强考核和监督,“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有效提高了国家政权的行政效率。

不过,人都是吃五谷杂粮,真要“不以情侵法”并不容易,申不害自己有时就做不到。

史书记载,申不害希望能让自己的兄长当官,韩昭侯不同意,申不害当时就不高兴了。韩昭侯便说:“我向你学习,用你的方法治理国家。现在是听从你的请求而废弃你的学说呢,还是实行你的学说而废弃你的请求呢?你曾经教导我记录功劳,审视才能,以此选任官员,而今你却在法外另有私求,我听哪个话才对呢?”申不害听了十分羞愧,回到家后不住正房住偏房,以此向韩昭侯请罪。

这件事也说明了申不害变法的成效,连他自己都不能“走后门”,韩昭侯对别的官员更是严格考察,以求吏治清明。

在整顿吏治之外,申不害变法内容还包括整肃军兵、鼓励百姓开拓荒地、发展手工业,尤其是冶铸业等措施。

在申不害变法的努力下,当时的韩国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兵器锋利,做到了“国富兵强”。也正因申不害相韩15年,韩国才能在强国的夹缝中拥有十几年的平静。

公元前337年,申不害在韩都去世,具体原因史书并无明确记载。申不害死后,韩国在短暂地强盛之后迅速衰落,屡遭列国欺凌,甚至成为强国之间的争霸资本。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所灭,成为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朝灭亡的国家。

螳臂何以当车。申不害可以短暂地帮助一个国家强盛,但凭他一人的力量不可能改变当时的分裂格局。韩国十几年安稳就如同昙花一现,衰败后消失在历史车轮的尘烟中,唯有史书只言片语记载着申不害的思想火花。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申不害

申不害(前385年-前337年),亦称申子,郑国京邑(今荥阳东南京襄城)人。《史记》说他专攻“黄老之术”。战国时期法家重要创始人物之一、思想家...

by:每一日都在喜雅

典籍里的中国

《典籍里的中国》央视综艺。这里的朗读都是微信公众号《典籍里的中国》里面的文章。古代典籍:历史著名典籍,介绍,地位等等。人物传记:包含历史名人,包括古代,近代以及...

by:哆啦KJ

典籍里的古今

从典籍里的历史出发,在古今中外的历史谜团和有争议的历史事件中,探索人文地理,风土人情,文学艺术的沿革,给人以启迪………

by:黄鹂呢喃

典籍里的中国(一)

故事化讲述60部典籍,全方位国学启蒙

by:梨落书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