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河南大案告破,警局领导困惑不已:凶手不是早枪毙了吗?

2023-12-02 16:14:4410:11 2.4万
声音简介

2005年,河南一桩大案告破。

就在人们尚未来得及为真相大白而感到些许欣慰时,与之牵连而出的另一桩案子却因可能蒙冤而掀起了舆论热议。

一案两凶,究竟谁是真凶呢?

俗话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但凡突破了法律的底线,必然会遭到反噬。哪怕这个反噬来的有些晚了,但依然会到。

同理,蒙冤之人,亦可得昭雪。这,便是世间公义。

一案出两凶?

正所谓,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往往做多了亏心事的人,都会因心虚而行踪诡异。

在2005年的一天,一个精神恍惚的中年男子进入到了警方的视野。

只见街上众人皆神色如常,或嬉笑玩闹,或步履匆匆。

一位举止怪异的男子位列其中,显得越发突出。从业的敏锐直觉,让警方意识到这个男子可能有问题,并将其带到了警局。

置身于警局之中,这位男子才恍若大梦初醒,渐渐恢复了神志。眼看已入局,男子也意识到没有遮遮掩掩的必要,便主动交代起了自己的问题。

这一交代,不曾想竟引起了轩然大波。

原来,男子名叫王书金,是河北人。他并不是清白之人,而是身负多桩命案的重罪之人。

在恍惚而过的数十年中,王书金先后强奸6名妇女,并以残忍手段杀害了其中的4人。他的落网,即是6桩大案的告破。一时之间,警局上下一片沸腾之声。

然而,兴奋的神采还没有从工作人员的脸上退去,一个棘手的问题就出现了。

据王书金交代,他曾在河北省石家庄犯下一起命案。他所交代的做案细节,竟与一桩已经结案多年的事件对应上了。

这让办案的老刑警心中产生了疑虑,莫不是曾经的案子办成了冤案?

深知涉责重大的工作人员,很快就将这个情况报给了警局领导。

在了解案件经过后,领导并没有声张。毕竟,一桩冤案牵涉太广,眼下证据又尚未充分。此时引来媒体大肆报道,只会招致无穷的麻烦。

时任警局局长的同志,第一反应则是坚决相信曾经的司法裁决。

虽心有疑问,但这位局长也仅仅只是以玩笑口气说道:“已结的案子,哪里又冒出来了一个凶手?”随后,便对案子闭口不谈。

所幸,说者无心,听者有心。

听到局长感慨的不仅有警局的工作人员,还有一位媒体工作者。

媒体人的职业素养让其认识到,一个新闻大爆点出现了。

在那个年代,掌握独家的新闻资料就预示着可以带来巨大的关注收益,是很多媒体人穷尽一生的职业目标。

当时,在警局获得一手资料的这位媒体人,名叫马云龙。

马云龙在得知这个事情后,清楚牵涉太广的案子仅依靠自家媒体的一家之言是难以成事的。

为此,他将案件资料整理出来,共享给了同行业超200家媒体。

随着关于王书金案的报道“铺天盖地”而来,这个案子引起了越来越多公众的关注。

与此同时,另一桩牵涉其中的案子同样引发热议。那个案件的主人公,名为聂树斌。

一桩案子,两个“凶手”。谁,又会是真凶呢?

“两凶”案疑云重重

聂树斌,河北石家庄人。年仅21岁的他,就因奸杀案而获死刑,且被立即执行。

从媒体披露的照片来看,获刑后的聂树斌,满脸忏悔之意。那时,他就是人人唾骂的对象,世人眼中的罪有应得之人。

他,犯了什么罪呢?

这,还要从1994年说起。

一日清晨,一桩失踪案引发了石家庄一处村落的动荡。康家的女儿一夜未归,让康家人都心急如焚。担忧女儿出事的康父,第一时间就选择了报警。

村落之中,人情味最浓。眼看康家出事,左邻右舍们也纷纷出手相助,加入到了寻找康家女儿的队伍之中。

搜索第二日,康家女儿的一些衣物和随身用品在玉米地附近被找到。

看着女儿的物品随处散落在田间地头,越发让康父感到了不安。此时,警方的人员心里也十分清楚,康家的女儿恐怕凶多吉少了。

形势如此急迫,人们的搜查进程也不得不加快了。

就这样,警方联合村民在村落周围搜寻6日夜,终于找到了康家女儿。只可惜,康家女儿被找到时已经遇害身亡。

奸杀这样恶性的案件,影响是极度恶劣的。康家女儿被害案,也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如此残忍杀害妙龄少女的人,究竟是怎样的恶魔面孔呢?

经警方多方探查,嫌犯被锁定为同村的聂树斌。

被捕后,聂树斌对其罪行供认不讳,相关案件细节也陈述正确。为此,聂树斌被判处死刑的结果不久后就下达了。

判刑的第二天,聂树斌就被执行了死刑。他的离开,让聂父聂母伤透了心。

聂父更是在儿子离世之后,选择了喝药自杀。幸运的是,聂父最终被及时抢救了回来。

聂父从“鬼门关”走了一遭后,越发坚信儿子是无罪的。

从那之后,他与妻子二人开启了长达十多年的申冤之路。只是,二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聂树斌案又证据充足。

十多年过去了,聂树斌案也仍未翻案。

虽然并没有证据证明聂海斌无罪,但聂父聂母始终认为儿子是清白的。

因为在聂树斌这个案子中,疑问也是真实存在的。

据媒体报道,参与过聂树斌案的律师曾透露,聂树斌认罪一事并非心甘情愿。

一开始,聂树斌并没有认罪。突然之间的改口,让辩护律师颇为不解。因此,在与聂树斌狱中会面时,律师曾专门问过这个问题。

那时,聂树斌痛哭流涕的表示:“有人打我”。他向律师透露,因为害怕被打,他才不得已认下了罪。

彼时,聂树斌已在看守所中,能够打他的人自然是某些为了尽快结束此事的人。

在那个信奉“有罪推论”的时代中,聂树斌被打的事情是可能真实发生的。

因为他一旦被认定为疑犯,一些人就会想方设法补充证据链。在这个过程中,动用一些非常手段也是当时所没有禁止的。

律师的话,让聂树斌的父母一直相信儿子是无辜的。哪怕十多年都诉求无门,聂父聂母也从未放弃。

直到王书金被抓,提及了康家女儿的案子,让聂父聂母再次重燃了信心。他们相信,儿子沉冤昭雪的日子不远了。

扒开疑云见天日

舆论,常被称之为三权之外的第四大权力。在王书金案与聂树斌案中,舆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没有舆论,聂树斌案也许无法得到一个让聂父聂母满意的结果。

经过马云龙所领导的一众媒体的爆料,聂树斌案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

但因是陈年旧案,相关证据以及办案人员都难以在短期内找到,所以聂树斌案一开始因证据不足并没有被顺利翻案。

让人们感到不解的是,所有涉及聂树斌案的工作人员都纷纷被掉离了原岗位。

就连率先发声的马云龙,也被撤离了职位。警方越是想要大事化小,人们就会越发觉得有冤可陈。

第一次重申的判决下来后,人们都以为聂树斌案想要翻案,已经不可能了。

意料之外的是,当地法院收到了来自上级法院的授意,要求重申聂树斌案。想来,必然是舆论的声音传到了高级法院,引起了高级法院的重视。

石家庄法院得到指示后,再次对聂树斌案进行了调查。

为了避免“官官相护”的事情发生,上级部门还专门派遣了一个调查组共同参与调查。经反复论证,并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聂树斌就是凶手。

如今,“有罪推证”已不再适用中国法律,“疑罪从无”成为了判断案情的基准。

由此,聂树斌案因“疑罪从无”而成功翻案,于二次重申时被宣告罪行不成立。

可想而知,聂树斌被判无罪时,聂父聂母有多么的欣慰。

他们夫妻二人为儿子奔走多年,终于有了一个可喜的结果。

判决结果下来的第一时间,聂父就赶到了聂树斌的坟前,将这个消息告知给了儿子。

虽然聂树斌案的最终判决结果确定了下来,但聂树斌是否有罪,仍是一个不确定的问题。从王书金的相关供述来看,他所叙述的一些细节是无法与案件实情相对应的。

当下的法律判决郭树斌无罪,是因为当下法律秉持“人之初,性本善”之念,相信疑罪应当从无。聂树斌的无罪定论,是法律制度改革后产生的,并不是代表着事件的唯一正解。

结语

真相究竟是什么?其实,这个问题已不再需要纠结。无论是聂树斌,还是王书金,他们二人都已经接受了相应的惩罚。

人们唯一应该相信的,就是中国法律不会冤枉任何一个好人,也绝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坏人。

法律之公正,随法律制度之完善,将会越发广泛。在法律保护下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将会成为受益人。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中原往事(发生在河南的刑事大案要案)

本专辑是《绿城旧事》的姊妹篇,同样是由野鹤根据各种媒体的公开报道和有关人士的可靠消息,进行整理的系列纪实作品,讲述了曾经发生在河南中原大地的一些社会关注的刑事案...

by:野鹤之声

糜情大案|情色大案|大案纪实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首诗的本意是为了描写春意盎然的美丽景色,但现在这首诗的含义却已经完全“变异”,已经被寓意为女子背叛婚姻,婚姻本就是神圣不可侵...

by:大头梨文化

大案

一个黑帮老大的发家史;内江;疯狂作案;魔踪乍现;绑架台商;潜逃等内容。

by:冰瑶_2s

河南人过年

独立音乐人孟晓辉最新出品鸡年新年“回家过年”系列单曲,《河南人过年》是用现代视角为河南正名,轻松的旋律让正名之路不那么严肃,像歌词中所说“”我家住在你们闲话最多...

by:华语音乐

女子大案|中国刑侦大案|刑侦|大案纪实

《色欲》爱与罪的交织真实案件记录,超刺激!比《狂飙》还过瘾!zhong口+大chi度很多大案都让你难以想象,人心真的太险恶了,难以想象有些人能够坏道恶劣的程度,...

by:莫封羽

陈强讲大案|大案纪实

一起起扣人心弦的大案要案,一点点易于忽视的蛛丝马迹,一个个惊险曲折的侦破过程,再现警方抓捕罪犯真实情境,着力弘扬了公安民警舍生忘死的卫士风采。你不知道的真实大案...

by:时代评书

老刑说大案Ⅱ【大案实录】

上班路上,下班途中,午后休息,睡前助眠···欢迎您收听“老刑说大案Ⅱ”。原汁原味的人声播讲真实发生的大案故事娓娓道来的轻松讲述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更有精彩互动等您...

by:老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