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响2023⑧|跨越“达尔文死海”,中试平台奏出成都科创韵律

2023-12-28 12:49:0114:40 171
声音简介

2023年,在成都,有一种韵律愈发清晰。

今年,科技成果转化成为成都市科技创新工作的“一号工程”,《成都市进一步有力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成都市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资助管理办法》陆续印发,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奏响成都促进科技成果就地就近转化的坚定信号。

不同领域的中试平台加速涌现,推动越来越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场”迈向“应用场”。

这样的信号,也让中试平台深切感受到澎湃涌动的创新活力。实验室里的反应催化声、中试空间里设备的轰鸣声、创新成果成功量产的运行声在此交汇,演奏出这座城市创新发展的蓬勃春天。

文澜智谷展厅

“书架”到“货架”跨越“达尔文死海”

将一杯水倾倒在白色海绵上,水丝毫没有浸润海绵上的细小孔,而是顺流而下。数秒后,海绵洁净干燥,恢复原状。

在位于成都青白江区的文澜智谷中试产业基地展厅中,成都文澜国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恒向记者展示了这样一个场景,“这叫三聚氰胺泡绵,是目前国际领先的具有吸音性、阻燃性、隔热性、清洁性能好等多项优异特性的新型环保海绵,特别适合在有阻燃、高温、降噪需求的条件下使用。目前已通过中试环节,成功实现了三聚氰胺泡绵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远销国内外。”

李恒

回想过去,李恒表示,这一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型环保材料,曾在产业化过程中遇到一系列难题:三聚氰胺泡绵作为化工新材料,需要的熟化放大实验场地面积较大,并且,三聚氰胺泡绵尚未形成商品化标准,需要探索多种商业应用场景下的产品指标及工艺……

这不是个例。一直以来,科研成果与产业发展之间都横亘着巨大鸿沟。从“书架”上的技术到“货架”上的产品,科技成果转化有着难以跨越的“达尔文死海”——从理论研究走向产品市场的中间地带。

如何打通原创技术走向产业化的重要一环?关键词就是中试。“有研究表明,科研成果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未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仅为30%。”李恒认为,中试事实上补充了从“书架”到“货架”的重要环节。

那么中试又该怎么“试”?他补充道,中试是指产品正式投产前的试验,也就是产品在大规模量产前的较小规模试验,包括概念验证、工程化验证、商业化验证等中试环节。

文澜智谷的中试空间

今年3月、12月,文澜智谷中试产业基地先后获评青白江区及成都市首批中试平台。聚焦新材料与碳中和赛道,面向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提供覆盖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市场化验证的中试产业全链条服务。

“文澜智谷的中试空间,就像一个放大的实验室或缩小的生产线。”在这里,原创科研成果和产业化之间的鸿沟被打破——科研成果转化后期的商业化量产如何实现?过程中是否会遇到技术路线及工艺变更?稳定性与良品率如何保障?这些产业化中的难点和堵点在中试的过程中一一出现并被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门槛”正在逐渐被跨越。

“正向”和“逆向”科技成果转化的“双向奔赴”

走进文澜智谷,1-4号中试空间整齐排列,中试设备井然有序地运作、热潮涌动。记者观察发现,在1号中试空间的入口处坐落着一个“庞然大物”。

“这是我们与石碧院士共同研发的低温高效新型分离技术中试设备,可运用于含油污泥、褐煤、酒糟、中药残渣等多种物料的分离干燥领域。在2022年底,该技术已与中石化签订了油泥处理合同并完成了上井连续实验,稳定性、可靠性和分离油品质量都能够充分保证。”李恒介绍。

文澜智谷中试研发区

采访中,李恒还提到关键一点。“科技成果转化,仅依靠正向科技成果转化是不够的,转化路径应该是双向的。”具体而言,应构建以技术为主导,以科研成果为导向的正向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以及以企业为主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逆向科技成果转化路径相结合的科技成果双向转化模式,才能够极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其中,正向的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以低温高效新型分离技术为例,起初该技术通过实验预计可以运用在酒糟的处理上,但后来我们在中试的过程中发现也能运用在褐煤的干燥、油泥的处理上,并且,处理油泥的产业化速度更快,比酒糟干化先一步完成商业化应用。”

这也正是中试和工程师团队的魅力所在。“当科技成果转化完成了‘0-1’,在‘1-100’的过程中存在非常多的可能性,而哪一条路能最快实现产业化是不确定的,这些都有待于工程师团队在中试的过程中一点点挖掘。”他介绍。

文澜智谷展厅

另一方面,逆向的科技成果转化则更像“靶向治疗”。

李恒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例如,近年来,工业污水运行成本高、废水回收率低等商业化应用难题频现,不少市场主体受此困扰。针对此类需求,石碧院士团队研发了国内工业污水深度处理技术,经过中试完成成果转化,最终实现工业污水的大规模回用,解决了目前工业污水难以循环利用的关键问题,实现市场难题的“靶向治疗”。

在他看来,“共享”和“社会化”正是中试产业区别于过去传统产学研合作的关键所在,“判断一个中试平台做得好不好,核心就在于其拥有的社会化服务能力,以及可以为多少社会化的项目提供服务。”对于高校、科研院所和市场主体而言,中试平台扮演着重要的“桥梁”角色。“以往,部分产业的发展趋势就是‘孔雀东南飞’,但如果我们将中试平台、中试基地建成后,有了帮助市场主体解决难题的能力,基于成都优越的科研和人才资源,全国各地企业和科技成果更容易被吸引到成都来。”李恒表示。

“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

实现“1+1+1>3”

打通转化“最后一公里”

目前,文澜智谷已经拥有国家授权专利70余项,已完成10余项成果转化,成功孵化企业6家,其中院士公司2家、海外专家公司1家、规上企业5家。

相较于其他中试平台,文澜智谷有何优势,又如何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李恒介绍,文澜智谷由传统化工企业转型升级而成,“早期,我们与高校有很多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但大多都是围绕企业的自身需求展开,例如我们与王琪院士深度合作完成了‘MCA阻燃剂’产品的研发、孵化,并最终实现了产业化;目前,该产品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建材、家电、汽车制造等多个领域。”

文澜智谷的中试空间

这也让文澜智谷看到了一条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路径。今年,文澜智谷获评成都市、区两级中试平台,快速实现了由企业自用性向社会化服务属性转变,为更多的科技成果提供转化助力。

转变背后,离不开平台扎实的人才基础。李恒介绍,初期,平台就与石碧、王琪两个顶级院士团队进行深度合作,并首创“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文澜智谷为每位科学家的中试项目至少匹配了5位专业的工程师,让工程师充分理解科学家的创新思维,才可能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把握好节奏。

他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在“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模式中,科学家是“智慧中枢”,主要解决如何从0到1的原创技术攻关;工程师团队则是科技创新转化成果的坚实保障,以工程化思维助力先进技术迈向市场化,包括解决产业化过程中的工程化落地、安全、环保等问题,“企业家作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关键支撑,协调成果转化中的各方资源,促进成果顺利转化。”

三方合作,不仅能够顺利实现“1+1+1>3”的效果,还能进一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中试产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科研+产业”双重思维的中试人才。而这些人才要素,一方面来自平台深度合作的高校、院士团队,另一方面则依托新材料领域的相关协会,“例如,我们牵头成立了成都市新材料学会,囊括了8所在蓉高校新材料专业资源,为平台提供了坚实的中试人才、资源保障。”

文澜智谷展厅

看见成都科创的“日新月异”未来,将继续扩大中试平台要素资源

最近,成都文澜国创科技有限公司运营部负责人苏华很忙。

一边,文澜智谷正在与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中达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碳纳米管中试项目进行对接,以最快速度加速推进。基地里,中达能源碳纳米管中试试制装置区正在火热施工中。

“这片区域之前是没有供电的,为了满足项目的用电需求,我们正在加快安装电缆,为项目做到‘管网到门,拎包入驻’。”在苏华的指引下,记者看到了正在破开水泥地面的挖掘机,“目前中试设备已经在制作了,在安评、环评等通过后,我们将开始正式建设,顺利的话明年春节前可以投入中试。”

另一边,成都博能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多元富能气绿色利用研究示范项目的中试空间、设备也在基地进入了建设、制造尾声,苏华表示,预计明年春节前也能够投入中试。

在苏华看来,今年的项目前期建设正在平稳进行中,到下一年,大量中试项目将开始进入验证阶段,落地项目数量会更多、压力也会更大,这也透露出中试领域从业者对未来的期待。

文澜智谷中试研发区

对李恒而言,即将过去的2023年可以用一个词来总结——快。

“这一年,我在成都看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出台频繁而明确,中试领域的从业者也正在行业内慢慢摸索,探索如何进一步增强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展望明年,李恒有了更多想法。“中试平台的要素资源需要继续扩大。中试项目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工程师团队为更多的科技创新服务,未来我们在为更多的社会化项目提供服务时,可能需要更多外部工程师团队的加入和赋能,以及中试平台之间的资源共享,这一渠道我们正在打通。同时,我们也希望在中试平台数字化方面有一些提升,比如引入工程师的评价系统,以解决项目问题的能力为指标进行评级,从而更好地适配不同领域的中试项目需求。”

他告诉记者,文澜智谷正在以硬核科技实力助力政府部门着力打造中试产业“生态圈”,面向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相关企业提供集概念验证、工程化验证、商业化验证于一体的中试产业全链条服务,不断打通成果转化的堵点、难点,让更多创新成果落地发芽,走向“生产线”。

红星新闻记者 杜玉全 吕佳羽 摄影记者 王勤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回响

这是一部描写当年学生兵、铁道兵、支铁民兵不朽业绩的长篇小说,也是纪念共和国七十岁生日的献礼作品。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赵刚等人随着万名热血青年远赴秦巴山修建襄渝铁...

by:大吉_SoMo

心的回响

喜欢朗读!热爱生活!

by:空旷的房间

回响书房

总有人过着你想要的生活,那些你不敢去尝试的,那些你可能从未听说过的,就藏在一些书里。我把书里的这些故事翻出来,用声音讲给你听。VX公号:纪夏

by:夏了夏天夏夏夏

文明的回响

非学术历史性散文,采用多种历史史观,欢迎提出交流。...

by:一弦一柱思华年0414

声音回响

岁月悄无声息的流失,而有些动人的声像,伴随着影视作品深深停驻我们的记忆!那不朽的艺术声响永久回荡,让我们划过时空感受这份永不消逝的声音艺术魅力!

by:飞悦之声文艺广播

声音主播

10.2万212.2万

简介:红星新闻是成都传媒集团致力打造的一款聚焦热点新闻的主流新兴媒体,这里是真相与思想的交汇之地。 这里聚集了中国优秀的调查新闻记者,拥有真知灼见的评论员;国内国际有价值的新闻,红星新闻都会冲在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