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大师的故事

2024-01-10 14:24:1911:13 18
所属专辑:天使在身边
声音简介
六祖慧能大师的故事,读完如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六祖惠能在求法之前,本是一个一字不识的樵夫。因父亲早亡,自幼因家贫而失学,所以并不识字,但他事母至孝,终日靠砍柴卖薪维生。

一日,惠能卖柴回家的路上,在街上听到有人读诵佛经,他不禁驻足凝听。当听到读诵《金刚经》之中“因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感动之情漫于言表,便萌生学习佛法之念。

于是,那个和尚告诉他这是《金刚经)所载,又指引他在黄梅山有一位弘忍禅师, 正在讲授该卷经,教人见性成佛的道理,因而决心出家学佛。

只是一直放不下年迈的老母。当后来有一位善心人答应帮助他照顾母亲,他才安下心去弘忍那里求道。

当弘忍知道他是从偏远的新州来的时候,就故意考他:“你从蛮荒之地而来,是个南蛮,难道也想成佛?”惠能毫不胆怯地说:“人的出生地虽然有南北的不同,但每个人的佛性都一样。人虽分南北,成佛不分南北!”



弘忍听了,心中暗喜,却不露声色,让他到碓房去干活。就这样,惠能每日厨房里舂米,却暗中修行,弘忍在一次经过伙房,探知了慧能求道之志,半夜将他叫到自己的房间, 告诉他:“不知心,学佛无益,看清此心便为佛。”

,佛教禅宗由达摩祖师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八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

弘忍自觉渐渐老去,于是他当众宣佈,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来做一首偈语(有禅意的诗),只要你们把自己的悟境用偈语表达出来,而且能适中“禅”之真髓,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

可是弘忍的弟子个个听闻有关衣钵传承之事,大家都畏缩起来,不敢去做偈。

虽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偈语,违背了佛家的无为而作的主旨。所以他只好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偈语:“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偈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表达的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

此偈一贴出,人人称赞,但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当寺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议论纷纷这首偈子究竟是出自谁的手笔,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偈子,慧能是个文盲,他并不识字,只是他听别人复读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可大家对于他的评语都不理睬,因为神秀既通内外之学,德望又高,常代弘忍讲道,而慧能被认为只不过是一个不学无术的捣米小鬼而已。

于是慧能自己也做了一个偈子,央求别人写在神秀的偈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第二天,五祖私下来到碓坊,见慧能腰间挂着石头舂米,说道:“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就应当象你这个样子”。并问道:“米舂熟了吗?”慧能回答道:“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从这首偈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他这个偈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



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弘忍看到这个偈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偈子。



五祖于是用拄杖在碓头上敲了三下便离开了。慧能领会了五祖的意思,便于当天晚上三更的时候,偷偷地来到五祖的丈室。五祖用袈裟将慧能围起来,以免他人发现,并且给他讲解《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慧能豁然大悟。原来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也就是“一切存在不离心。”



此时,惠能向五祖禀告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五祖知道慧能已经大悟,便将顿教法门以及祖师衣钵传付给慧能,嘱咐其此去一路向南,不要急于出来弘法,以免遭人迫害。

当神秀等人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过了很久也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而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

为了避免不测,慧能禅师一度在猎人队伍混了长达十五年之久。此后,因缘成熟了,慧能禅师才来到广州法性寺,在印宗法师的座下剃度,开始了他辉煌的弘法生涯。

唐仪凤元年(676年),六祖慧能前往广州光孝寺,成为中国禅宗第六代师祖,第二年又来到韶关南华寺担任方丈。唐先天二年(713年),六祖慧能离开韶关南华寺,准备返回故乡新兴,途经端州时客居端州城西山岗的草庵。

六祖慧能一生喜爱梅花,他在草庵的山岗上插梅为记,还用禅杖在草庵前开泉成井,用来浇灌梅树。当年农历八月初三,六祖慧能在故乡新兴坐化圆寂,享年76岁,他的真身至今仍然供奉在韶关南华寺。




只要心不动,就不会受到外物的影响。



慧能大师在五祖弘忍处得到衣钵,为了悟道修行,只身来到南海。

当时,广州法性寺有一位印宗禅师正在开讲《涅槃经》,于是,慧能大师决定在法性寺停留数日,以便听闻法师讲经。



到了这一天,寺前因为法师讲经而竖起了幡旗。

其中,有两位和尚见到广场中飘扬的幡旗,便开始议论起来。其中一人说:“是幡动。”另一人则说:“不,是风动。”结果,两人就此争论不体。

这时,慧能大师开口说道:“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是你们两人的心在动。”正在争论不休的两人,一听到慧能大师的话,顿时恍然大悟。


只有祛除妄念,才不会被世事所迷惑


慧能大师见弟子终日打坐,有一次便问道:“你为什么终日打坐呢?”

弟子回答:“我参禅啊!”

慧能大师说:”参禅与打坐完全不是一回事。”

弟子回答:“可是你不是经常教导我们要守住容易迷失的心,清净地观察一切,终日坐禅不可躺卧吗?”

慧能大师说:“终日打坐,这不是禅,而是在折磨自己的身体。”弟子糊涂了。

慧能大师紧接着说道:“禅定,不是整个人像本头、石头一样地死坐着。而是一种身心极度宁静、清明的状态。

离开外界一切物相,是禅;内心安宁不散乱,是定。如果执著人间的物相,内心即散乱;如果离开一切物相的诱惑及困扰,心灵就不会散乱了。



我们的心灵本来很清净安宁,只因为被外界物相迷惑困扰,如同明镜蒙尘,就活得愚昧迷失了。”

弟子躬身问道:“那么怎么样才能去除妄念,不被世间之事所迷惑呢?”

慧能大师说道:“思量人间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间的邪恶,就化为地狱。心生毒害,人就沦为畜生:心生慈悲,处处就是菩萨;心生智慧,无处不是乐土;心里愚痴,处处都是苦海了。”

弟子终于有所醒悟。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六祖慧能

高春艳——评书故事

by:桑吉卓玛_tg

六祖慧能

六祖慧能的传奇一生

by:迎馨人生

六祖慧能传

作者:明一居士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以此法偈,继承五祖弘忍的衣钵法脉,得正法眼藏和祖传的衣钵袈裟,成为禅宗六祖。

by:墨地骄阳

六祖慧能传

六祖[1]出世有二僧人至府送名,上慧下能,惠能三岁丧父,家贫失学,以卖柴为生。一日送柴至张府,闻金刚经而开悟,遂别母至寺求佛,以粗重工作磨练心智。六祖惠能...

by:秦汉墨书

六祖慧能传

全套读佛系列有声书

by:寻道有声

六祖慧能传

他只字不识,但他的语录被尊称为“经”——《坛经》;他是一位樵夫,无数这样的大文学家、大艺术家都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争相投到他的后辈弟子门下,奉他为祖师。他是被人...

by:波罗力

六祖慧能的故事

六祖慧能(638~713)慧能,一作惠能(会元638年至713年),俗姓卢,原籍范阳(郡治在今北京城西南)。慧能家境贫寒,三岁丧父,迁居南海。稍长,卖柴养母...

by:寻道观音

六祖慧能传奇

六祖慧能的一生,既是一个充满奇遇与追杀的故事,也是一场演绎人性与佛性的智慧之旅。六祖慧能,一个砍柴为生的岭南樵夫,大字不识一个,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22岁一...

by:谷稻素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