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华是工作更是生活?明知反华是作法自毙,为何印度却一意孤行?

2024-02-08 00:36:5415:00 1.2万
声音简介

印度,一个一言难尽的国家。

1954年6月24日,受印度总理尼赫鲁邀请,正在参加日内瓦会议的周总理百忙之中访问印度,受到了印度人民的热烈欢迎。

尼赫鲁之所以邀请周总理访印,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日内瓦期间,周总理与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进行了激烈交锋,虽然周总理主动伸手且将擦手的手帕直接扔进垃圾桶,有礼有节地令挑衅的杜勒斯颜面扫地,但杜勒斯的丑态还是在国际社会引发了强烈愤慨,尤其是印度总理尼赫鲁。

作为第三世界的领袖,愤怒的尼赫鲁通过邀请周总理访问的方式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印度对美国霸权主义说不的态度。

而周总理的访问,也毫无疑问地增强了中印两国的友谊。在访问印度期间,周总理再度阐释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提出于1953年12月31日周总理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并很快成为亚非拉各国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能迅速走向世界,和尼赫鲁不遗余力的倡导推动密不可分。

而1955年万隆会议上新中国的大放异彩,也被认为有尼赫鲁不遗余力奔走的因素,中印关系也在万隆会议达到了高潮。

只是,没有人会想到,亲密无间的中印关系会很快急转直下,并在1962年走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

虽然中印战争很快偃旗息鼓,但关系却再也回不到从前,即便是1971年新中国重返联合国时的投票表决中,按下赞成键的印度也难掩咬牙切齿之情。

今天的两国虽然在国际社会多有交集,比如同在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组织等,但两国关系依然剑拔弩张。

因为印度是唯一一个未同中国确定陆地边界的邻国,因此中印边界时至今日依然矛盾丛生。虽然没有硝烟弥漫的常规画面,但实践一再表明,冷兵器同样可以“打印”,而且打印得更“平整”。

因为印度几十年如一日的迷之自信,加上“领土险中求”的侥幸,可以说印度始终是中印交恶的始作俑者。

而印度之所以在反华道路上矢志不移,直接原因是1962年中印战争中的一败涂地,根本原因则是印度一言难尽的历史轨迹。

今天的印度人,最喜闻乐见的口头禅就是“印度再也不是62年的印度”。之所以对62年如此“情有独钟”,根本原因在于那一年作为印度的一道坎,在绊倒印度后,至今都让印度爬不起来。

而印度之所以这么惨,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肆无忌惮的侵略,最终让北方邻国忍无可忍。事实上早在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印度就开始了对北方邻国的蚕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针对的是中印争端,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彼时的印度侵略已经相当过分。虽然本着睦邻友好原则,我们始终主张通过谈判解决领土争端,但此举被印度认为是软弱可欺,因此侵略扩张更加变本加厉。

彼时的尼赫鲁,作为不结盟组织的发起者之一,不仅在第三世界呼风唤雨,更在南亚次大陆上说一不二。早在1947年印度独立之前,尼赫鲁在其著作《印度的发现》中,就曾踌躇满志地描绘了“印度要么有声有色,要么销声匿迹,中间路线不能令我满意”的印度梦。

所以,当印度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自立门户后,很快就开始了大国崛起的一系列努力。虽然第一次印巴战争未能达到消灭巴基斯坦重现英属印度版图的目标,但作为印度的开国领袖的尼赫鲁依然不由分说地调高目标值,企图构建囊括南亚次大陆、阿富汗、缅甸和青藏高原等在内的“大印度联邦”。

而青藏高原作为印度的北部屏障,始终令尼赫鲁“牵肠挂肚”。所以在与高层反动宗教领袖勾结并企图将西藏地区作为中印缓冲国的同时,尼赫鲁更炮制了咄咄逼人的“前进政策”,妄图将解放军从印度侵占的土地上驱逐出去。

在尼赫鲁的号召下,数十万三哥时而排成“S”形,时而排成“B”形不断入侵。

1959年青藏高原上的叛乱被平定后,尼赫鲁的侵略野心更加昭然若揭。1961年,印军击败了果阿据点的葡萄牙殖民者并夺取果阿,实现了武装击败西方殖民者的辉煌胜利。在这样的情况下,志得意满的尼赫鲁开始了更大的侵华冒险。

印军的咄咄逼人的嚣张姿态,令毛主席百思不得其解,但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最终下定了自卫反击的决心,而后忍无可忍的解放军迅速出击,将印军打得满地找牙。尤其是克节朗战役,解放军给印军的所谓精锐第七旅上了一堂生动的军事实践课。

面对一败涂地的局面以及北方邻国再度主张展开边界谈判的善意,颜面扫地的尼赫鲁选择以怨报德。在疯狂调兵遣将,不断整军备战的同时,尼赫鲁公然扯下不结盟的伪装,从美苏法以等国大量购置武器,最终成功地遭遇了更大的失败。

本来考尔中将作为尼赫鲁的亲戚一再表示要打一场胜仗给尼赫鲁的寿辰献礼,尼赫鲁也表示印度太需要扬眉吐气。但尼赫鲁等来的,是兵败如山倒的重磅消息,面对的,是跑出非洲角马迁徙队形的印度大军。

根据当时的外国记者回忆,他从未见过印度如此绝望过。在侵略战打成首都保卫战之后,新德里一片亡国灭种的哀嚎,富人更是做好了准备随时跑路。着急上火的尼赫鲁只能再度拉下老脸,请求美国直接出兵支援。而后肯尼迪派遣航母舰队开入孟加拉湾。

而就在尼赫鲁渴望起死回生的关键时刻,北方邻国宣布撤军,并释放全部俘虏,将缴获武器擦拭一新后如数归还。

虽然此次战争持续时间只有一个多月,且重创甚至消灭了印军6个旅,但对印度这个泱泱大国而言,损失实在是微乎其微。

然而,这场战争却让印度咬牙切齿了几十年,并成为印度仇华的直接因素。究其原因,静夜史认为除了张国华“我曾经33年来,从未打过如此轻松的仗”以及庞国兴那句“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的霸气总结,以及擦枪归还和释放俘虏的所谓“挑衅”,真正令印度痛不欲生的是:

这场战争不仅让印度两度不得不“病急乱投医”地放弃不结盟立场,国家地位和影响力一落千丈,甚至可以说被一脚踹下了第三世界领袖的神坛;更直接导致了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在胆战心惊中中风偏瘫并很快郁郁而终。

在经典影视剧《亮剑》中,李云龙曾高屋建瓴地指出:“任何一支部队都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气质,一种性格。这种气质和性格往往是由这支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从此不管岁月流逝,人员更迭,这支部队灵魂永在。”

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尼赫鲁作为印度开国总理对印度产生的深远影响,可以说尼赫鲁的忿恨就是现代印度全民族的忿恨。再加上尼赫鲁·甘地家族一门三总理,把持现代印度政坛长达几十年时间,所以印度对北方邻国的恨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也就不足为奇了。

更可怕的是,中印战争几乎定义了中印边界,迫使印度被北方邻国居高临下完全压制,根本没有翻身的可能,印度的羞愤就更是跃然纸上了。

另外,因为这场战争结果的一边倒,巴基斯坦等苦印度久矣的南亚国家深受鼓舞,于是它们纷纷行动起来,推动了“双面打印”和“3D打印”局面的不断形成,甚至连不丹也加入了“打印豪华套餐”。

可以说,这场战争可以说打断了印度的脊梁,掐断了其大国崛起的梦想,从此印度没能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反而成为有声有色的奇葩。

所以,印度对北方邻国的仇恨,是发自内心的,是一如既往的。除非印度能在下一次战争中反败为胜,但两国的拥核国家身份,注定了打起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在和平状态下,1962年战争确定的边界足以令印度无法呼吸,更遑论逆势而起报当年的一脚之仇了。

而除了这场令印度做了59年噩梦的战争,印度的仇华还与其“特立独行”的历史密切相关。

就像很多人对陌生的亿万富翁“无感”,但却见不得亲朋好友过得比自己好一样。对印度而言,虽然印度有“有声有色”的大国梦,但对于美欧等国的繁荣,印度虽有羡慕但并不嫉妒。

但中国不同,虽然中印两国从内而外都不是一路人,但西方国家早已根据两国体量都很大、都是文明古国、都曾在近代遭受了列强的侵略且都是二战后取得民族独立等一系列共同点取最大公约数,并炮制了“龙象之争”的热点话题。

虽然从我们的角度来看,除了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绝大部分时间印度都无法与我们相提并论,但印度一直很认真,并坚持碰瓷,谆谆告诫印度人民孟买再不努力20年后就要被上海超越。

在印度看来,中印两国都是文明古国,且现代国家都是从二战后起步,因此两国历史相似、起点相近,放在一起一决高下最有意义。

但问题是,印度的古代历史如同不断堆叠的“千层饼”,窄窄的开伯尔山口从来挡不住前赴后继的“打印人”;近代历史是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根本没有和殖民者讨价还价的余地;现代历史更是继承了英属印度衣钵的“黄皮白心”,形成了山头林立和一盘散沙的格局。

所以,印度文明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完全不在一个层次,无论是“龙象之争”还是“金砖国家”的平起平坐,本质上都是印度一厢情愿的碰瓷。

然而即便如此,印度也依然见不得中国一日千里的复兴,这种嫉妒最终演变成了积重难返的仇恨。

因为印度独立靠的是“印巴分治”的白纸黑字,根本没有革命或战争的洗礼,印度社会结构也从来没有推倒重建,使得印度该在建国前后解决的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

所以往后余生,印度领导人的主要精力,就是如何用非暴力的方式,解决印度社会根深蒂固的顽疾。

这不是不可能,而是难于登天。事实上今天的很多国家,即便经历了战火的洗礼也不一定能完全解决国内问题,印度想要花小钱办大事,根本就是牛粪饱了想屁吃。

今天的印度,即便是经历了“最强力的统治者”莫迪,抛出了所谓的“莫迪经济学”,推行了废钞行动等一系列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行动。但对于印度而言,上不能建立强有力中央政府,扭转不了“政令不出新德里”的尴尬局面;下不能将统治力贯彻到基层各个角落,推行土地改革为工业化铺平道路;中不能废除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为工业化释放巨大的人口红利。

所以莫迪经济学的失败肉眼可见,印度的真正崛起也就任重而道远。而当前的莫迪,最需要解决的是国内矛盾的乌烟瘴气。因为推行“大印度教”主义,通过打击其它非印度教增强支持率,但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所以向外转移矛盾也就成了必然手段。

而“克制”的北方邻国,当然成为印度的发泄对象。印度认为,正因为中印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只要坚持挑衅,就一定能将国内的矛盾转移出来,实现政客支持率和人民“幸福感”的双提升。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印度的仇华,除了历史因素和现实考量,来自美俄的影响力也不可不察。

印度独立后之所以得到了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争相拉拢,根本原因在于无论是资本主义阵营围堵社会主义阵营,还是苏联冲出亚欧大陆走向印度洋,印度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而当50年代后期中苏交恶后,苏联随即开始将印度视为反华基地。而美国为防止印度倒向苏联,也在不断拉拢,两个超级大国的争夺,使印度的反华身份和价值逐渐凸显。

可以说,印度的反华,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种作茧自缚的操作,即便印度能够清醒认识也无济于事。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我是妈妈更是自己

育儿不是一场消耗自我的战役,而是一次边走边唱的旅行

by:汉古星光

聊聊工作和生活

本专辑收录了我在喜马拉雅朗读的短文和诗歌,其中有些是英文的,都是我为你精心挑选的好文章,好诗句,希望它们带给你美好的感受,希望你的每一次造访,都收获愉快的心情!...

by:大师姐频道

女神劫-女娲娘娘是神更是人

三段历史,一段神话。女娲娘娘取自己的小指造了一个魂魄。他原本只是一个盛神器的匣子,这个匣子他,却成了娘娘心头的一根刺。身为上神,有神性、人性、魔性,且看在感情面...

by:星期天不出门

工作和生活感悟

我是一名炼钢工人,小时候听妈妈讲过大炼钢铁的故事,砸锅卖铁,大炼钢铁,没想到长大以后我成了一个炼钢工。小时候的同学,问我你长大了理想是什么?我说是造机器人。现在...

by:光明金

我是王大嘴,更是段王爷

我的外号叫大嘴巴,有人说:嘴巴也不大吗?那是因为我脸大。我又是段王爷,是切成一段一段的王爷吗?非也,是一个会说段子姓王的爷们儿,简称段王爷!

by:DJ大嘴巴王鹏

婚恋工作生活修行

让自己变好,就不用担心现在和未来!更多资料,请网上搜行愿阁!本平台音频,欢迎转发、转载。

by:行愿阁真多摩尼

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

这本书来自英国伦敦商学院经济学家琳达·格控顿和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科特为MB学生开设的一门“百岁人生”课程。21世纪初出生的人有50%的概率活到100岁,面对这个...

by:吝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