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型篇:古人行文的常见套路

2024-01-29 16:32:3416:34 764
声音简介

第2课

句型篇:古人行文的常见套路



听众朋友你们好!欢迎收听古文素养课第2课,我是主讲人常方舟。

1

我们今天来学习古文的基本句型,通过学习造句的方式来熟悉和了解古文。

大家可能记得,高中语文做过一些断句的练习。为什么要做这个练习呢?因为最初的古文文本大多数是没有标点的,需要读者自己来断句。后来有人在一句话结束的地方,在字的旁边加一个小圆圈,叫句;在一句话当中,语气有短暂停顿的地方,在字句后面的居中处加一个实心的点,叫读dou4,写成读书的读字。句读合起来,就是文言文的断句标点。从宋代开始,刻书当中陆续出现了句读。现在我们读到的古文,大多数情况下都已经添加了现代的标点符号,不需要我们自己来断句。

明 黄宗羲编《明文授读》

说完标点,我们再来说文体。文言文的文体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很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照押韵和不押韵,可以划分成两大类:韵文和非韵文。其中,非韵文又分为散文和骈文两大类。单句散行的文言文就是散文,它的句法长长短短,不怎么整齐。再来看骈文,骈的本义是两马并驾齐驱,讲究排比对仗的文言文就是骈文,经常是四字句和六字句,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一篇优秀的骈文。骈文和四六文的名称基本上是可以通用的,明清的八股文是骈文的变种。

王勃《滕王阁序》

那么我们说的古文又是指什么呢?古文这个提法,可以泛指所有的古代文章,不管是散文还是骈文,都是古文。比如我们的课程名称,古文素养课,就是一个广义的指称,相当于文言文的统称。但有些时候,古文这个词仅仅指散文,是骈文的对立面。这是因为在唐代以前,骈文是古代文章的正宗和主流。古文运动提出之后,句式错落不齐的散文开始崭露头角,但骈文写作仍然是大宗,是当时流行的文体,所以被称作时文。与之相对的,句式不太整齐的散文就被称作古文。所以,古文这个词究竟是在说广义范围的古代文章,还是偏指和骈文相对的散文,需要我们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

一般的文言文阅读以散文为主,散文的遣词造句受到的形式束缚比较少。骈文相对来说更注重外在形式,讲求字字句句要对偶,语音上也是平仄相对,用词非常华丽,涉及到的典故很多,虽然也有许多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兼备的作品,但阅读难度比一般散文要大一些。

古典文章有很强的实用性,在古代的政治和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切实的作用。按照不同的功能,古典文章可以细分成很多种不同的文体。比如,皇帝发出的制度性文书叫诏令,臣子向皇帝上书言事的文章叫奏议;给别人的书写下的介绍性的文字是序跋,刻在死者神道碑或者墓志上的文字是碑志;歌功颂德的文章叫颂赞,劝勉规诫性质的、刻在器物上的韵文叫箴铭。有一部分文体的写作自由度比较大,有些文体的硬性要求比较多,全看创作者的自由选择。总的来说,文有章法而无定体。历朝历代都经常会有文章大家横空出世,对固有的文体形式进行突破和革新。

2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古文的句式。古文的基本句式在词序安排方面和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如果我们把现代汉语的一般语序作为标准,就会发现古文的语序有前后颠倒的情况。我们怎么判断古文的词序出现特殊情况了呢?同样还是两条标准,第一是意思通顺,第二是语法推理。下面我们分别来介绍一下古文中最常见的四种特殊语序。

第一种是宾语前置。现代汉语正常语序是主谓宾,我吃苹果。通俗来讲,在古文中会出现我苹果吃这样的现象。所以从意思上来判断是不是宾语前置,是最直观也最简单的方法。从语法来推理,当句子中出现疑问代词谁、何、安或者否定词不、未、无的时候,我们就要小心出现宾语前置的情况。比如,《岳阳楼记》最后一句: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简单粗暴地理解,没有这个人,我谁一起回来。很明显谁这个字提前了。按照现代汉语的解释,应该是我和谁一起回来,也就是吾与谁归,从语法上来讲,谁就是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了。

范仲淹《岳阳楼记》

除了疑问代词和否定词之外,是非的“是”、之乎者也的“之”,也是宾语前置的重要提示词。再举个典型的例子,有个成语叫马首是瞻,正常的语序应为瞻马首,这个是字就在这里起到复指的作用,突出强调马首。在古文里边,用是、之来复指宾语并且把宾语提前的现象是很多的。比如,此之谓也。意思是说的就是这个。正常的语序应该是谓此也。“之”在这里复指宾语此,宾语也提前了。大家只要记住“马首是瞻”和“此之谓也”这两个短语,以后碰到类似的句式,特别是有“是”和“之”的短语可以试着套一套,看是不是符合宾语前置,这是最简便的方法。

第二种是状语后置。现代汉语正常语序,状语是修饰谓语动词的,放在谓语的前面。比方说,我在家里吃苹果。在家里就是状语。在文言文当中,状语一般都是放在句子的后面,我在家里吃苹果,用古文来说这句话,就是吾啖苹果于家。状语后置的提示词大多数是介词,比如说于是的于、以为的以。我们再举几个例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两个“于蓝”都是状语后置,第一个于解释成在,第二个于解释成比,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再来一句俗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和以理也都是状语后置。以是用的意思。恢复成现代汉语的语序就是以情动之,以理晓之。

第三种是定语后置。定语一般放在中心语的前面,但在古文里面,有时候为了突出中心语,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就叫定语后置。类似于,我吃了一个红色的苹果,定语后置句就是,我吃了一个苹果红色的,红色的就是后置的定语。目的还是为了强调我吃的是苹果。定语后置句的关键词集中在之乎者也的“之”和“者”这两个字上面。《石钟山记》里面有一句: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是修饰石头的定语,现在用之和者这样一起搭配就可以把这个比较长的定语放到石头的后面去了。“求人可使报秦者”,这句话也是定语后置,可以出使到秦国的整个这一串都是修饰前面的人这个词。

最后一种是主谓倒装,就是把谓语提到主语的前面。比如说,苹果太好吃了,主谓倒装句就变成,太好吃了呀,苹果,目的是为了突出好吃。古文里边的主谓倒装标志词比较明显,一般是哉或者矣这两个语气词。比如,嘲笑愚公移山的人说:“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一个主谓倒装句,解释成太厉害了呀,你的不聪明,意思是你实在太不聪明了。又比方说,痛哉,斯言,解释成太痛了,这话,意思是这番话实在是太沉痛了,也是一个主谓倒装句。

《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

我们一共学习了四种语序颠倒的句式,可以看出,这些特殊句式都是为了文章的修辞服务的,目的都是为了让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行文更加流畅。

3

最后我们再来学习几个古文当中常见的固定句式,大家只要直接记住这些搭配就可以事半功倍地理解它的意思了。

先来看第一个句式,无乃……乎或者无乃……与,表示恐怕……吧的意思。比如,无乃不可乎,意思是恐怕是不可以的吧。

第二个是,其唯……乎,表示大概只有……吧的意思。比如,其唯君子乎,意思是大概只有君子是这样的吧。

第三个,得无……乎,表示该不会……吧的意思。比如,得无有病乎,意思是该不会是有病了吧。

第四个,把如何、奈何两个字拆开,如……何、奈……何,都是把……怎么样、对……怎么样的意思。如之何,意思是把它怎么样呢?

最后一个,为……所和见……于,都表示被动状态。比如,为人所杀,意思就是被人杀害了。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意思是我曾经被大方之家嘲笑。

如果大家已经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就会发现不少固定句式搭配的含义和句子开头或者结尾的虚词有很大关系。比如,岂有此理的岂开头的句子一般表示反问,难道的意思,其他的其开头的句子一般表示推测,大概也许的意思。之乎者也的乎在句末,有时候表示疑问。

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我们下次课谈谈古文的诵读!

总结:

今天课程的所有知识点,

第一是有关句读和标点的常识。

第二是文体,散文和骈文的区别,以及各类应用文体的功能。

第三是特殊句式,主要讲了四种句式,分别是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和主谓倒装。

第四是一些固定句式搭配。

大家不妨结合手头现成的古文篇目,找一找文章当中的特殊句式和固定搭配,加深理解。另外,你也可以主动用特殊句式来造几个句子,感受一下文言文写作的乐趣。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英语常用句型

【内容介绍】本系列常用英语句型,内容设置由易到难逐步推进,帮助大家掌握沟通时经常使用到的句型,提升英语表达能力,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实现流利交流不是问题。如果你...

by:小鱼妈妈读绘本

五行文化

【如何运用穿衣让债主主动还债】“借钱容易要账难”已经令很多人伤透了脑筋,造成这种现象和自己居住环境有一定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99%的人都不知道的要账难原因...

by:喜播均君

同行文学社

主编案:(图为:主编林达)大家好,我是林达。四十余年的残疾人工作中,我把经历过的一些故事写成了文章,记录了下来。感谢“喜录文化”提供这个有声公益平台。可以让我在...

by:有声公益平台

200个最常用的英语句型

微信公众号:Jerry的英语课堂课程配套教材公众号里面有哦!Jerry老师微信:14743467978

by:Jerry的英语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