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宝岛冲突(6)

2024-01-31 18:09:1624:28 6911
所属专辑:勾勾读世界
声音简介
1969年中苏珍宝岛冲突的前因后果(6)

原创 桅杆677
走进历史的深处
2023-07-06

十一、战斗结局:小仗改变了大格局

机场谈判:珍宝岛战斗后,双方在军事对峙的同时,也在谋求通过外交手段化解危机。苏联内部的有识之士也认为:冲突和对立会把中国推向西方,不符合苏联的战略利益。同时,中国在珍宝岛战斗及之后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决心,也使苏联领导层意识到,沙俄时代惯用的“先强行占领、再谈判确认”的侵略公式,对新中国已经行不通了。因此,苏联也设法通过外交渠道,意欲缓和紧张局势。1969年9月上旬,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利用赴越南参加吊唁胡志明之机,向同在越南的中国党政代表团提出,希望在回国途中绕道北京,同中国总理举行会谈。接到这一信息后,中央经反复考虑,同意了这一要求。9月11日,周恩来总理在首都机场同柯西金主席进行了3个多小时的会谈。双方就缓和紧张关系达成了以下谅解:举行两国副外长级的边界谈判;以现有条约为基础解决边界问题;为保证谈判在不受任何威胁的情况下进行,首先达成一项关于维持边界现状、防止武装冲突、双方武装力量在争议地区脱离接触的协议。此次会谈最重要的成果,是双方剑拔弩张的气氛终于平静了下来,边界局势也随之稳定下来。珍宝岛战斗后,苏军停止了上岛巡逻,中国当年8月在岛上修建了营房,派驻1至4名官兵常年驻守,珍宝岛逐渐平静下来。但由于这期间的两国关系尖锐对立,双方1969年10月开始的第二次边界谈判,断断续续进行了15轮会谈,争吵了近10年,连实质问题都没有触及,当然不会没有任何成果了。

伤亡情况:珍宝岛两次战斗的规模都不大,3月2日的战斗是连级规模,3月15日的战斗是营级规模。但不得不说,两次战斗都是世界顶级陆军硬碰硬的较量。两次战斗,双方投入的兵力基本相当,但苏方在一线动用了大量T-62坦克和装甲车,中方则主要是用火箭弹和无后座力炮等轻武器反击。苏军的装备水平远高于中方,但中国军队的战术水平要略胜一筹。至于双方的伤亡情况,目前很难找到准确的数据。在两次战斗中,苏军公布的伤亡人数为152人,中方公布的伤亡人数为92人。战斗伤亡人数上,中方略少于苏方。整个珍宝岛冲突期间,中方战斗之外还伤亡了39人,其中抢夺T-62坦克过程伤亡36人,战后事故伤亡3人。苏军3次有组织的进攻均被击退,战斗伤亡人数也多于中方,世界“第一军事强国”感觉大失面子。当年8月13日,苏军在新疆塔城的铁列克提地区出动直升机、坦克、装甲车以及步兵300余人,偷袭中国一支边防巡逻分队。由于猝不及防和众寡悬殊,中方巡逻队38名官兵全部牺牲。强大的苏军以这种极不光彩的方式,总算是找回了一些“面子”。一句题外话:新中国建立之后,到珍宝岛之战,中国陆军与美、苏、英、法等世界最强国家陆军都进行过较量。

战斗胜负:战斗结束之后,双方都宣布获得了胜利。这也是世界上边界冲突的惯例:边界战斗结束后,只要双方部队退回到战斗发起前的位置,双方通常都宣布已方获胜。但中方以同等规模的军队和明显落后的装备,勇斗世界第一军事强国并略占上风,尤其是3月15日战斗,双方都动用了正规军参战,中方三次打退苏军的主动进攻,无疑是取得了胜利。从战斗本身来看,中国军队只能说是小胜或惨胜,但迫使苏军退出了珍宝岛,迫使苏联停止了边界挑衅并同意边界谈判,打破了苏联对争议岛屿“既成事实”的占领企图。前文说过,珍宝岛之战不是为了夺岛或守岛,而是有更高的战略目的:是通过这场边界冲突,力图突破被两大阵营围堵的战略困局。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中国不是不想对外开放,而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围堵。中苏关系恶化后,苏联及一些东欧国家也开始围堵中国。中国当时在国际上处境非常孤立。而珍宝岛战斗之后,这种围堵和困局被成功打破,中美关系破冰、中国重返联合国、对外开放等,尤其是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迅速改善。实际上,新中国的改革开放,改革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而开放主要是向西方国家开放,是以中美关系解冻为标志,早在1971年就开始了:自那时起,中国就陆续从西方国家和日本大规模引进成套设备和技术,兴建了一批大型工业项目。

格局大变: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也是解决政治问题的重要手段。珍宝岛之战不同于一般的边界冲突,并非偶然发生,而是两国历史恩怨与现实利益相互交织以及大国博弈背景下,一次深谋远虑并充分准备的重大事件。与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不同,那场战争纯属边界争端所引发,战争的目的也是为了领土。而珍宝岛之战表面上是领土争夺,实质上是通过战争解决重大政治问题,其背后是国家宏大和长远的战略利益。面积仅0.74平方公里、无人居住的珍宝岛,恰好在合适的时机成为一个合适的载体。珍宝岛之战的规模不大、持续时间也不长,却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中国从两霸围堵中成功突围,美、苏、中大三角关系开始形成,中国开始成为美苏之外的第三极。可以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对外战争中,珍宝岛之战对中国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仅次于抗美援朝战争,远大于之前的中印战争和之后中越战争,尽管这两场战争的规模要大的多。总之,珍宝岛之战改变了中国的未来走向,推动了世界地缘政治力量的重新分化组合。此后世界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都是此战所引发的蝴蝶效应。毫不夸张地说,此战是“小仗改变了大格局”,其巨大影响,在未来几年、几十年逐渐显现。

十二、边界勘定:物转星移几度秋

深远影响:珍宝岛之战虽小,却影响深远,其推动世界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与苏联这个东方阵营的“老大哥”彻底决裂,直接导致了东方阵营的分裂,中国从此摆脱了“阵营”的束缚。其次,此战成为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从此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不再以意识形态排队,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开始真正体现。第三,此战成为中美关系的转折点,出于共同对付苏联的需要,美国在战后即主动向中国发出缓和关系的信号,中国对此也积极做出回应,最终促成了1971年7月的基辛格秘密访华和1972年2月的尼克松访华。当时,两国表面上仍然敌对,实质上相互联手,形成一种非常特殊的盟友关系。第四,全球地缘政治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由于中国的“出走”,东方阵营的力量受到极大削弱,苏联的威信也急剧下降,一些东欧国家开始离心离德。苏联为了维护东方阵营的“团结”,不得不担负更多的责任,国力逐渐被消耗。可以说,珍宝岛之战是苏联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因素或节点。美国在中国或多或少的帮助下,从越战泥潭中“体面”地脱身,国力逐渐恢复,在全球争霸中开始占据上风。中国则成功打破了长达20年的西方封锁,开启了对外开放(实质是对西方开放)的历史进程,逐渐融入全球政治经济体系,综合国力和全球影响力开始持续上升。

中苏缓和:珍宝岛之战后,中苏关系势成水火,在边界以及政治、外交、军事等各个领域都紧张对峙。直到1985年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两国关系才开始缓和。此时的苏联,已经今非昔比。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宣布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这是自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以来,事隔30年之后,苏联最高领导人第一次访问中国。经过30年论战和对峙,双方均已物是人非,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第10个年头,而苏联因深陷阿富汗战争泥潭、党内国内纷争、东方阵营内部矛盾激化以及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挤压等因素,国力被急剧消耗,已经摇摇欲坠。戈尔巴乔夫访华2年后,1991年12月25日,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曾经无比强大的苏联宣告解体,从此分裂为15个国家,其主体部分由俄罗斯继承。但此时的俄罗斯与沙皇时代的俄罗斯,其领土范围已经大不相同,加之外蒙独立,此时的中俄边界基本上只存在于东部了:原来的中苏西部边界变成了中国与俄罗斯(58公里)、塔吉克斯坦(414公里)、吉尔吉斯斯坦(858公里)和哈萨克斯坦(1533公里)之间的边界。

再次谈判:1986年7月28日,戈尔巴乔夫在海参崴发表长篇讲话,意图缓和对华关系,其中提到解决中苏边界问题,宣称要按照国际惯例划分双方的东段边界线走向,并希望“不久的将来,中苏边界成为和平友好的边界”。中国对此予以积极回应,同意恢复边界谈判。1987年2月,中苏开始第三次边界谈判。这次谈判,基本引用了双方1964年第一次边界谈判的成果,以当年的工作小组协议为蓝本,遵循国际惯例。因此,谈判进行的比较顺利。经过5轮谈判,双方对两国东段边界,除黑瞎子岛和阿巴该图洲渚两个地块外,其余4300多公里边界线走向均达成一致。黑瞎子岛和阿巴该图洲渚是1929年中东路事件期间被苏联占领的,情况相对复杂,与1964年的边界谈判一样,双方暂时将其搁置。1991年5月16日,双方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中苏国界东段的协定》。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珍宝岛和七里沁岛等位于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的众多岛屿均划归中国。双方在协定的第3条约定,继续谈判解决遗留两个地块的边界走向问题。此后,双方对遗留的黑瞎子岛和阿巴该图洲渚两个地块继续进行谈判。这时,中国的谈判对手虽然还是那帮人,但其代表的国家已经不是苏联,而是俄罗斯了。

边界勘定: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双方1991年签订的《关于中苏国界东段的协定》内容,基本上就是1964年的边界谈判成果,而且同样把黑瞎子岛等地暂时搁置。历史似乎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2004年10月14日,中俄双方签订《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确定了黑瞎子岛和阿巴该图洲渚的边界划分:黑瞎子岛的一半、阿巴该图洲渚的五分之三划归中国,双方东段边界至此全部划定。中苏1987年2月开始进行第三次边界谈判时,谈判内容也包括边界西段。但西段边界的谈判尚未结束,苏联就解体了。这样,从1992年开始,在中苏西段边界谈判成果的基础上,中国分别与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4国进行西段边界谈判, 在1994-2002年先后达成协议并划定了西段边界。2008年10月14日,中国和俄罗斯在黑瞎子岛上举行界碑揭牌仪式,标志着两国4374公里边界线全部完成勘定。2011年9月20日,中国与塔吉克斯坦在帕米尔高原第75号界桩处举行新定国界线交接仪式,标志着中国西段边界全部完成勘定。自17世纪沙俄东进以来,双方长达300多年、历经几朝数代的领土争端,至此算是彻底解决了。笔者一直有个观点:认为上述边界问题不应急于解决,挂起来对中国更有利;一旦彻底解决,就等于放弃了“领土争议”这张牌。下图是嘉庆25年(1820年,鸦片战争之前)大清帝国疆域图,每看都不禁令人唏嘘。

物转星移:珍宝岛之战已经过去50多年。经过50年的风风雨雨,国际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苏联1991年底解体后,作为承继主体的俄罗斯,经历了10多年的动荡,虽然没有大乱,但经济严重下滑,国力大为削弱,由“两超”之一沦为二流国家,除了资源以及苏联遗留下来的庞大核武器库和军事工业之外,已经没有什么可称道的东西了。美国在与苏联的对抗中大获全胜,开始独霸全球。中国则借助于改革开放,工作重心逐步转向经济建设,综合国力持续上升,现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年的美苏中、今天的美俄中大三角关系,仍然是世界竞争格局中最重要的力量。回顾过去50年的三方关系演变:美苏由全球争霸,演变为今天的美国围堵俄罗斯;中美因共同抗苏而联手,因经济互补而融合,但目前,两国之间这些共同的战略利益已经或正在消失,美国对华关系定位也在逐步变化,从战略盟友、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到今天的遏制对象;中苏(俄)因控制与反控制而从盟友走向敌对,又因共同对抗美国霸权而相互联手。大三角关系似乎走过了一个轮回。与1969年时相比,物转星移,三国的综合国力此消彼长,均今非昔比。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敌人,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未来三国关系如何演变,仍然受国家利益和全球格局所驱使。

结束语: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美国以其科技、经济和军事优势,仍将保持全球独霸地位;俄罗斯正从苏联解体的阴影逐步恢复,但外有强敌环伺、内有种种矛盾,其复兴之路存在相当的不确定性;中国会继续崛起之路,但面临的国际环境比过去50年要更加复杂,未来的道路可能会更加曲折艰难。在大三角关系中,扼制中俄将是美国长期和既定的政策,扼制的重点肯定是处于国力上升期的中国。因此,在可预见的将来,中俄联手以应对美国霸权,可能会是一种常态。但从俄罗斯人的历史、性格及处事哲学看,两国可以基于现实利益而短期合作,很难成为长期盟友,尤其不大可能结成类似中苏上世纪50年代的那种全面同盟关系。无论如何,做好自己的事,使中国真正强大赶来,才是正道,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从容应对。

(全文完)







王俊檀艺风尚

中国固有的远东地区以及库页岛,中方谈判时,也应该提一提才对!

回复@王俊檀艺风尚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波波斯基_8g

历史无数次证明了,半死不活的毛子才是最好的毛子。

勾勾读世界

没有说明。

上三旗

新疆军区司令龙书金因此被撤职。

听友89245969

几时失去的故土又回来了,尤为肯定。

上三旗

新疆军区司令龙书金因此被撤职。

勾勾读世界 回复 @上三旗

谢谢你的评论。

当前评论用户
TA的其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