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后院起火:北爱尔兰,要独立?

2024-02-13 03:44:0914:03 9164
声音简介

正当美英联手在中东空袭也门胡塞武装的时候,他们自己的后院也相继起火了。

因为移民问题,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国民警卫队跟联邦军队硬刚起来。

坐了40年轮椅的德州州长格雷格·阿博特自封“战时州长”,公开宣称——德克萨斯州拥有宪法自卫权,有权防御入侵。他已“准备好”与联邦当局发生冲突。

对此,阿博特还专门强调,1845年德克萨斯主动加入了美利坚时,叫做德克萨斯共和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所以按照当年加入联邦的一些条款,我们也可以随时退出。

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这件事在各大媒体上给报道的惊天动地,但地方对峙中央的紧张局面,大概率也只是总统大选发酵出来的一次党争闹剧罢了,美国由此真出现内战的可能性还是相当低的。

毕竟,作为最大的一个红脖子州,德克萨斯主要针对的是民主党和拜登团队,而非真正要反联邦政府。

然而,换做美国的老铁,英国那边,家里的火,就相当闹心了。

北爱尔兰,又又又在闹独立。

这个北爱的独立运动,可不管当今的英国是保守党还是工党政府,人家的目的很明确很执着,就是独立!是要玩真的,并非党争或者搞政治投机。

有关这个话题,咱们先不说什么历史和民族恩怨,就看现状。

2023年的统计数据:

爱尔兰人均GDP,11万美元;

英国人均GDP,4.6万美元。而北爱尔兰更低,只有大概3.6万;

可以说,在爱尔兰岛上,一墙之隔,人均GDP竟然差了三倍!

更何况,不少北爱尔兰居民和爱尔兰人,他们原本都是一个民族的,信仰的流派也都一样。

当然,你可以说,北爱作为“避税天堂”,它那个人均GDP是虚高,两边的人生活水平相差其实没那么夸张。

这样的分析,确实有道理,但不要忘了,在整个爱尔兰,他们的身份认同是高度关乎宗教的。

长期以来,爱尔兰的基督教大致可以分为三派:天主教,以及属于新教的圣公会和苏格兰长老会。而后来爱尔兰和伦敦方面数百年恩怨,论源头,就跟天主教和新教的对峙有关。

接着,就给大家简单捋一捋。

爱尔兰人跟苏格兰人一样也属于凯尔特人种,长得肤白高大,红发人口很多。

很久很久以前的中世纪早期,爱尔兰人还尚未沐浴到“主的光辉”,信仰着一种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

当今正在cosplay原始宗教的的爱尔兰人

到了公元5世纪,有位叫做帕特里克的英格兰牧师冒险上岛,舍命去播撒“福音”。

当地人对帕特里克很排斥很厌恶,甚至把他围了起来,准备用石头直接砸死他。

但帕特里克似乎并没意识到这帮聚集过来的人是想弄死他,琢磨着正好趁人多赶紧传教布道。

于是,他站在高处,一手拿着十字架,一手抓起了身旁的一串三叶草,慷慨激情地讲解了一番三位一体的基督原理,并告诉爱尔兰人,信基督,罪孽可受到救赎,灵魂将得到永生。

然后....剧情就迅速反转了,现场那些想弄死的他和看热闹的爱尔兰人,都被帕特里克牧师的演说给折服了,直接跪倒在了十字架下。

后来,这位帕特里克牧师被岛上居民奉若神明,叫做“圣帕特里克”。

如今咱们看到的这个大英帝国的国旗,其中就带着“圣帕特里克”元素——代表爱尔兰/北爱尔兰的那个红叉,就叫做“圣帕特里克十字架”,和代表英格兰的“圣乔治”,代表苏格兰的“圣安德鲁”一起组成了当今这个米字旗。

因为三叶草是绿色的,所以,绿色也成了爱尔兰人最喜爱的“民族颜色”。

而正是这个英格兰牧师带来的宗教,为今后的大英帝国的爱尔兰问题埋下了一颗暴雷。

从公元12世纪起,英格兰也曾尝试过进攻爱尔兰,但战争规模都不大,最终双方和解。另外,两边还都信天主教,大体上,并未结下很深的梁子。

直到公元1542年,著名的杀妻狂人英王亨利八世,派兵控制了还处于部落林立状态的爱尔兰全岛,成立爱尔兰王国,并自封为爱尔兰国王,霸道的建立了连一个爱尔兰人都没有的“爱尔兰议会”。

此后,英国方面开始玩命的“同化”爱尔兰。

英国人的手段还是老三样:

1.残酷镇压起义,弄死或者严惩反抗者;

2.利诱。在法律上对天主教徒拥有财产、担任公职进行限制,让爱尔兰人为了自身利益而主动改变信仰;

3.移民实边,也就是“民族大换血”。送进来了很多开拓者,他们大多为圣公会信徒,或者来自苏格兰低地的忠于英国的苏格兰长老会信徒。

其实,上述“三件套”当年也曾用在不愿被征服的苏格兰高地人当中,但论烈度,伦敦方面对苏格兰和爱尔兰,那可绝对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相较之下,虽然苏格兰跟爱尔兰人都同为凯尔特人,但苏格兰和英格兰人的贵族圈子和王室血统方面,双方沾亲带故,渐渐都融合了。比如,终身未婚的伊丽莎白一世死后,她的大外甥,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就继承了英格兰王位,两家并为了一家。

但爱尔兰就不同了。伦敦方面根本就没把他们当人看。

更加深双方仇怨的,还有17世纪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爱尔兰人的选择。

1642年,英国内战爆发,趁机,爱尔兰人掀起了反英大起义,试图独立为一个天主教国家。

结果,1649年内战结束后,克伦威尔马上就派兵杀进了爱尔兰岛,爱尔兰人遭遇了致命清算。

有关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按照咱们的普遍认知,往往会认为英国革命偏温和,法国大革命更暴力。

但具体数字却是这样的——大革命期间,法国一共损失了大概2%的人口;而在英国革命期间,英格兰损失了3.7%,苏格兰损失了6%,爱尔兰损失了41%。

之所以后来的史学界普遍认为英国人的损失小,或许就是因为,在那段岁月中,没人太把爱尔兰人当人看吧。

折损的这些爱尔兰人,除了一大部分死于了战乱、屠杀、疾病和饥饿,也有相当一批人,竟然是被英国政府方面蓄意贩卖到海外,去当了“白人奴隶”。

据统计,在1650年,有超过10万名年龄在10至14岁的爱尔兰儿童被迫与父母分离,另有3万名左右成年爱尔兰男子和妇女也被以高价运输和出售到海外。

他们的命运主要是被卖到印度、弗吉尼亚州和新英格兰这些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去当苦力。

再后来,英国搞开工业革命的时候,都不愿意带着爱尔兰。大英帝国对爱尔兰的定位是“帝国农业区”。

18-19世纪的爱尔兰,除了北方新教徒聚集区积累了一些工业基础外,大部分区域,还过着跟中世纪差不多的农业生活——那时的爱尔兰,除了极少数的上流人士,几乎全民沦为了“高贵的表盎格鲁-萨格逊人”的佃户。

他们要想活命,只能卑微地去给英国人“打工”。

也正因为如此,无论是旧大陆还是新大陆,那些上流社会的白人们看爱尔兰人,总是带着一种莫名的优越感,鄙视他们为“无知愚昧的乡巴佬”。

甚至到了20世纪五十年代末,肯尼迪竞选总统的时候,美国名流圈子里,依旧还存在着这样的刻板偏见,因为爱尔兰血统、天主教背景,肯尼迪曾遭遇过各种质疑和嘲讽。

而双方矛盾和积怨的进一步加深,则是19世纪中期的“土豆大饥荒”。

1845年,一场真菌感染的马铃薯霉腐病,侵蚀了爱尔兰人赖以生存的土豆。

危急时刻,英国却照例将从美洲进口,停靠爱尔兰港口的粮食作物悉数运回不列颠岛,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怜悯之情,似乎在有意要“饿死这些天主教徒”。

大饥荒中的爱尔兰人,从草根到树皮、泥土无所不食,经常走着走着就倒下咽了气,然后被定期扒拉到平板车上,扎堆填埋了。

期间,连“西亚病夫”奥斯曼土耳其都看不下去了。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苏丹准备捐点钱,结果却被英政府婉拒。

迈吉德一世随后又派出三大艘装满粮食的船只去援助爱尔兰。但船行至港口,却又被英国方面拦下。

奥斯曼苏丹对此匪夷所思,大概是因为,真的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人故意把自己的“羊”饿死!

奥斯曼苏丹又给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写了亲笔信,再加上两国政府各种交涉,最终英国准许了一艘粮食船入港卸货。

后来,爱尔兰人联名给奥斯曼苏丹写了一封感谢信,至今仍然保存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珀宫博物馆里。

打那以后,爱尔兰人一直对土耳其保持着高度的好感。

像爱尔兰超级联赛的德罗赫达足球队的logo,用的就是土耳其的星月标志。

据1850年灾后粗估,爱尔兰人口减少了约1/4,其中饿死百万以上;,而除了那些饿死在家门口的,还有一部分,逃荒去了北美大陆。肯尼迪总统的曾祖父——帕特里克·肯尼迪,就是这批爱尔兰逃荒者之一。

他们去北美大陆讨生活的交通工具,当年被称作“棺材船”。

这样的说法,其实并不很夸张。

颠簸局促又肮脏的空间、变质的食物、各种伤寒、霍乱、翻船事故,让这些爱尔兰移民船一度达到了20%的死亡率,远高于半个世纪前,黑奴运输船的9%。

大饥荒后,爱尔兰独立运动更加高涨。

爱尔兰共和军诞生,并开始领导有组织的起义,双方陷入了“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

进入20世纪,趁着英国在一战中焦头烂额之际,1916年4月,爱尔兰共和军发动了“复活节起义”,但很快遭到了英国政府的血腥镇压。

短短一周的战斗,就让1916年的都柏林变得有点像1945年的柏林了。

1919年,一战刚结束,英国又卷入了爱尔兰独立战争。

战场上的双方都付出了巨大代价后,不得不开始和谈,并签订了《英爱条约》。

1922年,《英爱条约》正式生效。爱尔兰取得了部分自治权限,但仍归属于英联邦,并非一个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

这时的爱尔兰,并存着两个政府——一个负责北方六郡,新教徒聚居的亲英地区;另一个负责该岛的其他地区,这就是后来人们看到的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的雏形。

电影《风吹麦浪》演绎的就是这段历史

二战后,更加衰退的英国,最终接受了北爱尔兰独立的现实。

1949年4月,在和英国谈判达成一致的前提下,爱尔兰宣布废除君主制,脱离英联邦,成立共和国。

但新教徒聚居的爱尔兰北部六郡则依然属于英国领土,英国国名也正式改成了“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然而,爱尔兰共和军追求的,显然要更多更多。

从1950年代起,爱尔兰共和军先后策划了一系列带有恐怖袭击性质的暴力事件。

其中的一个主要行动,是专门瞄准名人政客们的暗杀。

比如,1979年蒙巴顿被炸事件——印巴分治的主要操刀人,印度最后一任总督,英国皇家海军元帅,大名鼎鼎的蒙巴顿伯爵,被爱尔兰激进组织暗藏的炸弹炸断了双腿,重伤不治,在极度痛苦中离世。

电视剧《王冠》中,还原了蒙巴顿元帅的国葬场面。

还有1984年的时候,爱尔兰共和军曾在英国的保守党大会上埋设炸弹,企图暗杀撒切尔夫人。虽然没有伤到首相,但炸死了五个英国政府工作人员。

当年的爆炸现场

除了这种有明确目标人物的暗杀,爱尔兰共和军也持续策划实施了很多针对平民的袭击。以至于被全球多国定义为了恐怖主义组织。

这是爱尔兰共和军袭击的相关统计,其巅峰是1992年——全伦敦上下,一年总共发生了38起炸弹袭击事件。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一个跟爱尔兰共和军关系密切,甚至可以说是脱胎于爱尔兰共和军的政党——新芬党,在北爱尔兰也逐渐壮大了起来。

正如前面说的那样, 原本北爱地区的新教徒人口是占有绝对优势的。但搁不住,在人口生产方面,他们实在不给力。于是我们看到,在北爱尔兰,天主教人口的生育率明显高于长老会、圣公会人群,这导致认同自己是爱尔兰人,而非英国人的北爱尔兰居民比例一直在逐渐上升。

而这部分人,则正是新芬党的基本盘。

最终,新芬党赢得了北爱的地方选举,于是上台就吵吵着要搞脱英公投。

不过,要说真脱英,似乎目前还是有点难度的。因为,按照1998年的《贝尔法斯特协议》北爱尔兰政府确实有权自行组织公投,但前提是,北爱尔兰议会的第一和第二大党需同时批准才能发起。

目前,北爱尔兰的第二大党——民主统一党是坚定亲英的,属于新教徒的基本盘。

但搁不住,时间长了,要是新教徒人口生产依旧不给力的话,后续的发展,还是不好说的。

下面这俩女士,从左往右,分别为北爱尔兰首席部长米歇尔·奥尼尔和副首席部长埃玛·利特尔-彭杰利。看起来很友好,其实属于典型的貌合神离。

总之,英国和爱尔兰之间,涵盖了阶级矛盾、民族和宗教矛盾,关系复杂又敏感。主要根源就在于,曾经的那段岁月中,英国一直高呼人人生而平等,但没告诉爱尔兰人,他们觉得你都不是人。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听友385284818

分裂对他们都好

猜你喜欢
多人小说剧《北爱》

该剧根据著名作家老藤的同名小说改编,是沈阳原创基地继《铜行里》之后再度与老藤合作推出的精品多人小说剧。《北爱》是一封写给东北大地的情书,也是一曲献给逆行者的战歌...

by:沈阳原创基地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历史

大不列颠,这座美丽的小岛,在1000年前,还是那么的不起眼。可是当历史的车轮进行到19世纪后,这个长期所被人所忽视的岛以及岛上的人民却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英...

by:朕乃开朗之帝

我家后院是唐朝

在打开自家后院的古井以后。李愔的人生自此改变了……六皇子李愔?21世纪宅男李愔?可以在两个世界自由来往的他,究竟该选择怎样的生活?

by:漠铃幽幽_MIYO

我家后院是唐朝

打开古宅后院那口古井,拿着爷爷留下的钥匙,通过时空隧道,李愔穿越到了唐朝,今后会发生什么事?李愔还能穿回来吗?

by:桨帆水上人家

我家后院是唐朝

二十一世纪有为青年,李愔,一不留神,被便宜爷爷的一封信,外带一口古井,直接忽悠到了唐朝,果然是好奇害死猫呀,各位小主跟我来,且看主人公精彩开挂人生,,游!!主播...

by:北宫红

我家后院是唐朝

在打开自家后院的古井以后,李愔的人生自此改变了!六皇子李愔?二十一世纪宅男李愔?可以在两个世界自由往来的他,究竟该选择怎样的生活?后宫?争霸?权谋?仅是如此吗?...

by:周逸儿

我家后院是唐朝

在打开自家后院的古井以后,李愔的人生自此改变了!六皇子李愔?二十一世纪宅男李愔?可以在两个世界自由往来的他,究竟该选择怎样的生活?后宫?争霸?权谋?仅是如此吗?...

by:DJ兔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