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现场评论 新春走基层】60.系统治理,助河湖焕新

2024-03-01 10:25:1704:19 64
声音简介
(现场评论·新春走基层2024.2.29)

系统治理,助河湖焕新
——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中国⑫
  
福保村466号曾是福保造纸厂所在地。改革开放之初,福保人乘时代东风,兴办造纸厂、铸管厂等企业。1996年,造纸厂年产值就已逾亿元。随着滇池治理工作不断深入,位于保护区内的造纸厂停产停业,并于2021年正式拆除。这里的生态之变,折射出美丽乡村建设成效,也为滇池保护治理写下生动注脚。

滇池是昆明人的母亲湖。近年来,控源截污、精准防控、科学补水、生态增绿等一系列措施形成合力,扭转了滇池水质长期处于劣Ⅴ类的态势。

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改善滇池水质,尤其需要系统治理的智慧。滇池缺乏稳定补水水源、自我净化能力较弱,治理必须岸上岸下多头并进、上游下游齐抓共管。从线上看,多数入滇河道依靠水质净化厂处理的再生水补给水源,中上游可腾出精力搞生态修复,下游则必须兜住污水处理底线,确保清水入湖。从面上看,主城区要不断畅通排水管网“毛细血管”,降低汛期雨污合流的溢流污染风险;环湖区域需要持续打通污水处理“神经末梢”,实现流域内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实践证明,湖泊治理不能就湖论湖,而要推动“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全域联治”转变。  

以系统观念治理生态环境,需要部门、区域的协同推进,也离不开相关产业、配套工作的统筹协调。滇池北岸的宝丰湿地,芦苇萋萋、飞鸟翩翩,春节假期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如今,星海、海东、王官等数十个沿岸湿地串珠成链,成为改善滇池水质的“过滤器”、市民假期出游的热门地,生态保护与文旅发展相得益彰。永久基本农田推广生态种植,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规划建设绿道,设定物理区隔、打造休闲长廊;乡村以生态保护为底线,发展摄影、徒步、非遗展示等业态……滇池沿岸的治理实践表明,将生态保护与产业转型、文旅融合、美丽乡村建设等更好结合起来,可以为生态治理注入更强动能。  

1963年出生的老马,十几岁随大船到滇池捕鱼,渔业资源减少后以种植韭黄为生,近年在村里从事绿化保洁工作;50多岁的志愿者李大姐,春节期间自发来到岸边清扫垃圾,常把“自己的家,自己爱护”挂在嘴边……保护生态环境,关键在于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从靠天吃饭无度索取,到围湖造田征服自然,再到保护滇池绿色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调整,越来越和谐。如今,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和满意度逐渐提升,爱滇护滇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形成民生改善和生态治理的良性循环,汇聚全民参与的合力,才能持续改善滇池水质。  

今年1月,新修订的《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滇池治理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增强。以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系统推进治理工作,大观楼长联中描绘的五百里滇池美丽画卷定将再现,云南九大高原湖泊必将绽放新光彩。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评论

每天五分钟,申论下笔如有神!记录每天申论素材打卡不备稿会有些许错误,请海涵!

by:考公申论积累

人民日报评论

人民日报评论部音频账号。秉承党报评论的厚土,我们向新媒体平台伸出小小一枝,期待与您一起见证复杂而深刻的转型中国。两年前,人民日报评论部的年轻人,在“人民日报评论...

by:人民日报评论

学听《人民日报评论》

自2019年11月份担任人民日报评论《睡前聊一会儿》节目的主播工作于今年8月份正式结束,近四年来早就习惯了工作日下班后晚间第一时间思读人民日报评论的文章,收益颇...

by:殷维VOICE

人民日报锐评

锐评形成思维,锐评构建逻辑。于闲暇之余收听时事热点,于学习之余积累作文素材!

by:陈祖望

人民日报锐评

非专业播音普通人读新闻自存

by:晨读与夜读

《人民日报》:高端评论

【节目主题】本节目荟萃《人民日报》精品评论、优美散文、理论研究、热点问题综述等内容,如任仲平、任理轩、宣言、国纪平等署名文章;著名作家或学者的作品等。【主播简介...

by:孙明軍

人民日报朗读

带你了解人民日报,学习遴选,分享每天最新文章,学习语言结构。

by:每一天要笑

人民日报夜读

这两年来每天看人民日报夜读文章,受到很多的启发,所以决定从2024年开始收集成集子在方便自己的同时也方便与有缘的朋友一起共学。

by:50瑄妈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