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的“滚石唱片”有多牛逼,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知道了(三)

2024-03-07 08:42:3026:20 21
声音简介

10.魔岩之光

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在李宗盛、罗大佑、小虫、陈升、黄韵玲、马兆骏、张洪量等一大帮音乐人的努力下,滚石集结了当时华语流行乐坛最厉害的一帮唱将,齐豫、陈淑桦、林忆莲、周华健、齐秦、赵传、张信哲、潘越云、赵咏华、许景淳、万芳、刘若英…年复一年,为乐迷奉献数不清的金曲。

鼎盛时期的滚石,还坐拥梅艳芳、张国荣、成龙,Beyond这些香港明星的国语专辑制作权。那时节,滚石群星璀璨,所以才敢说:

“在台湾,每家唱片公司都在聆听滚石。”

但在大众流行音乐上一骑绝尘的成绩,并非滚石的全部。早年就以人文和先锋性著称的滚石,从没停止探索脚步,试图拓展华语音乐的边界。一直以来,富有雄心的滚石音乐人想做的,都不仅仅是爆款街歌。

1989年,眼看80年代即将过去,张培仁、陈升、罗大佑、李宗盛等9位大咖想在变迁的时代里,留下些珍贵的东西,于是合力打造《新乐园》。这张专辑,他们不要迎合大众,不要流行枷锁,只想留下音乐狂想。

「《新乐园》是滚石成立10年的纪念之作」

最终,唱片卖了3万张,相当于现在300张。但唱片参与者张培仁并未因此灰心。考虑到华语音乐在世界上的发展前景,他在第二年跨海而过,直奔北京。甚至辞掉滚石副总职位,变卖房子,赴京创立了“魔岩”。

在北京,张培仁听崔健抱柱痛哭,在冬日街头听张楚的《姐姐》流泪,半夜翻墙去找何勇签约…这个对鲍勃·迪伦大喊要给他生孩子的摇滚狂热爱好者,为华语音乐未来忧心忡忡的斗士,在北京战斗整整五年,让“魔岩三杰”和“94红磡”成为中国初代摇滚永远的传奇,为中国摇滚写下璀璨华章。可以说,没有张培仁的努力,就难有华语初代摇滚的盛景。

个中艰难,我在此前的推文「中国摇滚伤心往事」里已经讲过,不再赘述。关于内地“魔岩”发展,也不再啰嗦。这里且将目光拉回台湾。

1992年,张培仁和贾敏恕在北京做《中国火》时,蒜头村吴俊霖终于崭露头角,出了张《爱上别人是快乐的事》。这个为吉他疯魔的青年,还没改名“伍佰”。遇到“真言社”老板倪重华后,发了这张处女作。反响平平。

随后,伍佰在“真言社”遇到一帮志同道合的音乐朋友,组建乐队“China Blue”。

提及“真言社”,这里饶舌一句,这家1987年组建的滚石子公司,也是传奇存在,曾将崔教父的作品引入台湾。伍佰首张专辑失败后,倪老板说,你做摇滚乐,应该去Live house,让每个听众看到你们。之后几年,伍佰&ChinaBlue几乎跑遍台湾所有音乐节、酒吧和Live house。

1995年,“魔岩”撤回台湾,成为滚石子公司。“真言社”解散,歌手转入“魔岩”。伍佰&ChinaBlue在一次演出后的现场音频被制作成专辑发行。张培仁特意给它起了副标题,叫做“枉费青春”。

经此一役,伍佰名声大爆。再没人嫌弃他的唱腔,反而被其独特风格吸引。次年,伍佰&China Blue发行首张录音棚专辑《爱情的尽头》,里面出现一首《挪威的森林》。1997年,Live专辑《摇滚·浪漫》卖破70万张,成为华语乐坛至今最成功的现录专辑。伍佰从此成为一代“现场之王”。

那时候,谁也想不到,就在《爱情的尽头》B面,有一首歌会在2020年引爆互联网,每个人都“所以暂时将你眼睛闭了起来…”

「许光汉模仿的原版」

伍佰加入“真言社”时,倪老板还挖掘了一个叫张震岳的小子。

台湾有个“木船民歌比赛”。伍佰也去过,跟他同届的,还有唱《鸳鸯蝴蝶梦》的黄安。张雨生、万芳都凭此脱颖而出。17岁这年,张震岳被同学强行拖去参赛。本来是打酱油,没想到真言社找上门,给了一纸合约。

一开始,张震岳走的是青春路线。连发两张专辑,都是“阳光男孩”。还跑去和林志颖演了一部《旋风小子》,影响一代80后。两张专辑不温不火。阿岳跑去当兵。服完兵役,迅速成熟,再不想做什么“阳光男孩”。丧气时刻,他告诉公司,自己准备去卖金桔柠檬了。公司只好顺他的意。

1997年,阿岳合约转到“魔岩”。陈升放言,他要是能火,我头给公司。结果在制作人伍佰的帮助下,阿岳推出《这个下午很无聊》。一曲《爱之初体验》迅速火遍台湾。紧接着新专辑,又写出《爱我别走》。张震岳慢慢树立起“坏孩子”形象,尤其跟热狗搅在一起后,搞了很多“坏音乐”。但也正是从这一层面,让魔岩更加立体,大大丰富了滚石音乐的内涵。

「《爱之初体验》收录其中」

就在张震岳写下“如果说你要离开我…”时,上大学就迷过《中国火》的陈绮贞,第二次参加“木船民歌赛”。因为她唱歌的样子看上去像画一样美,评委伍佰力排众议,给了她第一名,并将其签至魔岩。同时期,从国外回台湾做模特的杨乃文,经朋友介绍进入魔岩。大家一起去学校巡演。

后来,陈绮贞成为“清新民谣”鼻祖。

杨乃文、热狗,相继拿下金曲奖。

作为滚石最优秀的子公司之一,一度拥有伍佰、陈绮贞、杨乃文、张震岳、热狗、罗百吉、顺子、窦唯…的魔岩,为台湾乃至华语音乐贡献太多不一样的色彩。他们做的,并非当时甜腻、悲伤的主流情歌。许许多多作品,都充满反叛、实验性。甚至无视市场规律,对“迎合”二字说不。

「“魔岩”出品,窦仙儿《山河水》」

在这点上,魔岩就仿佛当年拿到罗教父作品的段钟潭。以独立的人文眼光,包容着一群小众歌手。这是滚石初创之时就决定的品味。

在它看来,音乐不止是娱乐,不止是商品,必须还要承载艺术、人文价值。

但真要比偶像,滚石也不虚。

11.世纪末的偶像

相较于擅长包装的“飞碟”,一早就打造出“小虎队”的“飞碟”,致力于剖析都市男女情思的滚石,青春偶像一直是短板。90年代后期,都市情歌主流势头减弱,偶像浪潮愈演愈烈。老一辈制作人都开始晃范儿了。就在此时,与滚石签约2年的苏慧伦,成功转型玉女代表。

那时节,苦情歌大行其道,尤其李宗盛打造辛晓琪后,将这一戏路推向极致。滚石却另辟蹊径,把《Lemon Tree》《鸭子》这种清新、洒脱的小情歌拿给她唱,一下子抓住了少男少女的心。一夜间,大街小巷都放着那句“啊哈去吧,没什么了不起…”。

苏慧伦红了没两年,在阳台上晾衣服唱《不必在乎我是谁》的徐怀钰,又被挖到滚石,成了又一个百万偶像。

「一代玉女徐怀钰」

1998年,《我是女生》同名专辑发行,3个月卖破50万张。紧接着,《向前冲》《分飞》《叮咚》《怪兽》等轻快小女生心曲横扫全台湾,中小学生迅速忘记了苏慧伦,纷纷攒钱去买徐怀钰的磁带。当年仅凭《我是女生》这一首歌,她就成为KTV里点播率最高的女歌手,给滚石赚了上亿台币。

但这两位玉女,终究化作一阵风。

要论目光长远,还得看咱们老李。

苏慧伦当红之际,李宗盛奔赴马来西亚挖人。高中生梁静茹参加“海螺新韵奖”比赛,拿了第三名。马来西亚滚石唱片的老板,将比赛录制带拿给李宗盛,本来是推荐一个男歌手。不料老李听到梁静茹,立马将这个20岁不到的姑娘带到台湾,开始魔鬼录制。彼时,梁静茹感情空白,却被要求唱情歌,在录音棚里录到近乎崩溃。面对老李,被打击得体无完肤。

万般自卑中,梁只好先回马来休养,解压半年,重回台湾,录《一夜长大》。这张99年的专辑因台湾地震错失宣发,却为之后故事埋下伏笔。2000年,梁静茹靠一曲《勇气》打开市场,一夜爆红。

「多年后,《勇气》成为互联网金梗」

提及《勇气》,自然离不开作曲光良。1995年,老李将他和品冠挖到滚石,组成“无印良品”。次年,专辑《掌心》在台湾狂销12周。而那时,滚石上世纪末的最后一张王牌,日后无数青少年的心头爱,还叫“So band”。

1996年,“So band”的主唱和键盘相恋,无心音乐,离团而去。剩下几个人商量半天,最终决定让第二吉他手陈信宏来做主唱。

陈信宏百般推辞,其他团员说:

“你吉他、贝斯玩得最差,鼓也敲得稀烂,只配当主唱了。”

一年后,台湾一个大型乐团活动,“So band”参赛,阿信为此写了一首《轧车》。报名前,五人决定改一个更顺耳的名字。成员玛莎便将BBS的id“MAYDAY”拿出来。从此,台湾多了一个乐队——五月天。

这次比赛,“五月天”受到伍佰肯定。几个人还觉不够,1998年,阿信和怪兽骑着电瓶车把一张小样送到滚石。没多久,他们就接到了李宗盛的电话。加盟滚石后,作为“五月天”的制作统筹,老李一上场就打了预防针:

“大家都别帮忙,他们要写什么就写什么。”

此后,五月天开始熟悉唱片制作每一个环节,一手包办自己的全部专辑。甚至出去演出,连加麦克风和接线都是自己做。

「第一张创作专辑的名字相当任性」

1999年7月,《第一张创作专辑》上市,卖破30万张。此后,在数字浪潮袭来、音乐变得越来越年轻化时,“五月天”一次次站上金曲奖舞台,以“台湾最佳乐团”身份成为滚石门面,书写新一代的青春圣经。

这离滚石成立,已过去了整整20年。

12.幕后大神们

滚石作品能够影响一代又一代人,自然不止是黄金制作和顶级唱将的功劳。在每一张作品背后,还有诸多人的心血。滚石也为这些音乐人,提供了成长的土壤。只有这样,新手才能一步步变成大神。

14岁时,黄韵玲就去参加“金韵奖”,其实不和规则。但为了见偶像刘文正,她豁了出去,成了李宗盛的小师妹。罗大佑的“果实音乐”成立时,她是第一个员工。1986年转到滚石,一上来就给《回声》里的《梦田》写和声。

不久,黄韵玲做了制作部经理沈光远的老婆,成为“友善的狗”一员。工作室在滚石5年,做了20多张专辑。日后,沈光远还挖掘了给王家卫写《花样年华》的陈珊妮。

1991年,“友善”给林强制作《向前走》,成为金曲奖“最佳制作人”。多年后,林强隐退幕后,成为华语电影配乐圣手。早年给侯孝贤帮忙,日后成了贾科长的伙伴。《三峡好人》《天注定》,都有他的功劳。

李正帆给陈淑桦《梦醒时分》编曲时,同样是新人。唱片一做就是一年,加上老李魔鬼鞭策,做得小李打电话向妈妈哭诉。那时录音一个小时1000块,李正帆一做4个小时,只弄出16小节。老李却无半点怨言。

《梦醒时分》的成功,不知给了李正帆多大自信。而在技巧上令其突破的,则是挑剔的陈升。陈升思想飞驰,经常叫他来,一通东拉西扯,或干脆撂下一句“就这样”,人就没影儿了。做《无言的山丘》,去北京“百花棚”录弦乐。一天夜里喝得醉醺醺的,陈升来了句,我怎么就在北京了?说完眼睛一亮,把大提琴拉到李正帆面前。两人趁着醉意,仅用40分钟,完成了《北京一夜》。

「李正帆&赵咏华代表作:《最浪漫的事》」

成为滚石黄金编曲后,李正帆首次当制作人,就帮时任女友赵咏华写出了那首《最浪漫的事》。中国人婚礼上,又多了首金曲。

后来去大西北,李正帆看到乡村中学的孩子,写出梁静茹的《宁夏》。是他给赵薇编《有一个姑娘》,帮徐怀钰搞定《我是女生》,叫刘若英《为爱痴狂》。

除了黄、李二位黄金编曲,滚石还有太多天才。什么陈扬、李欣芸、罗宏武、贾敏恕…不能尽数,只能随便说两个。

其中有个马兆骏,19岁成为滚石最年轻的制作人。当年李宗盛“木吉他乐团”参加“金韵奖”唱的《散场电影》,就是他的词。

马大师一生战绩辉煌。最著名的两首歌,一是《我要的不多》,一是《心雨》。

「这首歌是个很大的误会」

《心雨》这首歌被毛宁&杨钰莹翻唱时,被误传为李宗盛词曲。此歌想必对贾科长影响也很深,成为贯穿电影《小武》的曲目。试问上世纪90年代的人,谁不会哼一句——

“为什么总在,

那些飘雨的日子,

深深地把你想起?”

除了马兆骏,滚石还有张洪量。1987年,牙科张医生向台湾乐坛丢出一张《祭文》,风格前卫、离奇,歌词也十分敏感。10年后老李还感叹,当年在台湾那个时代,敢这么写专辑的新人,找不出第二个。

《祭文》发行后,销量惨淡。张洪量做牙医,一个月20万台币。在滚石当制作人,一个月一万五,引起家人强烈不满。为继续音乐,张算了算市面上流行音乐的模式,为滚石打造出一首流行金曲,《你知道我在等你吗》。

莫文蔚进滚石后首张国语碟《做自己》,里面有首歌,不知被多少人翻唱。那是张医生根据自己异国恋写下的名曲,《广岛之恋》。

「《你知道我在等你吗》收录其中」

除了音乐人,连台湾MV教母马宜中,都是从滚石起步。当时周华健要举办内地巡演,马宜中被老段邀请至滚石,一路跟拍、记录。在93年的工体,看着3万人跟华健狂喊。日后马宜中导演的作品,大家都很熟悉了,什么《挪威的森林》《我是一只鱼》《天黑黑》《恋人未满》《忽然之间》…

数十年来,滚石能不断奉献那么多精品,并非某一个人的功劳。每一个滚石制作人、唱将、编曲乃至普通员工,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就像当初刘若英进滚石打杂,一进门就看到的那八个令她心动的大字:

“我在滚石,我很重要。”

13.滚石不生苔

滚石何以成为滚石?

人当然是第一位的。滚石的黄金时代,离不开那些音乐人的才华的汗水。但在人之外,还有更重要的牵绊。黄韵玲说,她没见过哪家公司的人,下班后10点又跑回办公室,一直干到凌晨。刘若英给陈升打杂,每天加班。有一次饿得不行,只好拖着金城武等人跑街上,“偷”人家叉烧肉吃。

但他们不觉得痛苦,只觉得快乐。

老李最风光的时候,曾有唱片公司的人将他堵在楼下,拿出一张支票让他随便写,想要多少要多少,李宗盛摇摇头就走了。周华健最红的时候,其他唱片开出天价挖他,他却成为留在滚石最久的一位唱将。

1995年,张国荣乐坛复出,滚石也是给了一支票,让他填一个数字。哥哥接过笔,只在支票上写下两个字:情义。

「张国荣加盟滚石后第一张专辑」

滚石成功,固然离不开老李们神乎其技的制作,离不开张培仁们的音乐眼光。更离不开的,是愿意给歌手空间和机会。当初辛晓琪加盟,公司只有两个人同意,一个老李,一个老段。任贤齐在滚石头三年,年年面临解约。万芳加入滚石后,不温不火,最绝望时,主动向老段申请解约,老段问:

“你能不能再给我一个机会?”

不久后,万芳唱出了那首《新不了情》。

在滚石,前辈对后辈的提携,从未间断。如前所叙,罗大佑之于黄韵玲,李宗盛之于五月天,齐豫之于周华健,沈光远之于陈珊妮,倪重华之于伍佰,伍佰之于陈绮贞…“滚石”一词,源于谚语“滚石不生苔”,老人对新人的挖掘、帮衬,是滚石滚滚向前的动力之一。也是滚石精神的延续。

在滚石,机会是有的,但要靠实力争取。滚石有一个PK制度。几个歌手或作品摆在一起,谁胜出选谁。小虫当初给潘越云做《我是不是你最疼爱的人》,专辑里并未写出此曲。那时他是新人,各种想法在会上被批得一塌糊涂。开完会后,老段请他吃饭,安慰一通。当晚回家,小虫就把歌写了出来。

在滚石,除了PK制,还有试听会。唱片录完,母带出来,上街找路人到公司,挑三首歌给他们听,听完给意见,公司再讨论。轻则主打歌被枪毙,重则唱片重新录制。实在不行,干脆不发。对滚石而言,音乐需要才气奔涌、人文追求和艺术探索,也必须离不开大众趣味。做到雅俗共赏。

滚石成功秘诀之一,就是对听众足够用心。最早滚石发行唱片,每张都有“听友卡”,可以写意见给公司。黄韵玲就被听友骂哭过。

在滚石唱片的封套上,永远写着一句话:

“滚石爱你,矢志不渝!”

这句话出自创意大师杨立德之手。有趣的是,“飞碟”这个名字,就是他起的。取名之时,便有跟滚石一争高下的决心,意即“地有滚石,天有飞碟”。果然,日后这两家公司,各占台湾乐坛半壁江山。

「“滚石”用心的听友卡」

滚石不生苔,是向前的步伐不停。

它发行了台湾第一张镭射唱片,破了台湾第一张百万专辑的纪录,是台湾唱片预购服务的鼻祖、数字音乐的先驱。

技术上,滚石走在前面。音乐上,它让罗大佑去香港开“音乐梦工厂 ”,挖掘林夕、黄耀明;让张培仁去北京创“魔岩 ”,写下摇滚辉煌;它为周华健建“摆渡人 ”,为陈升建“新乐园 ”;旗下设“巨石”、“龙卷风”、“大海啸”这些不同厂牌。为不同市场,定制不同风格的音乐,满足不同听众的喜好。

它成功,是因为对音乐和市场足够尊重。

14.当滚石已成往事

90年代初,滚石唱片拥有一支至今看来无比梦幻的队伍。趁势崛起之际,它开始了不断“扩张”的道路。四处挖掘人才,签约张国荣、梅艳芳这样的巨星,派张培仁去内地做音乐,“大手大脚”花钱,将分公司设在日本、韩国、泰国和马来西亚…及至1996年,滚石王朝要巨星有巨星,要偶像有偶像,全亚洲开了12家分公司。3年后,年入25.8亿新台币。

然而时代的暗涌,也悄然而至。

首先,商业全球化浪潮下,唱片巨头开启兼并模式,入袭台湾。面对五大唱片,本土独立公司一一缴械投降,“飞碟”也被华纳并购。为保持滚石的独立性,公司不得不四处布局,拼命烧钱,努力扩张。2000年,谋求上市、引入资金失败,滚石如遭雷击,不得不裁员,营收一下子跌到18.5亿。

资本侵蚀还未搞定,互联网浪潮又迎面锤来。本来数字音乐兴起时,段氏兄弟以为希望来了,华语音乐终于可以打破地域限制,没想到盗版和网络让唱片工业日薄西山,越发没钱可赚。在资本巨兽和网络巨浪的双重打击下,滚石一步步陷入泥潭。

2003年,报表数字居然跌至7.5亿。

「每个名字都是经典」

段钟沂说,“滚石的成就,每一步都是意外,都是因缘造成的,也可以说是命运。”

回望80年代,滚石盛世的确离不开时代造化,离不开唱片工业的蓬勃发展。

台湾解禁,文化自醒,轰轰烈烈的民歌运动,罗大佑的黑色原子弹,民歌潮中诞生的一批奇才,一个个想唱“我们自己歌”的青年男女,也只有在理想尚存、资本并不疯狂的时代,滚石才能奠定自己的人文基调,追求独立。而当偶像包装、青少年趣味、流量即一切的时代迎面撞来后,滚石一面要迎合市场,一面又要坚守自己的精神内核,这无疑是一个巨大考验。

2000年底,李宗盛结束与滚石的合约。后来他写到,当时他被公司一些重要会议排除在外,生怕他这个“不识时务”的老臣,阻挠新的决定。李宗盛走后,一些老将相继离开。2001年,张培仁也因理念分歧,离开公司。

2000年,林忆莲加入百代唯京。次年,齐豫、莫文蔚离开,魔岩旗下歌手陆续解约。2002年,梅艳芳国语事务转签BMG。2003年,刘若英转签维京,伍佰加盟Avex。2004年,窦唯离开。2005年,万芳离开,任贤齐、黄品源转签EMI,小虫也和滚石道别。在陈绮贞、杜德伟之后,创完《童话》奇迹,光良也走了。2006年,五月天自组“相信音乐”,带走梁静茹。

面临市场萧条、网络浪潮和盗版冲击,滚石四面受敌。

也就是那时,段氏兄弟承认,早在2000年,滚石就已陷入财务危机…新世纪头四年,滚石亏损1.5亿人民币,为填补亏空,滚石不得不裁员,去找能赚快钱的产业。一度辉煌的“魔岩”,就在这期间被砍。可乱局之中,在新时代的战场上,滚石已然失去太多优势,不可挽回地衰败下去…

昔日光荣,就此不再。

2000年后,F4开启偶像潮流,周杰伦用R&B席卷华语乐坛,音乐越来越年轻化,受众越来越追求感官刺激,杂乱、庸俗的网络音乐势不可挡,曾经无限耀眼的滚石王朝,渐无招架之力。在金曲奖舞台上领“特别贡献奖”时,段氏兄弟打出三张横幅,除了“老兵不死”“音乐万岁”,剩下那条写着:

“请电信业不要再虐待唱片业!”

「这种神仙乐队,不会再有了」

可惜,没有哪一个人或哪一家公司能够改变潮水的方向。逆境中,罗大佑、李宗盛、周华健、张震岳一度组成“纵贯线”,巡演两年,帮老东家渡过危机。

2012年,滚石还清债务。但要想重返荣光,谈何容易。电信业浪潮挡不住,数字化浪潮挡不住,新世界的资本游戏,玩儿的起吗?

在一个选秀成团、抄袭成风、高度资本化、趣味庸俗、花钱打榜、音乐只听15秒副歌的新时代,这个80年代成立的老牌唱片公司,或许还能逆势扬帆。但那和音乐的人文价值还有多少联系,目前看来,只能是一个未知数。

曾经那个滚石,已跟随那样一个时代,那样虔诚听歌的日子,成为云烟往事。

15.回声

1977年,台湾。淡水海滨,民歌手李双泽为了救人,不幸溺毙,年仅28岁。

这离他在淡江文理学院的民谣歌会上砸碎可乐瓶,才仅仅过去9个月零7天。

死去的李双泽不知道,他掷碎可乐瓶的声音,为台湾乃至整个华语乐坛砸起了一阵阵怎样的巨响。在他的唤醒中,华语乐坛有了一家如何伟大的唱片公司,至今屹立40年。这40年里,又为人们留下了多少记忆。

李双泽呼吁中国人“要唱自己的歌”,以原创和人文为奠基的滚石做到了。不仅做到了,他让无数的60、70、80乃至90后,都能有“我们自己的歌”可唱。在学校里唱,在广场上唱,在KTV里唱,在田野中唱,在电影里唱,在相聚时唱,在求爱时唱,在分别时唱,在失恋时唱,在举杯时唱,在沮丧时唱,在孤独的夜晚唱,在重挫自励中唱,在蓦然回首时唱…

「不会再有第二个“滚石”了」

数十年来,滚石为几代人留下了太多金曲。那不是几十首歌名、几十个明星可以概括,也不是区区万字能够说清的。对万千听众而言,滚石是生命成长的记忆,是青春苍翠,是中年疲惫,是恋人心事,是朋友倾诉,是爱如潮水,是滚烫热泪,是一个时代的背景音乐,是人生路上的一道道重要标记。

也许可以说,在那些一起走过的日子里,有多少个听众,就有多少个滚石。

2010年,台北小巨蛋,滚石30周年纪念演唱会。5个小时,80位歌手依次献唱,近万观众大合唱近50次,笑声不断,泪眼婆娑。

那只不过是滚石和听众数十年缘分的缩影。

我们拥抱过它,它也塑造过我们。

当时间的洪流奔腾而去,时代的篇章从旧到新,相信在变幻的岁月里,那些被“滚石”陪伴、打动过的听众,心底依然保留着熟悉的旋律。哪怕在嘈杂的新世界里,在追求感官刺激的年代,滚石的声音已不再响亮如初,哪怕当初的滚石,已经成为往事,相信那些旋律,依然能够穿透岁月的雾障,经久不衰。

叩你心扉,伴你同行。

「全文完,下次再会」

本文相关事实信息出处:

[1]《曾经有一个很夯的唱片公司》,李皖

[2]《一九七六年那支可乐瓶》,马世芳

[3]《滚石唱片:最后的辉煌》,三联

[4]《时间荡涤,留下一块滚石》,许平柯

[5]《台湾民谣30年重要人物盘点》,南都周刊

[6]文中出现的所有滚石歌手、制作人、编曲等工作人员的各种视频、纸媒访谈以及亲笔文章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滚石唱片:田.震--依然在飞-新歌+精选

专辑中文名:依然在飞-新歌+精选歌手:田震音乐风格:流行资源格式:APE...

by:路过天堂_d4

滚石评选最伟大歌曲集

滚石评选最伟大歌曲集,每一首都是经典,每一首都是回忆。

by:独乐乐醉翁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唱片集锦》

这张专辑是“20世纪伟大钢琴家”系列的唱片集锦,这些艺术家的录音都代表了20世纪钢琴艺术的最高水平和审美潮流。这张《唱片集锦》收录的68轨录音,正是“二十世纪伟...

by:love_small_cat

《像一块滚石》朋毛才仁 著

作者介绍:朋毛才仁(1990-1-18------)青年画家作家祖籍青海化隆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系列《献给妈妈的歌》、《像一块滚石...

by: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

老唱片

旧日的片段,昔日的温情,以往的悲欢,仿佛在老歌中得到呈现与拯救;有一种歌只唱给爱憎分明的人,有一种声音可以支撑孤独的灵魂;听一首老歌,回忆一段往事,老唱片,让老...

by:如果爱音悦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