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冶长篇(19)条

2024-03-07 12:57:2717:22 37
声音简介
《论语》公冶长篇(19)条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子张问孔夫子这样一件事情。

令尹子文
“令尹”是楚国的官职的一个名称,相当于楚国的宰相、首辅大臣。

令尹通常都由楚国的贵族来担任,从其中选良臣作为令尹。

子文三世为令尹,无喜色
讲到子文,楚国的这位令尹。
“三仕”三是一个量词,形容是多次,不止是三仕,他多次为令尹,无喜色。

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件事情,多次就是有上有下,但是无喜色。

三已之,无愠色
“已”解免或者被罢免,不做了这个令尹。

但是没有愠色。
这个就体现了子文的修为了,上无喜色,下无愠色。数次上任令尹,没有什么喜色;数次自己让位于他人,也没有愠色,没有什么烦恼。

但是想一想我们的生活之中,发生顺境的时候,被提升的时候会很高兴,很喜悦。

但是发生逆境的时候,或者被辞退的时候,或者重新选择的时候,可能我们会忧虑,可能我们会烦恼。

所以这其中体现的是子文内在的修为,也是我们每个人该去学习的典范。

遇到顺境的时候,不需要过喜得意,容易忘形;遇到逆境的时候,我们不需要生烦恼,不需要去悲伤。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工作交接,过去所做的事情,一定原原本本地告诉给下一位令尹,善始善终,这个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当我们从一个岗位离开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善始善终,能尽心尽力,尽责地把我当下所做的事情交接给下一个人,交代清楚哪一件事情做到了什么环节,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当务之急,这个也是我们平时很难做到的。所以他都体现了一个人内在的修为。

何如?
这个时候子张问了,说我们看看令尹子文,三上三下,无喜色,无愠色,并且做事情善始善终,这个人怎么样?何如?

子曰:忠矣。
孔子说,可谓忠。

何为忠呢?
做事情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一心一意为之忠。对自己忠,对他人忠,对事情都很忠,这是一个字来概述了子文的这件事情。

子张接下来问,仁矣乎?
可不可以称得上仁呢?

曰:未知,焉得仁?
首先说不知道。

为什么呢?
通过这一件事情的话,算不上仁,能成为一个忠字。

我们先来讲这个忠,子文在为楚国令尹之时,还有一位叫做子玉,伐陈国为楚国立了功。

这个时候子玉的呼声很高,那么子文就把自己的令尹之位让给了子玉,他考虑的是免除内乱,说大家不要争这个位置,而让楚国产生内乱。

所以他是一心为公,一心为这个朝堂的,他就把令尹的位置让给了子玉。

但是子玉其人有一些急功近利,当他坐上了令尹以后,开始发生了城濮大战,楚国和晋国两个国家一次著名的战役。

曾经晋国的晋文公在流亡到楚国的时候,楚国给他过礼仪的接待,并且重耳说想让楚国扶助他回到君主的位置,做晋国的诸侯。

那么当时楚国的国君就问重耳,如果我帮助你得到君主之位,你如何来酬谢我呢?

当时重耳说:楚国有很多的财富和宝贝,这些对于楚国是没有价值的。

如果有一天我可以去领导晋国,如果晋国和楚国发生战争的时候,我会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三舍就是九十里,所以这就是退避三舍这个故事的由来。

那么子玉领导楚国大军去和晋国发生战争,晋文公重耳一方是为了表示自己的礼,表示自己曾经的诺言,所以退避三舍。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避其锋芒,避楚军的锋芒。所以连续撤军,但是撤军是井然有序的,是为了寻找更加的地理环境用来迷惑楚军。

而子玉急功近利,认为晋军是害怕和楚军作战。所以他就不停地去追击,结果晋军在退了三次以后开始反攻,结果楚国大败,子玉也在这场大战之中自杀身亡。

那我们在用这段故事来延伸这个忠字,说他可谓忠。

因为一心为公,怕引起朝堂的内乱。但是他想退位让给子玉之时,是有很多人非议的,是有很多人不赞同的,说子玉其人急功近利,于国何在?

说子文,如果你这样去做,对于国家的利益有什么好处呢?

所以我们可以说他忠,但是不够仁。

为何不够仁呢?
我们引用《中庸》的一句话来理解,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什么叫仁?什么叫成呢?
不是你成己就可以了,你还要成人,成物。

那何为成人呢?
举例,如果我想把这个位置让给子玉,我还要帮助他,让他站得住,让他把这件事情做得好,我们可以成人之美,这个才能成为仁。

比如说我们在讲文化的意义,那儒家文化不停地让我们去向内修,让我们求诸己,让我们懂得安身立命之根本,是在让一个人有所成就,让一个人变得更好,而不只是他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他什么?

我们举个例子,在生活当中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当孩子要的更多,我们只是在不停地给;那么同事,朋友要的更多,我们只是不停地给;这个只能称为爱,不能成为仁。

仁是我们要辅助他成才的,我们要成人之美,我们要帮助他建立内在的美好,帮助他去安身立命,帮助他在这个位置上做得更稳,做得更好,所以这个才能成为仁。

那么孔夫子提倡以道事君,说我要想侍奉好君主,那我要以道去辅佐他,让他变得有仁德,而不是只是为了帮他做事情,这个称不得仁。

子文这件事情可以说是忠,但是不能成为仁。
因为他的退让,让子玉去做了这个位置,但是却给楚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所以儒家讲当仁不让,说我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考虑的并不是自己的名利,自己的得失和自己的名节,而是考虑这件事情是不是可以对更多的人有利。


这里我们再举一个相反的例子,《论语》当中后面我们会讲到,孔子说到管仲之事,子路有问: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那么管仲没有随公子纠去赴死,是不是不仁的表现?

孔子说不是的。

因为他在意的不是自己的名节,而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这正是管仲的大仁大义,他在考虑后面的事情,而不只是自己的名节和自己的清白。

那我们回头再来看我们当下的生活现状。儒家讲担当,讲当仁不让,当我们在一个团队当中,当我们在一个社会当中,当我们在一个国家当中,我们看到很多不好的事情,不是保持自己的清白就够了,那个称不得仁,只能算是忠。

我们要自己去承担,我们要懂得忍辱负重,我们要懂得任重而道远,我们更多的去承担这件事情,去成人之美,去成全万物,让这件事情整体变得更好,可以去利益更多的人,这个才能成为仁。

崔子弑齐君
“崔子”齐国的大夫,
“弑其君”
他杀害了自己的君主。

臣杀害君称为弑,子杀害父母称为弑,以下犯上。

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齐国发生了弑君的事情,崔子这位大夫杀害了自己的君主,同样为大夫的陈文子有马十乘,四马为一乘。

家里有十乘,是很富足的。同时也是大夫的俸禄。

弃而违之
“违”就是离开的意思。
说我把官位,把我的家财都弃掉了,离开了齐国。因为看不惯这样的事情,他弑君,于礼何在?

至于他邦,
这个时候又去到了其他的国家。

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和我们国家的情形差不多。

违之
离开了。

之一邦
又去到了一个国家。

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
这个国家和我们齐国的情况和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

何如?
子张又问:老师这个人怎么样?

那我们首先来看一个现状,陈文子去了多个国家,发现和齐国的情况都差不多,都是以下犯上。所以才说春秋那个时期是礼崩乐坏的。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大家都是悖礼的。并且为了争夺名利,争夺君主之位,争夺封地互相残杀。所以才成为礼崩乐坏是一个乱世。

走到哪里都是一样的,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背景。

子曰:清矣。
这时孔夫子用一个字来形容陈文子,可以说他清,他不与浊的事情,不与悖礼的事情同处。所以这个人是很清的。

用我们现在话说:比较清高,他不和这些人去同流合污。

所以我们去看一看,在我们生活当中也有很多清之人,别人做的事情是悖礼的,别人做的事情是没有道德的,别人做的事情是不合礼法的,别人做的事情是没有正义的。

但是我不与他同流合污,我洁身自好这个称之为清。

曰:仁矣乎?
子张又开始问:可不可以称得上仁呢?

这个时候孔夫子说到:未知,焉得仁?
说如果通过这件事情,算不上仁。

那我们再来思考这句话,什么样的人称为仁呢?
不能弃自己的家园、百姓、礼法不顾,我们要去拨乱反正的,要去拯救这个国家,这个时候才能称为仁。

而不是看到了乱象,只想让自己洁身自好,这个称不得仁,只能说清。他不去同流合污,可以保持自己的清洁。

那我们再去看一看,在这个社会上包括在一个企业当中,在一个家族当中是不是也是如此,有的人看不惯他人的行为,觉得他人做的不够,可是自己又不去管,自己又不去承担,自己又不去担当,自己又不去挽救。

所以只能说这样的人算是清的。

清者自清,他可以洁身自好。但是绝对称不上仁。因为还不够。

当仁不让的就是我碰到了不好的事情,我不光是保持自己的清白,我还要和而不同,我是为了这件事情让他变得更和谐。

所以我努力地去担当,努力地去做事情,而绝非自己一走了之,这个可以说一个人是有品行的。但是如果用德的标准来看,那么还远远不够。

有忠,有清其实已经很好了。但是仁这个字实在是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是儒家文化核心之所在。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有很多忠臣,也有很多清洁之士,也有很多清高之士。但是称不上是仁。

那么古之圣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是只有忠就够了,我们还要守大仁大义,拯救天下苍生,拯救家国,而牺牲自己的名节,甚至被人误解,甚至背负骂名,也要去力挽狂澜。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个才能称为仁。

那么仁者必有忠,必有清,忠者、清者未必一定有仁。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面前的水,我们可以说水是无色无味的。但是无色无味的不只有水,它也不能代表水。

所以忠是我们尽心尽责,尽职尽力;清是我们懂得洁身自好不与浊同处。

但是仁的概念却更宽泛,他要有忠、要有清、还要有义、还要有道、还要有德、还要上升到更高的境界。不光要成己,还要成人,还要成就万事万物。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功夫哲学论语公冶长第五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

by:張淸楊问手轩咏春拳功

论语 公冶长第五

《论语》是以语录体方式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汇编,它集中体现了孔老夫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千百年...

by:林氏包子

公冶長第五——論語章句集註

馬培路老師主講此篇皆論古今人物賢否得失,蓋格物窮理之一端也。

by:春耕园书院

論語不泥 05 公冶長篇 最接地氣的口條解釋最高智慧

需要文字稿的同學請聯絡微信bksun8864,大師兄文山不泥,暨註解易經之後,立刻推出另一部重要的國學註解,即將顛覆宋朝以來,國人對孔子所持有的刻板印象,更是要...

by:大師兄文山不泥

論語鄭注论语郑康成注

這是永曆三百六十六年,應望塵居滕琪先生之邀,在海南大學講課的錄音。教材是我整理的論語鄭注,包括了古代輯本和唐抄本,是目前最全的本子。道里書院轉載過本課程,再次發...

by:明朝經學研習會

论语|论语儿童跟读版|每天学习论语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

by:YD工作室

每日论语(论语浅析)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历经两千多年,再读经典,发...

by:飞心无待

论语

论语,作为中华优秀古典文化典藉,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具有很强的诵读性,充满哲理,充满智慧,是提高人文修养,思想修养,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好的著作。值得好好学习研究。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