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登珠峰登了白登?1960年中尼划界,到底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2024-03-24 00:02:1522:55 1.1万
声音简介

珠穆朗玛峰,世界第一高峰,更是中国和尼泊尔的界峰。

而世界之巅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尼两国的分界线,和60年代中尼边界谈判密切相关。

作为我国14个邻国之一,尼泊尔理论上与我们的关系最为疏远,毕竟青藏高原自古以来远离中原王朝统治核心,且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脉几乎割断了东亚和南亚的地理联系,所以作为东亚国家的中国和作为南亚国家的尼泊尔虽然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边,就连当年唐僧西天取经都是绕过西域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半圆。

但只要是山水相连的邻国,就不可避免地容易产生领土争端,虽说“远亲不如近邻”,但领土争端也最容易导致两国的剑拔弩张,进而影响到区域甚至国际的动荡。

所以,中尼划界不仅有必要,而且宜早不宜迟。而事实上,两国早在清朝时期就进行了国界划分。

1789年,廓尔喀人建立的沙阿王朝侵略锡金,迫使锡金王室到西藏避难,随后廓尔喀入侵西藏,彻底激怒了乾隆皇帝。随后清王朝两度对廓尔喀用兵,除将其赶出西藏,更冲出国境兵临加德满都城下,迫使廓尔喀俯首称臣,并从此成为清王朝附属国。

平定廓尔喀之后,虽然廓尔喀已经被纳入中华文化圈,但清廓两国依然进行了边界划定工作。当时的两国用石块垒成圆堆,称之为“鄂博”充当界碑的作用,至今“鄂博”在两国边境还有12处遗存。经过1年的努力,两国勘界工作在1793年基本完成。

虽然当时的清朝尚未融入西方国家主导的主权体系,但与尼泊尔基本确定了以喜马拉雅山脉山脊为分界主线的传统。

1814年,征服南亚次大陆后的英国殖民者入侵尼泊尔,迫使尼泊尔向英属印度割让大片土地,外交上受英属印度监督。

虽然没有像印度这样习惯性沦为殖民地,并在清王朝的坚持斗争下成为最后一个宗藩,但在英国侵略下,尼泊尔的离心已经不可逆转。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曾力邀尼泊尔加入“五族共和”,但因英国的阻挠而不了了之。1923年英国承认尼泊尔独立地位,但尼泊尔依然笼罩在英属印度的阴霾之下。

在尼泊尔渐行渐远的情况下,中尼边界的重要性也不断提升。

1945年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英国被彻底打回原形,对殖民地的统治也越来越力不从心,尤其是“五星模范殖民地”兼“英国女王王冠上明珠”的英属印度。

于是,甘地奋斗了几十年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终于柳暗花明。而本着“你若安好,那还得了”的搅屎棍精神,英国提出了“印巴分治”方案,以宗教为分野,将英属印度分为印度斯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

由于独立后的印度体量庞大,再加上英国几百年的殖民统治深入人心,所以印度的不列颠痕迹“入骨三分”,特别是英语至今仍是印度的官方语言。

而因为英属印度时代,英国为巩固统治与土著高层结成统治者联盟,这意味着包括开国总理尼赫鲁都是英属印度的既得利益者。鉴于印度独立是根本没有革命或战争的洗礼,所以统治阶层换汤不换药,独立后的印度对被殖民史非但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对英国殖民者感恩戴德,视同父母。

在这样的设定下,印度当然情不自禁地以英属印度继承者自居,并在建国后不由分说地套上英属印度的马甲,开始在南亚次大陆上蹿下跳,为恢复英属印度版图而奋斗不息。

而由于开国总理尼赫鲁早在印度建国前就制定了“要么有声有色,要么销声匿迹,中间路线不能让我满意”的“印度梦”,所以恢复英属印度版图只是起步,印度想要的是包含阿富汗、青藏高原、缅甸、南亚次大陆等在内的大印度联邦。

所以,尼泊尔依然在劫难逃。而尼泊尔除了和印度山水相连,更是一个典型的印度教国家,和印度一样等级森严,再加上佛教从尼泊尔发源并在南亚次大陆发扬光大的辉煌历史,尼印关系自然“心心相印”,印度也成为英属印度之后新一代黑恶势力。

所以,中尼划界期间,尼泊尔的身后,一直有三哥的身影。

1955年8月1日,中尼建交。由于从印度建国后,就疯狂扩张,不断蚕食我国西藏领土,导致中印关系越来越紧张。再加上从1956年开始的中缅划界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因此中尼解决边界问题也提上了两国政府的议事日程。

1957年1月,周总理访问尼泊尔,明确指出中国和尼泊尔是由伟大的喜马拉雅山以将近1000公里的共同边界连接在一起的。两国的友好合作对于这一片广大地区的和平具有重大意义。

两年后的1959年10月,周总理在关于中国政府对于解决中尼陆地边界之立场的提问时明确表态:“我们愿意表明,在边界未正式划定前,我们同意双方维持这一条习惯线,和平共处,互不侵犯,同时为表示中尼友好,在亚洲树立范例,如尼政府同意,我们也愿立即就边界问题进行谈判,并且经过勘测,划定边界。”

这一表态很快得到尼泊尔方面的积极回应,1960年3月11日,尼泊尔王国首相毕什韦什瓦·普拉萨德·柯伊拉腊访华,并与周总理就边界划分等问题进行了多次会谈,最终明确了几个基本原则:

1、以传统习惯线即喜马拉雅山脉和双方实际管辖为基础定界;

2、个别争议,通过实地勘察,使双方的地图达到统一;

3、确有争议且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在保证两国友好的情况维持现状,互不侵犯。

另外,总理还提议建立中尼联合委员会,实地勘察划线,以传统习惯线为基础,通过实地调查解决边界问题,对这种和平友好的方案,尼泊尔方面高度认同。

只是,纲领有了,但分歧却始终存在,尤其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在藏语中,“珠穆”意为“女神”,“朗玛”指代“母象”,珠穆朗玛意思为“大地之母”。而尼泊尔则称之为萨加玛塔峰,意为“高达天庭的山峰”。

周总理提出,珠穆朗玛峰划分由中尼两国总理直接解决。之所以引起中尼两国高度重视,除了此山是名副其实的世界之巅,更因为它是中尼两国人民心中的神山,任何不合理的划分两国都难以接受。

3月18日,毛主席在接见柯伊拉腊首相时主张珠穆朗玛峰一国一半,并将其改名为“中尼友谊峰”。不过柯伊拉腊并未当面表态,而是回国后配合印度兴风作浪,阻挠中尼划界。

1960年4月,周总理访问尼泊尔,继续就珠穆朗玛峰问题举行磋商,双方分歧进一步缩小。

1961年10月,尼泊尔国王马亨德拉访华,双方终于就珠穆朗玛峰问题达成一致,随后中尼划界工作顺风顺水。

1961年10月5日,中尼双方在北京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泊尔王国的边界条约》,确定了两国的边界走向,珠穆朗玛峰被一分为二,两国边界共树立永久性的界桩95棵。

根据很多网络文学的记载,新中国之所以能在中尼划界中取得主动权,尤其是分得一半珠峰,根本原因要归功于1960年新中国首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历史性壮举。

的确,当时的中国确实有登上世界之巅的必要性。虽然早在康熙四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07年,康熙皇帝就下令绘制《康熙皇舆全览图》,由于聘用了。耶稣会传教士雷孝思、白晋等人,利用当时西方先进的天文观测与星象三角测量方式,用梯形投影法进行绘制,因此这幅比例为1/40万的大清帝国全图不仅是世界上绘制水平最高最精准的地图,更是清朝主权最权威的体现。

而在绘制西藏地区地图时,1715年入藏勘测的楚尔沁藏布、兰本占巴和胜住成为珠穆朗玛峰的发现者和测量者,并在1719年铜版《皇舆全览图》中准确标志了珠穆朗玛峰的位置和满文名称,即“朱母郎马阿林”,这是珠穆朗玛峰在历史文献中的最早记录。

英国对珠穆朗玛峰的测量,则是1852年之后的事了。而当英属印度的统治结束后,尼泊尔和印度一样顺理成章地继承了英属印度的遗产,包括英国的测量成果,并作为尼泊尔声索珠峰主权的依据。

更重要的是,尼泊尔向导丹增·诺尔盖和新西兰登山队员埃德蒙·希拉里于1953年成功地从南坡登上珠峰,成为珠峰的第一批征服者。

即便丹增·诺尔盖只是个尼泊尔人,但尼泊尔却又了充足的底气高调质疑:“中国人从未登上过珠峰,凭什么说珠峰属于中国呢?所以珠峰应该属于最先登上珠峰的尼泊尔”

这是新中国最尴尬的地方,所以,登上珠峰就成为当时的中国最迫切的愿望。

但当时的新中国虽然度过了百废待兴的艰苦阶段,但国内依然一穷二白,面临着严重的自然灾害。更重要的是,西藏地区局势并不稳定,登珠峰在当时看来确实难以理解。

而且更可怕的是,中国要从人类从未成功过的北坡登顶。二战结束前,作为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英国也是当之无愧的登山霸主。但即便如此,英国也未能征服珠峰北坡。

从1921年开始,英国登山队从北坡向珠峰发起冲击,17年时间先后7次尝试,但无不伤亡惨重、折戟沉沙,也是英国人绝望地预言:“想要从北坡登上珠峰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连鸟也无法飞过!”所以,摆在中国登山者面前的困难可想而知。

而这也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意志和精神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5年开始派人到苏联学习登山技术,1956年在苏联帮助下于北京成立了中国第1个登山培训班,诞生了中国第1支登山队。

彼时的登山队相比于国外的专业登山队员显得太过业余,比如王富洲是地质工作者,屈银华是伐木工人,刘连满是消防队员等,但就是他们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征服珠峰的英雄。

中国登山队成立后与苏联合作先后攀登了多座高峰,专业水平大大提升。

1957年11月,苏联登山协会主席团向我国建议在1959年从北坡攀登珠穆朗玛峰,作为国庆10周年献礼。经过周总理慎重考虑,最终同意。

对于当时的新中国而言,从北坡登上珠峰不仅调整极限、创造历史,从我国攀登对全国人民无疑是莫大的鼓舞。

1958年,中苏双方制定了“1958年侦查、1959年试登、1960年登顶”的三年计划。苏联负责训练中方人员及提供装备,中方则负责苏联人员的后勤补给。

但随着金门炮战爆发,中苏关系急转直下,并最终在1959年彻底交恶。

没有了苏联的支持,我国登顶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困难。

作为本次登顶的总指挥,贺龙元帅在1959年向国家计委、外贸部申请了70万美元的外汇,购买了高山帐篷、鸭绒登山服等装备,随后开始了3个多月的专业培训。

1960年3月19日,270名登山运动员和运输队员来到海拔5120米的珠峰大本营,正式开始了新中国北坡登顶的计划。

本次计划共分4次行动,分别是在6400米处建立3号营地,在7000米处建立4号营地,在8000米处建立突击营地,除了侦查合适的登顶路线,将物资运送到更高的营地,更为选拔出最优秀的队员。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第2次和第3次行动不仅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恶劣天气,冲击队员更是冻伤甚至牺牲。

面对出师不利甚至折戟沉沙的局面,周总理要求贺龙元帅重新组织力量攀登,贺龙元帅更是向前线下达了“不惜一切代价重新组织攀登,哪怕剩下最后一个人也要登上去”的死命令。因为根据情报,印度登山队此时已经开始从南坡出发,如果让印度抢先登了顶,不仅会助长印度的嚣张气焰和霸权主义,更无法向全国人民交代,更不利于中尼边界谈判,是真正的一失足成千古恨。

所以在接到命令后,全县中日回韩复东立刻召开会议,重新选拔独立队员,并在5月17日召开了誓师大会,将五星红旗和毛主席石膏像交给了突击组组长许竞,面对如此重托,队员们庄严宣誓、不辱使命,随即开始了与印度“赛跑”的进程。

刘连满说:“我这次豁出去了,如果上不去,我也就不回来了!”

5月23日,许竞、王富洲、刘连满、贡布4名突击队员加上摄影师屈银华抵达8500米突击营地。

由于许竞体力消耗太大,屈银华临危受命,四人向最后300米发起冲击。

在攀登“第二阶梯”时,刘连满提出搭人梯,而为了避免踩伤队友肩膀,屈银华脱掉了高山靴和保暖鸭绒袜,导致足部严重冻伤,不得不截肢。

由于在第二阶梯浪费了长达5个小时时间,已经严重超出了“两点钟原则”,即只能下午两点前登顶的原则,所以意味着中国的勇士们只能在夜间冲顶,其难度可想而知。

但为了祖国的荣誉和尊严,四位英雄无所畏惧,只是刘连满因支撑队员爬过第二阶梯和开路等早已耗尽体力,只能在一块大石头旁停下脚步,目送三位队友发起最后的冲锋。

为了不拖累队友,刘连满悄悄关掉队友留下的氧气瓶,并留下了悲壮的遗书。

1960年5月25日凌晨4:20,王富洲、贡布、屈银华登上珠峰,从北坡征服了世界之巅。

随后,三人将五星红旗和毛主席石膏像放在峰顶下方位置,由于氧气早已耗尽,三人采集了9块岩石标本后迅速下山。

和三人一样创造奇迹的是,刘连满并未牺牲,而是坚持到了三位队友的凯旋。而后,刘连满省下的氧气给了三位队友生的希望,四位英雄终于实现了亿万人民的梦想,并永远地载入史册。

很多人说,正是因为新中国这次成功的登顶,再加上印度登山队在遭遇暴风雪后就知难而退,所以尼泊尔方面再也无话可说,所以最后只能同意珠峰一国一半的提议。

应该说,理论上确实如此。毕竟两国都已经成功登顶,平分珠峰无可厚非。但问题是,这次登顶,一直饱受外国的质疑。

因为三位英雄登顶的时间是伸手不见五指的凌晨,以当时的摄影技术根本难以留下清晰的影像资料,再加上1963年登顶的美国登山队员先生在顶峰未发现中国队员留下的纪念物,更加重了外界的质疑。

毕竟,能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本身就突破了人类的极限,而且三位英雄连续十多个小时不用氧气,就更是难以理解。

更重要的是,这些登山队员来自各行各业且训练时间极短,根本不可能完成专业登山队员都完不成的任务。

说白了,从他们的角度,根本无法理解中国登山队员的所作所为,他们不仅不了解中国人民大局为重的牺牲精神,更不理解中国人民为了祖国主权和尊严拼死一搏的决心和勇气。这种摆脱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后迸发而出的力量,是他们根本想象不到的。

果然,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长期从北坡尝试登顶成功后,他们开始选择相信,毕竟跨越第二阶梯的“中国梯”还在造福攀登者,他们可以没有是非,但不能不能不懂廉耻。

更重要的是,为了弥补1960年登顶没有留下影像资料的遗憾,新中国在1975年再次组织登顶,并以现代手段测出珠峰高度为海拔8848.13米,随后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成为世界最权威数据。电影《攀登者》讲述的就是这个故事。

所以,新中国在1960年从北坡成功攀登珠峰毋庸置疑。但问题是这次成功作为中华民族的争气之战,虽然取得了极其辉煌的胜利,但却依然不是推动中尼划界,尤其是珠穆朗玛峰划界的根本因素。

毕竟,当时正值中尼边界谈判期间,且外界质疑声不断,包括尼泊尔,所以你说新中国登上了珠峰,谁能提供证明呢?

所以,此次登顶虽大长中国人志气,且创造了历史,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却对中尼边界谈判并无多大的推动作用。

当时的情况是,印度媒体的质疑和歪曲报道铺天盖地,尼泊尔也宣传新中国爬山队是否会想过去英国爬山队那样在封顶插上尼泊尔国旗……损伤尼泊尔人的情绪等荒谬言论,所以我们的登顶非但没有起到推动作用,甚至还适得其反。

所以,在静夜史看来,真正推动中尼边界妥善解决的,主要因素来自三方面:

一是尼泊尔国内势力的内讧。虽然尼泊尔王室与印度关系密切,但尼泊尔国王马亨德拉深知平分珠峰的划界方案尼泊尔有利,所以和总理柯伊拉腊不同,急于争取政治资本的马亨德拉国王早在1960年访问日本时,就曾公开表示认可平分珠峰的方案,他的坚持是中尼划界迅速完成的重要因素;

二是中缅划界的榜样作用。从1956年到1960年,中缅两国经过平等友好协商,确定了两国上千公里的边界线,并成为中国处理划界问题的标杆。所以尼泊尔对新中国的戒备必然大大下降,这是中尼划界能够顺利完成的重要原因。而且中国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给了双方更多的回旋余地,所以尼泊尔自然愿意接受划界的结果;

三是国际环境的波谲云诡。50年代末中苏交恶,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空前险恶。与此同时,印度也加紧了挑衅新中国的脚步。但此时的赫鲁晓夫力主推动美苏关系的缓和,对印度的咄咄逼人的扩张有所警告,这是印度消停了一段时间的重要因素。而没有印度的从中作梗,中尼划界也能顺利实现。

1960年8月11日,中尼边界联合委员会成立。1963年1月20日,中尼双方于北京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尼泊尔王国陛下政府关于两国边界的议定书》。从1978年至2006年,中尼双方先后经过三次边界联检,至此,中尼之间的所有边界问题全部解决。

可以说,中尼划界作为中缅划界后的又一个成功案例,给中尼双方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而在此期间我国登山英雄们对珠穆朗玛峰的征服,作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意志的最好说明,也必将和中尼划界一样永载史册、名垂千古。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浅荔

挺精彩,珠峰边界背后的历史没想到这么复杂

猜你喜欢
拉萨-珠峰登山博物馆

票价详情暂无适宜四季皆宜电话暂无简介亲爱的游客,欢迎您来到珠峰登山博物馆参观。珠峰这个名字我们已经不再陌生,她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能登上珠峰的人...

by:恋景旅行APP

我为珠峰量身高——2020珠峰高程测量亲历记

有人在口岸焦急筹谋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滞留的登山物资;有人彻夜难眠思虑气象变化;有人几次踩空碎石险些摔下山崖;有人掉入冰缝靠队友捡回生命;有人负重攀...

by:西安地图出版社

万山之巅:珠峰传

百年攀登,英雄史诗。一座关于山峰的传记,一段段关于珠峰的新旧往事。

by:青海人民出版社

千首唐诗高峰攀登

23年10月开启《唐诗鉴赏辞典》千首唐诗冲击之旅

by:一苇杭之_Jq

首播攀登学习练习

首播,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by:暖你一世倾城

大同-白登山

票价详情暂无适宜四季皆宜电话暂无简介亲爱的游客朋友您好,今天咱们来到的是白登山。白登山又叫做小白登山。相信您一定听说过白登之战。白登之战又叫做白登...

by:恋景旅行APP

小白攀登记

小白的成长之路,从这里开始

by:时光正暖

攀登计划65期首本练习

攀登计划65期首本练习,攀登计划65期首本练习,攀登计划65期首本练习,攀登计划65期首本练习,攀登计划65期首本练习,攀登计划65期首本练习,攀登计划65期首...

by:叮咚好运来签到

大自然之子:高登义传-地球三极第一人-珠峰/南北极

【内容简介】高登义,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从事高山、极地和海洋气象科学考察研究,先后组织和参加青藏高原、南极、北极和西太...

by:有声集结号

攀登小白成长路

我是攀登精英49期学员,成长之路肯定不会是平坦的,多少年的工作生活形成的严肃,无波澜的情绪让我的有声演播困难重重。见证我的进步吧,让我一点点的学习。我是荒岛霞光...

by:荒岛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