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这句诗说的就是我!

2024-03-20 14:41:2820:34 53
声音简介

唐僖宗广明元年十二月,诗圣杜甫称之为“万古用一夫”的要塞潼关被势如破竹的农民起义军轻松攻破,刚被罢免的宰相卢携在绝望之际服毒自杀,大唐第十九位皇帝唐僖宗李儇也在权宦田令孜的护送下奔向川蜀之地。

和一百二十五年前因安史之乱而亡命奔逃到蜀中的老祖宗唐玄宗李隆基一样,唐僖宗逃命的速度也很快。

但和李隆基不一样的是,多情的唐玄宗能用“马嵬坡之变”,赐死杨贵妃的方式为自己稍微洗白,但唐僖宗的历史责任却无人为他背锅。

其实谁都知道大唐的灭亡全在于当权者自身,安史之乱的发生更无关杨贵妃,所以当唐僖宗落荒而逃的时候,闻听此讯的诗人罗隐说了一首《帝幸蜀》来讥讽愈发昏聩不堪的李唐皇室:

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如果是在文字狱大行其道的大清,罗隐这首《帝幸蜀》足可以让他满门抄斩,因为他的嘴巴实在是太毒了,用短短二十八个字将李唐皇室的颜面尽数毁去。

罗隐说:马嵬坡的风景正好,又看到有皇帝来川蜀避难,九泉之下的唐玄宗如果知道了一定有话说,这次可不能再把锅甩在杨贵妃身上了……

唐僖宗很无奈,因为他没有很值得一说的桃色故事。

更无奈的是,唐僖宗本人也只是个尊称大太监田令孜为“阿父”的孩子而已。

最让唐僖宗无奈的,是他面对的农民起义军是李唐二百八十九年里前所未有的一场民变。

那位逼他不得不在川蜀避祸数年之久的农民起义军首领不是别人,正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黄巢。

黄巢起义粉碎了李唐最后的尊严,随着无数宗亲贵族、士绅豪族在这场摧枯拉朽的民变中被屠戮殆尽,曾经惊艳了世界的大唐帝国彻底湮没在了历史的滚滚洪流中……

在后世的野史传奇中,将黄巢塑造成了一个长相丑陋且满腹经纶的读书人,更有人杜撰其曾同时考上了文武双状元,却在面圣的时候因为长相丑陋而被废除功名,最终在万念俱灰之际走上了造反之路。

历史上真实的黄巢并不是文武双状元。

准确的来说,这位靠着卖私盐牟取暴利的年轻人自始至终都没能考编成功,没能成为大唐公务员的黄巢终于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心灰意冷,这才响应王仙芝的起义,转而和大唐统治阶级彻底决裂。

黄巢不是一般的农民出身,这是位善于骑射,又有些才华的小资阶层。

按照宋朝文人张端义在《贵耳集》中的说法,黄巢五岁便借着咏菊而写出了“堪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赫黄衣”的造反言论。

当时的黄爸爸听到五岁的儿子说出了“赫黄衣”这样的违禁词,吓得直想打人,毕竟在无法“穿搭自由”的封建社会,黄色只能是皇家的专业颜色。

而护犊子的黄爷爷让小黄巢再赋诗一首,黄巢再次语出惊人地写出了一篇让人眼前一亮,却又让人胆战心惊的反诗: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五岁侍翁,父为菊花连句,翁思索未至,随口应曰:‘堪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赫黄衣。’巢父怪,欲击巢。乃翁曰:‘孙能诗,但未知轻重,可令再赋一篇。’巢应之曰:‘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贵耳集》

诗是好诗,但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威武让人不寒而栗。

五岁尚且如此,长大以后还能得了?

黄巢的家族生意不干净,“私盐贩子”这个身份在历朝历代都是朝廷的重点打击对象,所以黄巢如果想要成功洗白上岸的话,通过科举取得功名是他的不二人选。

很遗憾的是,黄巢确实在诗词上有些造诣,但会写诗不代表会考试,所以考了一年又一年的黄巢自始至终都未能取得半点功名,反而是在一次次的科考中将“考试失利的愤懑”转化成了对“黑暗统治的不满”……

如果唐僖宗知道黄巢会因为“屡考不中”而走上造反之路的话,他一定愿意白送一个功名给黄巢……

黄巢,曹州冤句人。世鬻盐,富于赀。善击剑骑射,稍通书记,辩给,喜养亡命。——《新唐书·黄巢传》

但总而言之,考编失败的私盐贩黄巢在听到自己同行王仙芝在长垣正式起义的消息后,也毫不犹豫地跟大唐分道扬镳,登上了唐末农民大起义的舞台。

对于此时的大唐来说,农民起义和军队哗变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安史之乱造成的后遗症让这一曾无敌于世界的帝国千疮百孔,到处都是无处安身,朝不保夕的流民。

所以当王仙芝、黄巢等人揭竿而起的时候,响应者无数,等醉心于深宫斗鸡的唐僖宗反应过来的时候,王仙芝、黄巢的势力已经纵横江淮河汉之间,所向披靡,东都洛阳危如累卵。

唐僖宗很尴尬,自己派去镇压的正规军一战击溃,沿路拼凑出来的农民军却势如破竹,仿佛转眼便可兵临长安城下。

打也打不过的时候,议和便成了不二选择。当我无法打败你的时候,我可以让你变成自己人……

王仙芝应该也想不到打着打着就收到了朝廷的招安令,没什么能耐的唐僖宗显得很大度,不仅豁免了王仙芝造反的诛九族大罪,还封了他“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的官职。

从“难见天日”的私盐贩子,到现在在职在编的大唐公务员,没什么斗争经验的王仙芝马上就动心了,但此时的黄巢却不干了……

同为起义军首领,王仙芝收到了大唐公务员的录取通知书,自己却被唐僖宗直接忽略,只字未提,恼羞成怒的黄巢立刻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怒斥老大哥王仙芝:

“投降只有你被封官,让跟着我们出生入死的五千弟兄该何去何从?”

老脸一红的王仙芝如何不知道自己理亏,以至于他被黄巢一拳打到脸上的时候,也没敢反击。

万般无奈之下,王仙芝不得不放弃了编制,他麾下的流民军队又开始了攻城掠地的造反日常。

王仙芝和黄巢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王仙芝是个很容易动摇的农民起义军首领,他最终兵败身死的原因,也是因为他听信了朝廷假意招安的谣言。

不仅导致麾下大将接连被诱杀,自己也在恼羞成怒之际,昏招频出,被唐军围杀于黄梅,就连王仙芝本人也被枭首,霸业成空。

王仙芝死后,属于黄巢的时代来临了。王仙芝残部正式归附黄巢,自号“冲天大将军”的黄巢开启了给自己打工的职业生涯。

纵观黄巢一路攻城略地的表现,颇有些才华的他很懂得审时度势,运用地方节度使和中央朝廷之间的矛盾,再加上一些出其不意的计谋总能化险为夷。

唐僖宗广明元年,饱受瘟疫侵害的起义军“十死三四”,再加上唐军大将张璘穷追不舍,无奈之下的黄巢用诈降的方式暂时换来了喘息的机会,而作为唐军主帅的名将高骈也因为担心其余将领前来分功,上书朝廷:黄巢之乱“不日当平,不烦诸道兵,请悉遣归”。

时昭义、感化、义武等军皆至淮南,骈恐分其功,乃奏贼不日当平,不烦诸道兵,请悉遣归,朝廷许之。贼知诸道兵已北渡淮,乃告绝于骈,且请战。骈怒,令击之,兵败,死,巢势复振。——《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九》

信了高骈的各路官军尽数退回原处,而得知唐军已退的黄巢则迅速率军反扑,不仅一战而毙张璘,还彻底击溃了高骈的信心,此后的高骈不再是那个豪情万丈,不惜杀身报国的爱国名将,而是变成了只想守住地盘的“新军阀”。

骈以诸道兵已散,张璘复死,自度力不能制,畏怯不敢出兵,但命诸将严备,自保而已。——《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九》

随着高骈彻底失去战斗意志,重整旗鼓的黄巢以心理战几乎兵不血刃地拿下了东都洛阳,一路秋毫无犯的起义军浩浩荡荡穿城而过,正是向着潼关要塞,向着帝都长安进发了。

一百多年前的安禄山叛军曾在潼关被名将哥舒翰阻截,如果不是唐玄宗没有听从哥舒翰“固守”的建议,安史之乱也许就不会如此流毒千里了。

一百多年后的黄巢也成功来到了潼关面前。

但此时的唐帝国比之百年前更加不堪一击,被赶鸭子上架奔赴通关前线的神策军基本都是长安城的贵族豪门子弟,只懂得纸醉金迷、骄奢淫逸,对于战争二字闻所未闻,以至于当他们知道自己要上战场的时候,吓得泪如雨下。

然卫兵皆长安高赀,世籍两军,得禀赐,侈服怒马以 诧权豪,初不知战,闻料选,皆哭于家,阴出赀雇贩区病坊以备行阵,不能持兵, 观者寒毛以慄。——《新唐书·黄巢传》

这样的军队已经可想而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潼关被轻而易举地攻陷,帝都长安迎来了她的第四次沦陷,而黄巢也干脆直接在长安大明宫含元殿登基称帝,国号大齐,正式完成了一个起义军首领的最高人生理想——当皇帝。

但黄巢的帝王之路却越走越向末路……

公允地说,黄巢还是有些人生理想和职业抱负的,他登基称帝后颁布了一个很高明的政令:王官三品以上停,四品以下还之。

三品以上全部停职,四品及以下全部官复原职,各司其职。

换言之,黄巢希望迅速恢复中央朝廷的运转,尽快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统治阶层,但他深知军中首领根本没有足够的能力撑起庞大的帝国官僚体系,所以他依然吸收了大量的大唐旧有官员,这是他的高明之处。

但是占据关中后的黄巢却不再有进一步的举动,而是志得意满地坐等天下归心。

当时天下人虽仍然心怀大唐,但从关中到川蜀的道路艰险,避祸于此的唐僖宗很难发出有效政令来号召天下兵马勤王,所以分布各地的节度使们也基本处于按兵不动的状态静观其变。

但随着宰相郑畋的出现,大唐各路人马群龙无首的窘境迎刃而解。

非常时刻用非常之法,郑畋以“道路艰虞,奏报梗涩”为由,拿到了唐僖宗“苟利宗社,任卿所行”的允诺,而后又获得了“墨敕除官”的特权。

前者让郑畋有了随机应变的自由,后者更是给了郑畋可以代皇帝封官的权力,至此郑畋为自己集结诸路人马扫清了所有的程序性障碍。

畋对曰:“臣心报国,死而后已,请陛下无东顾之忧。然道路艰虞,奏报梗涩,临机不能远禀圣旨,愿听臣便宜从事。”上曰:“苟利宗社,任卿所行。”——《旧唐书·郑畋传》

三月辛酉,以郑畋为京城四面诸军行营都统。赐畋诏:“凡蕃、汉将士赴难有功者,并听以墨敕除官。”——《资治通鉴·唐纪七十》

对黄巢而言,唐军不是最大的威胁,麾下骁将朱温的背叛才是对他最大的背刺,朱温打仗很猛,所以当他归顺唐军时,黄巢所面对的压力陡然又增了数倍。

唐僖宗中和三年,不得已退出长安的黄巢选择攻打陈州作为自己的大本营,而闻讯赶来的朱温、李克用等人马也如潮水般朝着陈州涌来。

数百天的鏖战没有让黄巢如愿以偿,而来自一代战神李克用的沙陀骑兵却让黄巢损兵折将,陈州之战没能让黄巢重拾皇帝梦,却让他陷入了兵败身死的万丈深渊。

黄巢人生最后的归宿在狼虎谷,按照新唐书中的记载,这位挖坟掘墓,以人为食的大齐皇帝在穷途末路之时对外甥林言说:

“拿我的头颅,换你的富贵,不要让他人夺此富贵。”

言讫便自刎而死,结束了他的激荡一生。

“我欲讨国奸臣,洗涤朝廷,事成不退,亦误矣。若取吾首献天子,可得富贵,毋为他人利。”——《新唐书·黄巢传》

但黄巢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外甥林言也未能幸免,他那颗价值万金的头颅最终还是落在了太原博野军的手中。

黄巢更没有想到的是,他曾骁勇善战,最后反叛归唐的部将朱温最终会真正实现自己“灭亡大唐,改元开国”的理想,而这又是属于朱温的传奇故事了。

黄巢的故事讲到此处本该无话可说,但资治通鉴中却记载了一段让人无限唏嘘的故事,那个故事无关黄巢本人,而是那些在乱世之中被抢掠,不得已成为黄巢姬妾的姑娘。

唐僖宗中和四年七月,重返长安的唐僖宗重新抖擞起他的天子威严,在大玄楼上以胜利者的姿态接受武宁军节度使时溥奉上的黄巢及其家人的头颅,和委身于黄巢的姬妾们。

死者已经无法言语,十分得意的唐僖宗用来自胜利者的居高临下,对黄巢的一众姬妾提出了一个自以为可以羞煞她们的问题:

“你们都是勋贵子女,世代深受皇恩,怎么能委身于黄巢这样的逆贼呢?”

史书上没有记下那位为首回答的女子姓名,但隔着千载的历史悠悠,我依然为那位委身黄巢的无名女子的所言而深深震撼。

那位姑娘是这样回答的:

“黄巢穷凶极恶,国家以百万之众尚且丢城失地,避祸巴蜀;如今陛下却来问我等弱女子为何不能拒贼?这是要致满朝公卿于何地?”

无名女子的话撕碎了当权者色厉内荏的伪装,无言以对的唐僖宗只得下令将这些姬妾当街斩首。

乱世之中人如草芥,围观者看着这些赴死的女子们无不动容,纷纷递上烈酒让她们趁醉赴死,减少痛苦。

那位当众驳斥唐僖宗的无名女子则泰然自若地站在那里,不饮烈酒,不落眼泪,就这样慷慨赴死。

宣问姬妾:"汝曹皆勋贵子女,世受国恩,何为从贼?"

其居首者对曰:"狂贼凶逆,国家以百万之众,失守宗祧,播迁巴、蜀;今陛下以不能拒贼责一女子,置公卿将帅于何地乎!"

上不复问,皆戮之于市。人争与之酒,其馀皆悲怖昏醉,居首者独不饮不泣,至于就刑,神色肃然。——《资治通鉴·唐纪七十二》

此时已经是唐僖宗中和四年了,距离朱温篡唐还有二十三年。

但对于那些围观者来说,万邦来朝的大唐已经随着那位慨然赴死的无名女子一起,葬在了历史的悠悠长河中了……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黄梅雨:黄巢起义

唐乾符二年(878年),王仙芝、尚让等在长垣起兵。黄巢在冤句与子侄黄揆和黄恩邺等八人起兵,响应王仙芝。

by:御轻舟

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传

声明:此书原著版权归原著相关个人或组织所有,本有声读书仅供学习交流,严禁用于商业牟利。听众若感兴趣,请购买正版图书!维护版权,维护作者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劳动,也是...

by:英明神武安心觉罗

锦绣归

【内容简介】她是一个孤女,却从不缺爱缺亲人。在大宅门里生存,该懂的必须懂,该会的……咬牙也得学会。别人的家再美满,咱不眼红。别人的爹娘再有权势,咱不稀罕。别人的...

by:赵小糖

晚唐风云录【黄巢起义真相】

大唐的盛世一去不复返。到了晚唐,一片黑暗。黄巢又揭竿而起……

by:老陳年舊事

皇宋锦绣

【内容简介】宋朝在文治上面做到了顶峰,诞生了无数可以铭刻到历史上的人物,大文豪,政治家,圣人,军事家,却被蛮族攻破,历史沉沦。穿越本应该死掉的仁宗二子,改变必死...

by:听风就是夏雨

锦绣缘

念一小说。被被搬上荧幕。

by:coco54

农女锦绣

简介:穿越成农家小萝莉,爹死娘痴。面对一家弱小,钱亦绣表示淡定,翻身靠的是实力,还有当“阿飘”时的运气。携同小哥哥,一手发家一手护美人……。脑瓜灵好运来,钱程...

by:张珈蓝

农女锦绣

【内容简介】穿成农家小萝莉,爹死娘痴。对面一家病弱,钱亦绣表示淡定。脑瓜灵好运来,钱程锦绣有何愁,直到死鬼爹出现……钱亦绣不淡定了,我娘是糟糠,我娘要下堂!无奈...

by:声优工作室

锦绣生生

一部经典作品!人物刻画细腻!情节起伏吸引人。根据听众的喜好而精选,声音清晰,感染力强。感情色彩浓厚。。就是对我们的最大支持和厚爱。每天加班很辛苦,您就动动手指支...

by:小小逗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