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我的十三曲】》

2024-03-23 15:09:3601:30 28
所属专辑:备存资料
声音简介
《详解【我的十三曲】》

(20240323发心付诸此文,然后在喜马拉雅开辟《备存资料》新栏目,录音保存。)

【A】我的十三曲的曲目及字数

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正文5176个字,含标题真言等全部5939个字)
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文260字全部268字)
三、《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正文395字全部405字)
四、《修炼真言》(正文42字全部46字)
五、《好日歌》(正文28字全部31字)
六、《杜漏歌》(正文70字全部73字)
七、《莫恼歌》(正文109字全部112字)
八、《乐志歌》(正文138字全部141字)
九、《快乐歌》(正文28字全部31字)
十、《坐忘歌》(正文144字全部147字)
十一、《修炼歌》(正文95字全部98字)
十二、《我的人生规划》(全文800字)
十三、《老子道德经》(全文5216字)

十三曲总计为13307个字

【B】关于《我的十三曲》
自从2007年以来,我每日的晨练都固定下来了一个项目,那就是唱诵十二曲。其中《金刚经》是晨跑时朗诵或默诵的,而其他十一曲则为跳绳时计数用的。起初跳绳默诵十一曲总计2078个字(若含标题为2121个字),同时重复部分的曲目,以此来计数每天晨练跳绳的三千个任务。我的十二曲共8060个字(含标题),记忆中期间自己跳绳的最高一次纪录,就是一字一下默诵完全部经文的那次计数,该次的跳绳大概有八千多个。
2024年3月23日开始,准备第一次来具体解说一下我的十三曲的缘起,然后录音后放入喜马拉雅我计划新开辟的《备存资料》栏目里保存。
一、关于《金刚经》



二、关于《心经》



三、关于《清静经》



四、《关于修炼真言》



五、关于《好日歌》



六、关于《杜漏歌》



七、关于《莫恼歌》



八、关于《乐志歌》



九、关于《快乐歌》



十、关于《坐忘歌》



十一、关于《修炼歌》




十二、关于《我的人生规划》
《我的人生规划》是我当下的人生指南及生活规准。
该文起源于2007年9月9日《我的二九宣言》。
2008年《元旦寄语.写给四十的我自己》又作补充。
再就是2012年的完善。
还有2013年的修改。
以及2014年1月16日的定稿。
加诸之后多年实践中的不断修正与完善。
2014年1月16日定稿时自拟一副对联一起制作成为家中三楼饭厅的新中堂:“用长跑跳绳做操捶打身体磨练筋骨皮,以儒家佛学道理纯净思想提升精气神”。
定稿后全文总共为766个字。
2015年7月新的一轮晨练开始后又自拟二副对联作为之前中堂的上下横批。上批为:“炼体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修心似脱缰野马易放难收”;下批为:“践行规划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修炼身心要坚定要坚持要坚守”。
《我的人生规划》这766个字是我每天都要唱诵的十二曲之一。每日晨炼时必默诵或朗诵。
2016年7月20日又对“我的目标”进行部分修改。
2017年1月7日部分修改“我的任务”。
2018年3月4日再次补充完善。在原文766个字的基础上,增加一幅对联32个字于“我的任务”中作为首句,另外还原最初“我的自题”中的“如法修行”(之前的是“养心修性”,与“我的任务”中的有雷同)。全文更改后变成798个字。是为终稿。
2020年10月22日修改“我的任务”把“唱诵十二曲”改为“唱诵十三曲”。
2021年12月13日15:05再次修改,在“我的理念”中“一切为了健康”后增加了“长寿”二字全文为800字。

十三、关于《道德经》
2020年10月12日开始增加了道德经的晨练朗诵,于同年同月22日修改“我的任务”把“唱诵十二曲”改为“唱诵十三曲”。《道德经》全文5216字,十三曲总计为13307个字。每天基本都是在晨跑拍手中完成了当日的唱诵或默诵。
2021年2月20日我的任务晨练跳绳改为千下后,每次背诵我的人生规划一字一下逾八百完成单摇、之后双摇时背诵修炼歌计数百下,合计逾千。
2021年6月8日修改“我的十三曲”在“十字真经”中加入了自己对金刚经的十字概括。之后改十字真经为修炼真言。
2022年7月29日壬寅年七月初一 7:34晨练回来茶座记录思索修改我的人生规划之我的为人,拟改“坦荡荡求诸己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为“求诸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而不争”。之后思索是否把此修改加入《我的处世》中更好。当日上午9:12时在大厅坐班中闭目养神思索早上的修改,决定还是放入自己每天唱诵的十三曲里,放入《修炼真言》中,增加四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样也就集中了我对儒释道三家的概括。
2022年8月3日15:52准备改一下我的十三曲的《修炼真言》简化一下只增加16个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利而不害、为而不争”,这样该曲为42个字。
20220804 6:38晨练回来茶座喝茶修改顺序,增加的16个字放在最后。之后改“寡事养神”为“寡视养神”。
截止目前20220813 7:24坚持唱诵十三曲连续671天了没有间断。
20220821晨跑中决定把十三曲的第七曲改动的一句莫恼歌词还原。改动的是“一切都是暂时的要将失去变美好”,而原句是“双亲膝下俱承欢一家大小都和好”。
20240321决定从即日起再次修改“双亲膝下俱承欢一家大小都和好”为“一切都是暂时的要将失去变美好”。

【C】《我的十三曲》的具体内容

《【每天的晨课:我的十三曲】》

今天是202*年**月**日,是202*年第***天,是202*年第**周周*,是我坚持唱诵十三曲的第***天(以今天为例:今天是2024年3月23日,是2024年第83天,是2024年第12周周六,是我坚持唱诵十三曲的第1259天)。下面开始我今天的唱诵,愿以此功德,惠及我关爱的人,惠及我关爱的物,惠及关爱我的人,惠及关爱我的物,愿你们安好吉祥!

第一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全经正文5176个字,若含标题真言等全部则5939个字)

香赞
炉香乍爇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三称)

净身业真言(三遍)
唵 修哆利 修哆利 修摩利 修摩利 娑婆诃

净口业真言(三遍)
唵 修利修利 摩诃修利 修修利 萨婆诃

净意业真言(三遍)
唵 缚日啰怛 诃贺斛

安土地真言(三遍)
南无三满哆 母驮喃 唵 度噜度噜 地尾 娑婆诃

普供养真言(三遍)
唵 耶耶曩 三婆缚 伐日啰斛

奉请八金刚
奉请青除灾金刚
奉请辟毒金刚
奉请黄随求金刚
奉请白净水金刚
奉请赤声火金刚
奉请定持灾金刚
奉请紫贤金刚
奉请大神金刚

奉请四菩萨
奉请金刚眷菩萨
奉请金刚索菩萨
奉请金刚爱菩萨
奉请金刚语菩萨

发愿文
稽首三界尊,皈依十方佛,
我今发宏愿,持此金刚经,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云何梵
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
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
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
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南无衹园会上佛菩萨 (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梁昭明太子序分
欢心寓主朗诵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衹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无断无灭分二十七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众眷属
皆共成佛道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事常行菩萨道

金刚经唱诵完毕
唵阿吽

第二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经文260字)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第三曲、《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

(经文395字)

太上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常能得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太上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第四曲、《修炼真言》

(正文42字)

寡言养气
寡视养神
寡思养精
寡念养性
善护念无所住持戒修福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第五曲、《好日歌》

(正文28字)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第六曲、《杜漏歌》

(正文70字)

法身功德在无漏
诸漏尽时法身成
邪思妄想沉阴境
取相认同丧本真
话说多了心会乱
怒火能烧功德林
躯壳起念滋三毒
心若不安怎修行
法身功德在无漏
诸漏尽时法身成�
第七曲、《莫恼歌》

(正文109字)

莫要恼
莫要恼
烦恼之人容易老
世间万事怎能全
可叹痴人愁不了
任你富贵与王侯
年年处处埋荒草
放着快乐不会享
何苦自己寻烦恼

莫要恼
莫要恼
明日阴晴尚难保
一切都是暂时的
要将失去变美好
粗布衣
饭菜饱
这个快活哪里找
富贵荣华让眼花
何必自己讨烦恼�
第八曲、《乐志歌》

(正文138字)

世人各有志
唯我听自然
我也不思量去为王为霸
我也不思量去成佛成仙
我也不思量黄金白米仓箱满
我也不思量家舍田园阡陌连
但只愿草铺一觉眠
但只愿布衣能护体
但只愿茅屋不破天
有时候薄酒饮几杯
有时候好书读几篇
有时候散步明月下
有时候高歌好花前
时时皆谷旦
处处是桃园
无荣也无辱
快活似神仙
如此足矣
更何望焉�
第九曲、《快乐歌》

(正文28字)

天天三笑容颜俏
七八分饱人不老
炼身修性神仙乐
淡泊宁静最逍遥�
第十曲、《坐忘歌》

(正文144字)

常默元气不伤
少思慧烛内光
不怒百神和畅
不恼心地清凉
不求无谄无媚
不执可圆可方
不贪便是富贵
不苟何惧君王

味绝灵泉自降
气定真息日长
触则形毙神游
想则梦离尸僵
气漏形归厚土
念漏魂趋死乡
心死方得神活
魄灭然后魂强

转物难穷妙理
应化不离真常
至精潜于恍惚
大象混于渺茫
造化难知规准
鬼神莫测行藏
不饮不食不寐
是谓真人坐忘�
第十一曲、《修炼歌》

(正文95字)

我在三清境
坐在莲花上
十方佛光照莲台
氤氲真气灵暖身心

烦恼消
疾病除
智慧长
心已静
全身轻松真舒畅

佛光头顶绕
灵气头顶转
三界莲花头顶飘
降至丹田化金丹

宇宙吸
我也吸
身和宇宙连一体
灵光灵气入身中
光气合一功自成

第十二曲、《我的人生规划》

(全文800字)

【我的人生规划】
悬挂为镜
日日警醒
时时拂拭
莫生懈怠
信受奉行

(含标题26个字,下同)

【我的理念】
生命在于运动
健康在于行动
身体是生命之本
健康是身体之基
精神是健康之源
锻炼是精神之道
一切为了健康长寿
一切依靠身体
关爱身体
经营健康
打造精神
坚持锻炼

(76字)

【我的信条】
信仰自己
成就自己
我就是我自己
我就是要做我自己
我就是要做最好的我自己
事在人为
境由心造
人能变天

(49字)

【我的追求】
用健康快乐的践行
挑战人类寿命极限
行走在人群外
生活在自我中
追求我的追求
寂寞我的寂寞
坚持我的坚持
快乐我的快乐

(56字)

【我的目标】
肌肉若一
身心弥坚
尽享天年
六十岁前无牵挂
八十岁前无病苦
一百岁时超凡俗
悠闲自在过
一日似两日
此身双甲子
便得二百四

(57字)

【我的任务】
用慢跑跳绳做操捶打身体磨炼筋骨皮
以儒家佛学道理纯净思想提升精气神
每日锻炼不间断
慢跑万米跳绳一千下做操二十式
炼体健身
养性修心
不惹尘埃
淡泊宁静
摒弃外缘
逍遥我生
唱诵十三曲
干好一件事

(91字)

【我的为人】
心怀慈悲
先度自己
坦荡荡求诸己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我有热
我发光
我自由自在闪亮
不要谁来喝彩
不要谁来欣赏

(52字)

【我的处世】
不要虚荣功利
物质的追求无止境
生活永远是自己的事
不要活给别人看
不要被利欲蒙蔽心眼
世人欺骗我毁辱我轻贱我讥笑我如何应对处之
只要忍让他躲避他任由他不理他再过几年看他
做人不要有怨恨心
一切都是因果相生
老是纠缠恩怨
永远也摆脱不了苦痛
生命很偶然
很脆弱
每一天都会是你的末日
一切都是暂时
都会过去
要将失去变可爱
享受喜爱的
远离厌恶的
改变能改变的
接受不能改变的
丢弃不愿接受的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也没有神仙皇帝
要创造生命的幸福
全靠自己
得之我幸幸我之得
不得我幸幸我未失
物来则应
物过即忘
顺物自然
随遇而安
随缘自在

(242字)

【我的自题】
无情岁月
苦难众生
万千诱惑
多少悔恨
漂泊浊辱
寻找路灯
放下丢掉
快乐窍门
如法修行
水到渠成
心无挂碍
脱凡入圣
天地可鉴
日月为镜
影舞清风
静寂稀声
笑傲苍穹
一起见证

(76字)

【我的口号】
炼我肌体
磨我筋骨
坚我心志
成我大道
我双眼明亮
我头脑清爽
我心胸开阔
我身体健康
我慧命茁壮
常炼我身
常净我心
常默我思
常乐我寂
不妄起念
随缘自在
活在当下
快乐每天

(77字)

第十三曲、【老子道德经】

(全文5216字)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缴,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飉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闇,有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容,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坠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夫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夺之,必故与之。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为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璐璐如玉,珞珞如石。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负众人之所过,以负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繵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十三曲总计为13307个字)

今天的十三曲唱诵完毕
愿以此功德
回向我们的国家
回向我们的人民
回向我们的社会
回向我们的世界

愿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
愿我们的人民更加幸福
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愿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

今天的晨课完成了
唵阿吽

愿以此功德
惠及我关爱的人
惠及我关爱的物
惠及关爱我的人
惠及关爱我的物
愿您们安好吉祥!


20240321 17:30再次摘录放入备忘录备存并整理修改完毕于北城便民服务大厅
20240321 22:09再次排版整理放入QQ空间日志及新浪微博
20240323 9:09发心付诸此文然后在喜马拉雅开辟新栏目备存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十三咒

你怕鬼吗?其实每一个厉鬼的背后,都会有一个或凄凉,或无奈,或遗憾的故事......一个千年的诅咒,一段不为世人接受的孽缘,一个不停缠绕的诡异噩梦,一个平凡无奇女...

by:阿尔静

十三式

每首诗后面都附有青瓷老师的图解,让学诗一目了然。...

by:北国飘雪6

十三经

《十三经》,南宋时并称的十三部儒家经籍,为历代文人推崇。为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孟子、尔雅。汉代立诗...

by:补桐书屋

恋人浪漫曲(第十三辑)

这是一套非常优秀的轻音乐,不仅选曲精良,演奏风格也纤细独特,音色华丽而纯朴,音响效果极佳!单从封面设计来看,就足以让人爱不释手。在当时同类轻音乐作品中,个人感觉...

by:love_small_cat

十三个墓地,十三个奇想故事

拜访有传奇的墓,认识英雄不死的灵魂,我们才能凝视自己。

by: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