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碳”秘:地球的超级“碳库”

2024-03-26 20:24:1109:27 1万
声音简介

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欢迎收听安徽省科技馆《科普很声动》节目。本期为大家讲述:


海洋秘:地球超级碳库


在一片美丽海洋世界里,鱼群正在自由地穿梭。牡蛎、扇贝、蛤蜊和海螺静静地躺在海底,悠闲而自在。一个贝壳缓缓张开,又慢慢闭合,就在一张一合之间,它完成了对海水中细小颗粒——有机碳的滤食,不断为自己的软体组织生长积蓄养分;而它的贝壳也在不断吸收水中二氧化碳分子中逐渐成长……


这个梦幻般的场景是在安徽省科技馆“海洋碳汇”展区通过潜望镜看到的贝类固碳的模拟过程。这也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海洋碳汇”的场景之一。


什么是“海洋碳汇”?在了解“海洋碳汇”之前,我们先说说什么是碳汇。碳汇一般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主要指森林、土壤、岩石、湿地、海洋等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或容量。在地球上,陆地碳汇和海洋碳汇是两大固碳主力军。其中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碳汇是通过森林、土壤、湿地等途径来实现的。


我们之所以要介绍“海洋碳汇”,是因为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约70%的面积,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碳汇”聚集地,其储碳量达到陆地的近20倍,大气的近50倍。海洋碳汇也叫蓝碳,是指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用各种方式将其固定、存储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海洋储碳的形式包括无机的、有机的、颗粒的、溶解的碳等各种形态。


据测算,地球上每年使用化石燃料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约13%被陆地植被吸收,35%被海洋所吸收,而其余部分则暂留存于大气中。可见,海洋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效应方面作用巨大。因此,发展海洋碳汇,提升海洋碳汇能力,是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


海洋碳汇过程就像水泵一样,源源不断地将大气中二氧化碳输送到海洋之中。此过程中又是怎样实现固碳和储碳的呢?其实,海洋的生态系统中,固碳的方式有很多,既有物理的方式,也有化学的方式,还有生物的方式。今天我们主要来了解海洋生物固碳和滨海湿地固碳。


   海洋生物将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并沉降至深海,是固碳与储碳的天然“碳汇”。以鲸为例,这种大型哺乳动物的体重可达200吨,寿命可长达100年,它们可以长时间地储存大量的碳,这种储存在生物体中的碳被称为生物量碳。不仅如此,在鲸死后,鲸落会沉入海底,与世隔绝长达数百万年,这部分生物量碳相当于永久性地封存在海底,成为“死碳”,也就是不会产生温室效应的碳。


海洋生物主要通过藻类、珊瑚礁、贝类等进行固碳。在安徽省科技馆“海洋碳汇”展区,就设置了藻类固碳、贝类固碳等五类海洋碳汇场景,观众可以通过潜望镜清晰直观地了解它们固碳的原理和过程。


比如藻类固碳,海洋藻类能高效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将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在其初级生产过程中,还需要从海水中吸收溶解的营养盐(如硝酸盐、磷酸盐),这使得表层水pH值升高,进一步降低水体二氧化碳分压。这两个过程促使海洋与空气界面两侧的二氧化碳分压差加大,促进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向海水中扩散,使海水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


在海洋上层,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长繁殖,将二氧化碳转化为自身肌体的组成部分。随后,有机碳物质随着生物链最终成为颗粒碳,大部分成为软泥被埋藏在海底。


在贝类固碳中,主要表现在软体组织生长和贝壳形成两种固碳方式。比如牡蛎、扇贝、蛤蜊、海螺、鲍鱼等,通过滤食水体中的悬浮颗粒有机碳,促进其软体组织的生长,并由软体组织的外套膜分泌物形成贝壳。贝壳在形成过程中与海水中的化学元素发生一系列变化,其成分中碳酸钙约占95%。海洋中生产1吨贝类,仅贝壳就可固定0.25吨二氧化碳。


海洋碳汇并不局限于海水和海底对碳的储存。滨海湿地的红树林、盐沼、海草床等生态系统更是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的能手,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快速从环境中吸收二氧化碳,并以枝叶、根茎等形式保存下来,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降低作出巨大贡献。


这三类生态系统的面积虽不到海床的0.5%,植物生物量也仅占陆地的0.05%,但它们的碳储量却占海洋碳储量的一半以上。以红树林为例,全球红树林总面积占全球近海面积的0.5%,但储藏在沉积物中的碳却占10%至15%。滨海生态系统不仅能固碳,有效防止海岸侵蚀,为海洋生物提供产卵场和栖息地,还能消波减浪,减轻海洋灾害性天气事件的影响。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海草床、红树林、盐沼三大生态系统的国家之一,670万公顷的滨海湿地为碳汇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然而,近几十年来,这些固碳“能手”正在受到气候变暖、海洋酸化以及沿海开发等威胁。这不但会改变滨海湿地格局,造成滨海湿地丧失,而且会破坏滨海湿地资源,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最终影响其固碳能力。近年来,我国沿海各地各部门针对海岸带生态系统采取了多项保护措施,如在滨海湿地建立了数十个红树林保护区、数个海草床保护区和盐沼湿地保护区等。


海洋碳汇对于碳中和极为重要,因此,全球科学家都在探索增加海洋碳汇、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成立了全国海洋碳汇联盟,推出“中国蓝碳计划”。相关涉海大学还成立了“海洋负排放研究中心”“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等机构,有望为全球实现碳中和提供中国方案。


主办单位 | 安徽省科学技术馆

运营机构 | 喜马拉雅安徽营销运营中心

主        播| 清蓝云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揭秘海洋

每周六更新,欢迎订阅!英国亚马逊网站★★★★★童书,儿童科学、教育类销量榜前10名科学家培根曾经说过:“好奇心是孩子智慧的嫩芽”,...

by:社工高老师

海洋动物大探秘——海洋精灵

亲爱的小朋友,我是巴克队长!欢迎乘坐章鱼堡,开启美妙的探险之旅。这次我们将要邂逅海洋中的九位小精灵,你准备好了吗?现在,一起出发吧!

by:小鬼科普百科

趣味海洋|陪孩子探索海洋的奥秘

亲子阅读|快乐心灵的海洋故事陪孩子一起探索海洋的奥秘每一则故事都是精挑细选,从情感、品德、习惯、认知等方面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寓教于乐,收听趣味故事的同时...

by:三十妈妈讲故事

揭秘海洋奇迹

本书由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探索发现百科全书系列《揭秘海洋奇迹》《揭秘极地奇迹》《揭秘陆地奇迹》《揭秘宇宙奇迹》【编辑简介】侯文妍,北方文艺出版社总编室主...

by:北方文艺出版社

地球的秘密

地球的内外部结构、组成、演化过程

by:喵喵老花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