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四叛将:反复易主的墙头草孟达

2024-04-16 11:00:5519:59 96
声音简介

孟达,这位活跃于三国时期的将领,他的生平充满了传奇色彩。关于他的出生年份,史书中并未明确记载,只知道他最终于公元228年离世,留下了不朽的英名。

孟达,本字子敬,因避刘备叔父之讳,后来改字子度。他出生于右扶风平陵县,就是今天的咸阳市秦都区西北之地,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他精明强悍,有胆有识,从小便显露出与众不同的气质。随着年龄的增长,孟达更是出落得体格魁伟,臂力过人,这为他日后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孟达不仅武艺超群,更在文史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精通经史子集,善于引经据典,这使得他在军事策略的制定上更加得心应手。他的智慧与勇气并重,使得他在三国时期众多将领中脱颖而出。

在年少时期,孟达便怀揣着满腔热血,踏上了入蜀之路。他初为益州牧刘璋的部属,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勇气,很快在军中崭露头角。他善于观察形势,能够准确判断敌我力量对比,制定出合理的战术策略。在战场上,他勇猛果敢,身先士卒,屡立战功,赢得了将士们的尊敬和信任。

东汉建安十六年(也就是公元211年),刘备挥师入蜀,意图夺取益州。面对刘备的强势进攻,刘璋,作为益州牧,虽然心中忧虑,却也不得不派遣得力干将前往迎接。于是,孟达与法正各自率领两千精兵,踏上了迎接刘备的征程。刘备见到孟达后,对他的威猛之姿和英勇之气大为赞赏,当即命令他率军驻守江陵(今天的湖北省荆州市),以守备江南要冲。

在江陵驻守期间,孟达不仅严格训练士兵,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还积极与当地百姓沟通交流,了解民情风俗,为日后的军事行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威名和仁义在当地传为佳话,深受百姓爱戴。

随着刘备势力的不断扩张,刘璋最终难逃败亡的命运。在刘备消灭刘璋后,孟达因其出色的表现被封为宜都(今天的湖北省宜都县)太守。这一任命不仅是对他过去战功的肯定,也是对他未来担当重任的期许。

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孟达的军事生涯迎来了新的高峰。他奉命从秭归(今天的湖北省秭归县)出发,北攻房陵(治今湖北省房县)。在战斗中,孟达身先士卒,勇猛无比,成功诛杀房陵太守蒯祺,攻克房陵。这一胜利不仅彰显了孟达的军事才能,也为他赢得了更高的声誉。

房陵被攻下后,孟达并未满足于此,而是继续挥师进攻上庸(今天的湖北省竹山县西南)。然而,面对强大的敌军,孟达也感到了一定的压力。刘备得知战况后,虽然对孟达的勇猛表示赞赏,但也暗自担心他不能独当一面。于是,刘备派遣养子刘封自汉中(今天的陕西省汉中市)乘沔水而下,统领孟达的军队。

刘封与孟达会合后,共同制定了进攻上庸的策略。在两人的合力下,原上庸太守申耽举众投降孟达,并将妻子及宗族送往成都。这一胜利不仅巩固了刘备在荆州的地位,也为他日后争夺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年八月,孟达迎来了他生命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他的这一选择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对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备派遣大将关羽攻打樊城、襄阳。关羽身处前线,急需援军,于是接连请求刘封和孟达发兵援助。但是刘封和孟达却以上庸等地初归未稳为由,拒绝了关羽的请求。这一决定,在日后看来,无疑是孟达叛蜀降魏的伏笔。不久,关羽被魏吴联军击败,刘备因此对孟达怀恨在心。

孟达,这位曾在刘备麾下效力多年的将领,此刻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深知刘备的性情,担心自己会因为未援助关羽而被治罪。同时,他与刘封素来不和,两人的矛盾在此时愈发激化。刘封不仅撤销了孟达所享用的鼓乐等待遇,还在军中散布对孟达不利的言论。面对这样的困境,孟达做出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决定——叛蜀降魏。

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20年),孟达上表辞别刘备后率部曲四千余家投降曹魏。这一举动,无疑在三国之间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魏主曹丕欣赏孟达的外表和才能,对他的投降表示欢迎,并给予了极高的礼遇。曹丕任命孟达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同时还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任命孟达假节兼领新城郡太守,委以西南方面重任。

在曹魏的庇护下,孟达开始了他新的生涯。他奉命与征南将军夏侯尚、右将军徐晃一同进攻刘封。在战前,孟达致信刘封,劝其投降。然而,刘封坚决拒绝,最终兵败逃回成都。在成都,刘封因欺凌孟达和不救关羽二事被刘备责骂,同时诸葛亮也认为刘封太过刚猛,怕新君登基之后难以驾驭,于是劝说刘备将刘封赐死。刘封临死之前,后悔自己不听孟达的劝告。

孟达叛蜀降魏的举动,虽然让他在短期内避免了刘备的追究,但也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背主求荣的骂名。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孟达的选择也是他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一种生存策略。

魏黄初七年,也就是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离世,与孟达相好的夏侯尚、徐晃等重臣也相继辞世。此时的孟达,身处前线,手握重兵,然而朝中却无人帮衬,他的心中充满了不安。他开始思考自己的出路,想要联合吴蜀以图谋中原,为自己的未来谋求更大的利益。

然而,孟达的这一举动却引起了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警惕。诸葛亮虽然厌恶孟达反复无常的性格,但也深知其手握重兵,对蜀汉政权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他得知孟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矛盾,于是暗中派人送信招诱孟达,并施行了“借刀杀人”之计。他让部下郭模诈降魏国,故意将孟达里通蜀国之事密报给申仪,意图借申仪之手除去孟达。

孟达得知其谋已泄,心中大惊,他明白自己已经陷入了绝境。为了自保,他决意起兵反抗。然而,此时的魏国已经做好了应对的准备。魏明帝曹叡一面写信稳住孟达,一面命骠骑将军司马懿火速进讨。

魏太和二年,也就是公元228年初,正当孟达因得明帝来信犹豫不决时,司马懿已经日夜兼程,历时八日从宛县率部进至上庸。吴蜀两国虽然各自派遣军队向西城安桥、木阑塞救援孟达,但司马懿分别派遣诸将抵抗,成功地将援军挡在了城外。

上庸郡三面临水,地势险要,孟达又在城外设置木栅御敌。然而,司马懿却凭借着过人的智谋和勇气,渡水攻破栅栏,直逼城下分八路仰攻。经过十六日的激战,司马懿终于引诱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开门出降。孟达在城陷后被杀,他的首级被送往京师洛阳,被焚于十字街头,其尸体则被部下葬于旬阳县城以北的山坡上。

孟达的一生就此结束,他的背叛和反复无常最终导致了他的悲惨结局。然而,他的故事并没有因此而结束。孟达有子孟兴,他曾在曹魏担任过议督军一职。魏咸熙元年,也就是公元264年,孟兴被迁徙回右扶风,继续延续着孟家的血脉。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孟达这一人物以其复杂多变的性格和命运,为这部脍炙人口的历史巨著增添了不少引人入胜的篇章。尽管小说中的人物与史实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孟达的形象仍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人性和历史背景的窗口。

孟达,首次亮相于第七十六回,作为西蜀刘璋的部将,他与法正、李严等西蜀重臣交情匪浅。刘备入川之际,孟达受刘璋之命,率领五千精兵相迎,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忠诚之心。然而,随着刘备与刘璋的交恶,孟达识时务地选择了投降刘备,这一转变无疑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抉择。

在蜀汉政权中,孟达逐渐崭露头角。他受到刘备副军师庞统的器重,被委派与霍峻一同镇守葭萌关。在曹操与刘备的汉中之战中,孟达与霍峻共同抵御魏将张郃的进攻,为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刘备攻克汉中后,孟达与刘封等人镇守上庸,成为蜀汉在北方的重要屏障。

然而,孟达的性格中却隐藏着自私和狭隘的一面。当关羽被围困麦城时,廖化突围向上庸搬救兵,孟达却因个人恩怨,对刘封表示关羽曾骂其为螟蛉之子。这一言论导致刘封误听其言,不救关羽,最终使关羽为孙权所杀。这一事件不仅凸显了孟达的自私和狭隘,也对他日后的人生轨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羽败死后,刘备愤怒之下准备对付孟达。孟达因此畏罪而跟随上庸、房陵都尉申耽、申仪投降魏国。曹丕对孟达的投降表示欢迎,并加封他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平阳亭侯,领新城太守。这一事件标志着孟达人生中的重大转折,他开始为魏国效力。

在第九十四回中,孟达再次成为故事的关键人物。蜀汉昭烈帝刘备驾崩后,魏主曹丕采纳司马懿的建议,征集五路大军征讨蜀汉。孟达奉命率领上庸的军队出汉中伐蜀。然而,诸葛亮以李严的名义给孟达写信,孟达看后托病不出而自动罢兵。这一情节展现了他的聪明和狡猾,但也暴露了他的软弱和易受他人影响的一面。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孟达意图再次归降蜀汉,计划攻占洛阳与诸葛亮里应外合。然而,他的计划被司马懿识破。在心腹部将李辅、外甥邓贤等人的背叛下,孟达最终遭叛将申耽刺杀身亡。这一结局既是他个人性格的必然结果,也是历史洪流中无法逃脱的命运安排。

通过《三国演义》中的描绘,孟达这一人物形象得以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的忠诚与背叛、勇敢与狡猾、自私与狭隘,都成为了这部历史巨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故事也让我们深刻反思人性的复杂和历史的无常。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信仰和利益而奋斗,而孟达正是其中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人物形象。

在三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孟达这一人物以其独特的个性和曲折的命运,引起了后人的广泛关注与深入评价。不同时代的史学家、思想家、评论家们,都对他有着各自独到的见解。

刘晔,作为曹魏的重要谋士,他深谙人性,对孟达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他认为孟达有着苟且之心,并且依仗自己的才能偏好权术,这样的人一定不会感恩怀义。刘晔还指出新城与吴、蜀的疆域相连,如果新城情况有变,这将是为国家制造隐患。这一评价,不仅揭示了孟达的性格缺陷,也预示了他日后的命运。

蜀汉文臣费诗对孟达的评价则更为直接和严厉。他称孟达为小人,指出他之前在刘璋麾下时对其不忠,后又背叛先主刘备。费诗认为这样反复无常的人,不需要与之书信往来。这一评价体现了费诗对忠诚和信义的重视,也反映了孟达在蜀汉政权中的孤立无援。

魏晋时期的史学家鱼豢对孟达的评价则较为客观和全面。他提到曹丕早就听说过孟达的名声,并对他非常器重。孟达到达谯郡之后举止优雅,才华和思辨能力过人,引起众人的瞩目。这一评价展现了孟达在曹魏政权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揭示了他在文学和思辨方面的才华。

明朝中后期著名思想家李贽对孟达的评价则更为宽容和理解。他认为像傅士仁、孟达这样的反叛国家的逆贼,虽然罪不容诛,但凡是阅读史书的人,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定罪,才能不冤枉人。这一评价体现了李贽对历史人物的理性看待和公正评价的态度。

清朝的评论家毛宗岗对孟达的评价则较为独特和深刻。他认为刘封之所以不发兵救关羽,实在是孟达的建议。但是毛宗岗认为刘封的罪过并不比孟达少,因为孟达是从前蜀君主刘璋那里投降过来的将领,既然刘璋可以背叛,为什么关公就不能背叛?这一评价反映了毛宗岗对忠诚和背叛的复杂看法,也揭示了三国时期人物关系的错综复杂。

孟达这一人物在三国历史上具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他的性格、行为、命运都成为了后人研究和评价的对象。不同时代的史学家、思想家、评论家们对他的评价虽然有所差异,但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他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这也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它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去探寻那些曾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人物的真实面貌。

孟达,这位在三国历史舞台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其身后之事亦成为后世纪念的焦点。陕西省旬阳市旬阳县城关镇王家山上的孟达墓,便是人们缅怀这位历史人物的重要场所。

孟达墓坐落在王家山的静谧之处,其形状为覆斗形,简洁而庄重。封土高约3米,周长约10米,虽然历经千年风雨,但依旧保持着古朴的风貌。据传,此墓为孟达的衣冠冢,意味着这里虽无孟达的真身,却寄托了人们对他的怀念之情。

作为陕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孟达墓不仅代表了历史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孟达这位历史人物的一种敬仰。墓旁,清光绪元年(1875年)修建的文星塔,更是为这片墓地增添了几分古朴典雅的气息。文星塔作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与孟达墓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这一片历史文化的胜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孟达墓也面临着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侵蚀。为了保护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陕西文物保护工程有限公司自2019年3月开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孟达墓进行加固保护。坑洞回填、覆土保护、夯筑灰土护脚支护封土等专业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得孟达墓得以重新焕发出历史的光辉。

这些保护措施的实施,不仅是对孟达墓本身的保护,更是对三国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它们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近距离地感受到这位历史人物的风采,也让孟达的故事得以流传千古。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反复

《反复》是电影《精灵闺蜜》中,颇为悲伤的一首插曲,由民谣歌手寒洛作曲,搭档鼓润作词,并一同演唱。歌曲中克制的情绪里,积蓄着一股不甘的力量。低沉的男声,娓娓道来;...

by:华语音乐

面试真题诵背,反复听反复悟

专门整理优秀老师们的面试真题参考答案,反复听读悟,消化吸收成自己的东西,祝大家面试成功,一举上岸!

by:Yidian声音

还会反复

节目主题:观后感书籍信息:固化剂

by:邓德隆

日语反复听

记录标日中一些需要读背的内容。好好学习,时不我待

by:野蓖坊

反复听读练习

反复听读练习

by:King_r77

三国之武盖三国

任你笑傲群雄,所向披靡,难逃我手中霸戟!任你阴谋诡计,奇策迭出,我自一力降十慧!我便是这天下最强的男人,便要掌握这天下最强的权势!

by:药零

方丈说三国丨三国演义丨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也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流传极广,影响很大,为人民所熟悉。一《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by:無心方丈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