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三首,[唐]王维

2024-04-20 00:39:1910:17 30
声音简介
杂诗三首
[唐]王维

【其一原文】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译文】
家住在孟津河旁,
家门与孟津渡口相对。
每天沿河有来自江南的小船,
是否有丈夫从江南寄回的书信呢?

【其二原文】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译文】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
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
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
那一株梅花开了没有?

【其三原文】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译文】
看见梅花已经开了,
又听见鸟儿的啼叫声。
一颗充满忧愁的心看着春草生长,
愈来愈茂盛的春草眼看就要连到阶前,
禁不住惶恐起来了。

【赏析】
《杂诗三首》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组诗作品,作于诗人隐居孟津时。安史之乱之后,诗人便在孟津隐居多年,留下了许多辉煌的诗作,其中咏孟津的诗就达九首,这组诗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一般的选者只选第二首,也只对第二首评赏,其实三首诗描绘了三个片断,类似蒙太奇的三个画面,既是独立的又是连贯的,具有逻辑关系上的因果性。第一首诗描写闺人怀远以及盼望音书的心情;第二首诗通篇运用借问法,以第一人称叙写游子向故乡来人的询问之辞;第三首诗写思妇给丈夫回信中的话。

其一:这首诗从触发联想展开情感活动。女主人公住近渡口,看到每天沿河上下的船只从门前经过,于是她就想,其中也许有从江南来的船。丈夫在江南的某地长久不归,既然有江南船,就可能有丈夫从江南寄回的书信。她可能每天都倚门望几次,每当看到渡头有船只停泊,就不免要上前去打问,可结果总是失望而归。诗中说江南船“常有”,就是说书信“总无”。然而,主人公仍把希望寄托于下一趟船来,她想:大概书信已经寄出,正在途中,所以诗的结句“寄书家中否?”便是这位少妇不断幻灭又不断复生的希望。

其二: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啰嗦,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事情,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一句看起来是问家乡的情况,但诗人只是笼统的以“故乡事”来设问,诗人心里满腹的问题一时竟不知从何问起了。这句描写出诗人的踌躇,对方的诧异。“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一问倒令对方感到困惑,不问人事而问物事,可是正是这样一问,才是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啊,诗人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对家乡的思念竟在这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之中。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

其三:这首诗以时序的递进、物候的变化加深主人公的情感。“已见寒梅发”一句是对上一首询问寒梅著花的呼应。此句是女主人公失望的深深怨情,因为光景蹉跎,不能如期践约,此时在女主人公眼中,寒梅花发已由希望之光变为幻灭之色。不仅如此。便是这象征青春、爱情、欣欣向荣的春天。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梅花开了,早春已过;百鸟叫了,仲春也已飞逝;现在是莺飞草长的暮春了。随着节序的推移,女主人公的心绪也由百无聊赖到终日惆怅,以至看花落泪、见月伤心了。以前,她觉得时间过去一天,距离自己美好愿望的实现就近一日,现在完全是逆反心理:时间愈是过得快,幻灭就愈彻底,犹如滔滔日下的江河,无可如何。此时,鸟鸣、春草都变作主人公情感的对立物。诗人说女主人公是以一颗充满忧愁的心“视春草”,她看到愈来愈茂盛的春草眼看就要连到阶前,禁不住惶恐起来了。

这三首诗写出了一种缠绵深婉之情,不事雕琢,或直抒胸臆,或托物寄怀。纵览全诗,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语意颇深,含义隽永,立意新颖,意境高远,婉约而深情,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是为相思诗中的绝妙佳作。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全唐诗-王维

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因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

by:白云出岫

王维

北大女生票选第一名的梦中情人。谁会不爱呢。

by:南垞cha

王维传

王维(约701-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一度官至...

by:徐来有声_故事有力量

王维传

历史人物传记系列之王维——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年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by:扬子读书

鹿柴 唐 王维

鹿柴唐代: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译文及注释译文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

by:小巧小玲

王维十讲

内容简介:王维是把忙碌与宁静闲适,苟且与诗和远方,一地鸡毛与云水禅心完美结合的千古典范。读王维,学人生智慧,享受惬意人生。作者:大学教授,自主择业军人,择业后办...

by:若兰书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