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青贮1500元/亩,严重威胁粮食安全!那农民的经济效益咋办?

2024-04-26 18:12:2211:15 1149
声音简介

2022年5月,河南等地掀起一波收割未成熟的小麦做青贮饲料的潮流。一亩青小麦农民能卖1500元,个别地方每亩甚至能卖2000元。

今年4月24日,随着河北顺平县高于铺镇人民政府发布《关于严禁割青毁麦行为的倡议书》,又掀起了新一轮的舆论风暴。

有人认为粮食安全是基础,不能随意用口粮来做饲料;

也有人觉得小麦是农民种植的,只要价格合适自然可以卖去做饲料。再者,收获小麦是供人食用的。小麦饲料供应养殖场,长大后的牲畜也是供人食用了,本质上不都一样吗?

专家说给多少钱也不能卖,农民说我只是想多赚点钱,两者的矛盾根源究竟在哪?

把小麦当青贮饲料威胁粮食安全

2022年5月,收割未成熟的小麦做青贮饲料主要发生在河南等地。一亩青小麦农民能卖1500元,个别地方每亩甚至能卖2000元。

由于价格合适,在外界大范围关注之前,不少农民都把自家未成熟的青小麦卖了。到当地拉饲料的大货车,在田间地头都排起了长龙。

这件事被媒体关注后,立刻就引来了巨大的争议,多数人的第一感觉是,小麦还没有成熟就收割,是在浪费粮食。

如果将这一现象放到更大范围去看的话,还有可能威胁到国内整体的粮食安全。

收割青小麦的河南地区,是国内小麦的主产区,年产量在2021年已经突破了700亿斤,如此庞大的规模,有力保证了全国的粮食供应。

有观点就认为,在粮食主产区发生这样的事情,势必会形成一种示范效应,继而可能会带动更多的农民卖未成熟的小麦。

一旦任其发展下去,小麦的产量势必会收到影响,进而就会对全国整体的粮食供应构成威胁。

要知道,我国粮食产量虽然很高,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不管是供给食用还是用于饲料,每年的消耗量也很高。

甚至用于饲料供应的玉米、大豆等粮食还不够,每年都要大规模的进口才能保证供应。

所以在这种局面下,主要供给食用的小麦,如果大范围的被用作饲料了,势必会威胁到口粮的供应。

也正因为如此,当发生青小麦被收割的事情后,所在地的农业部门立刻下发通知,要求对这一现象进行管控。

这是从粮食供应,以及小麦作为口粮而非饲料的角度出发的。而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收割青小麦又是市场供应和调节的实际情况。

粜粮和做饲料,哪个收益高

农民把青小麦当饲料卖掉,首先是从收益的角度考虑的。

成熟后的小麦,农民除了留下一部分自己食用外,其余的都粜了。小麦多年来的市场价,每斤都维持在1元左右,价格较高时可能达到1.5元,价格较低时甚至跌破1元。

按照最高价每斤1.5元计算的话,每亩地的收益达不到1500元。这是由于小麦的普遍亩产量,只有800斤到1000斤左右。

个别地区的亩产量超过了1000斤,但即便如此,收益依然维持在1500元以下。毕竟种粮食,还有化肥、浇水、农药、收割、管理等一系列成本投入。

刨去各项成本开支,每亩小麦最后的净收益,普遍低于1000元。而我国的最低工资标准,都已经高于1000元了。可见,种粮食对现在的农民而言,绝对是一件辛苦又没有收益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有收购商愿意给1500元收小麦,而且农民还不必自行收割,大多数肯定愿意卖掉。

一方面是每亩的收益,高过了小麦成熟后的收益。另一方面,提前收割了小麦,空出来的地可以提前种植下一季的玉米。

此前也有农民表示,早点把小麦卖掉,他们还能进城去打工,不用专门等在家里看着小麦成熟。

上述情况都能说明,农民把未成熟的小麦卖掉,就是因为收益整体上更高。

虽然可以通过管理层面,杜绝收购商下乡收购青小麦,但这种办法治标不治本,而且从长远的角度看,会进一步打击农民种地的积极心。

所以,表面看收割青小麦会威胁粮食安全。而深层次的矛盾是,即使杜绝了这种现象,粮食安全的隐患依然存在。

未来谁来种地

农民愿意把未成熟的小麦卖掉,就是觉得这样做收益更高。至于那些更年轻的农民,他们根本连地都不想种了。

80和90后的农村人,有的通过接受大学教育在城市工作扎根了,有的即便没有接受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也一直是在城市打工,也从没有考虑过回家乡种地。

如今依然在种地的,主要是50后到60后这一部分群体。而50后正在老去,最小一代的50后都已经65岁,他们眼看就要种不动地了。

试问这代人离去后,谁又会留在农村种地呢?这一问题不光老一辈的农民在想,国家也在思考。

以四川省为例,截止到2023年,四川农村常住人口中,将近22%的规模都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年轻的群体,常年都在城市打工和工作。农村劳动力短缺,已经迫在眉睫。

在四川仁寿县一些乡镇,大量稻田都被撂荒,年老的农民种不动,年轻则离开了乡村。后者离开乡村的主要原因,是种地的收益不高,甚至是没有收益。

现代社会结构早已改变,工业化、市场经济导向、商品流通,这些成为社会运转的主要模式。

人要想获得更高的收益,或者是跨越原先的阶层,就得到城市工作和生活,这是现代社会的主基调,也是现代人职业选择和流向的主趋势。

粮食虽然也重要,但在市场格局的塑造下,它作为最上游的产品,自身的价值并没有像其他商品那样增高。

毕竟,粮食的价格如果拔高的话,其他商品的价格也势必会升高,那么现代社会体系也就不复存在了。

但问题在于,如果粮食的价格不能定得很高,在收益很低甚至没有收益的情况下,选择去种地的人就会越来越少。要是没有人去种地的话,整个社会同样也会出问题。

农民把青小麦当成饲料卖掉,也是这一问题的具体体现。就像上面所提到的,可以用政策性的手段阻止农民去做,但并不能解决农民和土地收益越来越低的现实。

如果这个矛盾在未来长时间得不到解决,粮食安全的问题就还会存在。此外,从饲料供应的角度看,肉蛋类的供应,在粮食总体格局中的占比也越来越高。

换句话说,饲料供应本身,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环节。此前之所以会发生收割青小麦做青贮饲料的现象,就是因为在供应领域出现了问题。

青贮饲料的主要来源是玉米

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青贮饲料。这一饲料是指含水量在65%到70%之间的切碎、发酵而来的粗饲料。

相比于新鲜饲料,青贮饲料含水量较少,更容易储存。相比于干饲料,它的营养价值又比较高。所以在养殖领域,青贮饲料的应用规模也很大。

长期以来,青贮饲料的主要原料实际上是玉米,此外还有黑麦草、苜蓿、紫云英等农牧作物。

以玉米来说,如果单纯用作青贮饲料的话,其最终的饲料亩产量可超过4吨。如果是小麦的话,饲料亩产量只有1吨多。对比之下,小麦本就没有玉米做饲料的产量大。

2022年5月,河南的养殖企业之所以收购青小麦做饲料,主要是因为2021年的水灾,影响到了他们的饲料库存。

他们没有了饲料,而如果等玉米出产的话时间又来不及,所以才收购青小麦来做应急的青贮饲料。换句话说,用小麦做青贮饲料,本身也不是普遍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我国不会把未成熟的小麦当作青贮饲料,但收获后的小麦包括稻谷,有一部分经过加工也用作干饲料了。

小麦的供需平衡有余

按照粮油信息中心的统计,2020年到2021年期间,国内有3800万吨小麦用于饲料了。

在业内人士看来,由于小麦的总体产量在增加,食用供应有保障,所以多余的部分用作饲料也就顺理成章。

从小麦的消耗类型看,食用部分占比最大,年消耗量在9000万吨左右。工业消耗规模较小,年消耗量在1000万吨左右。

而作为饲料用途,近20年来的消耗一直在波动。低的年份里只消耗700万吨,较高的年份消耗量则达到了3500万吨左右。

我国小麦的年产量,在1.25亿吨到1.35亿吨之间。所以总体来看,供需之间的平衡还是能够保证的。

从未来的趋势看,玉米等农作物才是主要的饲料来源,小麦主要还是保障食用。

在产量持续增加的情况下,每年我们自己的产量就能保证供应,而不必像别的农作物那样,需通过大量的进口才能弥补。

结语

虽然供需关系没有失衡,但这一结果,建立在小麦正常的种植和收获上。一旦年产里出现波动,供需结构就会发生改变。

正因为如此,此前稍微出现收割青小麦的苗头,社会各界就显得异常紧张。

对农民来说,他们种地需要得到保障,没有收益会导致撂荒现象发生。而对国家来说,既要协调农民的收益,同时又要确保粮食安全供应,这一平衡关系如何长期保证,才是需要认真思考的。

可话又说回来,当代社会农业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并不只有我国才有。未来总的趋势,是农业人口进一步减少,而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效率更高。

因为只有这样,从事农业的群体收益才既有保证,粮食的产量亦不会发生大的波动。

参考资料:

《小麦未熟就收割做青贮饲料引关注,农业农村部发通知坚决禁止毁麦》 澎湃新闻 2022年5月12日

《进入超老龄化,如何破解“谁来种地”》 新华社 2023年1月10日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