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2024-04-29 14:56:5517:31 37
所属专辑:微习惯
声音简介
没有目标”是个常见现象5

我的《学会如何学习》全校选修课程,有两个重要目标:一是让学生学会“书本知识学习”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二是让学生尝试或体验“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微习惯的方法”,培养一个最自己最渴望养成的习惯,或者为自己最渴望实现的目标每天行动一点点,并每天打卡——记录和奖赏自己正在不断靠近目标的过程。这学期,我把后者放在了前面,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

然而有些学生,无法理解我说的“最渴望养成的习惯或自己最渴望实现的目标”。他们没有最渴望的目标,他们没有现阶段的人生目标或理想。为什么有些人会没有目标或理想呢?我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答案。也许可以用“知识的诅咒”来解释:已经拥有某种知识后,一个人就难以再想象自己或他人没有这种知识时,会是什么样子。

对于已经有人生目标的人,无法理解自己曾经为什么会没有人生目标,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别人为什么会没有人生目标。反之也一样,没有人生目标或理想的人,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别人会有人生目标。因为理解是建立在每个人现有大脑神经回路的基础上,这两类人的现有大脑神经回路不一样,也就无法理解对方的想法,无法想象对方的那个想法到底有什么好。发现太多的人,在网上留言:“为什么我自己没有目标?”、“为什么我没有目标和理想?”、“生活毫无目标毫无动力”……这真是一个普遍问题。

我是个“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50岁“中老少年”怪物,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对各个问题,都想刨根问底,希望找到能说服自己的解释。在网上搜索了一番,发现太多的人,在网上留言:“为什么我自己没有目标?”、“为什么我没有目标和理想?”、“生活毫无目标毫无动力”……这真是一个普遍问题。但是网络上的各种回答,大多数写的是有目标的种种好处和没有目标的种种坏处,找不到令我满意的答案。

今天早饭时,跟皮皮州讨论这个问题,他正在读高三,他也曾经是一个没有目标的孩子,高一、高二“摆烂”了两年。他现在有了目标——他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健康,人活着值得为自己的健康而努力,他通过“微习惯方法”,形成了每天晚上跑步的习惯。他准备报考医学院校,今后读医学专业,为自己的健康学习更多相关知识。在跟皮皮州的讨论过程中,我貌似找到了答案。

二、三个泥瓦匠的故事

印度国王哈里什和儿子打猎途经一个城镇,看见三个泥瓦匠正在做砌筑工作。国王问他们在做什么。

第一个泥瓦匠,粗暴地说:"我在垒砖头。"

第二个泥瓦匠,有气无力地说:"我在砌一堵墙。"

但是,第三个泥瓦匠,热情洋溢、充满自豪地回答说:"我在建一座宏伟的寺庙。"

哈里什国王回到皇宫后,立刻召见了第三个泥瓦匠,并给了他一个总督的职位。

国王的儿子问:"父王,我不明白,为什么您那么欣赏第三个泥瓦匠?"

“一个人有多成功,最终是由他做事时的态度决定的,”国王回答说:“有智慧的人可以看到事业最后的结果,而不是手头的任务,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克服困难的动力。”

这个故事中,我无法判断,第三个泥瓦匠,是否比第一个和第二个泥瓦匠更有智慧。但是结合本文题目,我貌似清楚地看见,第二个泥瓦匠比第一个泥瓦匠“更有目标”,或者说目标更加长远一点点。而第三个泥瓦匠比第二个泥瓦匠“更有目标”,或者说有更长远的目标。

就手头工作而言,三个泥瓦匠的“目标”,都是想让自己的时间和劳动,变成砖墙,然后再变成其它的什么东西。三个泥瓦匠都在做砌筑工作,体力上的劳苦应该是相似的,但是精神上的劳苦或快乐,却有非常大的差别。在回答国王的询问时,第一个泥瓦匠“粗暴地说”,也许表明他厌恶自己的工作,或者当天遇到了什么麻烦。第二个泥瓦匠“有气无力地说”,也许表明他日子“得过且过”、“没有目标,没有动力”。第三个泥瓦匠“热情洋溢、充满自豪地说”,也许表明他“目标远大,生活幸福。”

三、如何才能实现 Wellbeing(活得好)?

从三个泥瓦匠的故事可以看出,“(工作和生活)没有目标”,是个伪命题,只是有些人看得更短浅,有些人看得更长远。每个人,只要活着,他的各种行为,都有目标或目的,通常是为了“活着”,或者为了“活得好”,或者为了“活得更好”。“活得好”这个词,有存在”、“生存”、“活着”的意思,连在一起就是“好好活着”或“活得好”。当然,在 英汉词典里面,Wellbeing,是“幸福”的意思。活得好,就是幸福呀,不识字的人,也会这么认为。

如何才能实现“活得好”呢?今天早上与皮皮州讨论时,他说,有信仰,才能更幸福。皮皮州外婆信仰基督教,她乐意为传播福音做一些事情。而我是无神论者,但我也有自己的信仰,我相信人类的发展,有特定方向,我乐意为人类朝这个方向发展,做一些事情。皮皮州外婆和我,应该都觉得自己比较幸福,应该都算是“活得好”。很高兴皮皮州知道了获得幸福的秘密。

为什么“没有目标”的人,或者说目标相对短浅的人,更不容易“活得好”呢?因为,宇宙中,唯一不变的事,就是一切都永远在变化之中,永远有各种我们无法预见的事情出现。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任何一个人都要面对不确定的未来。目光相对短浅的人,当预期之外的不确定事件出现,尤其是不好的事件出现,打乱了他手头正在做的事情或正在想的事情时,他们就会很烦恼、很生气,因为这种事会阻碍他们的短浅目标。就像国王的问话打断了第一个泥瓦匠专心致志的砌筑工作时一样,他“粗暴地”回答:“我在垒砖!”。

为什么眼光更加长远的人,或者说目标、理想更加远大的人,更容易“活得好”?目标更加远大,对于该目标就会有更强的“认知灵活性”。当手头正在做的事情被不确定性事件打断时,有更多的机会,灵活地为实现目标改变行动方案,甚至可以变坏事为好事。例如,由于某种原因第一个或第二个泥瓦匠不能砌墙了(墙砌完了,或他受伤了,或决策者不允许他砌墙了……),他们一心只想着垒砖砌墙的事,或他们只会做砌墙的事,他们自然就会烦恼。但对于第三个泥瓦匠,同样的不能砌墙的不确定性事件出现时,他或许可以选择去帮忙做木工活等其他各种事情,有很多很多事情,可以帮助他向长远目标继续前进。当有人询问他时,他貌似把坏事变成了好事,也许通过他的宣传,“建一座宏伟的庙宇”能更快或更好的实现。

“认知灵活性”[注1]是现今认知心理学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认知灵活性”更弱的人,在各种事情中,更容易钻牛角尖,更容易“一根筋”,“手里始终拿着一把铁锤的人,看什么东西都像钉子”,更容易在自己的目标受阻时感到烦恼,更不容易在这些事情中获得成功。而“认知灵活性”更强的人,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目标,更容易在各种事情中获得“成功”,更容易感到幸福。

与“认知灵活性”非常相近的一个词是“成长型思维”,每个人的一生,都能够不断成长。有些人拥有更好的“成长型思维”[注2],相信自己在任何方面,只要努力,只要多多尝试和练习,就能够“熟能生巧”(跟自己不会时对比,而不是跟最优秀的那些人对比)。因此,他能够成长得更快,能够在受到挫折时“不忘初心”,更可能“成功”。

还有些人,拥有更差的“成长型思维”,或者说拥有更强的“固定型思维”,他们总是觉得“我就是笨”、“我没有人家聪明”、“我起跑线就比人家落后”、“我不是这个料”、“我没有这方面的天赋”……,他们总在与别人的对比中,放弃自我努力成长。后面这种人,自然就成长得更慢,“成功”的概率更小或“成功”的时候更少,更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总结一下,“为什么有些人没有目标?”或“为什么我没有目标?”是一个伪命题。每个人只要活着,他的各种行为,都会有或近或远的目标。所谓“没有目标”,其真正含义是“没有长远目标”(相对而言,比较长远)。没有长远目标,是不是坏事呢?确实是坏事,这样会使一个人感受到更多的挫折、烦恼、痛苦,使一个人更加难以“活得好”。而如果一个人有更加长远的目标或理想,或者有坚定的终极信仰,他就会有更强的“认知灵活性”,有更强的“成长型思维”。他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会有更多的机会或更好的方法,应对这种挫折。从而,他能够更好地“活得好”,能够生活得更加幸福。

——————————————
注1:我很喜欢“认知灵活性”这个词,猜想它会成为影响人类发展的少数几关键概念,就像“双盲对照试验”这个概念一样。充分理解和掌握诸如此类的关键概念,并在生活和工作中应用这些概念,不仅会有利于自己的幸福生活,也能够帮助人类向前发展。
注2:成长型思维、固定型思维,是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一书中提出来的“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第五章:选择合伙人

如何选人,是所有老板最核心的工作之一。——陈昌文

by:妙巴

呐喊-啊Q正传第五章

他在路上走着要「求食」,看见熟识的酒店,看见熟识的馒头,但他都走过了,不但没有暂停,而且并不想要。他所求的不是这类东西了;他求的是什么东西,他自己不知道。未庄本...

by:蒲公英_bli

第五章政治学原理

国际关系实用手册系列录音之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

by:巨石强森郭

第五章/第一节避人救世

孔子一心渴望复兴周王朝礼乐文化,,他在意诸侯对他的政治理想的态度,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他可以不在意诸侯对他个人的礼遇。

by:妙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