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你又赢了,但代价是什么呢?”

2024-05-03 06:09:1011:58 2354
所属专辑:国际热点︱解读
声音简介

一、“中国你又赢了,但代价是什么呢?”

群里的小伙伴最近分享了一件怪好玩的事情,说他在美国红迪网上刷到了一篇帖子——严格来说是一本合订本,合订本上罗列着若干个西方媒体过去这些年扔出来打我们的回旋镖。

这些回旋镖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它们的标题里头一定会带着个固定句式——“中国你又XX了,但代价是什么?”,这里的“XX”通常是表褒义的,说我们又在某某领域取得了某某成就,而后面那句“但代价是什么?”则是用来解构我们的成就的。

这是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新闻,特别是中国的正面新闻时惯用的一种欲抑先扬的表达手法。常看外媒报道的同志和朋友应该不会感到陌生,我就更不用提了。但不得不说,即便是我,也没有料想到,西方媒体对“但代价是什么?”这把回旋镖的依赖性居然高到了这个地步。

出于好奇,我于是就循着红迪网上的那篇帖子到网上去找了一下,结果这一找还真让我找出了很多令人哭笑不得的东西来。我也不和大家卖关子了,这里就把它们贴出来让各位同志和朋友也品鉴一下,也算是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了。

2010年1月,爱尔兰《爱尔兰时报》,《中国给埃塞俄比亚带来了投资,但代价是什么?》

2011年4月,英国路透社,《中国提振了柬埔寨的经济,但代价是什么?》

2012年5月,英国BBC,《中国为埃塞俄比亚带来了就业机会,但代价是什么?》

2017年7月,美国反华智库“中参馆”,《中国正在推动巴西采矿业的繁荣,但代价是什么?》

2018年4月,新加坡《生态商业》,《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改造地球,但环境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同样是2018年4月,美国“美国新闻网”,《中国加大了环保投入——但代价是什么?》

2018年7月,美国反华智库“中参馆”,《中国可能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领先者,但代价是什么?》

2019年4月,法国“法国24”,《中国经济看似稳健,但代价是什么?》

2019年10月,中国大陆,值得信任的媒体财新,《中国的大城市获得了更清洁的空气,但代价是什么?》

2019年12月,英国BBC,《中国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智能化——但代价是什么?》

2020年1月,欧盟《欧洲新闻》,《塞尔维亚为中国铺设了红地毯——但代价是什么?》

2020年2月,新加坡智库“思想中国”,《疫情过后的中国或许会变得更好、更强,但代价是什么?》

2020年4月,加拿大智库“国际治理与创新中心”,《中国可能在人工智能芯片竞赛中领先美国,但双方都会付出什么代价?》

2021年1月,英国《电讯报》,《武汉疫情一周年:这座城市似乎没有受到新冠的影响——但代价是什么?》

2021年1月,欧盟《绿色欧洲人杂志》,《中国致力于推动绿色转型:但代价是什么?》这篇是骂我们大力推动环保事业是为了巩固国内的威权体制的。

2021年9月,加拿大《西部生产者》,《在中国问题上团结一致了,但代价是什么?》这篇是我在出本期内容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找到的为数不多的极个别几个,用“但代价是什么”体拟标题时将西方而非中国锚定为主体的报道。

2021年12月,中国香港《南华早报》,《极左的声音在中国舆论场上不断发出,但代价是什么?》

2022年4月,澳大利亚ABC新闻网,《希音成了中国快时尚行业的新宠儿——但代价是什么?》

2022年5月,英国《卫报》,《同遭新冠疫情,中国避免了美国的惨重损失,但代价是什么?》

2022年10月,中国香港《南华早报》,《香蕉、牛肉和黄金:中国人的好胃口推动了“老挝制造”的蓬勃发展,但代价是什么?》

2023年3月,美国大西洋学会,《中国的风电产业政策“成功”了——但代价是什么?》

2024年2月,美国《纽约时报》,《中国不断地为非洲修建体育场馆,但代价是什么?》

2024年2月,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世界想要中国时速290公里的高铁——但代价是什么?》

在出本期节目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还有两个意外收获。

一是我在网上找到了《环球时报》英文版分别发于2022年3月和2023年12月的两篇评论文章:

《英国媒体对中国发动了一场信息战——但代价是什么?》

《西方媒体的流量密码,“但要付出什么代价?”》

环时整挺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波属于是活学活用了。

环时在他们的评论文章里头有几段话我觉得说得挺好,这里我把它们也编译出来给大家伙看看:

英国有关中国的正常报道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充斥着“但要付出什么代价”的固定格式标题党新闻。诸如英国广播公司这样的英国媒体现在会用这种格式来拟标题:《中国社会正在变得更加智能化——但要付出什么代价?》这篇文章。只看前半截儿,你可能会觉得BBC是在恭维中国,但实际上它们却是在妖魔化深圳的快速发展。

BBC在它们的报道里反复提到:‘30年前,深圳还只是广东省的一个小渔村’。如果你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新闻训练,只是抱着单纯路人的心态来浏览BBC的头条新闻。那么你在看完它们这篇报道之后没准就会产生一种错觉:哦,合着中国人的智商原来有问题的啊。

而这也恰恰是BBC在他们的文章里用春秋笔法给你不断暗示的结果。

我们应当注意到,以BBC为代表的英国媒体,它们报道中的恶意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冲着中国人民来。尽管他们总是为自己辩称,说它们批评的对象是中国政府而非中国人民,但这并非事实。

疫情期间,中国人民选择将同胞的人身安危置于经济发展之上,我们党也践行人民群众的这一愿望,这给了一些西方媒体借题发挥的空间。于是乎,它们就把中国严格的防疫政策和世界经济的衰退给强行联系起来,在英国等西方国家眼中,中国仿佛只不过是全球经济机器上的一个齿轮而已。它们要攻击中国体制的时候,就拿中国人民搬出来当挡箭牌,说什么“为民请命”,挑动中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而当它们要攻击中国的经济了,它们又说中国是全球体系的一部分,中国为保全国内民众的安危而强行给全球经济踩刹车的行为是“不负责任”的。

总之,人嘴两张皮,嘴巴长在西方媒体的脸上,它们怎么说都有理。中国所做的任何事情,哪怕这些事情再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但只要它们不合西方的心意,让西方觉得中国跳脱了它们为她设计的角色,那么西方媒体都会对其发出口诛笔伐。

另一个意外收获,则是我在一位名叫戈德弗里·罗伯茨的美国老先生的个人订阅频道上找到了他自己装订的“但中国,代价是什么?”的合订本。罗伯茨先生整理的境外媒体揶揄我们的所谓新闻报道从2007年起,一直统计到了2021年。

作为一个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在研究中国的学者,罗伯茨先生终其一生都专注于中国的时事通讯,并且著有《中国何以领先世界?民主为基,数据为干,人才为顶》,以及《中国来也》等作品。

老先生在我看来有点像是美国的魏源,希望能帮助西方人睁眼看世界。可遗憾的是,因为他的报道和写作风格与当下西方舆论界的大环境格格不入,所以一把年纪的他纵使满腹经纶、言论之中多有真知灼见,却始终被西方主流媒体的大门拒之门外。

不过早过了天命之年的老先生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选择了将自己的阵地转移到推特等平台上坚持游击、继续革命。

谈及如今的西方媒体界,罗伯茨先生在他的文章里不无痛心地表示:

“在过去七十年来,我们的媒体一直在努力预测中国的崩溃,却忽视了她的成功。然而,中国总有一些成功,它们的光芒是太耀眼了,你遮都遮不住。在这种情况下又该如何呢?对此,西方记者也有着一套应对之策。而这套应对之策可以归纳成简单的一句话,那就是‘在报道中国成就的时候,就要质疑中国为了取得这项成就而付出的所谓成本’。”

大概为了方便我们这些读者更好地理解他文章里的中心思想,所以一把年纪的罗伯茨先生还亲自绘制了一张对比图,上书“记者报道中国指南”一行大字。西方新闻学在报道涉华话题时的核心精华全被老先生浓缩在这一张图里了,只要你能把它熟读熟记、活学活用,那么你就算没有接受过正儿八经的新闻学专业培训,也一样可以像一个正宗的西方记者一样报道中国。

报道中国投资,涨了,就说这是中国的国企在突击花预算;跌了,就说危机迫在眉睫。

报道中国房价,涨了,就说这是政府在有意推高房地产泡沫;跌了,就是泡沫正在破裂。

报道中国公共投入,涨了,就说这是要搞共产主义;跌了,就说中国搞的这一套比维多利亚时代的资本主义还糟糕。

报道中国的基尼系数,涨了,就说这是富人在剥削穷人;跌了,就说这是在搞共产主义。

报道中国的股市,涨了,就说这是政府在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跌了,就说“时间差不多了哦”。

报道中国创新指数,涨了,就说中国这是在窃取西方的知识产权;跌了,就说这是威权主义在扼杀创新。

报道中国出口,涨了,就说这是中国在有意操控人民币汇率;跌了,就说中国模式已经陷入了困境。

报道中国环保,好了,就说这是威权主义在生态领域的一种扭曲表现;坏了,就说“你看吧,我就说中国是个失败国家”。

报道中国防疫,感染人数涨了,就说中国“天命已失”;感染人数降了,就说这是在数据统计上弄虚作假。

报道中国经济,GDP上涨了,就说如此模式不可持续;跌了,就说“你看吧,我说什么来着。”

最绝的是,罗伯茨先生甚至还根据媒体编辑在报道中国话题时的恶意程度,给西欧、海湾国家、中国、古巴、俄罗斯和朝鲜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媒体人排了个序。在老先生看来,在报道中国话题时,恶意最高的是西欧媒体人,其次是海湾媒体人,中国媒体人排第三,然后是古巴媒体人、俄罗斯媒体人,恶意最低的则是朝鲜。

我现在是真相信他是关注中国话题几十年的老学究了,否则他也不可能如此洞若观火。

德不孤,必有邻。中美确实不必成为敌人,但这与美国庙堂之上那群尸位素餐的肉食者没有什么关系。中美友好的根基在于美国的江湖之远,在于罗伯茨先生这样的忠义之士。

这期节目本来是丢回旋镖去打西方媒体脸的,结果丢到最后却意外发现了一位异国的志士仁人。

岂不怪哉?

岂不快哉?

我原本想给老先生私聊两句,说些鼓励他的话,又或者是帮他润润笔。但是后来一想,罢了,没这必要。君子乐其志,小人乐其事。都活到这把年纪了,罗伯茨先生并非以此谋利,而是乐在其中罢了。我这么做反倒是拉低了老先生的格调,不合适。

吾道不孤。我相信,像罗伯茨先生这样的人,不会只有一个。

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事生之。

还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吧,把我们的本分工作做好,把中国建设得更好,那便是对全天下的罗伯茨先生们,最大的鼓励和支持。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山中的的小宝

看完这次分享,发现回旋镖还真是处处有,各种标题梗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1768107igmb

这个网友 怎么上的美国网络?

猜你喜欢
不生气|你就赢了

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可以做到不生气,没情绪坦然的面对成功失败,开心,喜悦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会做到心平气和,坦然处之、心态积极世界上每件事都是公平的,得与失总...

by:宗霖来乐

不生气,你就赢了

日更5集,不定期爆更!订阅可以收到更新提醒哦~【内容简介】不生气,你就赢了,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才是真正的狠角色和大赢家。从现在开始,做自己情绪的...

by:金石海纳电子书

一认真,你就赢了

日更5集,不定期爆更!订阅可以收到更新提醒哦~【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部能让你重燃激情、彻底改变工作和生活的自我成长之书。它从心态、工作、说话、办事、处...

by:金石海纳电子书

不生气,你就赢了

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顺境逆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

by:小露曦曦

我赢了自己

【内容简介】与其羡慕别人的光芒,不如待在黑暗中,一点一滴,聚集自己的光。生活的感悟,都市人的情感故事,小故事中蕴含大哲理。【作者简介】林夕,知名作家和编剧,中国...

by:视纪印象文化

会做人你就赢了

一个人在社会上行走要想形容顺畅,必须要学会做人。做人不但是件大事,也是门艺术。从普通平凡提升到超凡脱俗,再到鹤立鸡群,独领风骚,“做人”是比金钱、权势等更有价值...

by:Mary周铜

会做人你就赢了

有时面对一些事情,我们应该做到能够泰然处之,“小不忍则乱大谋”,心胸开阔,目光放远一些,看这些事情对自己的长远发展是否有利,而不去逞匹夫之勇。

by:贺7彩

抓住机遇你就赢了

日更5集,不定期爆更!订阅可以收到更新提醒哦~【内容简介】机遇就是一种有利的环境因素,能够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无穷的作用,并借此有效地创造利益。机遇青...

by:赤尔斯文化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