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般若经》讲解66:大如品第十五(1)

2024-05-05 08:54:5512:04 19
声音简介
《小品般若经》讲解66:大如品第十五(1)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新发意菩萨,云何应学般若波罗蜜?”须菩提问佛,新发意的菩萨应该怎么去修行,怎么样去学习般若波罗蜜?佛告须菩提:“新发意菩萨若欲学般若波罗蜜,先当亲近善知识,能说般若波罗蜜者。是人如是教:‘善男子,来!汝所有布施,皆应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汝善男子!亦莫贪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色是,若受、想、行、识是。何以故?是萨婆若非可着者。善男子!汝所有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皆应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勿生贪着,若色是,若受、想、行、识是。何以故?善男子!是萨婆若非可着者。汝善男子!亦勿贪着声闻、辟支佛道。’须菩提!如是新发意菩萨,应渐教令入深般若波罗蜜。”新发意菩萨首先应该亲近信解修行大乘的善知识,亲近能够给他宣说、解读或者是引导他去修行般若波罗蜜的人。新发意又作初发意、初发心、新发心,指新发菩提心而入佛道的人。新发意菩萨有种种,或者是刚发菩提心的菩萨,或者是刚学大乘不久的菩萨。有的新发意菩萨是指心回小向大,新学大乘的人。比如有的人生生世世在小乘的状态环境下进行修学,形成了小乘的种性,后来他的善根或者是大乘的因缘成熟,开始发菩提心,修学大乘,这也是新发意菩萨。《华严经》讲“初发心时便成正觉”[1],《华严经》所讲的初发心就是这里所讲的新发意。初发心便成正觉,这个初发心是一种因,《华严经·如来出现品》所讲就是初发心之因所修成之果。那个果和初发心去比是一样的,所以说初发心就是发大心,即使没有入圣也可称为大心凡夫。不管是否证入圣位或者登地,任何一个凡夫能够信解大乘,都是根本的佛乘或者是佛之种性。关于什么是善知识,《华严经》多有论述,如:四十华严卷第十三、第三十三。在四十华严卷第三十六,善财童子参访弥勒菩萨时,对菩萨发菩提心均进行了大段讲解。“是人如是教”,这个善知识是这样来教导他的。“汝所有布施,皆应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修行大乘菩萨道,六度万行是从布施开始,并且所有的布施皆应回向无上正等正觉。“汝善男子!亦莫贪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谓色是,若谓受、想、行、识是。”同时也不要贪着于无上正等正觉。因为一贪着便会有执着,便有欲和果之相。也便会有期待,会期待我什么时候能够证道,谁来帮我证道,证道是什么样子,就会觉得自己已经接近于证道了,就会未证言证,倒果为因,这就成为一种障碍。于佛果不能局限于五蕴的理解,不要以五蕴来衡量无上正等正觉,不要分别想象成佛以后是不是就会色相圆满、色相永恒、色相清净,或者受想行识清净,或者无所不知,或者永远处于实证和快乐之中等等。比如心性,我们可以把心形容为心同太虚、量周沙界,循业发现,可以形容心的体性是妙明真心等,这只是语言的表达,或者说是退而求其次的一种想象。但根本的心性是不可思议,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不能用缘虑心,思维心,或者无明心,甚至如如不动的心来理解心性,这些本身很有限,如果以此进行固定的认知,那就会把自己套的很牢。所以不可以去执着于语言名相,一执着的话因不正最终果就不正了。因为执着是有求心有相心,无上正等正觉不是有求有相心可得的。佛说你不要说五蕴是正等正觉,或者是能够把五蕴变成正等正觉。“何以故?”为什么呢?“是萨婆若非可着者。”佛果是不可以执着、无法去执着的。般若智的究竟圆满就是萨婆若智。般若在经典中通常有几种比喻,比如金刚、慧剑、大火聚等。有一种很小的虫子叫太阿虫,这个虫子无孔不入,无论什么地方都可以透进去,但是唯独它不能遇到火,遇到火就死掉了。就是说般若能够降伏、消灭、击碎、消融最微细的烦恼,能够破除最微细的尘沙惑。禅宗通常把般若比喻为太阿剑、吹毛剑,这种剑都非常锋利,能够吹毛断发,无坚不摧,比喻般若智慧能够切断一切烦恼。萨婆若是不可以执着的,真正的修习般若是无所缘。单纯修习禅定是有所缘的,比如以呼吸为所缘,或者以白骨观为所缘。修习禅定要使心系缘一处,就像一个拴马的桩子,心需要安住于一个对象,这个叫安住所缘。当与所缘的对象合一以后,会慢慢进入禅定,心会发生种种变化。但是般若是无所缘,所以般若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善男子!汝所有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皆应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勿生贪着,若色是,若受、想、行、识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皆应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把无尽的菩提心回向给无量的众生,一切的发心最终导归无上正等正觉,但也不要贪着或者认为某一种五蕴的形象便是。“勿生贪著,若色是,若受、想、行、识是。”不要把佛果具体为五蕴之相,不要贪恋执着世间的生死有为法。“何以故?善男子!是萨婆若非可着者。汝善男子!亦勿贪着声闻、辟支佛道。”六度万行要回向于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是不可执着的。不要执着于五蕴,不要局限于五蕴,也不要以五蕴去求,也不要去堕于声闻和辟支佛果。五蕴的不实在佛经中经常有所比喻,比如《杂阿含经》,卷十讲“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色像水上聚集在一起的很小的泡沫。受就像下雨的时候水面上冒的泡,随时破灭。想就像天气很热的时候,地面蒸腾的水汽,或者像海市蜃楼。行就像芭蕉的茎一样虽然看上去粗大,但是一层一层聚拢起来的,如果一层一层的剥开,到里面就是中空的。识如幻化,就是众生识心分别诸法,皆随境生灭,皆由意识分辨幻化妄想所成,都没有恒长不变的实体。我们的人生,一个年龄阶段有一个层次的欲望,包括学佛也是如此,各种各样的妄想执着最终都是一场空。所以用般若来通透的话,都是幻,禅宗讲机关木人,就是如幻化人。这里面是没有什么可执着的。“如是新发意菩萨,应渐教令入深般若波罗蜜中。”佛告诉须菩提,这样新发心的菩萨,你要一点点去引导,叫他进入甚深的般若波罗蜜中。在我们修行中,很多时候会把修行技术化,比如一种办法,一段时间,一个地方,一个老师,甚至把一种技术认为成通用的,但很多时候一种方法只是修行中一个很小的片断。大乘佛教是修行实践、社会实践和人生实践三位一体,修行菩萨道必须把修行贯穿于整个人生中,时时处处都是一种修行状态,包括每天的睡觉、吃饭。就像学一门外语或者学一门技术,在学校和工厂里面学的时候,是跟着老师掌握基本的技能,但是掌握以后的目的是要一直去用。我们在学经学教,甚至学点禅观技术和要领的时候,包括到禅堂去学参禅,学了以后主要是在人生中去应用,然后才能够成就,甚至生生世世把这个善根种子习性保存下去,这样才能够保持修行。大乘的修行如果追求技术化就是偷心,偷心是指投机取巧。比如说布施,布施有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内布施、外布施等很多,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去布施,不管从内心作意还是现实中都可以,所以这种修行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某种观想和修定,修定是有一定的技术,但是我们要修大乘,修定慧,要觉悟众生的话就并不是那么简单的用一种方法或者技术了。
[1]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知一切法真实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晋译六十卷本《华严经·梵行品》)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一听就悟系列◆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如调象王。所作已办,舍于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解脱,...

by:照至悟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解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三藏法师玄奘译常一法师讲解...

by:弟子演峻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解

《心经》全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它的中心思想就在经名体现出来。充分流露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以达到我们学习的榜样。一:摩诃,大也。菩萨教授我们要有广大心量...

by:苏子在西方

大般若经

感恩恩师妙印法师!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索引南无阿弥陀佛!大般若波罗蜜多,是法界一切有情成佛之正因;是三世一切诸佛之真母。善男子、善女人,末法时期,若想入大乘菩...

by:品妙

大般若经

大般若经(Mahāpraj?āpāramitā-sūtra),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

by:如煌

般若涅槃经

法界根本体性,名性觉妙明,表达法界缘起则名性觉必明。有情根本心体,名本觉妙明,表达有情缘起则名本觉明妙。有情本觉与法界性觉不二,于法界说性觉,于有情说本觉。有情...

by:照至悟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解-全集普通话阅读版

本书是元音老人讲解的心经,对明心见性有非常深刻的解释,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从中受益

by:成知居士

声音主播

182729427

简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正闻、正见、正学、正行,大道至简。没有分别心,也没有分别相……直指事物本源,我们开始找寻人生的意义,寻找自己、达到精神富足,慧眼带领我们与圣贤的顶级经典对照、校对,认识本自具足,让身心归位,重新下载自己,向更高维度,更广阔的天地,积累更更新自己。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