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12)-(13)

2024-05-05 13:11:0616:38 23
所属专辑:《论语》解读
声音简介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12)-(13)

⑫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⑬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孔夫子和子贡之间的对话。不欲:就是不想,不愿意。“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我不愿意别人加诸在我身上,加诸在我身上什么呢?所有的一切。比如说别人加诸在我们身上的事情,加诸在我们身上的言语,加诸在我们身上的评价,加诸在我们身上的喜好等等。“吾亦欲无加诸人,”我也不愿意加在其他人身上。



孔夫子说:“赐也,非尔所及也!”说:“子贡,这件事情你是做不到的,达不到,不可能的。”我们再来看看这句话,非常的有意思。说我不愿意别人加诸在我身上,我们想一想可以做到吗?我不愿意可以。我不愿意,可以做到,但是下半段做不到,说别人加诸在我身上的评价,加诸在我身上的喜爱,或者是误解,或者是事情。



我们思考一下,可以做得到吗?是不是不可能做得到的?无论我们做到什么样子,都会有人对我们表达喜欢、讨厌、认同、误解,还有他喜欢的事情,他也会来要求我们做。



比如说我们的父母,他们喜欢什么事情,通常就会让我们也得喜欢;比如说我们的孩子,他喜欢的事情,他也会让我们去喜欢;比如说我们的伴侣,他觉得好的事情,也会想让我们也去做这样的事情。



所以人生一世,是不可能避免别人加诸在我们身上的事情和评价的,所以这个时候怎么办?我们要保持自己的个人特点,我们要保持自己的思维方式,我们要有自己的价值观,不被他人所加诸的事情和言语所影响,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我们管不了他人是否加诸于我们,但是我们却可以让自己变得独立、自主,让自己有正确的方式,让自己有自己的思维、价值观,我们可以不被他人去影响。



“吾亦欲无加诸人”,同样这句话我们也做不到。说我们不要去加在其他人身上,做不到。为何做不到?这里的重点有一个“无”字,“吾亦欲无加诸人”。如果是“勿”,可能我们努努力还能做到。我们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是我们主动的,你不要去施加给别人,可是这个“无”做不到,为何?有很多无形的话语,无形的行为会影响到他人的。



我们举个生活的例子,我们今天跟我们一个朋友,或者跟我们的一个下属讲了一句话,今天中午我们出去一起吃饭吧!可能我们只是随口一说,有时间就去,没时间就不去。可是对方不一定这么想,对方觉得领导说让我去吃饭,我得去,其实我是不想去的,我中午和女朋友约会,可是没有办法,他是领导,我不得不去。



这个时候,我们在无形之中就已经加诸在其他人身上了。所以看看我们生活当中到处都是这样的事情。为何叫“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们讲出去的很多话,有可能无形当中就利益了他人,也有可能无形当中就伤害了他人。所以说要让自己谨言慎行,可以帮助他人的话多讲,赞美、鼓励的话多讲,伤害他人的话少讲,因为我们不知道无意当中是否会伤害他人?



我们先来看孔夫子说,“赐也,非尔所及也”,说子贡这个是你达不到的。不光是子贡,我们所有人都达不到。只要我们的存在就是影响。有很多人说,我做我自己就可以了,我为什么一定要修身, 我自己快乐就行了,我又不影响他人,不是这样的,存在即影响。



举个例子,我们说在一个企业当中,只要有我们在这里存在,你说你不努力工作,难道不影响他人吗?你以为你影响的只有自己吗?有的人说我说话就是心直口快,我又没有影响你们,你们该说什么说什么,你怎么能管我心直口快呢?你说出来的话,难道只有你自己吗?只要有人听到了,有人看到了,就会受到影响。



所以君子是有絜矩之道的,上行下效。我们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表率。我们在一个家庭当中也是一样的。如果说我们不懂得修身,你在那里打游戏,难道你以为不影响孩子的学习吗?你以为说:“孩子你就学你的,你管我干嘛?我是大人,我打游戏,你去学习就好了。”您觉得怎么可能呢?



所以说我们要懂得去修养自己,让自己有一个好的行为,让自己有一个好的言语,因为我们无形当中就会加诸在其他人的身上。所以说我们要懂得守口守心。守口是为了不去干扰和影响他人,不要去加诸于他人身上其它的言语和事情。守住自己的心,是不被其他人的口所干扰。



所以修行是要修心的。当我们自己的心是正的,心是不被外面的事情所干扰的,别人就不会加诸在我们身上。我们改变不了外界的环境,我们也改变不了他人,我们可以通过修正自己,让自己的心不被外界所干扰,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自在、从容地去面对我们的人生。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文章:不是现在我们狭义上所理解的文章。在古时,文是指的《诗》、《书》、《礼》、《乐》,这些都称为文,还有比如说孔夫子的思想、态度、行为,这些都称为文。体现出来的外在的称为章,我们现在指的文章,比如说一段学说,也叫做文章;一个写作,也称为文章;一本书,一本著作,都称为文章。



子贡说老师的文章,可以得而闻也,我们是可以听到的,可以学到的,可以看到的。比如说老师的行为,老师的处事态度,老师的思想,老师对于诗、书、礼、乐的学问,我们都可以得而闻也。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言就是说。夫子说的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但是老师说的关于性和天道,是看不到,听不到的。这里我们要注意了,有的人会说孔夫子没有说过,不是的。孔夫子在说性与天道,这个言就是在说,但是孔夫子所说到的性与天道,不是听就可以听来的,不是学可以学来的,是要靠悟,是要靠证的。这里有三个关键点,是我们要来思考的。



第一个叫做文章,第二个性,第三个天道。我们先讲性,《中庸》开篇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之谓性,何为性?天命所赋予给我们的叫做性,人人天性都是至真、至纯、至善的。这个是天性,上天赋予给你的,人人都有的是性。



除了天性还有人性,比如说我们说人性的贪婪,这是人性,人会随着降生在这个世界之上,不停地产生欲望,所以就不停地产生了贪婪,这是人的欲望。修身之道,就是不停地在减少人的欲望,回归天性的过程。



我们再来讲天道,天道就是天所行的道理,天所行的规律。《道德经》是讲天道的,“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在讲天道的运行规律,包括我们线上所更新的《素书》,它在讲道的规律,同时也在告诉你如何去用。



那么我们再来看文章,《诗》、《书》、《礼》、《乐》,所有的知识,行为、态度,这些都是文章,那么文章是什么?是用,是相,性与天道是体。我们再来讲我们之前举过的例子,认识万事万物,我们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个是体,一个是相,一个是用。



比如说这个杯子,这个杯子的体,玻璃,还有胶水,还有人工,还有温度,还有器具,还有模具等等,讲不清楚,众多的称为体。它的相是什么?我们说管它叫做杯子,我们说它是绿色的这叫相;我们说它有一个盖子,这些都是相。那用是什么?用它来盛水、盛药,用它来喝茶,只要它能装进去的东西,都可以装在这个杯子之中,这是它的用。



比如说,我们再说水,我们现在假设,如果只有您自己一个人见过水,那么现在您可以去思考,您想要对他人说清楚水是很难的。比如你说无色无味,无色无味是水吗?是,但是好像又不对。你说水可以滋养万物,也对,但又不是全部。你说水是生命之源,也对,但不是全部。



所以你会发现无论如何去描述,都只能描述水的相和水的用,但是你无法描述清楚水的那个体,那个体就是性和天道。那么儒家文化从哪里讲道?从它的相和从它的用在讲道。什么意思?讲回到文章,说《诗》、《书》、《礼》、《乐》,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态度、谨言慎行等等,这些外在的呈现,让你去悟道。



比如说儒家讲人伦关系,讲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让我们自己要去修内在的仁、义、礼、智、信。那么这些仁、义、礼、智、信,都是外在的用,都是外在的相,当我们通过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呈现出来的相,以及我们在社会当中不停地去用着仁、义、礼、智、信,让我们回归至真至纯,止于至善的状态,就是从相和用去悟道。



所以《中庸》讲“修道之谓教”,我们在修的过程,就是在教化的过程。那么随着教化的过程,让自己回归天性,“天命之谓性”,就回归了性,回归了天道。



所以我们讲仁、义、礼、智、信,当你修到最高标准的时候,就没有了仁、义、礼、智、信,这个相,就回归到了性和天道。大道是同源的,都是让你回归天性,回归天道,只不过用了不同的方法。儒家讲文章,就是讲相、讲用,你可以通过相和用,回归到那个道。



道家是直接讲道,如果你悟到了那个道,你再回过来生万法,再去生出很多方法,再去修己,再去不停地去帮助他人,所以一个是从相从体去悟道,一个是你悟了道以后,再去生万法,形成相,然后再去用。



我们再回到这句话来看,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讲儒家文化的原因。外在的相和用可以得而闻也,就是我们可以听到,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可以照着去做,我们可以得而闻也,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仁、义、礼、智、信,可以修自己内在的道德修养,我们通过相和用,再去悟道,所以这个更适合,绝大多数的人。



所以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那么性和天道从哪里来?从我们不停地去呈现出来的相,和我们不停地去用,这个时候悟到,而不是听到和看到的。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功夫哲学论语公冶长第五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

by:張淸楊问手轩咏春拳功

论语 公冶长第五

《论语》是以语录体方式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汇编,它集中体现了孔老夫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千百年...

by:林氏包子

公冶長第五——論語章句集註

馬培路老師主講此篇皆論古今人物賢否得失,蓋格物窮理之一端也。

by:春耕园书院

論語不泥 05 公冶長篇 最接地氣的口條解釋最高智慧

需要文字稿的同學請聯絡微信bksun8864,大師兄文山不泥,暨註解易經之後,立刻推出另一部重要的國學註解,即將顛覆宋朝以來,國人對孔子所持有的刻板印象,更是要...

by:大師兄文山不泥

論語鄭注论语郑康成注

這是永曆三百六十六年,應望塵居滕琪先生之邀,在海南大學講課的錄音。教材是我整理的論語鄭注,包括了古代輯本和唐抄本,是目前最全的本子。道里書院轉載過本課程,再次發...

by:明朝經學研習會

论语|论语儿童跟读版|每天学习论语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

by:YD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