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游子吟》——(母亲节)

2024-05-09 22:01:3605:23 43
所属专辑:二十四节令
声音简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属于夏天的节日就是端午和七夕。但在今天,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一些外国的节日也走进了中国人的生活,让我们感受到别样的快乐。比如母亲节吧,这是美国人发明的一个节日,定在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那也是夏天了。所以我们就把跟母亲有关的诗篇放在夏日部分,跟大家一起分享孟郊的《游子吟》。
母亲节固然是个洋节,但全世界的母子之情,都是一样的。如果说不一样,那也只能说,我们中华民族对母亲的感情更深厚、更强烈,对母亲的赞美也更多。我们有备受尊敬的四大贤母,还有广泛流传的二十四孝,在这二十四个孝行故事里,多半都是关于母亲的。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讲究孝道,把孝当作最基本的人生德行;也不仅仅是因为子以母贵、母以子贵这样母子相依的社会现实;还因为,在古代中国,基于男女授受不亲的原则,爱情是比较低调和压抑的,因此,孩子是母亲最重要的情感寄托,而母亲也是一个男子唯一能够公开赞美、公开表达感情的女性。所以,我们虽然没有发明母亲节,但是,我们有最真挚的心情和最美的诗送给母亲。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指诗人自己,离乡远游的人。
临:将要。
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谁言:一作“难将”。言:说。
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
先看题目。《游子吟》,当然是一首游子献给母亲的诗篇。事实上,游子对母爱的体会,本来也比一般人更深。每天生活在母亲身边的人,大概不免觉得母亲太过多事唠叨吧,总嫌你吃得少,穿得单薄,交的朋友不靠谱,总约束着你的少年心。可是,一旦离开母亲去闯世界,才深深地体会到,除了母亲,还有谁会真的关心你是不是吃饱了、穿暖了,是不是被人诓了骗了呢?这时候,你才会回过头来,思念母亲。
中国古代的游子,不仅有背井离乡的漂泊感,其实还有深深的愧疚感。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讲,奉养父母是基本的人生义务,所以《论语》才会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游子长年在外,不能侍奉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内心其实是非常纠结的。这种情况在孟郊身上格外突出。为什么呢?因为孟郊家里穷,本来需要他及早承担起家庭责任,可孟郊偏偏仕途坎坷,四十六岁才中进士,五十岁才得到一个溧阳县尉的小官,算是有了稳定的俸禄。
想想看,这之前的岁月,他得多焦虑,多痛苦啊。正因如此,孟郊得到溧阳县尉这个任命后,立刻就把老母接到溧阳奉养,算是尽一点迟到的孝心。同时,多年积攒的思念和愧疚也喷薄而出,于是就有了这首感人至深的《游子吟》。可能有人会问,你为什么这么肯定,说这首诗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写的?因为在这首诗下,孟郊自己加了一个注释:“迎母溧上作”。想想看,虽然我们今天常常让小朋友背这首诗,但它可不是小朋友在向妈妈撒娇,而是一个饱经沧桑、满怀愧疚的游子的感叹,这背后的感慨该多深,心情该多复杂。这样的诗该怎么写呢?
看前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是细节切入,一开始,就提供了一个人们最熟悉的生活细节,慈母在给远行的游子缝衣服。这个切入点太漂亮了。漂亮在哪里?第一,它最符合母亲的身份;第二,它最能牵动人心。怎么叫符合母亲的身份呢?因为中国古代家庭分工,男耕女织,母亲每天最重要的活动就是纺纱织布,缝补衣衫。因此,缝衣服的母亲,本身就是最典型的母亲。那为什么又说它最能牵动人心呢?因为母亲挑灯缝衣,几乎是最有可能定格在游子心中的场景了。
给远行的儿子准备行装,这可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工作,厚的薄的,家常的正式的,母亲都要考虑到,都要一针一线地缝出来。白天有那么多家务,哪有工夫做这样的细致活儿!所以,母亲只好挑灯夜战。连续多少天,儿子睡觉之前看到的最后一个场景,大概都是妈妈在缝衣服吧;儿子醒来之后看到的第一个场景,可能还是妈妈在缝衣服。这当然会成为游子此后最深的记忆,多少次在异地他乡,午夜梦回,妈妈仿佛还坐在旁边,穿针引线。这样的场景,哪个游子会不动容呢!“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根线,把慈母和游子牢牢地牵在了一起。这根线,就是母子之间长长的情丝呀。
从缝衣服的动作入手,下面该讲心情了。什么心情呢?下两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两句话,真是体贴入骨。一针一线地缝衣服当然辛苦,但母亲可绝不偷工减料,她会把针脚缝得比平时更细更密,几乎让衣服变成铠甲。为什么?因为游子的行踪哪能定得那么准呢?“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不是而是多少年压抑的感情喷薄而出。什么样的感情呢?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所谓三春,就是孟春、仲春和季春,也就是全部的春天。春天的阳光照耀着小草,让小草发芽,成长。小草呢,也在努力向上,拥抱着阳光。可是,小草微弱的努力,怎么能够报答太阳于万一呢?这大概就是五十岁的孟郊最深沉的感喟了吧?他从小不羁,年轻的时候时而隐居,时而四处游历;后来才在母亲的敦促下去考科举,不料又接连受挫,直到第三次才得中进士。又过了四年,才得到平生第一个官职——溧阳县尉,终于能够养家糊口。在这之前,母亲为他发了多少愁,替他操了多少心!如今,他终于可以把母亲接到自己的任上养老了,可是,年过半百的儿子迟到的孝养,又怎能抵得上母亲此前几十年辛苦的付出!慈母对游子的恩德,不正像春晖对小草的恩德吗?同样,游子对慈母的孺慕之情,也正像小草对春晖的依恋之意呀。可是,正如小草永远也无法报答阳光一样,游子如此微薄的心意,又怎能报答母亲那么多年的牵挂和辛劳呢!如此形象的比喻,又是如此天悬地隔的对比,直接冲击着我们的情感,让每个人,特别是每个经历过人生坎坷的成年人都产生深深的共鸣,恨不得立刻扑倒在母亲面前;同时,它又是如此明白,如此温暖,让小朋友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孝敬之心油然而生。这样看来,孟郊这两句话绝不累赘,这是在替千古儿女抒情,这就是千古绝唱。
说到这里,再对比一下在孟郊之前,另一首动人的亲子之歌吧。
诗经·小雅·蓼莪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这是什么写法?这不是孟郊那样的细节切入,而是对父母之恩的全方位描述:生我,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九个动词,九个我,何等朴拙的语言,何等急促的音调!父母这样全方位地保护我、照顾我,自然也就逼出了下面一句话: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这种高天厚地之恩,我是永远也报答不了呀!这不就是《游子吟》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吗?这两首诗都写亲子之情,都感人至深,传唱千载。它们的差别在哪里?在情感基调。《诗经·小雅·蓼莪》其实是献给去世父母的挽歌,因此它是沉痛的,有点字字血、声声泪的感觉,而《游子吟》则带着迎接老母的欣慰,显得非常温暖。读起这首诗,就像体味着阳光洒在身上的感觉,如此自然,而又如此温暖,让人片刻不愿离开,而又永生不能忘记。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23 游子吟<一>

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创作背景:《游子吟》写在溧阳。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

by:拾年树自然创客

越剧《游子吟》-汪舟格

汪舟格代表作之一。汪舟格演绎出前期孟郊十足的少年感,以及后期的落拓失意。一支红烛更使人在温馨之后凭添对母亲的感念之情。

by:汪帅家

孟郊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人[1](一说洛阳人[2]),唐代著名诗人。祖先世居洛阳[3](今河南洛阳),少时隐居嵩山。[1][4]孟郊两试进士...

by:假说真听

香残游子剑

神奇大地上战争不断,风流人物辈出。读书人任眉在考试落榜后离开五鹿城去四方云游。战火硝烟、尔虞我诈,任眉早在读书时就已知道,而他亲眼看到的争斗、杀戮、野蛮、狡诈、...

by:四月芳菲s

诗囚:孟郊论稿

日更5集,不定期爆更!订阅可以收到更新提醒哦~【内容简介】孟郊(751—814),字东野,开中唐一代诗风的大诗人,与韩愈并为“韩孟诗派”领袖。常与贾岛合...

by:果麦文化_电子书

游子凡尘行

游子凡尘行词:凡尘离乡别井走天涯,路漫漫其修远兮。前路未卜心仍坚,勇往直前莫回顾。艰难险阻不足惧,只需坚定信念力。奋斗不止为梦想,成功必将在远方。

by:游子凡尘_SoMo

游子档案馆

分享嘉宾们留学之路上的经历。他们有的还在留学,也有的已经完成了学业。我们还原他们的真实故事,希望帮助更多人看清远方,也认识自己。主播JackHu由于工作...

by:响声Jack

原文版《孟郊集》

孟郊,字東野,湖州武康人,唐代著名詩人。孟郊幼即穎異,長而以詩文名彰,與韓愈等相厚,多相吟詠酬唱。而命途多舛,時逢中唐兵燹,多所滯遏。又屢試不第,踟躕山野。後得...

by:启辰说过要听话

唐代 孟郊 诗词集|by安莲

唐代孟郊诗词集|by安莲

by:安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