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中的风铃响起》浪迹评论三 痛苦、记忆与责任:一段历史的传承与反思

2024-05-21 10:42:5708:32 58
声音简介

我们身负着传达和反省历史的责任,尤其是文革这段特殊时期的记忆。文革不仅展示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更是一堂深刻的历史课。怎样在避免重复历史错误的同时,将这些经历传达给后人,成了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通过私人和集体的记忆,我们看到了个人责任感与集体责任感的碰撞与反思,也警醒我们要如何正确面对历史。

00:02:06: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间记忆与历史真相的传承

00:04:06:民间传承的力量:真实历史与独立思想的延续

00:06:07:“寻求真相与传递知识:记者的责任与品质”

00:08:09:风铃响彻心灵,记忆永不褪色——一个退休教师的自由撰稿之路


浪迹

三.私人记忆的打捞与传播

 人类的两大悲剧:法西斯暴行和“文革”浩劫。而这两大劫难的亲身经历者,却在努力忘却,又无法忘却。人性的善良和丑恶两极都被文革利用,是中国人最大的悲哀。文学家与史学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记载劫难:史学家偏重于劫难的史实,文学家偏重于受难者的心灵。

中国的知青们,他们背负了传递历史记忆的使命,却有那么多人正在自动地推卸自己的责任,中断了记忆的传承。他们经历了大跃进、“文革”等等荒唐的时代,却逃避了在目睹劫难的同时历史给予他们的责任。他们把痛苦、荒唐的记忆埋在了心底,而从来没有想过把这最真实的东西传递给自己的孩子。他们有自己的酸楚,有自己的苦衷,有记忆里不能抹除的恐惧,害怕历史会轮回,害怕噩运也传递到自己的后代身上。

如今“文革”的一代都已离开生活的中流。“文革”早已不在人们关注的视野之内了。本来,彻底批评“文革”是使中国社会良性化的必不可少与至关重要的一步,但我们把这大好的历史时机耽误过去了。当一个社会的倾向不是对于历史的正视而是有意地抹杀与回避时,任何一个保存有记忆的人不将它继续传递,而选择自生自灭,都不能不说是一种罪过。人们常说:一个没有忏悔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终结灾难性历史的方式,不是遮掩,而是冷静的反省与清明的思辨。

《年华》基本是私人记忆的写实记录,没有渲染和虚构。作者只想使读者知道如今世上有个女孩曾经这样或那样度过“文革”走到今天;也想使后人知道,地球上曾经有个女孩这样难以置信地坚强活过。作者不想展现各种苦难的奇闻,只想抒写受难年月真实的心灵。作者向读者倾诉衷肠而再一次感受心灵苦痛,写作中往往情不能已而放声痛哭。

历史的过错原本是一宗难得的财富,丢掉这财富便会陷入新的过错。不管时代曾经陷入怎样地荒唐狂乱,一旦清醒就应向前跨了一大步。如果后世之人因此警醒,永远再不重复这一代人的苦难,我们虽然非常不幸也是活得最有价值的一代。

每人心中都有一块天地绝对属于他自己的,永不示人;莫大的痛苦只能埋藏得更深。世上最宽广的是人心,世上最沉重的还是人心。人们守不住痛苦,他们无法永远沉默,也不会永远沉默。这是为了寻求一种解脱,一种慰藉,一种发泄,一种平复。

《年华》不乏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细节里面蕴含着准确深刻的历史记忆。这是不可能重复的个人经历,记录着峥嵘岁月里的苦难与坚韧,遗失与追寻。是清算,而不是掩盖;是记忆,而不是遗忘。它不同于集体记忆:集体记忆往往成为一种自欺欺人的虚假记忆。由于在这些叙事和记忆上,人们掺和了太多的伦理意图和政治功利,难免有意颠倒黑白,指鹿为马。

私人记忆需要打捞,更需要传播。真正的历史不一定存在于官方的典籍,更不一定存在于史官的笔下。一些功德和罪恶,即使迫于时势不能被载入正史,民间的口口相传,代代记忆,却会长久存在,不能湮灭。这就是民间传承的力量。陈寅恪在纪念王国维的碑文中曾经写道:“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今天,“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被前所未有地光大,成了“清流”的座右铭,这就是民间默默传承的结果。

打捞记忆需要志趣,传播记忆需要胆识。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彼特沃克写了本书《弯曲的脊梁》,对比纳粹德国和东德宣传体系的异同,试图从传播学角度探索德国人脊梁弯曲的原因。东西德时期,德国人同一时间体验着两种制度,西边的人民敢于上街喊总理下台,东边的人民最大胆的无非想方设法翻越柏林墙。在纳粹德国和东德,人们的脊梁彻底弯曲了。

当代西方社会,“宣传”的定义虽然多种多样,但它总体上是个贬义词,含有洗脑、信息灌输和欺骗等意味。二战时的德国,对外宣传投入了大量精力,效果甚微;但对内宣传非常成功,人们狂热地崇拜元首,相信元首,发自内心地追随他把国家推到战争深渊。

在宣传和高压的天罗地网下,绝大多数人的脊梁肯定要弯曲,还需学会“变脸”。彼特沃克引用了一个苏联公民的自白:我有6张面孔,一张对妻子,一张对孩子,一张对密友,一张对熟人,一张对同事,一张在公开场合表演。在某个宽容制度下堪称“傲骨铮铮”的知识分子,在另一种令人窒息的制度下过着更加卑贱的生活却表现出奴颜媚骨。脊梁软硬取决于权杖的大小与力度,人皆凡胎,脊梁都经不起敲打。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阻止这种体制的出现,切勿指望极少数人不怕粉身碎骨的争取。

一位高级记者李先生说:“把历史的真相告诉大家,是一种正义;把懂得的常识告诉大家,是一种责任;把目睹的罪行告诉大家,是一种良知;把了解的内幕告诉大家,是一种品质;把听到的谎言告诉大家,是一种道德;把亲历的苦难告诉大家,是一种告诫;把追求的真理告诉大家,是一种信仰。”

龙应台在1999年为台大法学院所作的演讲之中,曾经把历史比喻成为了有着不断生命的“沙漠玫瑰”,它代表了历史的纹理。“鉴往知来,认识过去才能预测未来。”为了让一个国家不至于重蹈覆辙,为了让“文革”记忆这朵伤痛的“沙漠玫瑰”不至于彻底枯萎,每一个人,都应当向你自己的孩子,向所有的新人讲述自己百味交杂的记忆——我们每个人身上传承记忆的使命和责任感,就是这朵“沙漠玫瑰”复苏的最好土壤。十年动乱,那真是人间最黑暗的一页。生活中的足迹会被时光湮灭,记忆的风铃却可以时时响起。

2019年5月26日草就

浪迹:民间评论家,西安铁路局退休教师,自由撰稿人。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岁月中的风铃响起》

作品简介这部作品是讲述特殊时期发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知识分子的命运悲剧,一个中国普通家庭的悲剧。时间地点真人真事。作者以一个少女眼睛所看到的,思想上所感受体...

by:海棠萍娘

纸风铃

本书是配合统编义务教育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选编的,供学生课外阅读使用。选编本书的目的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知识,巩固汉字,提高阅读能力。

by:喜羊羊一小铃铛

风铃草

风吹动,草长花开,每周四与你相约风铃草,一同见证文字的魅力。

by:听友6325977

翠竹风铃

朗诵练习的记录,可以时不时回头看看进步或退步的痕迹。

by:明空曌尔

入幕风铃

当我远离她的时候,再也抑制不了内心的感情,感动的泪水就这么滴落下来,滴落在她永远也看不见的幕后。但是没有什么好后悔的,也没有什么不甘心的。因为我知道...

by:剧舞吧訫念

风铃 (唐风写播)

平凉国,朝政黑暗腐败,监察御史刘柄忠被奸贼杀害,恶人还要斩草除根,刘家的护院方子陵和丫鬟素云保护着刘家唯一的血脉巧儿历尽艰险躲避追杀,巧儿能否在磨难当中健康成长...

by:唐风道故

夜风铃|情感夜话

在爱情的十字路口没有人提醒你该往哪个方向走,只要前进一步就是莫大的勇气,爱情随缘,抓住就属于你幸福也会与你同行........

by:主播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