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记第十讲

2024-05-21 19:58:1845:50 32
所属专辑:《金刚经》讲记
声音简介
金刚经讲记第十讲
同修们上午好,咱们继续来学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早晨发了一篇文章叫《读诵金刚经》,是昨天晚上写的。可能有的人还没有看,正好我们现在一起来看这篇文章(二零二一年十月三十一日公众号文章《读诵金刚经》),我给大家读一下:
金刚经所言信者,有十一处。所言受持者,有十三处。所言读诵者,有九处。所言福德者,近十处。所言为他人说者,有六处。所言布施者,近二十处。所言无所住者,近十处。言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者,有十几处。言无有法可得名无上菩提者,近十处。言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九处。言持戒修福者,一处。言消业者,一处。言非相与离相者,有十几处。
可见此经以福德为基础,以信得入,以读诵为通利,以受持为日用,以为人演说为深解义趣,以离相为万行,以无法可得为得佛菩提,以此诸主要环节为修行要领。
而如是等环节,以读诵为中心。如何以读诵为中心?以读诵为实修,以读诵为修福,以读诵为持戒,以读诵为布施,以读诵为无所住而生其心,以读诵为离四相,以读诵为消业,以读诵为庄严佛土,以读诵为供养承事诸佛,以读诵普行恭敬,以读诵为如法安住,以读诵为降伏其心,以读诵为思维其义,以读诵为发菩提心,以读诵为无法可得。
故末世众生,受持此经,以读诵此经而做修行方便,当以读诵为要,当以读诵为重。
世尊殷勤教导,反复劝说,其深意自现。所有经中,唯此部经,佛如是繁劳殷勤咐嘱,劝大众读诵此经。可见读诵此经必有不可思议的作用。其作用微少者,唯不信耳。若能一念生信,功不虚施。
以受持读诵此经,能布施三毒,能舍世乐,能以法自娱,能以读诵为筏,能转所依,能如法安住,能度自心妄想,能竭爱欲习气,能清口齿,能定心神,能一心不乱,能熏修般若,能思维经义,能如说修行。
以要言之,读诵此经,即是布施,即是持戒,即是忍辱,即是精进,即是禅定,即是智慧。读诵此经,即不染六尘,于法无住。读诵此经,即不念过去心,不念现在心,不念未来心。读诵此经,念念清净,念念行般若,念念度众生,而实无众生得度。读诵此经,即是须陀洹,即是斯陀含,即是阿那含,即是阿罗汉。所言四果者,即非四果,是名四果。读诵此经,即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如实观于法。读诵此经,即是尊重诸佛,即是礼拜如佛塔庙,即是以诸花香而散其处。读诵此经,即行诸佛路,即是燃灯佛前受记。读诵此经,即于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前供养承事,无空过者。即读诵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法。所言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读诵此经,即是第一波罗蜜。第一波罗蜜者,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所以末世众生修道,以读诵此经为安心法门,为最上第一稀有微妙之法,为入道安心之要。
其有信者,谁不读诵?其有福者,谁不受持?其有苦者,谁不仰赖?其不安者,谁不依怙?唯读诵者,亲证其妙。唯读诵者,必获其利。其实践者,皆得法喜。其实修者,皆得成佛。乃至读诵一四句偈,如来说此人功德,无量无边,不可具说。
是故于今劝请同道、同修、善友、善知识,一切大众,每天坚持读诵此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常诵不辍,是为最胜菩提因。
这是今天早晨发的文章,主要是讲读诵的作用和意义,劝导大众读诵金刚经。
我们这次讲金刚经、学习金刚经,其实最大的一个意义就是为了劝大众读诵此经。如果空讲其义理,那自古以来,讲这部经的人太多了,各种各样的著书,包括六祖大师、傅大士,甚至一些禅师都以各自的风格和特点讲过这部经,如果只是学习佛的知见,那我们看那些著书不就完了么。但是我们这一个时代有我们这个时代修学的特点,古人的东西,我们可以借鉴,但是全部照搬对我们没有利益。那我们就得发现这个时代的修行特点,从自身的需要出发,来以新的角度和方法学习这部经。
佛陀在金刚经里反复地嘱咐大众,要受持读诵此经,经文中受持读诵的语句加在一起就有近二十处,反反复复地劝请大众读诵此经。佛陀一定是预见到未来世,就是末世众生的根基,当以读诵为船筏,方便入道。而像唐朝时候那样的禅师越来越少。即便像马祖、黄檗、临济这些大根基的人,我相信他们对于金刚经也都能够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引经据典。为什么?一定是熟读此经。而这个时代,我们很多人学佛,功课也不做,牧牛也不会,也不坐禅,也不持戒,也不知道保护六根,一切修行的基础都不打,妄想直接学习最上乘法,真是异想天开。这部经读得也很肤浅,遍数也很少,读其他的佛经也是走马观花,今儿看一段,明儿看一段,没有好好地把一部经看熟读透,不能领悟其根本宗旨和修行渐次。首先实修的基础没打好,更别提领悟第一义谛了!就算有些领悟,也都是知解出来的,跟别人学的,不得自己受用。
我们看经文:(第十七品)“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里佛重复了如来的真实之意,所谓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诸法如义”这四个字,其实也道尽了一切的实相。一切现成,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一切依旧,不需要我们用任何的心力,任何的修证,默契而已,直下便是。就像这部经开头的四个字一样“如果我闻”,你不要光是把这个“闻”作“听”讲。这个“闻”,包括六根对六尘的一切见闻觉知。眼耳鼻舌身意就像春风一样扑面而来,就像花香一样沁人心脾,就像悦耳的鸟声一样,直历耳根。这一切的一切,就像一位大德、一位很有智慧的人站到我们面前,我们马上如沐春风;又像一个很搞笑的人站在我们面前,我们立刻就心花怒放,很开心。这都是“如是我闻”。所以“闻”不仅仅指耳根,“见”也一样,不仅仅指眼根。我们天天总说见性、见法、见道、见如来,这个“见”也不局限于肉眼见,当然也包含肉眼,但它是广义的,它还有心眼、有法眼、有慧眼。同样“闻”也是,还有性闻、有心闻,六根能同时闻。所以“如是我闻”,这部经也就讲完了;“诸法如义”,这部经又讲完了。
我们看古人对金刚经是非常熟悉的,烂熟于心,即便是禅师也是这样。《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里面,有一个讲金刚经的座主,大珠和尚就问他:“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那什么是如来?”经里面这样讲啊: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那什么是如来?这个座主说:“某甲到此却迷。”意思是你问这个,我倒不懂了。然后大珠和尚就说:“从来未悟,说甚么却迷。”就是从来没有悟过,说什么迷啊!座主以为自己以前悟过,现在又迷了,叫“某甲到此却迷”。大珠却毫不留情地说:你从来未悟,说甚么却迷?这个座主就说:“请禅师为说。”大珠说:“大德讲经二十余座,却不识如来?不见经中说: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你看一问就卡住,就说明这部经根本没有看明白。至少你连搬一句出来都不行,诵的遍数不够,讲经的次数也不够,再多讲几遍就能说出这一句了。
我们看法师和禅师之间的区别,法师是依文解义,禅师是活学活用。法师按理说是每天研究经典的,可是真正用起来,捉襟见肘。我们以为禅师都不通经论,其实禅师全都是通经论的,而且随手拈来,巧妙运用,用起来如鱼得水。如果你生搬硬套,自己学的都会忘了。说明我们学法修行不能学死法,一定要把自己本性的活法激发出来。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不是外得的,它是本有的,一切现成的。包括得者,亦是虚妄,是一个影像,没有实法,更何况所得的法,更是没有实法。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说阿耨菩提,无上菩提,只是为了表达无法可得,所以实相之法、佛法、佛果也是假名。所谓“无实无虚”,虚实是对立二法,以虚立实,因实有虚。无实无虚是不二之法。“虚”是从众生位来讲,无明、虚妄。我们说没有实法,诸法如梦如幻,这也是从众生的角度来讲。立一个真如的假名,就有一个虚妄的无明,虚妄的众生、妄念。佛性也是一个妄念,是一个名字,只是佛的一个善巧方便,安置了一个“佛性”的假名。“佛性”真正指向的意义是超越了心意识和一切的形象。如果你思维它,你执着它,你分别它,那反而不是它。所以虚与实、真与假、性与用、体与用、体与相等等,这一切都是方便安立,都是假名,并无实法,不可执着,迷与悟、凡与圣都是方便说。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这一句跟“诸法如义”是遥相呼应的,是前后对应的。“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诸法如义就是一切法如实相,一切法如义,一切法如如,法法如义,法法是佛,一切法皆是佛法。这一点一悟便了,不能落成一个知见。所以佛紧跟着又讲,“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也正是因为“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才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因为一切法不是实有的,所以它才是佛法。如果是实有的,反而不是佛法。正是因为无法可得,才是无上菩提。无上菩提的意思是无法可得,是无上菩提亦不可得。这个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深入、去领悟、不能只记一个名字,记一个概念,要深解义趣,时时不忘失。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这部经里面讲到非相、无相、离相的地方有很多,其实讲“人身长大”、“佛说是沙否”、“三千大千世界”、“虚空”,都是用来比喻法身,比喻无相的佛性。这里“人身长大”也是比喻法身,只不过众生着相,容易着在一个“大”、“长”、“深”、“须弥山”、“恒河沙”等等上面。在《楞伽经》里面,佛说恒河沙其实并不是在讲那个沙,而是喻诸佛法身。那我们看金刚经就明白了,佛说是沙,则是非沙。表面讲的是恒河沙,其实讲的是非沙,讲的是无相,讲的是无量。说福德有实,即不说福德多,以福德无故,才说福德多,福德无就是比喻佛性;恒河沙也是这样,如果恒河沙有数就不说恒河沙多,以恒河沙无故,说恒河沙多;人身长大也是这样,它是非大身,所以才说它大,如果是有身、有相,就不叫大身,就不是法身了。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意思,这里讲到无,都是讲法身,讲佛性,讲无量,讲虚空无相。其实是让我们见到那个无相的法身,见到离名、离相、离文字、离言说、离心意识,离量数的真实相。所以须菩提就说:“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菩萨如果说我当灭度众生,认为实有众生得灭度,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连度众生主体都不真实,都是如梦如幻,怎么会有得度的众生呢?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菩萨众生,皆如幻化。菩萨在不在一切有为法的范围里?当然在。你讲出来一个,一定是有为法,所以语言文字只能作为一个导引,并没有实法。连菩萨尚不真实,更何况发菩提心度众生,更不真实了。我们也就知道,所谓的度众生也不过是把众生的概念、名相、妄想、执着度尽,见众生而不生众生想,众生众生者,即非众生,是名众生。所以你通达这个了,这叫降伏其心,这叫应生如是心:我当灭度一切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灭度是灭度概念,包括佛的概念、菩萨的概念、阿罗汉的概念、一切众生的概念,把所有的概念全都灭度,是名度尽众生。经里有三处,讲到无菩萨,无佛,无罗汉。一个是实无有法名阿罗汉,这里又讲到实无有法名为菩萨,还有实无有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几句就概括了诸法的实相,一切法都不实,都没有一个真实性。没有真实性,才是真性。所以没有真实性和真性,是一不是二。这个就很难理解了,就需要你领悟,需要你深入。直接用,就是不二,一思维就二了。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里所表达的和《楞伽经》里边讲的“二无我”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一切法无我”,包括了人无我和法无我。能够通达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即名实相,即名真性,即名真我,即是空如来藏,又是不空如来藏,也是空不空如来藏。你把它命名成什么名字都可以。佛性、真如,都是无我,也是有我。所以我们不要执着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个名字。无我的同时是真我,无人的同时是真如来,无众生的同时是大心众生、是善法众生,无寿者是无量寿。如果你执着一边,就跑到断灭去了,所以这里的每一个词语都是在表不二之性、表中道。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这个前边也讲过一次,(第十品)“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这里又强调了一遍。“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这里的“庄严佛土”,是心外求法的意思。简单来讲,就是改变外境,逃境以安心。比如我总想居住在一个清静的、漂亮的、寂静的、没有人打搅的地方,周围的环境也都干干净净的,不能有一点脏乱。外境稍微有一点变化,你就不舒服,就紧张,就害怕。你的心不清净,你的心不静下来,你不通达实相,给你再好的地方,你也待不住,你也不会自在,你也不会解脱。所以说庄严外在的佛土没有用,改外境是没有用的,心外求法永劫不得道。
那佛陀所说的庄严佛土是什么意思?菩萨庄严佛土,怎么个庄严法?心净则佛土净,从内心下手,改变自己的用心,清净其意。改变自己看事物的心态和角度,用善意和美好来看这个世界,则世界处处善意和美好。用恶意和残缺的心态来看世界,世界则处处黑暗混乱。所以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你心变了,境就变了。如果你执着我要改变这个世界,我要做善事,修功德,我要度人,我要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那就错用心了。这个就跟你站在镜子面前:“这个人真丑,我得擦,我要把他擦得漂亮一点儿。我得拿刀雕刻他,重新雕刻。”你怎么摆弄那个镜子,镜子里的相也是丑陋的,因为镜子外边的人站在那儿呢。你好好修,就能转相,转相再站在镜子前,就不用擦了。
“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心外求法,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如来所说的庄严佛土,没有一个土可庄严,没有一个境可除,也没有一个境可离,也没有一个境可得。心尚不可得,更何况境呢?通达这个才是真正的庄严佛土。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如果通达没有一个能庄严的,更没有一个所庄严的,能庄严与所庄严只是一个幻用而已。通达这一点,才是真正的菩萨。并没有一个实法叫菩萨,没有一个实法是佛,更没有一个实法是法,通达这个叫佛法、叫实相。所言佛法,所言实相者,即非佛法,即非实相,是名佛法,是名实相。
大家在私底下,我们也可以这样给同修去复述、去讲金刚经,别嫌麻烦,听的人也要有耐心。我们做每件事其实都能开悟,最关键的地方,就是你别想目的,别老想结果,你别想我做这件事能得到什么利益。你就做,利益都在做里边了,在做的当下,而不是在它的结果上。这个就考验我们的耐心和智慧了。最近我发现在修行中有一个词特别妙,叫“耐心”。耐是忍耐的“耐”,久是长久的久。耐心就是长久随顺的心。你做什么事情一定别急躁,因为每件事情中都有实相,每件事情、每一个当下都有无上的妙理,只是你老错过、错过……比如我们每天背诵金刚经,大家找我来“交作业”,找我来复述,有些人复述完急急就走了。有些人有点心眼儿,就留下来在那儿听。为什么?他听别人复述等于他又复述一遍,而且会一直坐在那儿听。就算你坐在那里没有熏修别人复述的内容,你就是坐在那里,那也不一样。你坐在那里,可以听听师父怎么讲同修们的问题,看看你有没有这些问题,都是你参究、深入、领悟的时机,总比你晃晃悠悠不知道干点什么、心不在焉要好。我们读禅宗灯录,有很多禅师都是在祖师给其他的学人开示时,自己在旁边留心听到了,忽然有悟,忽然有省。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悟道的时机,但你要懂得慢下来,有耐心,别急,安住下来。我们要懂得把握住离你最近的时机,要有耐心,别急,不需要到远处,到未来去求。就在你眼前、当下,就有悟道的时机,但你一定要静下来,不要急躁。
我们做这一切,其实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心静下来,然后能够领悟这个妙理。这个妙理是需要无量的缘,需要很多的条件才能够达到。你静不下来,就无法悟道。如果心不静,读再多遍金刚经也没有用,因为你三心二意,经文读不懂,牧牛的功夫也没养成,读只是嘴上读,心没静下来,意思就摆在那儿了,你就是看不见!但是如果你心清净了,再读金刚经,一字一句都心心相印。
我们学法一定要有耐心,要懂得能够静下来,别急,别躁!读诵也有这个作用,其实就是让我们把心沉下来,不要急躁,将来我们有机会可能会再组织一些精进期,然后就是反复不停地这样熏陶,不停地读诵。培养耐心,训练专注力和长久做事的能力。
佛讲读诵此经的用意,就是让我们把心安住下来。还有一点,末世众生,修行上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心散、杂用心。我们学习佛法,一开始都是今儿学这部经,明天学那部经,今天学这个方法,明天学那个方法,心用的太散,没有好好地一门深入。希望我们以后这个心用得更专注一点,把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受持读诵金刚经上边。很多意思多读几遍就懂了,世尊的本怀和深意你就知道了。可是这个东西如果让别人给你讲,作用不大,因为别人讲是他领悟的,你要懂得自己去领悟。自己怎么领悟呢?就多读、多背、多思维。
咱们在修行这条路上有两个环节做的特别少:一个是读诵,还有一个就是思维。这个“思维”,有些人是因为误解了,觉得禅宗修行不能思维,大错特错!禅宗是思维力度最强最大的。今天早上我看《禅关策进》,莲池大师所著的。在他那个时代,宋末明初有很长一段时间,大慧宗杲提倡参话头,就是所谓的参禅,参“狗子无佛性”,“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念佛的是谁”……参很多的公案。他这一天到晚都要咬着这个话头,都要参。这个参可不是像念佛一样把这句话念出来,是真的去想,去思维,只是你心力不够,是没法可想的,也不知参什么,你想不进去。我们现在就更搞笑了,搞笑到什么程度?连背一句经文都背不进去,你就想一想,你的心是多么散!你的定力和智慧是多么的弱,你的心力是多么弱!你根本集中不了心力来把一句话背下来,你怎么去思维其义呢?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读了这么多经,一句也记不住,一个义理也记不住。义理记不住,你就不会修行!你就整天地到处跑,去见法师,去听法,去问别人该怎么修行。佛经里写得明明白白,你不读,也读不懂,就跑去问这个人,问那个人。你问的人有的比你还笨,更不懂,给你讲一大堆邪知邪见,你当成宝贝,抱了好几年,完全没用,最后扔掉,继续去向别人那里找佛法,不懂得自己去深入经藏。
还有,虽然你也在读佛经,不懂得思维其义,人家一问你个问题,你完全不知怎么回答。生活中一遇到一点事情,你就手忙脚乱,你就烦恼,因为你忘了这个实相之理,就是因为我们平时根本不用这个脑子。我虽然经常讲“大家要多休息,别用脑子”,那是别让你在世间法上用那么多心思和心计,少思虑,没让你不思维佛法。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人看经看得太入迷了,一直知解,跳不出思想和心意识,被语言文字障碍住了。对那些人来说,要懂得休息头脑,不能一直思维。无上甘露,如果错服了,就成毒药了。希望大家再重新服服药,思维其义这个环节必须补上。
这个脑子是要用的,因为我们不是植物人,我们也不是木头疙瘩,也不是草木瓦石,是活生生的,能思维的,有情,是有心的。你要不用的话,在领悟法的这个环节上就丧失了它的意义。诸佛一定是觉悟的,是活的,而不是死的,所以咱们这个脑子还是要调动起来。脑子就是用来思考的。但是我们要学会善思维,思维善法,而不是思维烦恼,思维我执。多读诵,多思维,你读诵得不够就思维不出来。你读诵得多了,心也静了,妄想烦恼尘劳少了,智慧也就出来了,也就能思维了,这都是环环相扣的。
(第十八品)“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这五眼,不但如来有,一切众生都具有,是性有,如来法身有,非个人有。悟道之前有佛眼、有肉眼、有法眼、有慧眼、有天眼。悟道之后,眼是什么?不过一个名字而已。眼都不立了,更何况一眼二眼、三眼四眼五眼。我们也就知道:所言肉眼乃至佛眼者,即非肉眼乃至佛眼,是名肉眼乃至佛眼。虽有五眼,随缘会用即可,不可执着五眼。若能不着,肉眼即是佛眼,肉眼即是法眼,法眼即是慧眼,慧眼即是佛眼,五眼就变成了互通。《涅槃经》云:肉眼见佛性。二乘人以天眼、以法眼来见三千大千世界,而悟道之人以肉眼就能见三千大千世界,就能见一切法。为什么呢?因为法本无法,无法才是真法。并不是说我拿肉眼就能看见三千大千世界以外的世界,看到的也是假的、也是幻的,所以得看到三千大千世界的实质。三千大千世界的实质是什么?即非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三千大千世界。三千世界只是一个概念,一个妄念而已。这叫如来的肉眼乃至于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我们一开始背这一段的时候,我记得大家都被这个恒河和恒河沙绕的不行了,这几句话背半天也背不下来,时间长了发现这几句话也不难背,只是因为我们没有用心,只是因为陌生它就很难背。
“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依世谛讲,恒河沙,佛也说是沙,所以须菩提言:“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佛也离不开世谛,也离不开世间的语言文字,虽然佛说是沙,但是佛知道没有沙,是名为沙。
佛又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一恒河中假设有一万亿粒沙,只是假设,可能还更多。“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就是说每一粒沙是一个恒河,有一万亿个恒河,然后这么多恒河沙的世界,多不多?你看佛虽然没有用传统的数字来形容,但是他这一比喻,我估计数学家想这个问题都很难想清楚,用数学公式都很难表达。佛用这个比喻,其实是在讲数量非常多。“如是宁为多不?”须菩提说:“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这么多佛土里所有众生的心,如来悉知。过去有人认为,佛的神通、佛的智慧就是能知道所有众生的心念,知道一棵树上所有的树叶有多少,知道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尘数有多少。我们看佛怎么讲:“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如果众生有实,他知道所有众生的心,这是难以想象的。但是众生是妄想!是概念!是念头!众生是幻化的,他的念更是幻化的,根本就没有一个实有的众生,我们又去哪里知道众生心呢?如果说你知道有众生,然后知道他的心,这又是什么呢?这是实相吗?这是妄想!这是自己打妄想!这里所说的如来知道一切众生之心,怎么知道的?知道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实无有心可知,知道这一点,叫做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所有众生,若干种心”是什么心呀?没有这个心,没有心可知。众生也非众生,如来只是知道这一点,这才是实相。至于佛知不知道一棵树上有多少树叶,恒河里有多少沙子,所有佛土世界里到底有多少众生,那都是毫无意义的。知道也毫无意义,不知道也毫无意义。那不是一个修行者所要关心的问题。因为知道那个数字,并不能了解实相,也不能解脱烦恼。而是恰恰是陷入轮回和幻相。而了知众生无心,亦无有众生可得,才是实相。知道这个,才能真实解脱。真实解脱,才是学佛和修行的意义。我们不要把这个最重要的目的忘了,而陷入佛知不知道有多少众生心这个虚妄的问题里。
有很多人学佛,会执着于佛的神通和能力,忘了佛亦是幻。佛所有的能力,也都是有为,是生灭,于实相中,究竟是空。那不是我们要关心的问题。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金刚经讲义讲记

书籍信息:学佛修心内容重点:宇宙人生的真相主播介绍:我们所求都是一份美好的愿望,对财富,对爱恋,对学业,对健康,心中默念的是一份希冀,是一次对自己虔诚的对白罢了...

by:雍藏学风水

金刚经讲解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by:弘淳

法华经讲记

佛陀金口玉言,称赞《法华经》为『诸经之王』;以种种譬喻言辞,把《法华经》说为『无上妙法』,无量国土之无量众生历经无量劫,欲听闻《法华经》之名而不可得。今天,在座...

by:清河对面

法华经讲记

法华经讲记节目主题:印广讲述宇宙人生真理主播是谁:、声暖十三适合谁听:主动追求生命成长人群主播的话:愿大家破迷开悟,人生通透

by:声暖13_尚寺遠

金刚经讲义

《金刚经》即《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对于任何人来讲,金刚经都有启迪智慧的妙用。近年来,颇为商业人士所青睐。《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

by:老龙精舍在娑婆世界

孙诚德讲金刚经

断一切邪见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那金刚经这部经算什么?佛说,若世人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那世人如何离一切...

by:观吾大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