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必修课:什么是“变蒸”之说?小儿得病多半是乳食所伤?

2018-03-02 10:36:3722:35 59
所属专辑:小儿推拿必修课
声音简介

小主们

大家好

好久不见啦


2018江都詞养生大讲堂

马上又要跟大家见面了

小伙伴们有没有很期待呢?

三月份开始婵媛老师和大家

开启小儿推拿必修课


本周开启了小儿推拿必修课的第二节儿科学基本知识,下面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这节课的内容。


这节课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儿科基础的生长发育知识、儿童生理病理特点、儿童病因病机特点以及儿科推拿的适应症。



一、儿科基础的生长发育知识


生长发育是少儿时期不同于成人的重要特点,是一个动态并且连续的过程。


1.年龄周期

根据儿童年龄的不同,可以将少儿从受孕到18岁分为6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它不同的特点。


 胎儿期:从受孕——分娩(约40周,280天) 


特点:这个时期是胎儿从无到有到的发育过程。

重点是要加强孕妇的营养与护理,适当的锻炼以及早期的胎教。


 新生儿时期:从出生——28天  

特点:小儿出生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需要适应。

首要一点是精心的护理,要注意保暖以及合理的喂养。


 婴儿期:从28天——一周岁 


特点:这个时期小儿发育较快,对营养物质的需求较大,应当注意合理喂养,在6个月以后要注意添加辅食。


注意: 

婴儿期的小儿易患消化、呼吸系统疾病、传统病以及营养不良。而在这个时期,如果妈妈已经对儿推有一定了解。


那么为宝贝做一些简单的推拿,可以达到预防、治疗疾病的效果。


 幼儿期:从1周岁——3周岁  

特点:这个时期小儿机体各项功能发育趋向完善,但免疫功能较差,易患传染病。语言、思维法语加快,但鉴别能哭差,容易发生意外。


 学龄前期:从3周岁——6-7周岁  

特点:活泼好动,接受新鲜事物较快,容易出现意外事故。


 学龄前:6-7岁——青春期(10-18周岁) 

特点:此前患病特点与成人相似,日常调理也要按照成人的特点。


2.儿童发育规律


①儿童肢体发育规律

1个月能伸欠动作;2个月俯卧时开始抬头;6个月翻身;7个月独坐;9个月会爬并能扶栏杆站立;1岁能独立站立并能在馋其一只手行走;1岁半左右能独立行走。


②儿童语言发育规律

一般5个月会笑,5-6个月能发单音;7-8个月能发出复音;10个月以上能发复杂的词;1岁以后能说日常简单的用语;2岁以后能做简单的交谈;4-5岁能用完整的语句表达意思;7岁以上能较好地掌握语言。


古代医家曾根据小儿生长发育特点,提出“变蒸”之说,认为“三十二日为一变,六十四日为一蒸。”


“变”,指2岁以内的小儿,由于生长发育的旺盛,他的血脉、脏腑、血气、神志等各方面都在不断变异。


“蒸”,即蒸蒸日上,每隔一定时间就会有一定变化,并且还表现出一些症状,如发热、烦吵、出汗等等,但无病态,是小儿精神、形体阶段性生长发育的一种生理现象。


二、儿童生理病理特点


1.儿童的生理特点

脏腑娇嫩、形式未充、生机勃勃、发育迅速。


2.儿童的病理特点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3.小儿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无论生理、病理、保育、辩证、治疗等,都与成人不同。所以这是小儿推拿学得以存在好发展的前提。


三、儿童病因病机特点


 1.外感因素 

包括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疠(瘟疫,发病急,病情险恶,传染性强)之邪两个方面。


 2.内伤因素 

多为乳食所伤。


乳,即哺乳没有节制,过急过量,或吃奶粉的宝贝,冲的奶粉或凉或热,或者时间长都会伤及孩子的脾胃。

食,指饮食喂养不当,偏食、挑食、喜吃煎炸的食物、冰冷的食物。


 3.先天因素 

即胎产因素。

指小儿出生之前已作用于胎儿的致病因素。


四、儿科推拿的适应症


儿科推拿适用于0-16岁的少儿,特别是0-6岁的婴幼儿,施治范围广泛,对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止疗效显著,可涉及内科、外科、五官科、神经科等病症。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小儿推拿

常用推拿十三大手法76个常用穴位22种常见小儿病症简单易学,文献整理,经典传承以山东济南已故名老中医——孙重三为代表人物,强调辩证施术,随症加减,具有经穴配体穴...

by:莲心山人

小儿推拿

节目内容:小儿推拿主播介绍:袁辉,中医内科主治医师,从事小儿推拿16年适合人群:小儿推拿师你将收获:怎么辩证,怎么沟通,怎么宣传

by:脾胃派袁辉

小儿推拿学

小儿推拿是中医的一种治疗办法,运用多种手法刺激穴位,经脉来治疗小儿腹泻,呕吐,便秘,积食,高烧,咳嗽,感冒等不适症状。常见的由捏脊,就是把双手搭在孩子脊柱上,从...

by:欣宏闻道

小儿推拿教材

小儿推拿简介、手法

by:午睡的柴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