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美苏冷战与间谍小说的全盛时代

2023-10-07 11:01:3899:07 6.7万
所属专辑:忽左忽右
声音简介

间谍文学一度被视为上不得台面的商业文学。然而在20世纪,伴随着冷战的发生,涌现出了一批间谍小说大师,他们作品的深度与思想性丝毫不弱于严肃文学,他们的读者里有商界领袖、学术精英甚至大国情报头目。本期《忽左忽右》,正在进行类型小说创作的《上海书评》执行主编郑诗亮为大家带来有关间谍文学的一切。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郑诗亮,《上海书评》执行主编(豆瓣ID:PomBom)
沙青青,上海图书馆信息咨询与研究中心竞争情报部副主任(豆瓣ID:BBpanda)


●[04:00]英国为何能在在间谍小说领域占据崇高地位
●[05:00]吉卜林笔下的文学形象启发了“剑桥五杰”
●[06:50]为什么冷战题材的间谍小说人物更具深度
●[07:40]勒卡雷与格雷厄姆·格林的有趣对比
●[10:40]肯·福莱特间谍文学里的工党价值观
●[12:50]007系列原著在英国上流社会遭遇冷眼
●[13:50]间谍小说家的苦恼:受欢迎还是被认可?
●[15:00]英国情报机构充斥着大量左派人士
●[16:10]《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其实是一本职场小说
●[17:30]情报人员的日常工作并不神秘
●[18:45]詹姆斯·邦德在勒卡雷小说里成了干脏活的蓝领
●[22:10]冷战时代的记者作家常充当编制外的情报人员
●[26:30]美国国家档案馆与《信息自由法》
●[27:15]文化名流与情报机构互相利用、各取所需
●[30:30]苏联情报头子爱读勒卡雷小说
●[31:25]每个作家内心深处都有一个间谍梦
●[32:40]西方文艺作品对于对手的社会描述往往很浅薄
●[34:05]张爱玲、钱钟书都爱看《柏林谍影》
●[35:10]间谍电影的一个问题在于男主太帅
●[36:05]英美情报机构青睐历史学者与摩门教徒
●[40:10]人类学“脑后有反骨”,不被情报机构喜欢
●[41:00]历史研究与情报工作方法论上契合
●[41:40]学界特工揪出学界“鼹鼠”的经典案例
●[49:00]每一座“谍都”都值得诞生一部经典小说
●[52:10]沙青青谈自己的情报纪实作品
●[58:43]局势复杂的地区永远都会有情报掮客
●[60:10]同一阵营的不同情报机构也会互相抢条线
●[61:16]韩国电影倾向于夸大自身情报机关的作用
●[62:40]英国人在面对CIA的存在时从容很多
●[69:25]满铁调查部曾容纳许多左翼日本人
●[73:50]郑诗亮谈《春天的十七个瞬间》
●[76:45]苏联七八十年代的间谍文学很优秀
●[79:06]许多类型文学作家最好的作品都是冷战题材
●[80:39]福赛斯的技术流小说堪称操作指南
●[83:13]类型文学发达得益于大众商业社会
●[84:33]金·费尔比准确预言了今天的俄国领袖
●[86:36]间谍出身与军人出身是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
●[87:26]情报人员跳槽前往商业公司很普遍
●[87:59]后冷战时代的出色间谍将在码农中诞生
●[88:15]剿灭拉登行动背后的“码农立志传”
●[90:23]未来间谍文艺还有很大的延伸空间


【延伸资料】
《三十九级台阶》约翰·巴肯
《密探》约瑟夫·康拉德
《柏林谍影》约翰·勒卡雷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约翰·勒卡雷
《寒鸦行动》肯·福莱特
《007全集》伊恩·弗莱明
《代号D机关》柳广司
《伯恩的身份》罗伯特·陆德伦
《澳新内幕》约翰·根室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尤·谢苗诺夫
《伟大的经典》F.R.利维斯

《古典传统》吉尔伯特·海厄特
《满铁调查》
《豺狼的日子》弗·福赛斯


【音乐】
"James Bond Theme"(John Barry & Orchestra·Dr. No·1962·United Artists Records and Liberty Records)
"National Anthem Of The USSR"(The Red Army Choir·The Best Of The Red Army Choir - The Definitive Collection·2002·Silva Screen)
"Piano Prelude"(Sol Kaplan·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 (Original Soundtrack)·1965·Intrada)
"La Mer (El Mar)"(Julio Iglesias·En El Olympia·1976·RCA)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互动方式】
新浪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阅绘悦读Miss_Liu

喜欢看007系列,读过《甜牙》。肯福莱特的历史小说读了,但间谍小说没读。

1596677ruer

忽左忽右节目的内容不错,我从第一集开始下载收听。但是节目里面的主持人之一的沙老师的发言每次让人接受不了,有时候常常快进他的讲话,让他的讲话早早结束,因为他的说话速度太快,根本听不清楚他在讲些什么,他讲话的另一个特点是声音太大,好像每一次发言都是在吵架,非常没有素质的感觉,另一个感觉是他说了很多话,但是他的讲话的主题并不明确,不知道他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比较乱,说话前似乎没有准备。在节目中知道沙老师是个作家后,对他的印象有了改观,他可能是那种心中有口中无的类型,知识很多,但是不善于用口头表达出来的人。希望沙老师讲话的速度慢一点,声音小点,这样就更加可爱了。希望忽左忽右节目越办越好。谢谢。

Ena桥

唯一的缺点就是声音太小

真水无香声声慢

本就喜欢看谍战剧,听这期节目,收获满满

猜你喜欢
美苏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结束,两大阵营的对抗局面就已经显现。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发表的“铁幕”宣言使双方的敌对关系陷入激化,整个欧洲逐步形成东、西方两大阵营...

by:荣华之武器堂

美苏冷战

二战结束后,美苏首先在欧洲开始博弈,苏联的一件又一件小事累积起来,深深了刺激了杜鲁门,于是美苏冷战拉开序幕。

by:小叔观影

美苏冷战大揭秘

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拉开了冷战序幕。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1947年至1991年这44年的冷战背...

by:文若有声

冷战之美苏争霸

冷战史专题第一章冷战在欧洲的起源(1945-1954)第一节斯大林与欧洲冷战格局的形成第二节美国遏制战略的缘起第三节美日同盟的形成第四节联合国与冷战起源第五节...

by:涂图好糊涂

冷战

《冷战》——让两个人陷入深深的无奈,说一些口是心非的话,而这些话往往又是那么伤人。明明互相在乎,明明想和好如初,但又无法说服自己妥协,就这样,在这场冷战中互相僵...

by:华语音乐

间谍与叛徒

如果有人能被称作英国著名双面间谍金·菲尔比的苏联版本,那个人就是奥列格·戈尔季耶夫斯基。戈尔季耶夫斯基是两个克格勃特工的儿子,他在苏联最好的情报机构接受训练,1...

by:老木老木

军官与间谍

英国小说家罗伯特·哈里斯代表作之一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电影《我控诉》脚本再现法国历史上轰动一时的德雷福斯事件德雷福斯事件掀起反犹浪潮,引发的影响远超事件本身...

by:老木老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