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人间烟火香自来》纸质书发售中,边听边读思路更清晰!

全书共计11大章85小节及8篇番外篇,73万字海量内容构建中国香学知识体系数,千年的中国香史、“沉檀龙麝”四大名香、浩如烟海的传世香方、世界香史、一尊尊精美的香炉、古人的焚香方式、道家文化与历史上的道家名香、精妙绝伦的香气养生……众多精彩纷纭的内容,大量彩色插图,为读者呈现古典雅致的香文化传承。


【中国香史】战国生香,木兰花露与香草美人:

在讲《香乘》的正文之前,我们需要先来对中国香文化的发展历史做一个简单的梳理。中国香追根溯源是如何产生的,它又经过了怎样的发展最终到达了宋代的巅峰时刻,而后又是怎样在蒙元的金戈铁马之下走向衰落,又如何在大明一代香火复燃?这样的一条脉络,对于我们更好地去理解《香乘》是尤为重要的。


首先“香”是一个简化字,简化字是解放以后为了加强知识的学习、快速扫盲,把古代的书法字体进行了简化,但“香”在篆书里却并不是这么写的,所谓篆书就是在秦统一天下之前叫大篆,广义上来讲包括西周和秦国的文字,而在秦统一之后就被李斯统一成了小篆。


那么在篆书里,“香”字的上半部分是一个“黍”,黍是一种北方的粮食作物,南方很少见到,今天在餐桌上也很少出现。但这种农作物在古代却十分重要,“五谷”中的一谷就是黍。


(知五谷)


“黍”字下面是一个“甘”,而非“日”, 因此整个字的意思就很好理解了,粮食所发出的美好气味就被称之为“香”。这就说明在古代社会,没有什么比粮食更加重要了,也没有什么气味能够比粮食所散发出来的气味更让人心动了。所以“香”的第一次出现,它是一个形容词而不是名词。


(篆书“”字)


什么时候“香”才以名词的形式出现呢?我觉得它是被古人烧出来的。可以试想一个场景,在一个夏夜的晚上,部落里的人们升起篝火,围火而坐。恰巧这一天蚊虫很多,而又恰巧这一天,有人往篝火里投入了一种很稀少的植物。这种植物散发出来的气味完全不同于往常那些木柴所散发出的呛人烟味,这种气味让人感到很舒适、很愉悦,还有些提神醒脑的作用。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种气味在瞬间就驱散了所有的蚊虫,让这一夜所有的人都睡得很安心。


那么往火里投入的这种新奇的植物是什么呢?也许会是艾草,就像艾草流传到今天依然被用于驱蚊、避障、驱邪、消毒一样,太过平常的药草了。但当古人第一次发现艾草这种植物的时候,他们一定是万分激动的,他们甚至是第一次感受到了这个世界上竟然还有比粮食所散发出来的甘甜更加诱人的气味。于是,他们把投入火里的这种植物称之为“香”!

(夜晚的篝火)


“香”诞生之后,它就很快遇到了一次飞黄腾达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就和古代的祭祀活动有关。古人都是很迷信的,因为他们受制于自己的科学观、世界观,很多事情弄不明白,他们认为天上一定有神灵,而要跟神灵去沟通就需要寻找一种媒介。那个时候人们并不会飞行,于是他们就发现只有青烟是可以扶摇直上、直达云霄的,而且青烟飘忽不定也很具有神秘感,因此青烟就成了地上的人与天上的神进行沟通的最好媒介。


所以《礼记》中就有记载,“天神在上,非燔柴不足以达之”,燔柴就是烧柴的意思,在早期的祭祀中烧柴就是主流的祭祀方式。在《尚书·舜典》中,尧把帝位禅让给舜,就曾在太庙进行了一场非常隆重的典礼,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燔柴祭天”。


(古人燔柴祭祀)


但当“香”被发现了之后,人们就突然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如果用带有香味的“柴”去祭天,让青烟变成香烟的话,岂不是更能表达对神灵的敬重么?神灵岂不是会给予更多的福佑么?所以从这一刻开始,香就正式称为祭品中的上上之品,它的身价也是一夜倍增。


随着时代的洪流滚滚前进,时间又过去了好几千年。一直到先秦时代的尾声,香才有了正式的文字记载。这里说的先秦,涵盖了夏、商、周、春秋、战国乃至更早的时代,我们中国人通常笼统的把这样一个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年代称之为先秦。而之所以这样划分,是因为这个时期缺少完整的历史记载,少量的文字往往只出现在青铜器的铭文或是甲骨文上,又或者是一些残破的竹简、帛书之上,它并不能形成一个准确可靠的历史资料,再加上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就形成了一个历史的断档,故而统称为先秦。


到了春秋战国时,香开始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它已经完全不再局限于祭祀活动了,而是被广泛的用于生活当中。比如沐浴之香,用香料来泡澡,比如熏佩之香,把香放在锦囊里随身佩带,有驱蚊、醒神的功效,甚至可以防治多种疾病。我们可以通过两个很知名的历史人物,来看看这一时期中国香的模样。


(战国凤鸟衔环青铜熏炉,现藏陕西省凤翔县博物馆)


前些年有部非常火的电视剧叫《芈月传》,其中就有大量的关于合香的桥段。包括像芈月、芈茵、魏国公主等等,这些宫廷贵妇都非常善于制香,而且善于利用各种不同的稀世香材来制作不同功效的香品。当然毕竟是电视剧了,真假参半。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那个年代,虽然宫廷里已经大量地使用香品,但还没有出现合香的形式,有的仅仅是单方香料。


(芈月传桥段)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关于楚怀王的一个桥段。历史上楚国的楚怀王是有两位的,一位叫熊槐,是战国时楚国的君王,另一位叫熊心,是后来楚人反秦时拥立的楚王后裔,而《芈月传》里的楚怀王指的是熊槐,他的身上有一股难闻的体臭。


这个是历史上的真事,熊槐的确是有这种不治之症的,当然在今天已经可以通过手术来根治了。就是因为身上的味道不好闻,还引发了一系列的宫斗。当时魏国进献了一个美人,他非常喜欢,这就招来了宠妃郑秀的嫉妒,她就对魏美人说,“大王嫌你的鼻子长得不好看,你最好把你的鼻子挡一挡。”所以魏美人在楚怀王面前就经常用手把鼻子遮掩住,于是楚王就问她为何总是捂鼻子啊?郑秀立即就在旁边说,“她是嫌您身上的味道不好闻啊。”结果楚怀王大怒,下令割掉了魏美人的鼻子,这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掩鼻计”。


我印象中的桥段是秦王与楚怀王的一次会面,秦王进行了一番调侃,他说听闻你有一种难以向世人启齿的病,而且无法根治,那么我送你一样好东西,就是麝香。你把麝香做成香囊随身佩带,不但能够遮味,还能让男人的威力倍增。


(芈月传桥段)


这段台词的信息量很大,首先他提到了一种香料,叫做麝香。这种香料大家都太熟悉了,一听到它大概就会想到后宫争斗、小产堕胎这些血腥的事情。但实际上不会,虽然麝香的确具有活血化瘀的功能,但需要达到很大的用量才会影响胎儿,而以一个合适的比例加入到香品中,是不会有什么副作用的,电视剧里把麝香的副作用夸大了很多。

其次这里提到了香囊,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香囊开始出现了。秦王还说,如果佩戴了这个香囊,可以让男人的威力毕增。这里就提到了麝香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催情。麝香可以催情这也是真事,因为麝香对于情欲的催发效果是很明显的,在后世的诸多香方之中,但凡涉及到催情助兴的香品,通常都会有麝香的成分。后面我还会讲到一些香艳的故事,比如赵飞燕、赵合德,她们两姐妹就为了得到圣宠,长期使用麝香所制作的香丸。


(西汉早期刺绣香囊,马王堆汉墓出土)


说完了楚怀王,再说另外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屈原。屈原实际和楚怀王是亲戚,他们都是芈姓、熊氏。古人是把姓和氏分开的,一直到魏晋的时候,中国人才把姓氏合为一个字。“姓”即“女生”,意思是有着同样的母系血缘,而氏则是指同一母系血缘之下的部族分支,所以屈原和楚怀王之间的亲戚关系还是很近的,只因屈原的祖先被分封到了一个叫“屈”的地方才改了姓,否则的话他应该叫芈原。


说到屈原,我就得烧炷高香来拜一拜了,我个人认为他是可以被称为制香行业“祖师爷”的。我们中国有很多祖师爷,比如木匠的祖师爷是鲁班,酿酒业的祖师爷是杜康等等。

(屈原画像)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屈原是历史上有确切记载的第一个制香大师。我们可以来看看《离骚》,里面有一句非常著名的文字,“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扈”就是身披的意思,是一个动词,而“江离”就是川芎。 川芎是很常用的一款香料,我经常会用它来制作香囊,因为它气味芳烈、留香持久。“辟芷”则是白芷,也是芳香极烈的本土香料,而屈原就把川芎和白芷披在了身上。


(白芷与川芎)


“纫”指缝制,用布料缝成一个布包,再将“秋兰”塞进去。这里的“秋兰”并不是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兰花,它也并非是一种兰科植物,而是指的泽兰,是一种菊科植物,《香乘》中也被称作“都梁香”。古人在每年秋季采下它的茎叶自然晾干,然后可以入药也可以入香。所以古人所说的兰通常不是指的花朵,而是茎叶部分,这就是古今差异容易导致的一种谬误。屈原把泽兰缝制在香囊里随身佩带,这就成为了他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行头。


再来看看屈原的饮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意思就是早上起来,先喝一杯木兰花的花露。这件事情很有意思,以前我总是不能理解要怎样操作才能喝上一杯花露呢?因为花朵里的露水是极少的,而在太阳升起来以后,露水就很快蒸发了。那么要想喝上一杯花露,那得多早就起床来收集啊,甚至恐怕得通宵不眠了,所以我一直觉得这件事不太靠谱,有虚构的成分。


直到前些年我搬家了,搬到了广植木兰的公园旁边,有一天散步就看见木兰花盛开了,而木兰花的造型很是特别,非常像一只酒杯,每一朵花都会笔直地朝向天空,不会倾斜。而且它在太阳升起来之前花瓣都是闭合的,并不会完全张开。那么这两个特性就让它成为了天然承接花露的容器,花露既不会蒸发也不会倾洒,所以屈原才喝到了木兰花的坠露。我恍然大悟,看来这世上大部分的不理解,都是源于自身有限的认知。

(尚未完全绽放的木兰花)


到了晚上,屈原又开始吃菊花落下的花瓣了,因此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屈原已经达到了一种怎样的饮食高度,他已经不仅仅是素食主义了,而是“香食主义”。所以如果有机会穿越到战国时期,迎面走来一个从里到外都散发着香气的男人,那他一定就是屈原大人。


通过这两个人物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中国香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情况。首先它是以单方香的形式出现的,而不会出现合香,比如川芎、白芷、秋兰,这些都是各自独立的香材,同时也能够说明那个时期中国本土出产的香料品种是相当匮乏的。其次就是随身佩带的香囊开始出现了,这将成为一种延续后世几千年的品香方式。

(秋兰图)


近些年坊间有着一段传闻,是关于屈原和楚怀王之间比较隐晦的关系,大约的意思是说他们二人除了君臣关系以外,可能还存在一种恋人关系。主要的论据有两点,一是说屈原性取向有些问题,比如在《离骚》里屈原把自己称为“香草美人”,当然这个叫法在今天听起来是有点娘的,而且每天以香气为伴似乎也不够阳刚,但是我认为这是今人对于古人喜好的一种曲解。首先“美人”这个词在古代并不仅仅是指长得好看的女子,也可以指有着高尚情操的君子,其次沉迷于香气的古人是很多的,其中也不乏赫赫有名的大贤之人,比如三国的荀彧、北宋的赵抃、苏东坡、黄庭坚等等,喜爱香气反倒是一种高尚情操的体现。


另一个论据是楚怀王驾崩了以后,屈原为他写了很著名的《招魂》,其中屈原大量的回忆他与楚怀王过去的种种,比如策马奔腾、在旷野上狩猎等等,让人感觉有些暧昧。但如果从香学的角度来做判断的话,这种说法也不太靠谱,为什么呢?因为屈原多半是一个有洁癖的人,出行要在身上披满了香材,吃的喝的也是充满了香气,如此一个嗜香如命的人怎么可能会容忍和一个身上有异味的人在一起呢,这也与情理不合。


无论史书记载得多么详尽,总是还有很多扑朔迷离,我们无需太过执着地去探寻真相,因为真相往往并不那么重要。从古人身上学会一些风雅,再从风雅中看到文化的精髓,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回复@见闻香堂青花加紫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Amanda黄若翎

不得不说,古代人比我们现代人更具有智慧,他们尊天敬地,尊道贵德🙏

初代倾听者

一听到主播的声音就喜欢,就有听下去的兴趣

复合果汁2009

老师说的白芷是现在吃的那种吗

Cassie8110

是燔柴,第二声。

见闻香堂青花加紫 回复 @Cassie8110

收到,感谢指正

淼_ov

主播才是真正做文化事业的人呀,讲的很棒。,

当前评论用户

10013.8万

简介:香文化学者、作家、资深香道课程讲师、古法合香技艺传承人、见闻香堂创始人。讲述风格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这是每个人都能听懂的香道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