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课试听】邓小南:科举制度与新型士人的出现

2023-05-05 13:23:1021:23 60.6万
声音简介


邓小南老师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宋代贫寒的读书人们,如何通过科举,完成“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的逆袭之路。


科举制度与新型士人的出现

科举制度,并不是宋代才有的。它是从隋炀帝大业元年开始,在1905年清政府推行新政的过程中废除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整整持续了1300年的时间。

什么是科举

现在,我们经常把科举和高考相提并论。实际上,科举的考试和高考完全是性质不同的两类考试。现代的高考其实决定的是你进哪一所大学,是在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科举不是这样,它认定了你教育的环节已经完成了,现在参加科举的人是要进入官僚队伍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举考试可以说更为接近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


我们知道唐代的科举制度其实已经相当成熟了,到了宋代的时候又有方方面面的演进。我们会看到宋代的科举考试基本是一个三级考试的制度。三级考试制度中第一级或者说最为基础的一级,就是乡试。乡试就是在家乡参加考试,福州人就在福州考,苏州人就在苏州考。乡试是由地方政府主持的,目标是要取“解”,实际上就是得到文状,文状就证明你通过了考试。你拿到 “解”以后,就可以到首都去参加中央部门主持的考试。从唐代开始,中央部门主持的考试就是由尚书省主持的,所以叫做省试。省试通过了以后,可以去参加殿试,殿试原则上就是由皇帝主持。在乡试里面能够得到第一名,即在“取解”这个考试里面得到第一名的人,就叫“解元”,省试里面得到第一名就叫“省元”,殿试里面得到第一名的就叫“状元”。

科举对寒门的影响


宋代的宰相中,许多人都是科举出身。而也有大量的宋代下层官员由“荫补”选拔而来。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父亲做了高官,儿子就有一个进入官僚队伍实习的机会,实习年满之后他就有可能转为正式的官员,这种就叫荫补。他的父亲,或者他的祖父就好像一棵大树一样,大树底下有一个阴凉,他就在这个阴凉底下能够补进到官僚队伍里边去。


宰相很多都是通过科举考试,从不同的背景下晋升到当时的官僚高层。《宋史》里面会说到,宋代有很多宰相都是所谓起自孤身的,由于某种机遇参加科举考试,考得不错,这样进入到官僚队伍里头,最终能够升晋到宰相的位置上来。


宋代跟唐代比较起来,科举制度是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的。这个过程我们把它概括一下,可以说它是走向严密与开放。通常我们会说,一个制度很严密就不开放,如果我们强调开放,它就不会很严密,但是,宋代的科举制度让我们看到一种制度通过它自身的严密化,反而能够更加的开放。


宋代有一些与科举有关的诗作,诗作里面会说,如果没有什么人支持你,同时你也不是生长自富贵之家,那么你只有一条路能走,就是去参加科举考试。诗里面说“惟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这是什么意思呢?唐代的科举考试在卷子上会有人名、籍贯,宋代也是一样。但是,唐代卷子的人名、籍贯,是主考官、判分官员能够看得到的。而宋代,从宋真宗开始,科举考试的卷子是要糊名的,也就是说,这个名字的部分你交上去之后,监考的官员就会把它糊上了。看卷子的考官实际上他看不到这个是谁的卷子。后来宋代还采取了誊录的方式,把卷子重新抄录一遍,免得有的人会认识其中的笔迹。所以,宋代科举制度相对来说就走向严密化。糊名就使得对所有考生相对来说考试是比较公平的。这个诗里面有另外一句叫做“孤寒宜向此中求”,“孤”就是指你在朝廷里没有人支持你,“寒”其实就是说你家境是比较清寒的,假如你又孤又寒,还希望出人头地,那么糊名,也就是说参加科举考试是你的一个晋升之途。


正是因为这样,宋代有一些寒俊崛起,“寒”就是家庭背景比较清寒,“俊”就是当时社会上的才俊之士。宋人的观念也跟此前确实有了很大的不同,过去的人他们不喜欢提及自己在科举考试之前,做大官之前那种贫贱的背景。但是在宋代会刻意地表现这样一种背景,表达他自己是通过努力而晋升到今天的这样一种地位的。例如我们熟悉的范仲淹“断齑画粥”,也是这类故事的体现。

科举在宋代的影响

所以我们会看到,一批家境比较清寒的人,通过科举考试能够崭露头角。在当时能够通过竞争脱颖而出的人,其中有不少是来自于平民阶层的,而不是官僚仕宦的家族。这些人能够进入到官员的序列里边,一定程度上也会改善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它整体的结构。而官僚家族的子弟,如果他不努力,他也没有世代做官的保障。因为当时不重视家世的背景,而是比较重视个人的才干和个人的能力。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被选拔出来的青年士子,特别是来自平民阶层的人,他们对天下、对国家就有一份认同,有一份责任感。所以现在我们经常会说范仲淹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际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操,应该说是当时的一些优秀士人共同的精神追求,而不是个别人的理念。那个时候,包括张载也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先生的四句教,也体现出来他对天下的一份责任感。


下面我们对这个部分做一个小结,我们会看到,科举制度的权威是靠它的公正性来保证的。在科举制度确立了以后,当然一直也贯穿着公平和择优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些矛盾,它促使科举制度不断地改变。科举制度走向开放,走向严密化,打破了过去门第背景的限制,重视世人的知识才能,鼓励竞争,这样的一种方式相对来说是比较符合公平的原则。

当然我们也会看到,科举取士,它的标准比较单一,完全靠考试的成绩来选拔人才,不利于全面的考察素质能力。所以,对于科举制度,我们是要把它放到一个历史的脉络里面去观察,观察这样的一个制度在历史上演进的过程,观察它在中国历史上带来的积极作用,以及它后期对于一些青年士子思想的束缚。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润物无声mf

邓老师的声音真好听!

没事睡觉不如听万卷书

贡士和进士不是一个级别吗

1368503vzii

严肃的课

苏七叶M

为什么我加了新亚小心没有人理我

新亚人文书院 回复 @苏七叶M

添加的人比较多 小新可能漏看了 您再添加下~

猜你喜欢
长路:邓小南学术文化随笔

本书作者是著名宋史专家,在宋史研究领域成果丰硕,本书汇集了她关于史学研究、教学的思考,也收录了她对不少师友的深情回忆,勾勒出一幅丰富而生动的学术面貌,文字清晰...

by:启辰说过要听话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阎步克-邓小南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之间有着紧密而复杂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塑造。在政治方面,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早期的世官制、察举制,到后来的九品中正制...

by:牛奶仓

中国古代史-阎步克-邓小南-张帆

中国古代史是一段非常丰富和悠久的历史,它涵盖了从夏朝到清朝的几千年时间。在这段历史中,中国经历了许多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革。中国古代史的发展可以分为几...

by:牛奶仓

祖宗之法与北宋政治 全4讲 北京大学邓小南

邓小南,女,汉族,1950年6月生于北京,历史学家邓广铭教授的女儿,现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妇女研究中心研究委员。现任北京大学人...

by:高校讲堂

邓小南:中国古代史下 隋-清|收录王德峰专栏

邓小南,女,汉族,1950年6月生于北京,历史学家邓广铭教授的女儿,现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妇女研究中心研究委员。现任北京大学人...

by:王德峰超粉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 隋唐两宋 邓小南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隋唐两宋邓小南

by:MY长风